标题 | 《渔歌子》教案 |
范文 | 《渔歌子》教案(通用14篇) 《渔歌子》教案 篇1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 篇2[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以画词的形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自我介绍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介绍张志和。 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你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 咱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师介绍。3、揭示课题。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谁知道什么是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首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读词,把生字读准,把词念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教师评价后全班齐读。 3、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4、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5、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共九种) (相机理解“箬笠、蓑衣”)学诗词的时候,咱们千万别忘了书上的注释,它可是咱们学习古诗文的好帮手。 6、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老师要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鳜鱼、蓑衣、箬笠”,边写边提示生字“笠”的写法) 7、生仿照教师板书完成九种景物的填写,师巡视指导。 8、指名上台板演,师生评价(相机指导“鹭、塞”的写法)。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生齐读后试诵) 2、同学们,你们发现词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春季) 3、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师配乐范读) 4、师生交流。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词人坐在船上,他的视线回到溪边,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桃花?怎样的流水和鳜鱼? 词人张志和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渔歌子》来—— 5、读诗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渔歌子》的词牌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吗?你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就是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请你们用词来回答。 3、讨论:为何不归? 出示作者资料。 从资料中你读到了什么? 再读词,你明白什么了? 学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就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读《渔歌子》。(生齐读) 五、补充拓展,总结升华 1、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生说话练习) 2、引诵《渔歌子》。 3、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4、齐诵全诗。 5、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咱们也来唱一唱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心志平和 《渔歌子》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 (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 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 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有哪些呢? 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 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 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 西赛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鱼厥鱼 箬笠 衰衣 斜风 细雨 人:渔翁——————————垂钓 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 《渔歌子》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你对 “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 再读这首词, 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诗词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 三、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 品赏意象。师: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自然别有一番韵味。再读这首词,想想诗人选取了哪些景象来写的? 2.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可能会说到: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你觉得春天还会有哪些美妙的景色呢?根据回答板书。 3.谁能把这些景送进词里面去,让我们也来填一首词,朗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 感悟“不须归”的原因。(师:学到这儿,你觉得什么原因使诗人“不须归”?) 5. 概括板书:爱春光 师:老师也来说一句:西塞山前春光美,诗人忘情不须归。 6. 除了诗人留恋春光,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7. 学生交流。可能会说到:因为有斗笠有蓑衣;因为爱钓鱼;因为鱼鲜美…… 于是引导学生读下面的词。 8.①补充阅读《渔歌子》另一首: 渔父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②渔歌子(元)赵孟?br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秋曰垂钓,烟波万顷,以鸥鹭为友,以钓偷闲,写出了士大夫那种清高孤傲。) 9.设问:为什么“笑着荷衣也不觉得穷?甚至敢于看不起那些王侯将相呢?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什么比这些更重要呢?(悠闲自在的生活,悠然脱俗的意趣,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教师随机板书。(悠然自得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概括板书:爱自由 10.朗读《渔歌子》。(感悟到了这些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词。) 背诵这首词。 四、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1.感受词的影响。 教师谈话:这首词出现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这首词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争相仿作,连日本天皇和他的女儿都仿作了。要不要欣赏一下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的《渔歌子》?出示: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濯缨zhuó yīng: 比喻隐居而超脱世事。) 2.词是用来唱的,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播放歌曲) 3.布置作业:学唱这首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仿写一首《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 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渔歌子》教案 篇6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8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渔歌子》教案 篇9教学目的: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通过词中的关键字了解“词”义。 3、通过这首词了解江南水乡打鱼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重难点、关键:了解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家还记得吗?(忆江南),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有哪一组愿意的吗?(嗯,同学们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所谓的词牌名就像我们唱歌时用的“普”一样,我们用同一个普可以唱出很多的歌曲,那我们我们接触的词牌名也是一样,用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出很多的词,唯一不同的是:有些词牌名可以反应词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很有才,在他16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才华横溢,那是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折子,是有关治国良方的,皇上看了,特别高兴,表扬了他:“汝乃奇才也,天下诸生皆有汝之才,乃我大唐之宏福也”,就给他赐名为“志和”就是用他的志向维护天下之和平。可好景不长,作为大文豪的他,写文章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从而激怒了皇上,就被贬官了。他觉得很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一气之下就堕入了空门,成为了一个和尚,方丈赐名为“玄真子”,他也很喜欢钓鱼,因此人们又叫他“烟波钓徒”,在他做和尚的某一天,不小心又激怒了方丈,受到了方丈的无理批评,他很生气,当时天正是“斜风细雨”,他戴着箬笠,身披蓑衣,拿着渔具就去钓鱼了,当他钓到美味可口的“鳜鱼”时,心情特别好,心情越好,烦恼就没有了,他马上赶回寺院,拿出笔墨,写下了这首词“渔歌子”,就是要告诫后人,当我们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就去钓鱼,钓鱼可以让你悠闲自在,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可以让你忘记烦恼,此乃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 二、新课教学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吃透这首词 出示小黑板: 1)教师范读、领读。并认识课文的生字。 (教师范读后,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这首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举手询问老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我发现大家对一下字有些难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小黑板认识难字。) 2)学生齐读,小组分读。 2、图文并茂,感悟词义。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箬笠、蓑衣”等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鳜鱼、箬笠、所以”吗?从而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知道看课文插图,从上而下,依次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 3、师生共解词义,采用方法为提问法。(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桃花盛开、河水涨满的时候,鳜鱼又美又肥。打鱼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打鱼也不必回家。) 三、熟读成背,升华词的意境 大家知道吗?为什么画面是朦朦胧胧的啊?(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我想是斜风细雨所造成的,大家回忆一下:在下着毛毛细雨,微风轻轻的吹着,放眼望去,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此时到处一片清丽、优美和宁静。有人曾说过:朦胧是一种美,叫做朦朦胧胧的美。这首诗描写了钓鱼人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的生活情趣。)所谓的“悠闲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做人就要悠闲自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这同时也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道。现在我们带着这悠闲自在之情再读古诗。 人人都想有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不是上天给我们的,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奋斗、努力。我们只有大脑充满智慧,我们才有可能去享受更大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的学习个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以后充满自由的生活而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要是你是这节课的老师,你会给你的学生布置什么作业呢?学生自由谈。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题目,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最少一个,我希望大家能全选,要挑战自己的极限。) 1、抄写词 2、背诵词 3、默写词 4、收集张志和其它的诗词 五、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蓑衣 悠闲自在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2、揭题,读准词牌“渔歌子”。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11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评议: 张旭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殷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师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义?谁取的名?(老师名——学生名——诗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 猜猜谁给他取得?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赐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简单介绍张志和 2、出示诗题:读题;认识它既是词牌名,又是词名;正音,子读第三声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能读得字正腔圆的请举手,自信的小手举起来; 读后点评(清清楚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发现诗与词的区别了吗?(长短句) 三、词中赏画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什么?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种) 学生一一说出来;一起读一遍 把这九种景物填写在这张画(指黑板)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指导填写:该怎么写呢,比如这“鳜鱼”、“蓑衣”该填写在哪儿?学生说师填,(目的:把词填在合适的地方,使得板书像一幅画) 请两位学生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白纸上。 反馈,表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该得到肯定) 看画面,多种形式读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春天是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张志和的词不仅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它还是有声有色的,你看见了吗?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走进这幅画,细细品读。 学生自由读,说 学生举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老师趁势说,是啊,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有绿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 现在这幅画有声有色,大家一定能诵的更好了。 (学生读得不够味)老师说到:你们的朗读是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该怎么读 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把自己当成张志和,把心贴近春天,让白鹭飞得更欢,桃花开得更艳。 学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评:你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春天。 四、走近山水,贴近山水。 1、引读《渔歌子》后,张志和他留恋青山和绿水,他称自己是江波钓徒。他的哥哥为词 给他写了一首词《和答弟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对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对答完毕,师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你喜钓鱼却每每不放钓饵”你钓着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张志和向往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 2、 再次引诵《渔歌子》后,他的二哥还因此特地为他在水边盖茅屋一间,从此每天一开窗就能欣赏到---生接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生接读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结语 《渔歌子》教案 篇13【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出示:渔歌子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 “蓑”、 “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 6、评价板画。 7、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真是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齐读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播放音频,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去听一听,看一看,再闻一闻……?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0、同学们,置身于这么美的景色之中,你们想回去吗?我们都陶醉了。张志和呢,你看他,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想像到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争先填写唱和。请看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是啊,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读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14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