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
范文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通用2篇)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鞠、躬”等生字及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我准备安排两教时来完成教学。第一教时,我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国贫民弱、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地位。接着板书课题,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励志”的“励”,板书时我故意写成“厉害”的“厉”。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教时,我以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教时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改题设疑。

  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励志”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学生会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理解,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我准备将错就错,将课题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围绕上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我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让学生换位思考,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我引导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的人的成功,并通过前后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

  4、推敲课题,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而这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用立志并不恰当。而且“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5、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首先,我简单介绍了徐悲鸿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随后,我总结全课:“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接着,我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登陆有关徐悲鸿的网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收集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队课开展“名人立志”的故事会。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的新课标的理念。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 篇2

  学校 太行小学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 教材版本 苏教版 课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二课时) 教者   年龄   学历   职称   骨干级别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组教材围绕“爱国与立志”主题选取四篇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刻苦学习,为祖国争光。 主要内容: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文本结构: 全文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更加发奋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成自然。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主旨,分成三段。第一段(1-3)写出徐悲鸿是个有心人,即他励志学画的起因。第二段(4-6)写出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的,即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第三段(7-8)写出”功夫“到底有没有辜负徐悲鸿这位有心人,即他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成自然。另一个特点是前后照应。前文写一个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外国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这样前后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虽然初步掌握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但不扎实。 2、能力水平: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读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能力有待提高。 3、情感态度:第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徐悲鸿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以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段来感知课文大意,但学生深切体会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方面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在阅读中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人物语言,练习做批注笔记,体会人物内心,理解外国人对徐悲鸿前后认识上的天壤之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和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理解徐悲鸿勤学苦练,立志为国争光的品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计思路 一、回顾课文,引出学习目标。    (预计3分钟) 二、品味语言,领悟“功夫不负有心人”。(预计29分钟) 三、升华主题,检测导结。(预计8分钟)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插图 3、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略     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向    勤奋刻苦 有骨气    为国争光 真正的中国人! 内容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主旨。 训练型:充分理解“真正的中国人”的含义 人文性:有志向,勤奋刻苦,有骨气,为国争光。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    ),(   ),(    )。“从此”是指(    )“更加奋发努力”说明徐悲鸿以前学画(    ),现在更加(      )。 2、徐悲鸿知道,靠(     ),必须用(      )。“事实”是指(     )。 3、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  ),励志(  ),以优异成绩(  )的事,赞扬了他为祖国(  )的可贵精神。 第六环节(检测导结)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三个题,主要测查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获得情况。     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1、扎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对真正的中国人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扎实有效。 2、朴实:阅读是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这节课抓中心句理解全文的方法;抓过渡段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充实:实现了真正的对话式阅读,训练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结合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对比感情读,特别是那几段根据不同内容补充的有关徐悲鸿的资料,恰如其分,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