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范文 |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之一 南海市大沥区城区小学 彭庆甜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 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 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 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 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 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 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 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 朗读体会: ① 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 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 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 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 齐读这句话。 ③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 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 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 教学“排云殿”: ① 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 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 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 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 体会掩映。 ③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 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 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 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 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 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 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 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 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 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 ⑴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教师板书: 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交流资料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4【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7之二 执教者:唐滔 教学目标 :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8【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9【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练习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探究活动】 1、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写一篇小文。 2、组织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路线、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再记下自己的游览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砸煤驮岸加辛四男┝私猓恐该怠?BR>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2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