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颐和园》导学案 |
范文 | 《颐和园》导学案(精选14篇) 《颐和园》导学案 篇1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写作顺序,抓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模式:“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模块】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颐和园的景色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它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发导学案。 18《颐和园》课外自主预习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6 课外自主预习要求:参考学习资料,利用工具书,独自完成,记录发现问题。 课外自主预习提纲: 预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3、记录发现的问题。 预习内容: 1.第一遍读文,标出自然段,圈画本课词语,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 (1)读一读90页认读的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并组一个词。 (2)写一写90页方格里的生字,想一想他们是什么结构?【温馨提示:在预习本中写三字两词。】 (3)找一找本课的多音字,记录在预习本中。 3.第二遍读文,理解词语。【温馨提示: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4.第三遍读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温馨提示:可以找文中的重点词语总结。】 5.默读课文,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温馨提示:可以写在预习本上,也可以在书上做标记。】 知识链接: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总面积三百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园内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创建了众 多 绚 丽 恢 弘 的 廊 、桥 、亭 、榭 、殿 、宇 、楼 台。1998年12月2日,颐 和 园 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18《颐和园》课前检测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1、读拼音、写词语。 chánɡ lánɡ ɡōnɡ diàn ɡé lóu shí zhù diào kè jiàn zhù ( ) ( ) ( ) ( ) ( )( ) 2、比一比,再拉手。 狮( ) 朱( ) 圆( ) 栽( ) 师( ) 珠( ) 园( ) 裁(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 ( ) ⑵向远处看。 ( ) ⑶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 4、小小播音员:正确的读音要划“_” 河堤(dītí) 佛(fó fú)香阁 耸(sǒnɡ shǒnɡ)立 画舫(fānɡ fǎnɡ)眺望(tiào tào) 几(jī jǐ )乎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宫殿 ( )的树丛 ( )的白塔 ( )的石桥 ( )地滑过 ( )地游赏 ( )的 ( ) ( )地 ( ) 18《颐和园》课内自主预习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课内自主预习要求: 独立完成(20分钟)--小组交流(15分钟)--展示准备(5分钟) 课内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 2.重点朗读第2至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温馨提示: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3.找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有感情的读一读。体会这处景物有哪些特点?【温馨提示: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基本习题: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还知道了写作顺序: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自主发现问题: 合作发现问题: 18《颐和园》达标训练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训练要求:(1)必须独立完成,不能看同学的试卷,不能问老师;(2)可以看教材等其它参考资料;(3)记录完成时间。 达标训练试题: 必做题:填空。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特点,重点词是:;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颐和园景物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了( ),第三、四自然段写( ) ,第五自然段写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总结颐和园的特点,重点词是:( ),这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的关系是:( );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总—( )—总” 选择题:写出下面句子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②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8《颐和园》课内自主作业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一、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作业,记录自己发现的新问题。 二、作业题 1.教师规定的必做题: 仔细观察一处景物,然后写下来。要抓住景物秋天的特点,顺序合理。 2.自己选择的题:找一些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读一读。 18《颐和园》反思评价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1.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哪些不足?今后想怎样改正? 2.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如何?学到了那些方法? 18《颐和园》课外自主作业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一、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作业,记录自己发现的新问题。 二、作业题 1、教师规定的必做题:完成《秦兵马俑》课外自主预习导学案 2、教师规定的选做题:搜集有关皇家园林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颐和园》导学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把握文中的新词语。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让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和图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的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并作小结: 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 2,作者所写的颐和园的几处景物,可以用首段和尾段中的哪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3,让学再次拿出颐和园的图片,看看有没有颐和园的其他景物,让学生用词语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提问:请划出文中作者在颐和园行踪变化的文字。 留出时间,让学生读,划。点名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2,给学讲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作者所写的三处景物,写得很美。让学生划出显示景物美好的词语。 提名让学生来回答。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写长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来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作指导。重点提示学生读出民族的自豪感来。 五、处理课堂作业 做已印发的讲义。 六、作业 让学生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游览学校附近的圣泉寺,要求至少要写出圣泉寺的三种景物。 《颐和园》导学案 篇3【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 、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 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 ⑴ 出示词语: 金碧辉煌 葱郁 朱红 形态不一 神清气爽 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游赏美景,感悟美 1、游赏长廊: ⑴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 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 (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习美美地读。 ⑷ 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读时要边读边想象: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 ⑸ 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① 画多: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在这样长廊上,你会怎么走? ② 花多: 谢是什么意思?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③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⑹ 真是美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同学们有信心把美读出来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端起课本,第2、3句放慢速度,美美地读一读。 2、游赏万寿山: ⑴ 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的景色更美,我们赶紧出发,去万寿山自由地游一游,赏一赏,呆会儿我们聘请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介绍,小导游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游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么样的? ⑵ 学生自由准备。 ⑶ 导游介绍,游客评议。 ⑷ 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耸立:什么叫耸立?我提供两个数字供你们参考。佛香阁高41米,下面的石墙高20米;也就是说有6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半山腰上(教师手势演示)。想一想,什么叫耸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金碧辉煌 :“金”是金黄色,“碧”是碧绿色。那么这金黄色、碧绿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金碧辉煌呢?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⑸ 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登上了万寿山,向前下,望见── 真美啊!再远点,是昆明湖,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 从“镜子”、“碧玉”、“滑”、“痕迹”等词语体会昆明湖“平静”的特点。 师:作者写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时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滑”用得很准确。 ⑹ 万寿山的美尽收眼底,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 五、总结作业,深化美 1、总结: 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了长廊和万寿山,真是美不胜收,其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2、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自已喜欢的写得美的词句。 《颐和园》导学案 篇4【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学程序】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 (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 板书: 美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对颐和园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观看视频的重要环节。)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 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 读、议、赏、背。 板书: 长 (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划上记号,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景点进行指导学习,通过读、议、赏、背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美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 【教学反思】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了对手的断处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现文本情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课前,我选用了远程资源中的部分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制成了今天课堂上用到的课件。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学生也成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构建和谐场景,实现平等对 教师的语言就好比一个大磁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的引入,课中的延伸我力求以趣引人,以趣促学,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用眼神,手势,即时性评价让他们有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迁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接花架子,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节课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引一段,放一段再合一段的方法进行,适时进行学法迁引,该读的地方给足时间去读,该背的地方放手去背,该演的地方就让他们去演。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正是由于课堂时间太紧,所以我感觉好多景点的体会还是走马观花,学生开展合作体验的时间也不充足,思路快的同学能完成合作任务,而一部分思路慢的同学还没等他们在小组进行交流,我已组织大家进行汇报,进而给思路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空间,给那部分思路慢的同学流下了遗憾。 这是我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是和问题,有待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写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导学案 篇5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字串7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 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 指名答题。 ⑶ 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自由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导学案 篇6《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导学案 篇7【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知道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导学案 篇8《颐和园》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第二实验小学 马秋影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 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 指名答题。 ⑶ 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自由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徐淑云 这节研究课结束,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许多细节都和初衷有所出入。反思细节,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太需要交流。因此,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经常与我探讨教学路子,以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观看颐和园视频,激发感官导入。 2、欣赏长廊图片,感受特点, 导读课文,以“三品”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让学生再次感受特点,使学生学有路子。 3、学习“万寿山”部分,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万寿山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学生当导游,培养说话能力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具体表现在: 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牵着学生走。 二、学科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 具体体现: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2、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颐和园》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得胜街小学 董珍萍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颐和园》导学案 篇9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颐和园》导学案 篇10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游览顺序颐和园{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颐和园》导学案 篇11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 diàn cháng láng fó xiāng gé ( ) ( ) ( ) shī zi zī tài bù yī ( ) ( ) 二、比一比,组词 栽( ) 朱( ) 堤( ) 狮( ) 雕( ) 载( ) 珠( ) 提( ) 师( ) 碉( ) 三、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导学案 篇1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颐和园》导学案 篇13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颐和园》导学案 篇14一、 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 (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