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写作顺序,抓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模式:“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模块】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颐和园的景色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它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发导学案。 18《颐和园》课外自主预习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6 课外自主预习要求:参考学习资料,利用工具书,独自完成,记录发现问题。 课外自主预习提纲: 预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3、记录发现的问题。 预习内容: 1.第一遍读文,标出自然段,圈画本课词语,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 (1)读一读90页认读的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并组一个词。 (2)写一写90页方格里的生字,想一想他们是什么结构?【温馨提示:在预习本中写三字两词。】 (3)找一找本课的多音字,记录在预习本中。 3.第二遍读文,理解词语。【温馨提示: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4.第三遍读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温馨提示:可以找文中的重点词语总结。】 5.默读课文,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温馨提示:可以写在预习本上,也可以在书上做标记。】 知识链接: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总面积三百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园内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创建了众 多 绚 丽 恢 弘 的 廊 、桥 、亭 、榭 、殿 、宇 、楼 台。1998年12月2日,颐 和 园 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18《颐和园》课前检测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1、读拼音、写词语。 chánɡ lánɡ ɡōnɡ diàn ɡé lóu shí zhù diào kè jiàn zhù ( ) ( ) ( ) ( ) ( )( ) 2、比一比,再拉手。 狮( ) 朱( ) 圆( ) 栽( ) 师( ) 珠( ) 园( ) 裁(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 ( ) ⑵向远处看。 ( ) ⑶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 4、小小播音员:正确的读音要划“_” 河堤(dītí) 佛(fó fú)香阁 耸(sǒnɡ shǒnɡ)立 画舫(fānɡ fǎnɡ)眺望(tiào tào) 几(jī jǐ )乎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宫殿 ( )的树丛 ( )的白塔 ( )的石桥 ( )地滑过 ( )地游赏 ( )的 ( ) ( )地 ( ) 18《颐和园》课内自主预习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课内自主预习要求: 独立完成(20分钟)--小组交流(15分钟)--展示准备(5分钟) 课内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 2.重点朗读第2至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温馨提示: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3.找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有感情的读一读。体会这处景物有哪些特点?【温馨提示: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基本习题: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还知道了写作顺序: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自主发现问题: 合作发现问题: 18《颐和园》达标训练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训练要求:(1)必须独立完成,不能看同学的试卷,不能问老师;(2)可以看教材等其它参考资料;(3)记录完成时间。 达标训练试题: 必做题:填空。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特点,重点词是:;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颐和园景物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了( ),第三、四自然段写( ) ,第五自然段写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总结颐和园的特点,重点词是:( ),这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的关系是:( );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总—( )—总” 选择题:写出下面句子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②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8《颐和园》课内自主作业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一、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作业,记录自己发现的新问题。 二、作业题 1.教师规定的必做题: 仔细观察一处景物,然后写下来。要抓住景物秋天的特点,顺序合理。 2.自己选择的题:找一些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读一读。 18《颐和园》反思评价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1.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哪些不足?今后想怎样改正? 2.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如何?学到了那些方法? 18《颐和园》课外自主作业导学案 学生姓名: 班级:四年一班 小组: 时间:.11.7 一、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作业,记录自己发现的新问题。 二、作业题 1、教师规定的必做题:完成《秦兵马俑》课外自主预习导学案 2、教师规定的选做题:搜集有关皇家园林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一、说教材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学贵有法。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为了让孩子掌握学语文的一个支点,我在课上注重学法指导,让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 颐和园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写(10分) 宫diàn 子zhù dī 岸长láng zhū 红 diāo 刻姿tài shī 子建zhù sǒng 立 二、小猴学样(照样子,写词语)(6分) 稳(稳当) 例:急 隐(隐约) ( )( ) ( )( ) ( )( )是 桼 各 ( )( ) ( )( ) ( )( ) 三、我会填(20分) 查加粗的字要查的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画在准确有词义后打“√”金碧辉煌 ①闪耀的光彩( )②照耀( )神清气爽 ①明朗( )②干脆( )③舒服( ) 四、找朋友(连线)(10分) 金碧辉煌的 宫墙 碧绿的 琉璃瓦 黄色的 宫殿 朱红的 昆明湖 红漆的 栏杆 五、写好钢笔字(4分) 三、比一比,组词语(16分) 提( ) 堤( )屹( ) 吃( )沸( ) 佛( )灰( ) 恢( )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花落谁家(选词填空)(12分) 远眺 遥看 俯视 仰望 瞻仰 望见 1、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3、我去北京,( )了毛主席的遗容。 二、我知道(4分)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顺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乐园(34分) (一)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抄出文中的比喻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用_____比喻_____。用上比喻写出了________。 2、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仿“隐隐约约”写六个词语(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分) (二)三游洞游记 我盼望(以 已)久的春游到来了。那一天,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我们便坐车向三游洞驶去。听老师说三游洞位于陵峡畔(bàn pàn),葛洲坝库区。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陆游都在这里游过,故名三游洞。今天我们也能去饱眼福,心中自然雨十分高兴。 车到了三游洞,我迫不(及 急)待地跳下车。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xiāo xuē)一样的悬崖峭壁,下面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 我顺着一条一米宽的“文”字形小径绕进了三游洞。这洞很(宽敞 宽广),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洞内有三尊塑像,左边是李白,中间是陆游,右边是杜甫,顿时,我情不自禁(jīn jìn)吟起李白的诗句来。 走出三游洞,来到望江亭。望江亭(矗立 屹立)在长江北岸,是三年前才重新修建的,游人都想登上居高临下的望江亭好饱览西陵峡的风光。亭子里游人挤得满满的,我使劲地挤了进去,看见亭子右侧有一个大平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擂鼓台。擂鼓台旁边有一座五米高的张飞塑像,粗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握住木棒,好像正在击鼓。这时,我忽然想起张飞当年称雄于长坡的故事来。当时,他站在桥上,大吼三声,万里长江立(既 即)倒(dǎo dào)流的景象,好像又(展现 浮现)在我的眼前。 旅游车离开了三游洞,我禁不住把头伸出车窗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三游洞…… 1、用“/”将括号内不合适的字、词、音节划去。(10分) 2、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2分) ⑴ 急迫得不能等待。 ( ) ⑵ 形容眼睛明亮有神,表示精神充足。 ( ) ⑶ 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 ) 4、为什么这个洞叫做“三游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游览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填空: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_______。它原名_____, 后又名________,是古代皇帝的行宫。________执政后对它重加修 建并改称_________。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根据你的经验题目中哪个字值得注意? 2、"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这个字平时不常见,遇到这样的字你一般会怎么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这两种解释,你觉得在这"颐"字应该是哪一种解释呢?谁想在这颐养天年?这个太后她除了在这想颐养天年她还有什么愿望?(想让天下太和没人反对她)你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重点体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两处语句的`含义。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1、长廊的特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①学生抓住"七百多米",体会句子中的数字。 ②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长?(楼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个这样长的楼道连接起来,作者通过列数字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排云殿。走完佛香阁,来到万寿山作者又是怎样看它们的,看到它们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看出佛香阁非常高?(耸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3、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广的是——昆明湖。 师配乐解说: 这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来到——湖心小岛,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赏呢?同学们就赶快找到相应的语句好好地品读一番吧!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师总结: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你还可以去游——长城、秦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呢,还有故宫,放眼世界呢……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师:老师听说,爸爸妈妈带同学们到过许多地方旅游,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玩,猜猜是哪? 生:颐和园(板书课题) 师: 根据老师以往的经验,这个 " 颐 " 字很容意出错,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提醒大家记住这个字? 师:说起颐和园它曾经历尽沧桑。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了,直到 1886 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才重新修建,可是1900年它又遭到八国联军野蛮地抢掠和破坏, 1902 年再次修复。到现在经过百年修复,如今的颐和园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个人间天堂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 师:正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那样,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 生齐读第一段 )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重点写了这个大花园中的哪几个景点?圈起来。 师:(板书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这几处景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美美的去读一读,读完之后,用横线画出你认为能体现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的词语、句子。 生:我喜欢长廊。请你来读一读。 师:长廊蜿蜒到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的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请你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赞美一下长廊?(长、美) 师:你从哪读出了它的长呢?(指导读) 师: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师:你读的真好,那么,长廊的美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听了它的介绍,长廊的美主要体现在哪?(画、花) 长廊这么美,你能美美的读出来吗? 师:老师仿佛看到鲜花了,我还想看到那五彩的画,谁想试试(指生读) 师:站在这又长又美的长廊上,你的心情如何?(爽、神清气爽) 师:刚才我们从文字上欣赏了长廊的美,再请大 家跟随老师的摄像机去欣赏欣赏长廊的美。(课件) 师:看同学们的表情,大家都被它的美给陶醉了。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丛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仿佛到了哪? 师:那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 师:小结,长廊太美了,正因为如此,1990年它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游完了画廊,大家还想到哪去游览?(佛香阁、排云殿) (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 (一生上来指)理由是什么?(你真会读书) 文学总是这样奇妙,读着它就能身临其境。 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那我们就大声的把这种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的美读出来。 师:接下来,大家还想上哪? 师:请你把昆明湖向大家介绍一下。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能用一个字来告诉我们你眼里的昆明湖是什么样的?(静、美) 师: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出来的? (指导读 " 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 师:将 " 滑 " 字换成 " 划 " 字行吗,为什么? " 划 " 可组什么词(划船)运动会中有一项比赛,就是划船,要想取胜,就得怎么办?(用力,要用力,水面上就要留下痕迹) " 滑 " 可组什么词?(滑冰)滑冰在哪滑?(冰面上、光滑的水泥面上) 现在游船在水面上滑过,说明什么?(昆明湖很静)作者这个字用的多好呀。 要想不留痕迹,就得怎么滑?(慢慢地、轻轻地) 师:我们感觉到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两个什么句子来描写的呢?(比喻句) 师: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句使我们形象的感受到了昆明湖的静和美,那你们想不想把他积累下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美。 师:接下来我们再到哪游览?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七孔桥。 师:你为什么喜欢十七孔桥?(有许多小狮子) 师:这些小狮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上百个、姿态不一)(解释姿态不一) 都有什么姿态的呢?想象一下,它们都在干什么?用 " 有的 有的 " 连起来。 师:这些小狮子太可爱了,你喜欢它们吗?那就把你对它的喜欢读出来。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你是在五米之外看它,想不想走近它?那就跟着老师的摄像机走到它跟前。(课件) 师:这次我们走到了它的跟前,你都想干什么?(抚摸它、在它旁边照张相) 在它旁边照张相,要留作纪念,可见你很喜欢它。那就把你的喜欢和它的可爱读出来吧。 师:颐和园的美景只有这几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最后一段) 师:是啊,颐和园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一个 -- 美丽的大花园。(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最后一段)作者这是采用的哪种写作方法呢?(首尾呼应) 师:从大家的神情上看,都被颐和园的美景给陶醉了,那么作者在游览颐和园时,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的呢?请你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来。(课件出示) 像这种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游览的顺序) 以后同学们再跟爸爸妈妈出去游览的时候,想写一篇游记,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师:这么美的颐和园,每天都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现在又是旅游旺季,想到颐和园去的游客就更多了,因此旅行社想招聘一批小导游,招聘的题目就是写一篇颐和园的导游词。想去竟聘的同学,课后认真准备,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导游词去参加竟聘。 《颐和园》 教学反思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董艳荣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 “长 ”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问: “同学们,老师听说爸爸妈妈带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那你们喜欢旅游吗? 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玩。猜猜是哪? ”在学生兴致高涨时,及时板书课题 “颐和园 ”。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 1)自由放声朗读一遍课文,看看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句话概述。 ( 2)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 3、精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 “导游 ——介绍景点 ——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 ——导游再次介绍景点 ——指导朗诵,升华情感 ”。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简略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及游览的顺序。 5、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写一篇导游词,吸引更多的人去游览颐和园。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 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了解作者是按什么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三、教学准备 《颐和园》课件,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刚才荧幕上出现了北京的很多景点,你看到了哪些景点?知道哪些景点?(长城、故宫、天坛、鸟巢、水立方等。)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北京还有一座皇家留下的园林——颐和园。颐和园的景色也非常的美丽。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那里参观参观,请看大屏幕。(出示《颐和园》课件。)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电子文范文朗读。(出示课件)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 3、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学生轻轻地跟着读。 4、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7、出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图片(图片课件),并让学生说出这三张图片分别是哪三个地方。 8、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个地方游玩. (三)深入课文学习 1、学习“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过渡:这里也有老师喜欢地方,就是“长廊”。 (2)出示“长廊”图片课件。 (3)请全班学生帮老师一起齐读第二自然段。 (4)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柱子、红旗栏杆、横剑上的话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5) 指名一个“小导游”介绍长廊有哪些景物。 (6)自有读背第二自然段。 (7)比比谁的背功最厉害。比赛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课件)。 走,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佛香阁——高达,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出示图片) (1) 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 (2) 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 (3)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 (四)总结 今天,我们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出示课件),这说明写作业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书序。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到这里,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四、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到处都美丽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