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颐和园》第一课时 |
范文 | 《颐和园》第一课时(精选13篇)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1《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2、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2【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3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4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义务制教材第七册课文颐和园。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贩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按空间顺序写景的方法.使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优美语段。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古典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下面我具体的来讲讲这一课的教学步骤. 教堂中,以颐和园的故事导入;在颐和园的小影集中学文;通过小导游挑战赛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最后在完成"参观的路线"的练习题中结束新课。 首先,听故事导入.优美的音乐配以老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初次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学生各个蠢蠢欲动,恨不能马上去游览一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1,2,3.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进入颐和园小影集,由学生自由选取喜爱的景点,依据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开放式学文。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引导学生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活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长,美。学生娓娓道来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更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在陶冶爱美情趣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此时巧妙的呈现课文语段,在感知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长廊的长,长廊的美。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佛香阁,排云殿。直观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建筑物的高大及辉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抓住文中金——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等词句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从说到欣赏,从欣赏到语言文字的体会,从语言文字到反复朗读,伴随悠扬的音乐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昆明湖部分,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十七孔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朗诵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整个学文部分,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发现美,在图画,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在理解词句中认知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美,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中安排了"小导游挑战赛"。此时的学生还沉浸在颐和园的美中,老师激励学生,让学生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美,使教学得到延伸,将课堂推向高潮。 最后,以“参观的路线”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空间写景的方法,并以此结束新课!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5【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学程序】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 (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 板书: 美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对颐和园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观看视频的重要环节。)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 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 读、议、赏、背。 板书: 长 (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划上记号,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景点进行指导学习,通过读、议、赏、背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美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 【教学反思】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了对手的断处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现文本情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课前,我选用了远程资源中的部分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制成了今天课堂上用到的课件。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学生也成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构建和谐场景,实现平等对 教师的语言就好比一个大磁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的引入,课中的延伸我力求以趣引人,以趣促学,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用眼神,手势,即时性评价让他们有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迁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接花架子,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节课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引一段,放一段再合一段的方法进行,适时进行学法迁引,该读的地方给足时间去读,该背的地方放手去背,该演的地方就让他们去演。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正是由于课堂时间太紧,所以我感觉好多景点的体会还是走马观花,学生开展合作体验的时间也不充足,思路快的同学能完成合作任务,而一部分思路慢的同学还没等他们在小组进行交流,我已组织大家进行汇报,进而给思路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空间,给那部分思路慢的同学流下了遗憾。 这是我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是和问题,有待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写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6《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 ,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7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字、词)(12分) kūn 明湖长 láng jīn bì huī huáng cōng 郁清shuǎng tíng tái lóu gé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湖( )柱( )堤( ) 糊( )住( )提( ) 栏( )眺( )栽( ) 拦( )跳( )载( ) 三、词语巧搭配(根据课文内容填上适当的词语)(8分) ( )的城楼( )的大公园( )的琉璃瓦 ( )的杨柳( )的堤岸( )的宫殿 ( )的树丛( )的宫墙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18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 __。作者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用_______比喻 _______。 2、请你仿照文中的比喻句用下列词语写一句话: 像……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带我们走进了______的大门,绕过_____, 就来到了有名的_____。走完______,就来到了_______脚下。登 上______,站在______的前面向下望,_______的景色大半收在 眼底,从_______下来,就是________。 本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五、词海拾贝(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14分) (闪闪)发光 (斤斤)计较 ( )( )大方 ( )( )不入 ( )( )不乐 ( )( )不舍 ( )( )不忘 ( )( )是道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点球大战(选词填空)(14分) 美丽 美妙 美好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 )的大公园。 2、这是一首( )歌曲,大家都能喜欢听。 3、我们的生活多么( )! 欣赏 游赏 4、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 )。 5、今天,我们( )了音乐剧《龟兔赛跑》。 耸立 高耸 6、巨大的广告牌( )在市中心广场。 7、国际贸易中心的大厦( )入云,宏伟壮观。 七、从文中抄出两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快乐阅读(12分) 美丽的东山湖 东山湖是个美丽的公园。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站在湖边望去,真是风景如画。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轻柔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五颜六色的鲜花争芳斗妍,散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枝头喳喳叫,燕子在树林间飞来飞去。远处群山一片翠绿,黄绿相间的琉璃塔高高耸立,在阳光下更加光彩夺目。湖中碧波粼粼,倒映着山峦、宝塔。人们摇着双桨,小船划破水面缓缓向前,欢声笑语不断从游船上传来。 春天的东山湖多美啊! 1、作者观察东山湖的立足点在______,观察顺序是由____到___ __。(3分) 2、短文描写了景物的颜色、形态、动态,请你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词语,读一读。(6分) 3、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把它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8【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练习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探究活动】 1、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写一篇小文。 2、组织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路线、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再记下自己的游览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9【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11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12一、反思教学目标 1.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教学目标落实不明显; 2.对“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突出重点景物并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尝试运用”的教学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好落实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制定,一课一得即可。 二、反思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设计不合理,占用了较多时间。对“颐”字的指导应放在教学的第一课时。 2、朗读指导不到位。本文的一大特点是语言优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单一,朗读指导较少,朗读不到位,感悟便不深刻,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分析行文结构环节,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头绪太多,让学生有无所适从之感。 4、学以致用环节仓促、突兀,没有水到渠成之感。本应是课堂应重点展示的部分却草草收场。 总体反思: 教学目标设计要尽量精简,找到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达成的一个到两个目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想面面俱到,反而造成头绪混乱的局面;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标的某个要点,要学会取舍,每一篇课文能给我们的启发很多,但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可太过深奥,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语文课程的运用表达性质有较好体现,体现了从重理解向重表达的转变。 《颐和园》第一课时 篇13这次的合作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1.过渡不够精炼,虽然能写出精炼的过渡字句,但一到上课依然会自由发挥。所以有时会显得琐碎。 2.教学设计得太细致,面面俱到,既想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语言文字之美,又想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结果两头都没顾上。 3.提问的方式不够明确、灵活。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还欠缺技巧。使得学生在找“大半”这个词,和给句子加关联词这两处浪费了很长的时间。拖慢了整堂课的节奏,并且这两处设计现在想想也没多大意义。却反使整堂课的重点不够突出,思路不够清晰。 4.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有经验。这堂课在组内试过3次。换过3种上法。每堂课的准备时间都很短,结果也并不理想。正式这堂我整合了前3堂的教案设计和组里的意见,并无试课直接去上。经验不足,一开始上课没进入状态,后来状态来了,发现时间又不够了。已经说了下课又把跳出来的内容讲了一遍,以后要引以为戒。 总之,十分感谢同事们的倾力支持和批评指正,以后继续努力!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