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 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 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 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 4、小结: 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1、投影: 课文最后一句话。 ⑴ 指名读一读 ⑵ 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 ⑶ 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 ⑷ 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 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1、请同学们思考: 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 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第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 3、小结: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他才能发现月球的秘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六、课堂练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备课思路】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cai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授课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如果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勇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⑴ 谁愿意读一读。 ⑵ 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态度如何? ⑶ 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考题,讨论。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景吧!谁愿意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cai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听到了什么? ⑶ 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 大胆怀疑 勇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 先后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悟课文内容,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习回忆,教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待会儿请你们说说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二、自由读悟,初步感知 1、学生读悟第三、四段,教师提醒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议。 2、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梳理并板书:“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验证”。 三、细读课文,引导感悟 1、细读第三自然段,领悟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⑴ 默读课文,划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⑵ 扣紧中心句设问,引导学生读悟: ① 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a、读读这句话并填空: 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______。 b、引导学生根据话意,划出示意图。(出示课件) ② 对这句话伽利略有什么疑问?他是怎么想的? a、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有关句子,并边复述边画示意图。 b、再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这怎么解释呢?”)说明了什么?(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 2、细读第四自然段,领悟伽利略“试验结果”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⑴ 伽利略“试验”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用“~~~”划出来(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⑵ 这个结论可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标出有关词语(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 ⑶ 再读课文,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2,⑵) 伽利略带着……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总是,铁球往下落的 跟铁球的__________ 没有关系。 3、细读第五、六自然段,领悟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⑴ 读读课文,想想人们在观看试验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联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试验前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试验后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态度变化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变化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练习3):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小结并板书“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权威”) 四、朗读升华,读写结合 1、结合板书,简要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不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 勇于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与简评 执教:李卫东 授课班级:昌乐小学四年3班 实录与简评:张惠平 课前交流: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学校),谁教你们。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与思考 一、演示,揭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严谨的思考 三、质疑提升,感悟严谨的表达 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老师手里有两个球,大球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球代表1磅重的铁球。猜想一下,如果同时扔下,会怎样? 演示(同时着地) 揭示课题。读题:强调什么? 这是很普通的物理想象,可是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亚历十多德对铁球落地的现象是怎么说的? 透过这个事例,他想说什么? 读,强调他的观点。(指导读出重音,读出观点)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不是一般的相信,当作不容许的真理。 责备:是一般的建议吗?谁来读出责备的语气。(指导:谁能读得比她好?齐读)这叫什么? 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大家信奉不疑。当时有位年轻的数学家,叫(伽利略)。他做了什么? 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开始提出(怀疑),然后还进行(试验) 板书:伽利略 怀疑——试验——公开试验 在读,就要(板书:品读),他怎么思考,怎么试验,要把他读出来。(课件:伽利略想的一段) 他想什么? 小结: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这合理吗? 因而产生怀疑 伽利略怎么从一个事实中推导出两个结论呢?为什么……她怎么思考的?请同学到前面那着球解释一下。 这个铁球快这个慢,是谁告诉你的? 谁在来说第二个结论。 两个铁球重量不一样,速度不一样,是谁的道理? 要强调哪个词?(快和慢) 伽利略用他的观点思考时,是不是确定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不是)理由 小结:如果…强调这是一个假设;强调当时确信不是正确的;强调当时的思考很谨慎。这就是当时严谨的科学的思考态度。 学了这篇课文,你会不会用这种思考方法描述他的思考。你就是伽利略,你是如何想如何演示这个过程的。 伽利略的科学的思考,所以提出怀疑,不是盲目怀疑。所以课文中的这段话很严谨。读,体会严谨的思考。 你觉得你和上课前的杜相比,还一样吗? 全文有一句话写试验 读这句话,你在品什么?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反复和许多次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你怎么理解? 引导:反复就是重复吗?( 对)把课文中的反复换成重复,读一读,感觉一样吗? 指导: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想象:第二次做会和第一次做有什么不一样? 指导读 伽利略进行公开试验。在实验前人们有许多说法。读 伽利略做试验,课文写得很简单。读。 (讲实验过程)结果底下的人怎么样? 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读“原来……也不都是对的“)表达了什么意思。 “全都“强调的是什么?对多还是错多。 指导读书品读的方法。 伽利略是怀疑……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敢)用事实说话。 (课件:亚里士多德的话)假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一定是10磅重的先着地吗?(高度10倍以上,高处的界定是模糊的,怎么说清楚)) 小结:用严谨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 同时着地 生读课题。读出不同的体会 指名读。生读相关段落,语音不准,提建议再读 两个铁球中的先着地。 指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 齐读。(再指导,强调发音和读出观点,学生有进步) 信奉 指名读。 1太温柔。2 有进步 3 责备,语气比较硬 齐读。 先思考。 读思考的一段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作了许多次实验…… 齐读“试验“一段。 齐读 1 从一个…… 读“……这怎么解释呢?齐读,指名读。 上台说:一个被拖着所以慢一点,一个拖着所以快一点。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推导过程(假设的结论) 1 伽利略。2 亚里士多德 (拿着铁球说。)两个铁球,重的先着地……(模拟演示这个结论) 亚里士多德 读伽利略的推导一段。 生答:不是,是一种假设。如果…… 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强调不同的词 反复读如果这一段 同位练说 指名说。生1 :假如把两个铁球当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假如分开看……一个事实就得出了两个结论,所以就怀疑。 齐读 不一样 指名读 生回答(说的是试验的结果) 生2:反复做试验 生3:反复作了许多次实验 生4:许多次强调次数多,反复强调同样 生读书。 生4 :不一样,反复就是重重复复的 生5 :重复就是各种情况相同,反复可能情况不相同 学生:重量可能不一样(说了许多重量)老师:不同重量做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这就是反复,不是重复。 齐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没有关系。 指名读“……事实会让他丢尽了脸 齐读公开试验一段。 读最后一段 生1: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全对 (老师再读,强调全都) 生2:…… 生3: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对的也有错的,但对得多,错得少 生1:不可能一定是他先着地,不可能一定是10倍。(依据?答不出来) 生2:没有说是同一高度。 生3:同时从同一高度…… 指导读,读出意思,读出感受,训练语感。可以看到学生的进步。 通过多次读体会人物的思考过程,体会科学的思考态度。 通过换词语读书,体会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通过想象:体会反复与重复的不同,精彩 思考:教学目标指向语感的训练,通过读、品、悟体会严谨的思考态度,感悟严谨的表达方法。学生从开始的读不出来到后来的自觉表达,进步很明显,目标达成度高。整堂课体现了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小。生本的学生长于说,弱于读,语感比较弱,但领悟能力很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看拼音写词语 n bù xī 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āi yí gù zhí ( ) ( )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 释( ) ( ) 授( ) ( ) 执( ) ( ) 称( ) ( ) 宣( ) ( ) 腊(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 ①、(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 )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着地,( )同时。 ★★ 一、用“望”组词并填空 (1)同学们一起去医院( )生病的李老师。 (2)妈妈( )我考上音乐学院。 (3)能拥有自己的房间是我多年的( )。 (4)我们( )中国台湾能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 二、句式训练。 (1)扩句。河水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wéi wèi),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ī 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zhuó zháo)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我会画出文段中正确的读音。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讶( ) 明白( ) 固执( ) 3、试验的结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伽利略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呢?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 ★★★ 小练笔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试验前责备,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试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学过程〕 一. 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 人物简介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25岁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 2. 学习生字词 生字:违 妄 执 字词: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胆大妄为 多音字:着(zháo)地 更(gēng)正 的(dí)确 胆大妄为(wéi) 形近字:辨 辩 辫 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解词:信奉 固执 胆大妄为 磅 3. 内容分析 从写法上入手分析: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一是通过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的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从语言入手分析: a.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b.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c.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对的。 △从重点段落入手分析 思考: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4. 情感表达 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5. 随笔练文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二. 学习《全神贯注》 1. 学习名人名言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一读文中的名言,然后提出疑问,最后带着疑问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3. 学习生字 辨形认读:邀 挚 痴 锁 4. 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精神 研读第二段,想象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时的语言和心理。 a.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b.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c.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d.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e.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5.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6. 作业: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àn lùn xìn fèng wéi bèi shuān zhù ( ) ( ) ( ) ( ) xuān bù gù zhí yāo qǐng zhì yǒu ( ) ( ) ( ) ( ) yí tài xún cháng dǎn dà wàng wéi ( ) ( ) ( ) 二. 组词语(一字组多词) 辩( )( ) 略( )( ) 拴( )( ) 执( )( ) 三.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池水 ( )的身材 ( )的衣裳 ( )的年轻人 四. 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表示。 1.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这“和平之花”是一种新品种的花。( ) (2)“和平”如同花一样美好,因而把它称为“和平之花”。( ) 2.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就称他为“辩论家”。 (1)他就是一位辩论家,善于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见解的专家。( ) (2)他口才很好,像辩论家一样能言善辩。( ) 五. 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扩充具体。 例:伽利略做了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1. 奶奶爬上了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折了一只纸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抄写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体会。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抄写: 体会: 七.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娃娃博士”谱写核弹新篇章 蜚(fēi)声中外的邓稼先是我国功高盖世的核弹元勋(xūn)。他二十多岁就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的桂冠,因而被他老师爱称为“娃娃博士”。 从“娃娃博士”到“核弹元勋”,邓稼先走过的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智慧的火花,更展示出惊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1959年6月,邓稼先被委任为我国第一颗核弹研制工程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理论设计是研制核弹的第一大关。邓稼先一无现成的资料,二无先进的设备,三无点滴经验。他怀着一颗忠于祖国,献身科学的赤子之心,带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用古老的算盘、简陋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日夜三班轮换,千万次地重复着单调、机械的动作。计算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计算、验算、校对、修正……一次、两次……花了近三百个日日夜夜,直到与其他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对数核查吻合无误,研制核弹的第一个难关才被攻克。 邓稼先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亲自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他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接着又投入了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2年8个月试验成功,同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法国用8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的努力,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là)得太远……”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攻克(1)克服,制服(2)胜(3)严格限定 元勋(1)开始,第一(2)为首的 开拓(1)使显露出来(2)扩大发展 2. 用“--”画出对邓稼先赞美的句子。 3. 邓稼先在承担研制核弹头理论设计工作时遇到哪些困难?他凭什么能够攻克这个难关? 4. 你如何理解短文中画“--”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àn lùn xìn fèng wéi bèi shuān zhù (辩论) (信奉) (违背) (拴住) xuān bù gù zhí yāo qǐng zhì yǒu (宣布) (固执) (邀请) (挚友) yí tài xún cháng dǎn dà wàng wéi (仪态) (寻常) (胆 大 妄 为) 二. 组词语(一字组多词) 辩(辩论)(辩护) 略(策略)(侵略) 拴(拴住)(拴起来) 执(执行)(执政) 三.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清清)的池水 (苗条)的身材 (漂亮)的衣裳 (村里)的年轻人 四. 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表示。 1.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这“和平之花”是一种新品种的花。( ) (2)“和平”如同花一样美好,因而把它称为“和平之花”。(√) 2.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就称他为“辩论家”。 (1)他就是一位辩论家,善于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见解的专家。( ) (2)他口才很好,像辩论家一样能言善辩。(√) 五. 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扩充具体。 例:伽利略做了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1. 奶奶爬上了山顶。 奶奶身背一壶水,穿上登山鞋奋力地爬上了山顶。 2. 我折了一只纸船。 我用一张彩色纸,精心地折了一只纸船。 六. 抄写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体会。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抄写: 体会: (略) 七.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娃娃博士”谱写核弹新篇章 蜚(fēi)声中外的邓稼先是我国功高盖世的核弹元勋(xūn)。他二十多岁就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的桂冠,因而被他老师爱称为“娃娃博士”。 从“娃娃博士”到“核弹元勋”,邓稼先走过的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智慧的火花,更展示出惊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1959年6月,邓稼先被委任为我国第一颗核弹研制工程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理论设计是研制核弹的第一大关。邓稼先一无现成的资料,二无先进的设备,三无点滴经验。他怀着一颗忠于祖国,献身科学的赤子之心,带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用古老的算盘、简陋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日夜三班轮换,千万次地重复着单调、机械的动作。计算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计算、验算、校对、修正……一次、两次……花了近三百个日日夜夜,直到与其他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对数核查吻合无误,研制核弹的第一个难关才被攻克。 邓稼先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亲自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他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接着又投入了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2年8个月试验成功,同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法国用8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的努力,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là)得太远……”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攻克(1)克服,制服(2)胜√(3)严格限定 元勋(1)开始,第一(2)为首的√ 开拓(1)使显露出来(2)扩大发展√ 2. 用“--”画出对邓稼先赞美的句子。 3. 邓稼先在承担研制核弹头理论设计工作时遇到哪些困难?他凭什么能够攻克这个难关? 困难:(1)无现成资料(2)无先进设备(3)无点滴经验 他是凭着一颗忠于祖国,献身科学的赤子之心,以顽强的毅力攻克难关的。 4. 你如何理解短文中画“--”的句子? 邓稼先至死不忘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希望祖国强大,早日成为世界强国。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内容。 2、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并培养学生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技能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在网页上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⑷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所做的实验,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他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如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所以,教案和课件主要是根据学生这种学习需要设计的。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设计】 利用网络教学,采用发布网站方式来实现。设计制作了网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走进课文”──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提出疑问”──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练笔交流”──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谈谈感想”──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自己感想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进入网站,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敢于怀疑别人的勇气,哪怕他是老师,是名人,是世界级的权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3、正音,齐读课题: 着:zháo 打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学习网站。 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一上课后的谈话,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使学生早早地进入课文所需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点击“走进课文”,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巡视指导。 点击“走进课文”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所读的课文不在课本上,而在学习网站上,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课文是教师精心处理过的,当鼠标停留在某一个难理解的词语上时,随即会出现这个词的注释,提高了学生 的阅读效率。如:学生的鼠标移到“比萨”时,就会出现“比萨”的注释──“意大利的一个城市。” 三、师生交流,点击名人 1、师:课文中讲到了哪两个伟大的人物? 板书: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2、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各用一句话介绍。 学习第1、第2自然段。读好第2段中的对话语气。 3、点击名人,进一步了解两个伟人: 学生自己浏览两位名人的资料。 打开“点击名人”这一栏目,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 教学效果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自己浏览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有图片,也有他们的生平、主要成就的介绍,学生很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动画演示,理解疑问 1、范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概括成“重快轻慢”。(先自读,再指名读) 2、伽利略是怎样提出疑问的? 先指名学生读第3段中伽利略的话,再让学生背诵。 3、学生点击“提出疑问”的两组动画,尝试说说两种假设。 4、教师演示,请学生上来说就两个假设。 鼠标移动使“亚里士多德的话”变色。 鼠标移动字体变色,把两个假设分开。 打开“提出疑问”这一栏目,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假设。 教学效果评价: 本教学环节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点击“提出疑问”这一栏目,再自己演示两组动画,教师要求一边演示,一边配上画外音(即伽利略的两个假设)。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能轻松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并充分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五、指导朗读,开展比赛 1、指导朗读第4段,注意读好“反复”、“总是”。 2、教师范读5、6两段,读完后学生向教师挑战。 教师提醒:这两段话不好读,语气变化多。 3、开展比赛,学生朗读。 鼠标移动字体变色,强调两个词语。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好第4段;在读5、6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向老师挑战,深化并实践课文的主题,强化情感目标。 六、设置练笔,师生交流 点击“练笔交流”,出示试验结果的画面,并出示练笔。 “试验前责备,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试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写一段话。 学生写完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点击:“练笔交流”,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练笔,并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教学效果评价: 点击“练笔交流”,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练笔,在学习网站上以“网上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点击“谈谈感想”,学生用键盘录入文字,在网上交流。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以“网上论坛”的形式交流感想,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推向深处,使学生从网站学习课文,再将感悟带回网站。 【教学流程图】 1、进入网站,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交流,点击名人: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 4、动画演示,理解疑问: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 5、指导朗读,开展比赛: 引导学生和老师进行朗读比赛,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6、设置练笔,师生交流: 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深化课文主题。 7、总结课文,谈谈感想: 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自己感想的平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流程】 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来检查检查,有信心吗? 2.读课题,读对“着(zhao) 地”一词。 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 ②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e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可更改的真理。(指导读好“奉” 和多音字“更”。通过对“信奉” 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理解“信奉”的意思。) ③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wei)背人类的真理?”(理解“违背”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 ④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a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o)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a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 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着重读好三个生字,读通这个长 句子,理解量词“磅”。) ⑤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i)呢? (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 ⑥他向学生们宣(xua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ha)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注意“宣”的读音。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⑦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a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口气读。) ⑧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i)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理解“固”,指导朗读。) (2)这儿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 (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4.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5.过渡: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 价得对吗?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从学生大声读课题,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文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 二、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1)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3)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一。(4)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练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择了 。” 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找画描写伽利略“妄为” 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 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设计意图:“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练读“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理解伽利略的“固执”。 (1)出示语句:“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指导策略: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扮 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的消息,“学生”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在双方互动中理解明白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根 本原因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 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 他的什么 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 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3.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 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设计意图: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于是,在这一环节,我们凭借“宣布”设计了口语交际训练,展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指导有感情朗读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展开想象,让学生学习用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围绕试验成功后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说写练习。听、说、读、写、思,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聚焦文旨,品味作品价值,提升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句式比较。 比较一: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比较二: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交流讨论。课文既然是写伽利略,为什么还要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4.鼓励质疑。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他是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我们得让学生对此有深入的理解。为此,必须抓住“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这一文章中心句,通过两次的比较辨析、讨论交流及纠正文本之失,让学生在透彻地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辩证观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深入体会伽利略所作所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正确理解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深刻主题。] 四、总结写法,积累言语养料,发展语文能力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练习迁移仿写,对于巩固、掌握和熟悉运用语言表达技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语言能力能不得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能不形成和发展吗?]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反复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 2、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比较,理解伽利略可贵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就是在这座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2、请同学齐读课题,质疑。 二、联结感悟 a.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刚才这位同学的途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板书: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 3、谁先来读读介绍伽利略的语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 5、师小结:是啊,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在科学领域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真不愧为伟大的科学家! 6、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了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响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责备他:(出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b.感悟理解“信奉” 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这样大声地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 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地这样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 c.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师: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伽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谁来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3、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而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疑问,但这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不迷信权威) 4、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伽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从这里,你认为伽利略还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严谨治学,认真求实) 5、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但伽利略为了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他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三、生成 1、(出示课件)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比萨塔去观看一场举世闻名的试验。瞧,比萨斜塔多热闹啊!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 2、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和嘲讽。 3、过渡:就在这一片讥讽声中,伽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这时你想说些什么?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5、师总结: 是啊,发生在比萨斜塔的这场扣人心弦的试验结束了,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希望同学们能以伽利略为榜样,认真地对待学习,严谨地对待科学!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大哲学家 人人信奉) (不迷信权威 认真求实) 10磅 1磅 10磅 1磅 先着地 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 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 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xuān bù xī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āiyí gù zhí ( ) ( ) ( ) ( ) ( ) ( ) (2)给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 释( )( ) 授( )( ) 执( )( ) 称( )( ) 宣( )( ) 腊(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 ①、(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着地,( )同时。 (4)、照样子扩句,使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例:伽利略是科学家。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是十七世纪伟大的科学家。 ①、河水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结满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晓伟是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优化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2、(1)宣布希腊哲学真理怀疑固执 (2)释(解释)(释放) 授(教授)(传授) 执(固执)(执法) 称(称量)(称盘) 宣(宣布)(宣传) 腊(希腊)(腊月) (3) ①不管……还是……②、不是……而是…… (4)①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②、高大的树结满红红的果子。 ③、活泼的晓伟是个好学生。 第二课时: 2、更①胆大② 课本作业 3、(1)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两个铁球共11磅,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说错了同时着地轻重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⑴ 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 ⑵ 拟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导学课文第三段: 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自己尝试能读懂哪些问题,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1、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段。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地方和有困难的地方。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1、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 2、点拨导学: ⑴ 学法点拨: 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以及伽利略的分析叙述很抽象,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如果我们借用一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那就要简单多了。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好呢? ① 小组合作借助方法理解课文。 ② 小组推选一人演示方法,并再推选一人根据方法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③ 教师对学生运用学法理解的情况进行小结。 ⑵ 重点点拔: ① 把这段中最后一句话改成带句号的句子。 ② 试着根据板书背诵第三段。 导学第四段: 师:用“读、想、画、议”的一般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 1、学生自学。 2、小组自由交流收获。 3、汇报交流: 你读懂了些什么? 4、重点点拨: ⑴ (多媒体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没有关系”)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相当重要?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句中的“高处”具体、恰切地应该怎样说?(多媒体:请在括号里加上一个合适的词:( )高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说说原因。 ⑵ 来观看伽利略做试验的人们议论伽利略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胆大妄为、固执”两个词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多媒体:“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联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一你的启示。 ⑵ 学生试验(两个铁球)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课内测评: 填空: ⑴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德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___________。铁球往下落的_______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___没有关系。 ⑶ 伽利略公开试验前,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_____________。议论的话,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_____________语气。当人们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大家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通过这 篇课文的学习:___________(谁)使我深 受教育,我爱学习他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课内小结: ⑴ 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⑵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引导探学: 教师做两次试验:一次是两只一大一小的玻璃球,一次是一大一小的纸片,都同时从高处落下,结果两玻璃球同时着地,但两纸片却是一先一后着地,这是为什么?请有兴趣的同学们翻阅有关资料,找出原因,然后告诉老师。 4、引导预习: 把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有选择地引用到下文的学习当中。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