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范文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通用14篇)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1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海量的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基于网络应用的学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人教版第八册阅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现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谈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会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如:课始,当学生通过多媒体媒体网络,在一阵轻快的乐曲声中,看到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同时着地时,不约而同地发出惊讶声。教师乘势问道:“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纷纷提问:“这个结论谁得出来的?”“他为何研究这个问题?”“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教师请学生点击网页中的“课文内容”按钮,带着这些疑问自己阅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掌握时,教师又问学生:“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谁?”学生从课文的介绍仅仅知道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显然,学生对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了解是有限的。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到“搜狐网站上查询有关资料。因网络技术具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可以进行快速的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所以学生畅游网络,在各种不同的网站上找到了许多有意义的资料。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并延续了参与学习的欲望。我们知道,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二、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能动性,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建立开放式学习小组是实现这种可能的一种方式。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当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如,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比例”。教师并未急于向学生解释亚里士多德所说话的意思,而是组织学生利用网页中的讨论板进行讨论:“你会对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产生怀疑吗?能说出理由吗?”学生发表欲极强,有的学生在讨论板上写道:“我不会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因为他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所说的话肯定有根据。”有的学生则这样写:“我会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虽然他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但他说的话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从网上了解到,许多伟大人物所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正确,例如……我相信只有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 学生们各抒己见,在网上展开了大讨论,他们时而引句论典,时而阐发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文,想想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有根据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伽利略根据假设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意思?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查看教师自制的动画资料,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请教

  探讨,很快理解了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是相互矛盾的,明白了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从而深深体会到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互助学习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合作,并且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利用网络技术,实施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直接参与为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积极探索的主动地位。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并通过软件设置的基于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教学过程,指导控制学习者学习进程的方式。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讲了伽利略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同时得出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学生学习这一段时,采用采用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点击按钮进入学习区,选择第四自然段,网页上出示相应的课文内容以及思考题:

  1、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2、从“反复”、“许多次”、“总是”这些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3、从“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4、伽利略要进行公开试验,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精神?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思考题,然后把思考结果打写在讨论板上,教师利用网络的监控器查阅学生的习题解答情况。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自由地在不同的知识点间进行转换,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书本局限,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如有的学生在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写道:“伽利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却勇敢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例’的说法,可见,伽利略具有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我真佩服他!”又如,教师在讨论板上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想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试验成功后,会怎样表现?塔下的群众又会怎样?学生反映敏捷,想象丰富合理。有的说,伽利略会激动地热泪盈眶,不停地挥动双臂,高声呼喊我成功了!有的说,塔下的群众也会兴奋地手舞足蹈,互相拥抱。他们终于明白,权威说的话不一定全都对。

  实验表明,个别化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促进智力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形成学生信息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2

  一、 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

  (2)"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 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 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 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 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2、但当时的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他信奉了吗?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书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 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以4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从对比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讨论交流后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让学生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面对这样的结论,伽俐略怎么做的?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 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 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 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了 。”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3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题 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片断一:

  1、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 , 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2 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说明人们非常相信的?

  学生回答:信奉。

  3、 让学生比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区别?用信奉这个词好在了哪里?

  评课: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从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话。随即学生对于人们的”责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到位。把人们的这种深信不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偏偏有个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疑问。李老师又不惜花时间,再一次引领学生在伽利略的实验上咬文嚼字。

  片断二:

  1、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学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许多次。板书:许多次

  学生:他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怎样的呢?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每一次做的试验都是由区别的。因为书上有个词说:反复做。

  3、你太会读书了,真正读懂了这个词语。反复和重复是不同的。那一次和一次的实验会有什么不同呢?

  评课: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说了许多不同的试验方法,比如说试验的场地不同,试验的材质不同,形状、大小等等。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复”。白老师又马上一引,伽利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怀疑,所以他必须用无数的不同实验去求正自己的想法,毕竟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

  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个爱探究的数学家,老师也带着我们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语言文字的心路历程。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我发现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考虑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许这节课会更完美无缺。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 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三、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教学反思: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顺,大胆进行试验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外读本。

  2、重量不等的两个物体。

  3、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伽俐略、亚里士多德生平。

  【教学过程】

  一、读悟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故事。

  (指名一生简介亚里士多德、伽俐略的生平)

  2、在学生自学课文,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探究的任务:

  伽俐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话呢?他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出示探究任务:

  ⑴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⑵ 伽俐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二、自读课文,探究解疑

  1、阅读第一段。

  2、阅读第二段。

  ⑴ 课文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课文用一个什么词说明当时的人对他非常相信?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比比读读:

  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⑵ 指名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⑴ 伽俐略却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伽俐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产生了怀疑?

  ⑵ 伽俐略是怎样想的?谁来读读伽俐略的心里话,指名读第三段。

  ⑶ 指点: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从正面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又从这句话错的一面分析。

  (突出:如果……就……;但是,如果……就……)

  ⑷ 齐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4~6)

  ⑴ 伽俐略可贵的地方还表现在哪儿?默读,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做,都证明,总是,才,已经)

  ⑵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⑶ 指点:

  ① 在教师里做一个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试验。

  ② 请同学们听师读,想象当时伽俐略做实验的情景。

  ③ 请大家作准备,谁能把那天的情景描述出来?

  ⑷ 各自准备讲述。

  ⑸ 同座对述。

  ⑹ 指名描述。

  ⑺ 齐读全段。

  ⑻ 这个试验的成功,使人们明白了什么?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

  想──说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展开创造性设想。

  三、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1、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和组内同学尝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实验经过、结果记载下来。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7

  师:仙都是4a级景区,用图片介绍仙都。早就听说咱们桐乡出名人,刚才老师介绍了桐乡的风景。你们来介绍一下桐乡的名人。

  生:漫画家丰子恺。我们课文中有一篇课文就是他写的。

  师:这些都是桐乡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的名人。说不定,有一天咱们的同学也能成为桐乡的骄傲。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名人——伽利略。谁来读读这个名字。

  出示伽利略的图片,并介绍伽利略。

  师:伽利略被世人记住,还是源于他25岁时做的一次伟大的实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伽利略,走进这次伟大的实验。谁来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真不错,把“着”读准。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么样的实验?让我们赶紧走进赶课文,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开始吧。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看老师写的这两个词,谁来读。(固执,胆大妄为)

  生:固执(zhì)师纠正。第二声再读

  师:平常我们称什么样的人为固执?生:坚持自己的想法的人;不听别人劝告的人;无论别人怎么提意见,他都不听。

  师:这个妄字是课文的生字,注意底下是个女。你能给胆大妄为这个近义词吗?生:胆大包天。

  师:是啊,胆大妄为是说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都是人不好的。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师:读了课文,还有哪些词语容易读错,谁来提醒大家。

  生:哲。难读。奉,是后鼻音。

  师:文中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伽利略,还有一位是亚里士多德。这两位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谁更高?生:亚里士多德。师:我们先来认识下这位哲学家,文中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他。请你帮他找出来。

  师:静静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生:亚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只要他说的话人们都不会去纠正。师:是啊!

  生:那里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人们都信奉他。师:信奉是什么意思?你从哪读懂信奉。

  生: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师:你为什么关注到了这个地方?不容更改,就是不能改,你读读这个词,重一点,再来读,再读一篇。生:最后一句的责备。要是有人怀疑他,人们就会责备他。

  师:你很棒,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了人们的信奉。

  生:不容更改的真理。师:你知道什么是真理?生:最正确的。师:真理是经得起事实检验的道理。人们是如此是信奉亚里士多德。

  师:把我们体会到的信奉放回到课文。来读读第一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两千多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师: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这2000多年在中国经历了14个朝代了,老师也来读读这一段。(范读)谁再来试试。

  师:我听出了人们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谁来读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短短的一个句子中有两个“?”。谁把这感觉读出来。生读反问的语气。

  师:我听出人们强烈责备的语气,再读。

  师:是啊,这分明是两个强烈的感叹号。来我们再来读。在人们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简直就是——神,谁来读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两个铁球,一个磅重,一个十磅重……”

  师:你读懂这段的意思吗?生:下落速度的十磅重是一磅重的十倍。

  多媒体图示两个铁球的速度。

  师:当时人们怀疑他吗?可是两千年后却有一位青年怀疑他,他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竟然敢怀疑人们心目中神一样的亚里士多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伽利略,你真勇敢。伽利略,你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

  师:伽利略不仅提出了怀疑,还要公开在比萨进行实验。回到课文,读一读,找找,划划人们的评论。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有的……

  师:一口气找到两句,你也找到两句的举手。

  师:谁来读第一句。别急,老师也来读。比较我和他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师生依次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生:老师读的这句话里少了“真是”“竟”

  师:再读读课文这句话,你看这“真是”“竟”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不能去掉,就不能体现伽利略的胆大了。有了“真是”“竟”就写出了人们责备的语气。

  师:作者用词真准确,这两个词写出了对伽利略的责备,同时更体现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敬佩。你还从哪看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责备?生:“竟想”这句有骂他的感觉。还有的后面感叹号。生:胆大妄为,这个词。师:人们为什么说他胆大妄为?

  师:你来读。生读“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师:你这个“真是”“竟”读得真好。

  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人们在说这句话可能是怎样的神情?也可能加上什么样的动作?

  生:有的面带嘲讽地说。师:你带着嘲讽来读读。

  生:有的带着一脸坏笑地说。师:请你带着坏笑来读读。

  生:有的还会指着他的鼻子说。师:你也来读读。

  师:你看这分明就是嘲讽吗?底下那么多人,人们还会怎样嘲讽伽利略?

  生:这个人也太大胆了吧,竟敢怀疑我们的神。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竟敢找亚里士多德的错,这个青年不要命了。

  生:有的说,这个人脸皮真厚!竟敢这样对待我们的亚里士多德。

  师:刚才我们读的和想的句子,都是通过人们的评论来体现人们对伽利略的责备,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来,孩子们我们把这两个句子再来读读。读: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等会……

  师:面对这么多质疑声,你是否为伽利略捏了一把汗?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伽利略你不要怕。你不用担心别人的话,你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伽利略对这次实验有把握吗?再读课文,找一找伽利略有把握的依据,把句子划出来。

  生:第四自然的第一句。伽利略反复做了很多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看看,反复试验很重要,但结果更重要,结果是什么?

  生: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读:伽利略带着个疑问……结果都证明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做了数十次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做了上百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

  师:伽利略试验的正确结果是什么?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也就是课题所说的,来读读课题。

  师:现在你还为伽利略担心吗?你还怀疑吗?可是,尽管伽利略胸有成竹,但人们不理解还在那责备,嘲讽。那么此时的伽利略肯定有很多话向大家说。

  师:拿出作业纸,想想此时伽利略想了些什么?

  生:人们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亚里士多德比我有名,也做了这么多贡献,但是人总是有错的时候。(师:多么有修养的伽利略!)

  生:待会就知道了,没事,我有真实的证据。

  师:虽然伽利略心中想了很多,但是没有说出来,而是用铁一般的试验结果诉说了这一切。

  师:在人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意大利,氛围中,伽利略却不盲目信奉,他冷静思考,提出怀疑,还进行了反复的试验,那么他信奉什么呢?

  生:伽利略信奉真实的科学。信奉试验的结果。

  师:他信奉科学的真理,用实验证明的真理,读(真理)。他还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分析,那他是怎么想的呢,下节课再学。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8

  一、导入揭题

  1.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伟人,他就是伽利略(出示伽利略头像)——(出示伽利略介绍文字)难怪人们说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2.(出示句子)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1)谁想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1——2个)

  (2)老师听出来了,你特意强调了“伟大”这个词,听起来很舒服!谁还想读一读?(指名学生读1个)

  3.师:他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称他为辩论家。(出示年轻时候的伽利略头像)

  (出示文字):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1)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辩论家”呢?(点红辩论家)

  口才好的人、思维很敏捷的人、很聪明的人……

  (2)师:是啊,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为“辩论家”,所以,你看辩字的中间是个言字旁(“辩”显蓝)。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谁想来介绍一下伽利略?(指名读)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伽利略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

  5.师:谁能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读——注意“着地”的读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师: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里,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20页,用你们自己平时习惯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咱们鹿山小学的同学读书习惯非常好,不少同学边读边在书上做了很多了读书符号,老师忍不住想夸奖大家。咱们先读到这里吧。来看看大屏幕。

  (1)(出示词语)伽利略  意大利   亚里士多德  希腊   比萨城

  师:这是一些外国的人名和地名,你能读吗?(指名读)

  读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是有讲究的,你要把它连起来读才好听。谁再来试试?

  (2)师:这些是本课的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能读吗?(出示词语)

  辩论家   信奉   违背   10磅   拴住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师:同学们,磅是英美国家的重量单位,一磅等于453.6克。(点红“磅”)所以10磅就是4536克。

  (3)(出示词语)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

  a谁能读读这两个词语?

  b这是两个值得我们积累的四字词语,看老师写在黑板上。(师板书)

  师:更改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这里是容——老师告诉大家是容许的意思,那么不容更改就是不容许更改。“妄”是一个生字,比较难写,来,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妄字上面部分是个亡,下面部分是个女。

  c请你也像老师那样在课文的空白地方写一写这两个词。相信你一定比老师写得还要好。写得快的同学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课文中不容更改的真理是谁的真理?(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

  3.(出示第二自然段)师:这么长的一段话,哪个同学能把它读正确?(指名学生读,读正确为止)

  4.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

  a回答得好。(师:看来,你们思考问题的习惯非常好,能在这么长的一段话中捕捉到其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b回答得不好。(师: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长长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来思考。请你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相信一定会有一些特别的词语跳进你的眼睛里。)

  反馈:

  (1)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点红“信奉”)

  ①师:同学们,“奉”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出示:①恭敬地用手捧着 ②献给 ③接受 ④信仰、崇拜 ⑤供养、伺候)你觉得在这里应该选第几种解释?那现在你明白“信奉”是什么意思了吗?

  相信到了崇拜的地步、把他看作了一种信仰……

  ②师:而且崇拜他的还是一些——(生接:研究科学的人——点红“研究科学的人”)是啊,连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何况是普通的百姓呢。

  (2)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点红“两千多年前”)

  师:从这个“两千多年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历史悠久

  生:人们很崇拜亚里士多德,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认为他的话是不同更改的真理。

  师:是的,人们崇拜了他两千多年,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对他的崇拜?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师:同学们,你猜想一下,“谁”指哪些人?(点红“谁”)

  生:大人、小孩、有地位的人、将军、总统……

  师:是啊,总之不管是谁,只要怀疑亚里士多德,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师:这就是人们责备的话(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句子有连续的两个问号,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在你心中的地位。你还能读?(指名读)

  师:看来,亚里士多德在你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

  师:同学们,当普通老百姓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就会这样责备他——  当皇室贵族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还是会这样责备他—— 甚至当国王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仍旧会这样责备他——

  (4)插入亚里士多德的资料(黑屏打字出示)

  ①师:同学们,亚里士多德不久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其实他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出示资料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②现在,你对亚里士多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③(出示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④师:是啊,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提出来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同学们,文中的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哪一条真理?(板书?)

  2.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初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2)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呢?(板书?)

  因为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人们都很崇拜亚里士多德。

  (3)师:很好,但是,仅仅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才觉得不容更改吗?

  同学们,我们来看人们认为10磅的铁球重,那么1磅的铁球就——你能填一个反义词吗?

  (出示)10磅的铁球(重)

  1磅的铁球(  ) 

  (4)师:因为10磅的铁球重,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因为1磅的铁球轻,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你能填一组反义词吗?

  出示:因为10磅的铁球(重),所以它落得(   )。

  因为1磅的铁球(轻),所以它落得(  )。

  (5)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们看,轻的东西,重的东西(师拿出课本和一张纸片实验)看见了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师总结:正因为人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再加上是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提出的理论,所以人们就认为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

  (6)对于这样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

  (出示)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中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①同学们,这段话很长,而且比较难懂,你至少要好好读三遍才能读懂。读完三次你还没读懂的话可以再读多几次。(生自由读)

  ②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读正确——齐读)

  ③三次读下来,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你读懂了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结论。

  (出示)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中的铁球慢。

  师:加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出示)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④根据刚才同学说的我们用图示再来直观地看一看。(师图示)

  四、总结延伸

  师: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又会有怎样胆大妄为的举动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1、《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对课文进行“重组”,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学生谈到这个问题时时,他们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

  2、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把这一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在交流汇报时,把语数学科巧妙地结合,这样的理解也让我们再次证明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小学 陈旭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 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⑵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 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 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 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11

  师: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上课之前,你们老师是怎样向你们介绍我的?

  生:老师说您是深圳名师。

  师:真是这么说的?

  生:真的!

  师:也就是说,我是深圳的一位有名字的老师,简称名师。是这样的吗?

  生:(笑)不是。

  师:那你们说说我这个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我觉得您应该是学问非常棒的。

  师:什么都知道?

  生:对。

  生:您是满腹诗书,谈吐文雅。

  师:你真会说话,看来你才是满腹诗书、谈吐文雅。

  生:谢谢老师,不,谢谢大朋友。

  师:客气了。大家想不想见识一下我的“满腹诗书”?

  生:(齐)想!

  师:那我就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愿意听吗?

  生:愿意!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我背诵一遍:《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错了。

  师:错了?名师还会错?哪儿错了?

  生:大朋友啊,你把最后一句给背错了。

  师:那最后一句应该是什么?

  生:哦……我也记不得了。(笑声)

  师:能发现错误已经很不简单了。谁记得?

  生:应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谢谢你!“满腹才华、谈吐文雅”的“深圳名师”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竟然背错了一句。从这件事情中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中悟出点什么来了?

  生:我明白了,人不都是十全十美的。

  师:说得好!你像一位小哲学家。

  生: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说的话是全都对的。

  师:哎呀,了不起!又是一位小哲学家!这位同学是借用了课文当中的一句话,把它变化一下,来说明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学以致用,会读书!请小朋友们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把它画下来。(生浏览课文、很快找到并画了下来。)

  师:请大家齐读。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读得真好。经过学习,大家已经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而且能把这个道理和“名师”犯的错误结合起来,产生了我们四⑴班的两句很有哲理的话。不简单啊!谁能把这句话所在的自然段读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谁能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这一段是写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师:言简意赅!现在我想再问你们几个问题,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生:伽利略。

  师:伽利略在向谁挑战?

  生:亚里士多德。

  师:伽利略认为两个铁球从空中落下会同时着地,落下的速度和铁球的轻重无关;而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认为的?

  生;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从空中落下的速度不一样。

  师:就是说一个快……

  生:一个慢。

  师:好!这一课我们就学完了。大家可以回去了。

  生:啊──?

  师:怎么,有疑问吗?

  生:有。

  师:大家看,上节课大家把课文读熟了,主要内容大家了解了;中心思想大家也明白了,还有什么要学的吗?(生互相观望)

  师:不是学完了吗?

  生:没有!

  师:那还有什么要学的?请你说。

  生:还要朗读课文。

  师:光是朗读吗?

  生:还要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生:还要通过朗读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

  师:对。说得很好!

  生:我认为有两点:第一个呢──(笑声)是边读边学习生字;第二呢,是了解课文的细节。

  师:也就是学习课文中具体细致地描写?

  生:对。

  师:你概括地很好。思维不但敏捷,而且有很强的逻辑性。将来会成为伽利略一样的数学家。但是,作为朋友,得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生:请。(笑声)

  师:上节课大家学过生字了,现在再学习生字,岂不是要把我们上节课的劳动给抹煞了?

  生:好的。我接受。老朋友厉害!(笑声)

  师: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朗读课文、品味课文?

  生:是。

  师:现在大朋友想告诉大家一个新词儿,愿意学吗?

  生:愿意。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笔,把这个词记下来。这个词叫“朗读感悟”。感,是情感的感、感受的感;悟,是觉悟的悟、领悟的悟。

  生:(边写边说)悟出一个道理的悟,把语文的“语”字言字旁换成竖心旁。

  师:对。真聪明!

  生:老师,我已经感悟出来了。(笑声)

  师:啊?你感悟出什么来了?

  生:我感悟出为什么编辑叔叔要我们读这篇课文了。

  师:请你说说。

  生:有两点。第一点,就跟您刚才说的一样,是为了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第二点,就是要我们从课文的中心、课文的重点里面明白一个道理,也就是这里: “这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勇于挑战一个事实……

  师:挑战权威。

  生:对,要勇于挑战权威。你要是觉得他不对,就可以反复做试验,让事实去战胜他。

  师:说完了吗?

  生:说完了。

  师:请坐!(激动地)同学们,对她的这个发言,我不作评论。我想请大家从课文的第一段中找一个词来评论她。请默读第一段,找到这个词并把它画下来。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哪个词?

  生:“辩论家──”

  师:对!正是这个词。这个同学说话思路清晰、抓住了要点,要是辩论起来一定会有理、有节、有据,就是伽利略先生在世,恐怕也要畏惧你三分。(笑声)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像伽利略一样,当一次辩论家?

  生:想。

  生:老朋友,辩题是什么?

  师:辩题就在眼前。请小朋友们看黑板。伽利略认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来是同时着地,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一快一慢。假如亚里士多德就在我们面前,你们敢不敢当一次伽利略和他辩论一番?

  生:敢!

  师:那好,愿意当伽利略的举手。

  生:(绝大多数都举手。)

  师:怎么有几个不举手,不敢吗?请那位小朋友说说为什么。

  生:我怕想不出来。

  师:哎呀,想不出来怕什么?看看咱们是怎么坐的──整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可以帮助你嘛。再说,还有我这个大朋友在呀。作为大朋友,就是要在你们不会的时候、在你们想不出来的时候帮助你们的呀!还怕吗?

  生:不怕了。

  生:我想当亚里士多德。

  师:好啊!

  生:我也想当亚里士多德。

  师:可以呀!还有谁想当亚里士多德?(又有5个人举手)

  师:一共有七个人愿意当亚里士多德。看来亚里士多德这边的力量有点弱。这样吧,我也当亚里士多德,来帮助你们。

  生:老朋友,我想发言一下。

  师:好的,请讲。

  生:老朋友,我想告诉你,不用你帮!我们这几个人都是班里有名的辩论家。我担心,如果我们几个人都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比起来,好像就有点不平衡了!(笑声)

  师:你是说你们的力量很强大,伽利略这边不行?

  生:当然了!

  师:别忘了,亲爱的小朋友,我老朋友还在这儿呢!如果你们的力量强大了,我将毫不犹豫地、义不容辞地加入伽利略的行列。服不服?不服咱们就开始辩!

  生:大大大大……大朋友,我想发言。(笑声)

  师:别急,请讲。

  生:我说一句话,啊──我觉得,就是您加入伽利略的行列可能也辩不过我们。(大笑)

  师:好啊!现在,坐在那边的“伽利略”们,过来,坐在我们的队伍中。请“亚里士多德”们都坐到那边去。(笑声)既然你们说自己是班里的辩论家,那我就帮助伽利略,不管你们了。

  生:好的!

  师:注意,今天咱们不辩论别的,只辩论两个铁球落地的问题,明白吗?

  生:明白。

  生:老朋友,给我们一点时间讨论一下好不好?

  师:当然!现在你们就在这儿小声讨论。我要和伽利略们一起大声讨论。你们都是哲学家,我们的大声讨论应该不会影响你们是不是?

  生:没──错!

  师:当然,我们没有防窃听设备,欢迎你们“密谋”的同时,窃听我们伽俐略的机密!

  生:哼,谁听!

  生:(小声而神秘地)唉,要听!知彼知己,百战不台。

  师:(对着该生的耳朵)百战不殆。

  师:伽利略们!(笑声)大家注意了。亚里士多德可是被马克思称赞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我们可得小心了!

  生:不怕!

  师:怎样才能把他打败呢?我们必须先找到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找到他的漏洞。大家能不能找到?

  生:能。

  师:现在就请各小组开始读书,找。(学生分组读书、讨论)

  师:要先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找到,读熟了,才能找到他的漏洞;然后再找到伽利略的观点,读熟了,理解了,就可以和他们辩论了。(学生继续读书、讨论)

  师:谁来读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生:“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师:伽利略的观点呢?

  生:“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为什么?

  生:这是伽利略做实验得出的结论。

  师:实验之前,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师: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理解吗?

  生:理解。

  师:如果10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是每秒10米,那一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应该比每秒10米慢还是快?

  生:慢。

  师:那大约是每秒几米?

  生:8、9米。

  师:好,就当是9米。请接着往下读。

  生:“……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重的铁球快。”

  师:谁能用一个数字表是这句话的意思?

  生:11米。

  师:对。每秒11米。一个事实中得出了两个结论,大家看出亚里士多德话中的漏洞了吗?

  生:前后矛盾。

  师:对。前后矛盾。这就是我们攻击他们的重磅炸弹。厉害吧?

  生:厉害!(笑声)

  师:我们还有一个重磅炸弹,谁知道是什么?

  生:做实验。

  师:对!真聪明!用事实把他反驳的哑口无言。各小组做做实验吧。(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实验)

  生(亚):喂──,伽利略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师:再等我们一会儿吧!

  生(亚):既然“老伽利略”说了,那就再给你们一分钟吧!(大笑)

  师:谢谢“老亚”先生!(笑声)但是一分钟不够。给我们3、4分钟,让我们把课文再完整地读一遍,好不好?

  生(亚):读吧,读吧。

  师:伽俐略们,咱们赶快再把课文完整地读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小心被亚里士多德钻了空子。(生(伽)读课文,生(亚)慢慢地也跟着读起来。)

  师:好了,现在,我宣布辩论大赛开始……

  生(亚):老朋友,你们一定会输!

  师:没经主持人允许,随便发言,扣1分。

  生(亚):那你们准备的时间长……

  师:又随便发言,再扣1分。(“伽利略”们鼓掌)

  生(亚):我有意见。

  师:请讲。

  生(亚):我宣布,扣伽利略5分!(笑声)

  师:呵呵,你宣布没用。我,才是主持人!(“伽利略”们再次鼓掌,“亚里士多德”们做鬼脸。)好了,开个玩笑。都不扣分。现在,辩论大赛正式开始。亚里士多德为正方。伽利略为反方──

  生(亚):耶──!

  师:注意,反方不是错方!(笑声)请正方先发言。

  生(亚):我发言!伽利略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师:停。亚里士多德先生,我只听说您是伟大的哲学家,可没听说您是逻辑学家呀?(笑声)

  生(亚):那就是您的无知啦,老伽利略先生!

  生(伽):你们骂老师!

  师:我提醒正方辩友注意:辩论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笑声)

  生(亚):(作揖状)抱歉!连马克思主义都支持我们!支持你们吗?

  师:请正方辩友注意,是马克思先生赞扬了你,赞扬你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支持你。马克思主义支持的是天下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提倡的是共产主义,比如,我们少先队员就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

  生:(齐)准备着!

  师:对。请接着发言。

  生(亚):我出了很多很多的书,你们有吗?(笑声)

  生(伽):你知道吗,我25岁就当了数学教授,多了不起呀!(笑声)

  师:是啊,你都到老头儿了才出了书,我们25岁就当了教授,多厉害呀!(“伽利略”鼓掌)

  生(亚):25岁当数学教授有什么了不起?就一个数学家。我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我是科学家、逻辑学家……(突然转向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家?(大笑)

  生(伽):“老人家”。(笑声)

  师:注意,逻辑学家不对。他是哲学家、科学家。

  生(亚):我想发言。

  师:请。

  生(亚):虽然我比较老了,但毕竟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我的哲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师:我们先为他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精彩的语言鼓掌。不过,前无古人是对的,但后无来者就错了──马克思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好了,我们不要再为什么家兜圈子了,我们该谈谈铁球落地的问题了。现在请正方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亚):两个铁球同时从空中脱手落下来,一定是10磅重的先着地,而且速度是1 磅重的10倍。老朋友,我还要接着发言。(笑声)

  师:对不起。按照规则,应该让反方发言了。

  生(伽):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重的铁球快。作为一个哲学家,你不觉得你的话前后矛盾吗?(掌声)

  生(亚):我的话就是真理!

  师:你说这话就是不讲理。(笑声)

  生(伽):什么真理?你们做过实验吗?

  师:对!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生(亚):我们做过实验。

  师:请演示你们的实验。

  生(亚):我的实验你们无法看见。因为它在我的脑子里做过很多遍了!(笑声)

  师:光在脑子里想,那是虚的,不真实的。

  生(亚):我的脑子是真实的。这就是真实的。

  师:难道你现在在脑子里一想吃麦当劳,你就真的吃到麦当劳了吗?(笑声)

  生(伽):请看看我们的实验吧!(用粉笔做实验,实验成功,一片欢呼。)

  生(亚):虽然伽利略的试验比我们厉害,但是,我要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有点哲学家的味道。

  师:请讲。

  生(亚):我没有现成的证据,没有取巧的逻辑,我是一位开拓者,我希望各位读者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所未成功的。

  师:很有哲理!

  生(亚):老朋友,他是抄的,我看见了。

  师:呵呵,开始内讧了。从哪儿抄的?

  生(亚):《大百科全书》。

  师:好!不光爱读书,而且做笔记,还能运用。大家要向他学习!请你回去做一件事,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让每个同学都读读,好吗?

  生(亚):(兴奋地)好的!

  师:好了,小朋友们,辩论大赛到此结束。现在我宣布比赛结果:经过理论与实验的较量,伽利略们胜利了!

  生(伽):耶──!

  师:但是,从辩论口才和技巧上来看,亚里士多德们技高一筹!

  生(亚):耶──!

  师:主要是他们平时看的书多,脑子里的词汇丰富。如果请大家把今天的辩论大赛的情况写下来,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下课。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

  (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 当作、胆大妄为 不容更改的确、违背

  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    (     )论家     不寻常    解答

  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

  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

  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聚焦“胆大妄为”

  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

  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

  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通过图解、数学算式理解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的两个不同结论。         

  3.深思。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大胆地怀疑,会遇到什么麻烦?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来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责备”等词语感悟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还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

  (3)引读:难怪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生接读),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接读)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接读)

  漫漫2千多年,谁都不会违背他!谁都不会怀疑他的话——(接读)但25岁的伽利略却这样想——(接读)这难道不是胆大妄为,固执透顶吗?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出示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2)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

  (3)你从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中感受到什么?(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三)对话“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出示句子: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语言转换:如果你是伽利略,请你现场向你的学生宣布——(训练)

  3、情景对话: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学生,听到教授这样的宣布,你会对他说什么?

  4、体会“固执”:伽利略坚持要公开试验,遭受的仅仅是嘲笑讥讽的压力吗?

  屏幕阅读有关布鲁诺的资料,追问:面对人们的嘲讽,面临怀疑权威将要受罚的危险,伽利略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试验?

  5、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选择一句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四)小结: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

  五、品味文本主旨

  1、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自由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4、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仔细读读课文中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结语:伽利略说:“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科学在不断地进步,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愿我们都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1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与简评 执教:李卫东 授课班级:昌乐小学四年3班 实录与简评:张惠平   课前交流: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学校),谁教你们。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与思考 一、演示,揭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严谨的思考                                                                                                                                                                   三、质疑提升,感悟严谨的表达                                 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老师手里有两个球,大球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球代表1磅重的铁球。猜想一下,如果同时扔下,会怎样? 演示(同时着地) 揭示课题。读题:强调什么? 这是很普通的物理想象,可是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亚历十多德对铁球落地的现象是怎么说的? 透过这个事例,他想说什么? 读,强调他的观点。(指导读出重音,读出观点)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不是一般的相信,当作不容许的真理。 责备:是一般的建议吗?谁来读出责备的语气。(指导:谁能读得比她好?齐读)这叫什么? 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大家信奉不疑。当时有位年轻的数学家,叫(伽利略)。他做了什么? 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开始提出(怀疑),然后还进行(试验) 板书:伽利略 怀疑——试验——公开试验 在读,就要(板书:品读),他怎么思考,怎么试验,要把他读出来。(课件:伽利略想的一段) 他想什么? 小结: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这合理吗? 因而产生怀疑 伽利略怎么从一个事实中推导出两个结论呢?为什么……她怎么思考的?请同学到前面那着球解释一下。   这个铁球快这个慢,是谁告诉你的?   谁在来说第二个结论。 两个铁球重量不一样,速度不一样,是谁的道理? 要强调哪个词?(快和慢) 伽利略用他的观点思考时,是不是确定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不是)理由 小结:如果…强调这是一个假设;强调当时确信不是正确的;强调当时的思考很谨慎。这就是当时严谨的科学的思考态度。 学了这篇课文,你会不会用这种思考方法描述他的思考。你就是伽利略,你是如何想如何演示这个过程的。   伽利略的科学的思考,所以提出怀疑,不是盲目怀疑。所以课文中的这段话很严谨。读,体会严谨的思考。 你觉得你和上课前的杜相比,还一样吗? 全文有一句话写试验 读这句话,你在品什么?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反复和许多次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你怎么理解? 引导:反复就是重复吗?( 对)把课文中的反复换成重复,读一读,感觉一样吗?   指导: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想象:第二次做会和第一次做有什么不一样?       指导读   伽利略进行公开试验。在实验前人们有许多说法。读 伽利略做试验,课文写得很简单。读。 (讲实验过程)结果底下的人怎么样? 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读“原来……也不都是对的“)表达了什么意思。 “全都“强调的是什么?对多还是错多。 指导读书品读的方法。 伽利略是怀疑……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敢)用事实说话。 (课件:亚里士多德的话)假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一定是10磅重的先着地吗?(高度10倍以上,高处的界定是模糊的,怎么说清楚)) 小结:用严谨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 同时着地             生读课题。读出不同的体会       指名读。生读相关段落,语音不准,提建议再读 两个铁球中的先着地。   指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 齐读。(再指导,强调发音和读出观点,学生有进步)   信奉       指名读。 1太温柔。2 有进步 3 责备,语气比较硬 齐读。       先思考。 读思考的一段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作了许多次实验…… 齐读“试验“一段。     齐读       1 从一个……   读“……这怎么解释呢?齐读,指名读。     上台说:一个被拖着所以慢一点,一个拖着所以快一点。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推导过程(假设的结论) 1 伽利略。2 亚里士多德   (拿着铁球说。)两个铁球,重的先着地……(模拟演示这个结论) 亚里士多德 读伽利略的推导一段。     生答:不是,是一种假设。如果……   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强调不同的词     反复读如果这一段         同位练说 指名说。生1 :假如把两个铁球当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假如分开看……一个事实就得出了两个结论,所以就怀疑。   齐读   不一样 指名读   生回答(说的是试验的结果) 生2:反复做试验 生3:反复作了许多次实验 生4:许多次强调次数多,反复强调同样 生读书。 生4 :不一样,反复就是重重复复的 生5 :重复就是各种情况相同,反复可能情况不相同 学生:重量可能不一样(说了许多重量)老师:不同重量做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这就是反复,不是重复。 齐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没有关系。   指名读“……事实会让他丢尽了脸 齐读公开试验一段。   读最后一段   生1: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全对 (老师再读,强调全都) 生2:…… 生3: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对的也有错的,但对得多,错得少             生1:不可能一定是他先着地,不可能一定是10倍。(依据?答不出来) 生2:没有说是同一高度。 生3:同时从同一高度……       指导读,读出意思,读出感受,训练语感。可以看到学生的进步。                                                                                                                         通过多次读体会人物的思考过程,体会科学的思考态度。                                                       通过换词语读书,体会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通过想象:体会反复与重复的不同,精彩               思考:教学目标指向语感的训练,通过读、品、悟体会严谨的思考态度,感悟严谨的表达方法。学生从开始的读不出来到后来的自觉表达,进步很明显,目标达成度高。整堂课体现了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小。生本的学生长于说,弱于读,语感比较弱,但领悟能力很强。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