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范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通用3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篇1

  师:仙都是4a级景区,用图片介绍仙都。早就听说咱们桐乡出名人,刚才老师介绍了桐乡的风景。你们来介绍一下桐乡的名人。

  生:漫画家丰子恺。我们课文中有一篇课文就是他写的。

  师:这些都是桐乡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的名人。说不定,有一天咱们的同学也能成为桐乡的骄傲。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名人——伽利略。谁来读读这个名字。

  出示伽利略的图片,并介绍伽利略。

  师:伽利略被世人记住,还是源于他25岁时做的一次伟大的实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伽利略,走进这次伟大的实验。谁来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真不错,把“着”读准。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么样的实验?让我们赶紧走进赶课文,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开始吧。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看老师写的这两个词,谁来读。(固执,胆大妄为)

  生:固执(zhì)师纠正。第二声再读

  师:平常我们称什么样的人为固执?生:坚持自己的想法的人;不听别人劝告的人;无论别人怎么提意见,他都不听。

  师:这个妄字是课文的生字,注意底下是个女。你能给胆大妄为这个近义词吗?生:胆大包天。

  师:是啊,胆大妄为是说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都是人不好的。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师:读了课文,还有哪些词语容易读错,谁来提醒大家。

  生:哲。难读。奉,是后鼻音。

  师:文中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伽利略,还有一位是亚里士多德。这两位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谁更高?生:亚里士多德。师:我们先来认识下这位哲学家,文中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他。请你帮他找出来。

  师:静静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生:亚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只要他说的话人们都不会去纠正。师:是啊!

  生:那里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人们都信奉他。师:信奉是什么意思?你从哪读懂信奉。

  生: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师:你为什么关注到了这个地方?不容更改,就是不能改,你读读这个词,重一点,再来读,再读一篇。生:最后一句的责备。要是有人怀疑他,人们就会责备他。

  师:你很棒,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了人们的信奉。

  生:不容更改的真理。师:你知道什么是真理?生:最正确的。师:真理是经得起事实检验的道理。人们是如此是信奉亚里士多德。

  师:把我们体会到的信奉放回到课文。来读读第一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两千多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师: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这2000多年在中国经历了14个朝代了,老师也来读读这一段。(范读)谁再来试试。

  师:我听出了人们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谁来读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短短的一个句子中有两个“?”。谁把这感觉读出来。生读反问的语气。

  师:我听出人们强烈责备的语气,再读。

  师:是啊,这分明是两个强烈的感叹号。来我们再来读。在人们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简直就是——神,谁来读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两个铁球,一个磅重,一个十磅重……”

  师:你读懂这段的意思吗?生:下落速度的十磅重是一磅重的十倍。

  多媒体图示两个铁球的速度。

  师:当时人们怀疑他吗?可是两千年后却有一位青年怀疑他,他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竟然敢怀疑人们心目中神一样的亚里士多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伽利略,你真勇敢。伽利略,你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

  师:伽利略不仅提出了怀疑,还要公开在比萨进行实验。回到课文,读一读,找找,划划人们的评论。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有的……

  师:一口气找到两句,你也找到两句的举手。

  师:谁来读第一句。别急,老师也来读。比较我和他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师生依次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生:老师读的这句话里少了“真是”“竟”

  师:再读读课文这句话,你看这“真是”“竟”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不能去掉,就不能体现伽利略的胆大了。有了“真是”“竟”就写出了人们责备的语气。

  师:作者用词真准确,这两个词写出了对伽利略的责备,同时更体现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敬佩。你还从哪看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责备?生:“竟想”这句有骂他的感觉。还有的后面感叹号。生:胆大妄为,这个词。师:人们为什么说他胆大妄为?

  师:你来读。生读“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师:你这个“真是”“竟”读得真好。

  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人们在说这句话可能是怎样的神情?也可能加上什么样的动作?

  生:有的面带嘲讽地说。师:你带着嘲讽来读读。

  生:有的带着一脸坏笑地说。师:请你带着坏笑来读读。

  生:有的还会指着他的鼻子说。师:你也来读读。

  师:你看这分明就是嘲讽吗?底下那么多人,人们还会怎样嘲讽伽利略?

  生:这个人也太大胆了吧,竟敢怀疑我们的神。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竟敢找亚里士多德的错,这个青年不要命了。

  生:有的说,这个人脸皮真厚!竟敢这样对待我们的亚里士多德。

  师:刚才我们读的和想的句子,都是通过人们的评论来体现人们对伽利略的责备,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来,孩子们我们把这两个句子再来读读。读: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等会……

  师:面对这么多质疑声,你是否为伽利略捏了一把汗?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伽利略你不要怕。你不用担心别人的话,你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伽利略对这次实验有把握吗?再读课文,找一找伽利略有把握的依据,把句子划出来。

  生:第四自然的第一句。伽利略反复做了很多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看看,反复试验很重要,但结果更重要,结果是什么?

  生: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读:伽利略带着个疑问……结果都证明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做了数十次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做了上百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

  师:伽利略试验的正确结果是什么?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也就是课题所说的,来读读课题。

  师:现在你还为伽利略担心吗?你还怀疑吗?可是,尽管伽利略胸有成竹,但人们不理解还在那责备,嘲讽。那么此时的伽利略肯定有很多话向大家说。

  师:拿出作业纸,想想此时伽利略想了些什么?

  生:人们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亚里士多德比我有名,也做了这么多贡献,但是人总是有错的时候。(师:多么有修养的伽利略!)

  生:待会就知道了,没事,我有真实的证据。

  师:虽然伽利略心中想了很多,但是没有说出来,而是用铁一般的试验结果诉说了这一切。

  师:在人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意大利,氛围中,伽利略却不盲目信奉,他冷静思考,提出怀疑,还进行了反复的试验,那么他信奉什么呢?

  生:伽利略信奉真实的科学。信奉试验的结果。

  师:他信奉科学的真理,用实验证明的真理,读(真理)。他还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分析,那他是怎么想的呢,下节课再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篇2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的试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可是,就在 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了信奉的程度。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如果有人怀疑他的观点,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师:一个人怀疑,许多人责备。什么是“责备”?

  生:是斥责,是批评,是指责。

  (指导学生读人们指责的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亚里士多德的话就被人们奉若神明。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生: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师:要是按照这样的说法,这两个铁球应该怎样从空中落下来?谁来演示一下?

  (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手持玩具球演示下落的过程。)

  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他不是轻易地相信,而是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师:我们来品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出示课件)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学生读这段话。)

  师: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怀疑。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生:(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思考)“一个事实”指的是伽利略设想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跟10磅重的铁球下落来比较;这“两个结论”呢,一个说它会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慢,一个说它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快。

  师: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呢?请一位同学来模拟推导一下,怎么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一边说一边演示。

  生1:(手持铁球边说边讲)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它下落的速度快;一个是1磅重,它下落的速度慢。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因为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它就会拖住10磅重的铁球,就像这样,从而使这个整体在下落的时候速度变得慢了一些。

  师:你为什么说10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而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

  生1:因为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教师指导学生读“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这句话。)

  师: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它下落的速度要比10磅重的铁球快。谁来推导?

  生2:(手持铁球边说边讲)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一个是1磅重,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因为亚里土多德说重的铁球比轻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那么这个11磅重的整体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下落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句话。)

  师: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结论,这不合乎情理。这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都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过程是清晰准确的,自然要怀疑引用的观点。你再看,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确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了吗?

  生:不确信。因为伽利略想:“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这可以证明。

  师:这是他思考之后产生的怀疑。他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相信吗?

  生:他在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时先说了“如果”,“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说明他还不能确信这个说法,说明他很谨慎、很小心。

  师:“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假设,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确,那要看你的说法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我就相信,否则我就怀疑。在我得出判断之前,我不确信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学生读伽利略思考的语段。)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学生练习两分钟,同桌互相说,指名练习说。)

  师:伽利略不但通过思考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他还用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怀疑。课文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一句话。

  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一边读一边去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生:(读后)他做了“许多次”试验。

  生:他是“反复”做试验。

  生:他是带着疑问去做试验。

  师:“反复”和“许多次”一样吗?

  生:“许多次”强调了次数多,“反复”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生:“反复”就是说他重复地做了许多次试验。

  师:如果说“反复”做就是重复地做试验,那么我们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生:(又读了一遍后)不行。

  师:为什么?“反复”是不是“重复”呢?

  生:“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师:请你说一说有哪些不一样?

  生:可能他使用的球不一定都是铁的,可能用铜球,还可以换铝球来试。

  生:球的重量可能不一样。他可能用10磅重的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做试验,然后用20磅重的和1磅重的铁球来试验。他会更换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做试验。

  生:还有铁球下落的高度不一样,他可能让两个球同时从5米处下落,还可能从50米处下落。

  师:也就是说伽利略想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去反复地做试验。他为什么要这样?

  生:这样的试验结果才可靠。

  (指导学生再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师:于是他就得出了结论—— (生读)“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他已经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后来他又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这样做的目的就不仅是为了探求这个事实的真相,而且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许多人来到比萨斜塔周围,等着看伽利略的笑话。

  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再伟大的人,他说的话也可能出现错误。我们不能迷信伟人。

  师:这是第一层意思。“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再体会。

  生:就是说,伟人说的话,有的对,有的不对。

  师:这是第二层意思。再体会,是不是错了很多呢?

  生:不是,对的还是占多数,错的只占一小部分。

  师:对。这又是一层意思。所以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细细地品味,把课文里的意思准确地领悟到。

  (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师: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能严谨地思考问题是因为他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研究科学,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师:你们学习教材的时候,是不是不加思考就相信呢?

  (出示课件: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请看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10磅重的铁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铁球的10倍,那么按照课文的这种说法,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吗?有没有其他情况?请你审视这句话的说法是不是很严谨。

  生:(仔细阅读之后)课文只说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没有说从同一高处落下来。这样的话,有可能10磅重的不先着地。

  师:什么情况下10磅重的不先着地?

  生:比如说,10磅重的铁球离地 10米,1磅重的铁球离地1米,这时,两个铁球就同时着地。

  生:再比如,10磅重的铁球离地 10米,1磅重的铁球离地不到1米,这时,1磅重的铁球就先着地。

  师:课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严谨了?

  生: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

  (指导学生修改课文。)

  师:像伽利略那样理性地对待问题,严谨地思考问题,你才能发现真理。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不论对方是挚友,是老师,是市长甚至拥有更大权力的人物,他们的话都需要经过思考验证之后,才能被你认可。

  生:李老师,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对,不尊重真理,其实更是对师长多年培育的亵渎。

  师: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生:不行。因为这两个自然段写出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写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谁都不思考,还对有思想的人进行责备、嘲讽,这就更加显出了伽利略的了不起。

  师:所以,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在发挥特定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的思想和精神也因为有了这两个自然段的烘托,而显出对人类思想进步的巨大价值。先学到这里,下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伽利略做试验证明了2000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这句话说错了。本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敢于向权威挑战,以及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电子文稿,包括文中的重点段落文字及插图。

  2、一段录相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段影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设计意图:十七世纪离现在太遥远,课前的这一段影片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它,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个直观地了解。)

  [导入新课]

  1、由名言导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布鲁诺,这个诚实正直的学者,为了捍卫自己的学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不由得想了俄国著名思想家费奥多罗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电脑出示名言。)

  师:一起读。

  师: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来之不易。今天,让我们走近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了解他的一项重大发现。

  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伽利略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写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怀疑,结果他做实验证明了自己是对的。

  生:伽利略做了很多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

  师:由此可见,伽利略得出这个结论容易吗?

  生: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此时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进入新课]

  结合重点段,感知人物形象

  1、提出疑问不容易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伽利略得出这个结论的不容易吧。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拿笔划划。

  生:我从“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看出那时候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师:只是相信吗?更准确点

  生:信奉。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相信,信奉。

  生:相信只是相信,而信奉让我觉得人们很崇敬亚里士多德。

  生:信奉是非常地相信,深信。

  师:分析得多好,谁能把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任读出来。

  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不能脱离了文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去读文章,力求读得到位,有感情,教师也应该在旁边多做鼓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

  师:人们是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要说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错的,他们会怎么样?

  生:他们会说:“你是什么意思,难道想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他们只是说吗?

  生:责备。

  师: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

  生读文。

  师:面对人们的责备声,伽利略是不是就认同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呢?

  生读课文。

  (屏幕出示文章中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

  师: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说自己的理解。

  (演示课件:以红蓝两种不同颜色分别标示出伽利略分析得出的两个不同的结论。)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两个结论竟然……

  生:完全相反。

  师小结:伽利略承受着人们对他的指责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板书:提出疑问不容易。

  (设计意图:孩子们通过反复读书,咬文嚼字,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这种信奉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疑问是非常不容易的。)

  2、反复试验不容易

  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得出这个结论不容易。

  生:“伽得略带着疑问……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反复感受到他做了很多次试验,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学生对文中“反复”“总是”的理解,指导朗读,感受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求证不容易。在这里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去体会伽利略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

  3、公开试验不容易

  生:我从“消息很快传开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能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生:我感受到人们在给他压力。

  生:他们说伽利略“胆大妄为”说明他们不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师:胆大妄为是什么意思?

  生:胆大包天,就是胆子很大的意思。

  师:胆子大是好事啊,联系课文,体会下“妄”字是什么意思?

  生:胡乱的意思

  生:是说伽利略胆子大得胡作非为。

  师:说得好,能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师: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生:人们在等着看笑话。等他失败了。

  师:真好,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这就是试验当天的情景,在塔下有那么多人围观。人们还会说些什么?

  生: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

  生:啊?他竟然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看他一会儿要怎么丢脸吧!

  师:同学们,面对着人们这么多的批评与指责,伽利略还是坚持做公开试验,是多么不容易啊。

  板书:公开试验不容易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伽利略是顶着重重的压力进行这次公开试验的,他确实很有勇气。)

  4、学习试验结果部分

  师:公开试验照常进行了,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他左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右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铁球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示意学生继续读后面的句子。

  师:人们惊呼什么?

  生:啊,真不敢相信,结果会是这样。

  生:伽利略说的话是对的。

  生: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师:伽利略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做试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生:他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咱们一起读。

  师: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不能盲目相信别人。有时候别人说的也不一定全都对的。

  生:亚里士多德是个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都对的,我们要相信科学。

  板书:相信科学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我们得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伽利略做这个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了,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时就应该体现出来,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拓展小结]

  师:学完了课文,大家心中一定想对这位大科学家有更多的了解,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课外阅读材料,大家读一读吧,读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资料。

  生:伽利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为了科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生:他确实是个有勇气的人,就是被抓到监狱里也要坚持正确的理论。

  ……

  师:我也想说,伽利略真不愧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家们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还想推荐大家几本书,大家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我们会走近并结识更多了不起的科学家。

  (出示课件显示书名。)

  师: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示被探索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愿我们都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提出质疑

  来之不易     反复试验       相信科学 相信真理

  公开试验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