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
范文 |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精选15篇)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0 肖姬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第一范文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观正在被以丰富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所取代。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的整个备课、说课、上课、反思过程中,不敢懈怠,像如此带有诗意而非古诗教学的课文还真是初次尝试。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此次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九百年前的那中秋之夜,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了解苏轼当时写这首词的背景气氛,体味其思念弟弟之切,感悟到诗人心情变化的原因,由此理解诗意。我按以下步骤: 边读边思,找出表示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 读后讨论,逐步体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充分的品味,自然而然地将诗词熟读成诵。 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我在备课是设计了多种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课文。我具体是采用这样的层次来指导朗读: 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这是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读课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朗读,以引读、速读、男女生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此时的心理欲求,感悟语言的精妙。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已经充分“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当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兴趣点被激发后,深入研读才有了抓手。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此时的苏轼辗转难眠,心中不禁埋怨,他到底埋怨什么呢? 生读第四节,反馈理解 师:看到月亮那么圆,苏轼想到人也该团圆呀,可事实并非如此,难道他会抱怨—— 生:无情的月亮…… 师:在离别人眼中,月亮似乎有些无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感受诗人当时那么哀愁。 在熟读、研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延伸阅读,目的是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门。首先引入苏轼的生平,学生对他的文学地位、生性品格有所了解。其次,导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学生理解苏轼在外做官,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再次,引出《静夜思》,以帮助其体会当时苏轼与李白一样饱受思念之苦。最后,拓展整首词《水调歌头》,在音乐中轻松地感悟诗人那份对弟弟的思念和超脱的情怀。 由以上多处延伸阅读的环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层次感受文本深刻的内涵和表达的精妙。 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把这些语言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2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出水莲》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 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读读找找——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 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 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 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写词(人有……) 3.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祝福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3《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4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生(7):(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你能读出苏轼的心绪不宁吗?生读。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9)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10):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11):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你能读出他们的形影不离吗?生读。 生(12):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你们能读出时间的长吗?生读。 案例分析: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从读中感悟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很透彻。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5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谁能背一首古诗吗? 二.新授课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52《但愿人长久》。古代有位大文学家在这中秋之夜写下这样的词句(出示诗词)。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经过预习后掌握的生字新词情况(出示生词表) 2.谁能读一下? 3.一起读两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吗? 5.你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吗?你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吗? 6.自读课文,想一想苏老先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板书:苏轼写词 7.他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 8.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心绪不宁——不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许多 9.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 板书:思念亲人 三. 精读课文 1. 课文中的那一节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 2. 谁能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词的意思。(注意表达完整) 3. 课题中的“但”可以解释为“只” 4. 谁能把课文的最后一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 对于第六节你还有什么疑问?(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学习全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词)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轻声地读这首词 2. 谁想试读一下? 3. 读得好。向他学习。 4. 苏轼为了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好词, 五.诗词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几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词吗? 生:李白《静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吗? 还有其他诗吗?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你猜测一下王维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师述:吟诗诵词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黄山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听啊? (出示) 游黄山 倪也兵 黄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莲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没看够 云海温泉醉晚霞。 你们说黄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温泉。 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如迎客松。 倪老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国山河美。 生:黄山真美啊。 说得好。老师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黄山的四大奇观:奇峰,怪松,云海,温泉,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诗词或表达愿望,或言明志向,写诗词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大文学家苏轼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感而发,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属于自己的诗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 我们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苏东波”活动。 望同学们积极参加。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下苏轼写词的情景。体会诗人是如何热爱生活,思念亲人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讲述苏轼写词的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先让学生搞懂这是一篇介绍苏轼写词的文章,然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接着让学生体会到写词著文是有感而发的,最后用老师的感想之作引领学生参与到“我是小小苏东坡”的活动中来,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老师到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再好的诗词都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 让学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课文中的情景。 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不深,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丰富拓展知识技能, 这是我教这篇课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词的认读,削弱了课文地朗读, 今后还要加强朗读指导,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发地写出几句诗来效果会更好。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6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7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预习时扫除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包括初读课文,划词标段,查阅苏轼的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思路 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还记得吗?(背诵)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佳节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过中秋的?(学生说) 我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吃月饼、祭月亮,人圆月圆,多么幸福。 打开课本,看看课文中人们是怎样欢度中秋的 读第二节:(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可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苏轼这是的感受吗?(孤独、伤心,思念)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课前,我请大家查找苏轼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 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 检查生字词 (一)做官 品尝 观赏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虽然 十全十美 有隐有现 (二)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苏轼 苏辙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皓月当空 渐渐西沉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解释: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宽慰(因为得到安慰而宽心) 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把课文中能说明为什么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 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 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 指导生字书写 “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 教学思路: 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先请大家读读课文1、2、3小节。想想为什么苏轼心绪不宁,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多读几遍。(自由读) (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简介:苏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他,妻子关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母亲在他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深爱的妻子二十七岁时就死了,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父亲也相继离世。失去双亲又失去妻子,这世上除了弟弟他已无所依靠,可是,当中秋来临,他在密州,弟弟在济南,残缺的一家人还是不能相聚。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他看到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赏月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合家团圆 (他听到人们的欢笑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人们正在欢度中秋。 对于他们来说,(出示填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齐读,感受天气的晴好,体会人们欢乐的心情) 但是苏轼呢?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不由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人相比,苏轼是多么______ (指名读,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范读,强调关联词:都---只有---) 感受到什么了吗,你能从这组关联词里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说,这样一写,更显示出苏轼的孤独寂寞)所以说谴词造句很有学问,选择合适的词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学们要尝试着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表达你的意思。(再读这一句) (默读第三节,你知道些什么?) 能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吗?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什么是手足情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体会:整天、形影不离,说明他们十分亲密。(连一根针都插不进) (苏轼比弟弟大3岁,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离,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读句子“苏轼---形影不离”) 还知道了什么?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他们分别已经七个年头了。 (体会七年的时间之久)七年里苏轼始终是孤独的。 七年里,苏轼常常____弟弟 和最亲近的弟弟分别这么久,如今又到中秋佳节真是(用一句诗来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图片,师范读: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月亮西沉,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已经是深夜)是啊,再过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天就要亮了。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苏轼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里?(非常安静、寂静)越是这样安静的时候,人的想法就越多。苏轼也是这样,读读这一句: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为什么?(他在想念弟弟,他还在想自己做官不顺利,想念自己的妻子,父亲,母亲------)他想了很多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思绪万千,心绪不宁,苏轼思绪万千)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读“眼睁睁”这个词,是什么语气?无可奈何,再读)心里不禁埋怨起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注意这个词:不禁。不禁还可以说(忍不住,一定要这么做)他忍不住埋怨月亮。说月亮怎么样?(无情)说它(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这里也有个词要注意:偏偏,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好象是做坏事,月亮你怎么这么坏?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指名读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有一种指责的语气,批评的语气,发牢骚的感觉。这是苏轼在(指读)“埋怨”月亮。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苏轼,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齐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苏轼还埋怨了很多)(指名说说) 但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并没有一直这样埋怨下去,(指名读“他转念又想:世---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换个说法——“不会十全十美的。”这样想来,苏轼,你和弟弟不能相会,你也不埋怨了?(指名说:不埋怨了,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很平常”)是啊,“月不能常圆,人不能常聚”,(出示句子:读: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是一声祝福:苏轼要把祝福送给谁? (送给弟弟、母亲、父亲、)这里的人们,指的是谁?(所有的人) 苏轼在中秋之夜苦苦思念弟弟的时候,能够这样想这样做,他拥有多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代他把这份祝福送给天下人!(齐读、再读)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什么?(美满的月光)同学们,你愿把这份祝福送给谁? (指名说说,读读)我代他们谢谢你! 此时此刻,苏轼还像开始那样烦恼吗?(不,他宽慰了许多)他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8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9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9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5、看图、听歌说说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__________。 五、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板书:月圆人不圆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1)比较:吟诵--朗诵 (2)"婵娟"指什么?(本课指美丽月色)。 3、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六、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七、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中秋佳节 欢欢喜喜 手足情深 离别七年 2、但愿人长久 埋 怨 : 月圆人不圆 宽慰许多 人生哲理: 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苏轼及其诗词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读书交流会。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播放乐曲,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配乐范背。 3、指名背诵。 二、开展竞赛活动 1、读书交流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苏轼的故事、诗词,进行交流。 (2)交流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开展朗诵会。 文献摘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练习: 一、根据拼音,填充词语。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诵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约 ( )下 悲欢离(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廷( ) 耍( ) 尝( ) 挺( ) 要( ) 赏( ) 洒( ) 慰( ) 隐( ) 酒( ) 蔚( ) 稳( ) 三、按课文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再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变得这么______、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拥有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又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特意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生说:“看到圆圆的月亮我知道中秋来了,此时此景,正是万里无云,皓月当空;我还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射在诗人的书桌上,因为月亮太圆了,光太亮了,就好像太阳光那样射进来;听着这乐曲,我感觉到里面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0【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9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整堂课下来感觉思路清晰,学生默契,颇有意犹未尽的味道。 (敏思博客原创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日志链接地址: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2我的 目标 方法 提示 我的学习成果 读通、读 顺课文 默读1遍、朗读2-3遍。 我读了 遍,已经读得:很通顺□ 比较通顺□ 基本通顺□ 读准、认 清字词 查一查、读一读、认一认、选一选 1、选一选 埋(mán□ mái□)怨 2、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读一读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宽慰 婵娟 3、查词典或联系课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但愿 皓月 观赏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婵娟 理清课 文结构 标出小节号,划出关键词句 1、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 弟弟而 。 2、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 起来。 3、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 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理解重 要内容 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3《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 情景一:月华如水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在这样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 师:是啊,连小鸟也被这美好的月色吸引,静静地赏起了月来。那么人呢?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师:假如你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儿子现在回来了,在年迈的母亲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 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 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 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 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 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师: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来就以月为题各写一首,怎么样?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 师: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 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爱了。 师:可是月亮真的是无情的吗?你觉得苏轼埋怨月亮有理由吗? 生:我觉得没理由,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生:我觉得有理由,因为苏轼很寂寞,他思念弟弟又不能见到他,所以就怪起月亮来了,情有可原。―――(理解“宽慰”略) (创设这一情景,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入词人心灵,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深入体悟苏轼因思念而怅恨,但又从怅恨之中自我宽慰、自行解脱,从而张扬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4一、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 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 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他祝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教《但愿人长久》有感 篇15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