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
范文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④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a案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b案 ●朗读──感悟天山之夏的美景 ①谈话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分节朗读; ③师生同读、引读; ④配乐齐读、享受美感。 ●交流──体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①让学生读读、画画、圈圈点点,了解天山之夏的特点。 ②想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赞美天山的?他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 ③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对话过程中时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大自然的美,去体验作者的赞美之情) ●积累──内化吸收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①背背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抄录一些优美词句。 ●运用──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文能力 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处景物,要求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作业:复习词语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 1.搜集天山的资料 2.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学生介绍有关新疆和天山的情况)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你认识了吗?我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生字卡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词组: 戈壁滩 炎暑 白缎 高悬的山河 飞泻 闪耀的银链 洄水窝 饮马 俯视 五彩斑斓 白皑皑 重重叠叠 马蹄 溅起 萦绕 五彩缤纷 绵延 矫健 4.通过刚才的初读,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你看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发表看法,提出问题。 5.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的感受,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1.同学再读课文,在读中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可以用笔把这样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2.谁出来把你画的词句读一读?(明确作者的三个观察点: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师: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合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提示:①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4.分小组汇报学习体会,在学生汇报时师适时进行点拨。 根据学习提示,先说说自己学习部分作者描写了哪些?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5.汇报点评 进入天山——描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景物。 感受: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感受:仿佛走进幽静的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感受:犹如走入了春天的花园。 6.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④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这一句可做续写练习,巩固排比句式。) 四、感悟作者的写法 作者是怎样把天山的美表现出来的? (修辞手法的运用,移步换景,条理清晰) 五、教学小结 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3教材内容分析: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还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课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分配学习任务 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 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 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 2.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三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五、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一)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了天山的水、树、花等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二)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要求:抓住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走进深处——野花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 搜集天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转,今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用波浪线划出今节课的学习内容。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用“——”划出来。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二、新授 (一)、第1自然段总写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读了后,你觉得天山怎么样? 3、指名读。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师:雪峰、雪水和溪流有什么特点呢?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把这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师:你们觉得哪些比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划出比喻句。 师出示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句读,齐读。 师: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这一段话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 (三)、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现在小组合作探究。等一下与大家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1、作者在第3、4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划出好词好句。 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里的天山又怎样? 师: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比喻) 2、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天山的水给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树是那么的密,花是那样的绵延,要是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七月天山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呢?(美)所以作者不由得发出赞叹? 1、这句话是什么句?怎样改成陈述句?这句话强调节了什么。 (四)、概括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总结写作方法: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着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声异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双龙洞,有着奇异风光的——天山,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美!”有空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畅游大自然,并学课文的作者把看到的景物写来。要注意: ⑴ 讲究写景的顺序。 ⑵ 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作业: 1、填空。 2、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找出来,并抄写在摘抄部上。 板书: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溪流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野花 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5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6《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7◆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预习要求] 1.标注自然段,识记注音词语。 2.朗读课文,由慢到快,至少三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七月的天山》(板书)。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 (导入环节应尽量少绕弯子。前两句的简要介绍,意在集中注意。后两句则提示学习的目标及途径。) 二、集中识字 锦缎绵延萦绕矫健峭壁断崖雪水清流五彩缤纷五彩斑斓饮马溪边 高悬的山涧闪耀的银链冲激的溪流细碎的日影 (如何提高本环节的效率?精选词语是关键。“锦”与“绵”形近音不同,“萦”与“矫”容易读错,“峭壁断崖”“雪水清流”属非常用词语,“五彩缤纷” “五彩班斓”属近义词。以上词语,如果没读错的话,一读而过。“饮”是非常见多音字,讲解一下。后四个短词的入选理由是因为词语的“陌生感”或“画面感”,其中“细碎的日影”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三、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象。留意作者的行踪及看到的景物,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学生读书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巡视学生的预习标注,进行整体了解及个别指导。) 师:文中的哪些词句提示了作者的行踪? 生: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师随机板书) 师: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水—树—花。(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1:美。 生2:幽静。 生3:还有那么多的动物,充满生机。 师:看图的吧! 生4: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5:文章中的天山在七月,可看着看着,总觉得好像在春天。那里的花,好漂亮哦!我真想去摘几束。 师:很好!符合小女生的心理。呵呵! (学习游记类文章的第一要点就是要知道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若干游记文章的学习之后,这项学习内容应该逐渐成为学生能够一望而知的东西。因此,本环节可走得稍快些。特别是不要在“水—树—花”之类的细节处逗留,说白了,用其他词语也未尝不可。) 四、品读赏析 师:默读课文,画出这些让你产生美好感受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生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是个比喻句,我感觉很美。 师:“比喻句”就很美吗? 生1:有点说不出来。反正一看到这个句子,第一感觉就是“好美啊”,我的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天山的美丽。 师:呵呵!看来这个句子可真神奇。那就请你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生读) 生2:“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阳光射到水中的样子我见过,五彩缤纷的,很好看。再加上鱼群的鳞光,很美!这个句子把天山的溪流描写得很生动。 师:善于联系生活经验,真会读书! 生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 生4:我有补充。这个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很形象。还把千万缕阳光透过叶间的美也写进去了。 生5:“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读着这个句子,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安静,特别是“只听见”这三个字。 师:抓得很准! 生6:“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这种景象:一条长长的带子,在一座又一座山峰下环绕,感觉真是不错!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会读书!你把“萦绕”都读活了。 生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还写出了野花的特点,让人感觉很美。 师: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生齐读) 生8:“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美,那里的花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生9:我有补充。这句话让我感到花很多,都能让人浮在上面了!这才叫“花海”。 师:马矫健,人精神。用词富于变化,值得学习。再读!(生读) 师:还有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你们看,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 生10:这个“抛”很有力,与前面的“飞泻”相对应。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整个过程的展开遵循“顺学而导”的原则,不放任,不拔高,有肯定,有指导。) 五、语句积累 师: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改写成“按内容填空的形式”抄一抄。如: (1)蓝天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下来,像千百条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的溪流,浪花往上,形成了千万朵的白莲。 …… (做题的过程又是一次回味文本的过程。)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l、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2、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终年积雪。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呈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正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阻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说的?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段落旁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评价。 4.引读。 ①天山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我是从“……”读出来的。(学生接读) ②天山正是有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才会有秋天般的凉爽。我是从“……”发现的。(学生接读) ③天山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相映成趣。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④天山真像一个巨大的春天花园啊!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并写上自己的点滴印象和感受,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师:是呀,天山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1)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 (2)交流品味。 ①这一段话中作者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静的,又有着无限的生机。(从内容的把握上去评价) ②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我眼前的这些景物变得栩栩如生了,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写法的理解上去评价) ③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好词,用得很巧妙,很准确。如“抛”这个词就直接写出了天山的凉爽;“飞泻”这个词写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气势;“汇成”这个词又写出了溪流的湍急。(从用词造句的感悟上评价) ④这一段话作者写得很有条理,从高处的蓝天、雪峰写到低处的雪水和溪流;从远处的戈壁滩写到近处的饮马溪边。(从布局谋篇的发现上评价) 2.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好,不但把课文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与天山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相信大家同样能学好第3、第4两个自然段。现在各小组围绕下列要求展开学习: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 (1)学生按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2)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合作学习情况,作如下归纳。 ①第3自然段:内容——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写法——比喻;用词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谋局布篇——从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内容——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比喻、排比、反问;用词造句——“柔嫩”、“柔美”、“矫健”、“精神”;谋局布篇——从更近到深处。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处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同时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先前的学习方法得到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学生诵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展示读。师生评价。 3.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①从重点词中感受。如“抛”、“飞泻”等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②从重点语句中感受。如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③从段落、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来写景。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读悟法,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情感目标的达成还得依靠朗读,表达方法的学习还得引导、渗透。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3设计理念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终年积雪。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呈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正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阻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说的?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段落旁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评价。 4.引读。 ①天山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我是从“……”读出来的。(学生接读) ②天山正是有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才会有秋天般的凉爽。我是从“……”发现的。(学生接读) ③天山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相映成趣。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④天山真像一个巨大的春天花园啊!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并写上自己的点滴印象和感受,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师:是呀,天山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1)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 (2)交流品味。教师预设: ①这一段话中作者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静的,又有着无限的生机。(从内容的把握上去评价) ②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我眼前的这些景物变得栩栩如生了,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写法的理解上去评价) ③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好词,用得很巧妙,很准确。如“抛”这个词就直接写出了天山的凉爽;“飞泻”这个词写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气势;“汇成”这个词又写出了溪流的湍急。(从用词造句的感悟上评价) ④这一段话作者写得很有条理,从高处的蓝天、雪峰写到低处的雪水和溪流;从远处的戈壁滩写到近处的饮马溪边。(从布局谋篇的发现上评价) 2.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好,不但把课文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与天山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相信大家同样能学好第3、第4两个自然段。现在各小组围绕下列要求展开学习: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 (1)学生按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2)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合作学习情况,作如下归纳。 ①第3自然段:内容——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写法——比喻;用词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谋局布篇——从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内容——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比喻、排比、反问;用词造句——“柔嫩”、“柔美”、“矫健”、“精神”;谋局布篇——从更近到深处。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处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同时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先前的学习方法得到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学生诵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展示读。师生评价。 3.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①从重点词中感受。如“抛”、“飞泻”等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②从重点语句中感受。如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③从段落、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来写景。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读悟法,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情感目标的达成还得依靠朗读,表达方法的学习还得引导、渗透。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4《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 抽生说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齐读学习任务 2、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天山简介) 3、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延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优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骑着马去天山看一看吧! 4、请同学们同桌论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的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发现哪些字需要重点识记?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天山,你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相关的句子,也就是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让我们随着导游线路去欣赏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吧。 3、有同学骑过马吗?你什么时候骑过马?骑马时有什么感受?假如你一边骑马,一边欣赏美丽的风光,你的心情会怎样?(开心、愉快)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骑着马,和老师一起进入天山欣赏美丽的风景。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边游边想想 “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4、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物? 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如此令人陶醉? 它有什么特点? (相机出示课件) 雪峰 作者用了 比喻 衬托了雪峰 高耸、巨大 的特点 (出示课件 抽生读片段 齐读片段) 雪水 (1)作者 用词准确 “飞泻”体会到了雪水流动时的磅礴气势 (2)作者用了 比喻 写出了雪水动人的姿色(出示课件 抽生读片段 齐读片段) 溪流 作者写溪水中的石子和鱼群 衬托溪水的清澈 5、看到这高耸巨大的雪峰、飞泻而下的雪水、清澈见底、五彩斑斓的溪水,你想做些什么?(拍照留念、写诗赞美……)马上要离开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依依不舍)看了这些美景,我们将要再往里走,去欣赏下一处风景,此时的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下一处风景会是什么呢?美不美……) 6、让我们再往里走,看看下一处风景是什么?(出示课件 )(抽生读)第三自然段写了天山的什么?(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原始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1)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2)以“密密的塔松”、“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3)以马蹄溅水衬它的幽静。 7、皑皑白雪、密密丛林、斑斑日影、哗哗水声是这样如诗如画,让我们一起扬鞭策马,以朗读代替漫行天山。(朗读课件片段) 8、游完了原始森林,我们将走进天山深处,去看看那里又有什么样的风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这写得最美的是什么景物?(板书:野花)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花的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书本上做出标记。(相机出示课件) (1)“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绵缎……像……彩霞那么耀眼……像彩虹那么绚烂”──绘其色艳。(板书:色艳)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如此令人陶醉?(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么美好的溪流两岸,想策马观赏的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吗?齐读片段。 (2)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花的美?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板书: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板书:高)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马,这么美的天山你想骑马到花海中去走一走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9、游玩了天山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美)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赞美天山的。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赞美天山? 体会作者用关联词 “虽然……但是……” 以及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表示了不是春天胜似春天的意思,赞美了夏日天山的的美。 10、老师在游天山时,看到美丽的风景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些照片,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再次感受那天山的美吧。 四、小结:天山美如画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完成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6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教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法。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