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范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  新课: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2

  一、5分钟查字典练习。

  1.角膜:“膜”字 部首是( ) 查音序( ) 全字共( )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

  2.患病:“患”字 部首是( ) 除部首再查( )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

  二、你能根据拼音把下边的词语写得又正确又工整吗?

  juān zèng lǐng wù huī yìng wān zhěng yí yuàn

  ( ) ( ) ( ) ( ) ( )

  yán zhòng máng tóng yōng bào sàng shēng fēn xiǎng

  ( ) ( ) ( ) ( ) ( )

  三、你的词语积累有进步吗?试着补充下边的词语。

  与( )长( ) ( )( )横溢 重见( )( )

  ( )泪( )眶 ( )( )其来 ( )( )长辞

  四、区别字形与读音,分别组词语。

  取( ) 借( ) 增( ) 佛( )

  敢( ) 错( ) 赠( ) 拂( )

  苦( ) 报( ) 娇( ) 幸( )

  若( ) 抱( ) 骄( ) 辛( )

  难 nán( )  重zhòng( )

  nàn( )   chóng( )

  五、请你准确地挑出下边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1.为了取用母亲的眼睛角模,警官争求父亲的意见。( )

  2.当他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做用,他们将会多么自毫!( )

  六、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心情 ( )地说

  ( )的话语 ( )地笑

  ( )的眼睛 ( )地唱

  ( )的愿望 ( )地跑

  ( )的想法 ( )地看

  七、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

  因为……所以…… 虽然……可是……

  1.《永生的眼睛》一课( )使我感动,( )引起我许多的想法。

  2.父亲( )死去了,( )他那话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我们的捐献给了别人快乐,( )这种做法是很高尚的。

  4.( )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帮助别人,( )应当处处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八、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酷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修改下边有毛病的句子。

  1.他愉快而高兴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他说,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莫过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认为自己的死怎样才是有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琳达说父亲的话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儿子的高质量人生

  儿子长大了。他一方面夜以继日地学习,期望自己能够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一方面又童心依旧,抵挡不住电脑游戏的诱惑,时不时的在电脑游戏中大战一番。

  儿子刚上中学时,“望子成龙”的我们就抱回一台电脑,同时也请回了电脑家庭教师——学习软件,还给孩子买了一些游戏软件。当时儿子真是在班里风光一时。

  有人说,教育软件都是家长买的,游戏软件才是孩子要的。此话不假,孩子以学习电脑、做练习为名,却以玩游戏告终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忍不了了,游戏战场被迫从“地上”转入“地下”,终于有一天,“地下”战场被围剿,全军覆没。

  我的儿子平时努力学习,按时完成学校老师安排的任务,当然也在作业之后,念念不忘自己的游戏。作为父母,我们尽量少说,以便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放假了,儿子的时间更充裕了。复习功课之余,儿子的精力几乎都放在电脑游戏上了。我们虽然担心,但是仍然控制自己少说话,静观儿子的变化。有一天,儿子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自己学习过的电脑知识编一个小游戏?半夜他偷偷爬起来研究,一晚上下来还真鼓捣出点名堂一一屏幕上两个小人伸胳膊踢腿,你一拳他一脚,打得还挺热闹。压根儿就没想到玩游戏还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更没想到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我们突然醒悟:应当好好鼓励儿子,让儿子干自己喜欢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儿子看到一篇文章《能将游戏作为职业多好》。儿子手舞足蹈,大呼:“英雄所见略同,这真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口出狂言:“现在我玩的是别人的游戏,几年之后,就得让别人玩我的游戏!我要以游戏开发为职业,要拿玩游戏当饭吃,要享受高质量的人生!”

  我们笑着看着儿子,心想:儿子长大了,有主意了。既然人家横下一条心,自己打下百分之百的保票,做家长的怎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呢!

  1.从“现在我玩的是别人的游戏,几年之后,就得让别人玩我的游戏!”这句话,你看出文章中的“儿子”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二、

  juān zèng lǐng wù huī yìng wān zhěng yí yuàn

  (捐赠) (领悟) (辉映) (完整) (遗愿)

  yán zhòng máng tóng yōng bào sàng shēng fēn xiǎng

  (严重) (盲童) (拥抱) (丧生) (分享)

  九、

  1.他高兴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

  2.我们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

  3.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十、

  2.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3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  盲童  屡次  热泪盈眶  遵从   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设计意图】听写是一个常规性练习,现在把听写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用词造句的经验,给学生更广的说话空间,更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温顾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  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  重点研读:

  (1)“骄傲” 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课后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延伸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4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的到阅读教学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设计以下这个教学环节:

  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意识到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把学校即将进行的教学比赛的课上好,因此我在这一周提前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永生的眼睛》。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学生总结的多么到位呀。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希望自己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自己也为之震撼的好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词6个: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学习多音字:给。

  2、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 读课文,感知语言。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4、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5、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6、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课前准备: 课件 小书签

  教材助读

  送名言:

  毛主席说:“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走进文本::

  前些天, 程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生活将会多么美好。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预习案】(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自读。正确、流利朗读诗歌。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再读,边读边画出生词。标出自然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课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一理。(完成课后第一题)

  5、思考边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情境,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我的疑问:

  【探究案】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 第一课时)

  1、穿过时间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小组汇报。

  3、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4、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画出爸爸上的话)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二、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课时)

  1、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2、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你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一谈、读一读。

  三、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     )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追问:还有什么?

  【训练案】(第二课时)

  一、意思写四字词语。

  1、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        )

  2、形容十分逼真,像真的一样。(        )

  3、与世长辞。       (        )

  4、形容差别很大,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

  5、形容极有才华。    (        )

  6、形容声势极大。    (        )

  三、     选词填空。 萦绕      围绕      环绕

  1、小温迪的话(     )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2太空系中地球(  )着太阳不停地转着,形成了一年四季。

  【资料袋】

  器官捐献:就是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遗愿或家属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6

  我执教的《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其中,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现在整理出和大家一起探讨。

  【教学片断】:

  a. 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悟吗?

  生:人体的器观就好比一个人的财富,当人死亡时财富也就消失了,但如果你把你的尚好的器观捐献出去,就好像把你的财富赠与别人,让它在别人身上发挥作用,这都是由于你的恩赐啊!

  师:你说的太好了,让我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吧!(全体同学鼓掌)

  师:父亲的话对琳达有触动吗?

  生: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振聋发聩”的意思的父亲用话语唤醒了琳达,让她明白了这事的意义。

  师:你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非常好!

  师: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说出所有琳达的表现的句子。

  师: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呢?

  生:激动的,生气的……(指名读出这一段)

  ………………

  【教学反思】:

  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果真,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12、13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从一个新的视觉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向往光明,热爱生命。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3、学习“捐、肓、屡、眶、遵、搂”六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笼罩”等十二个词语。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练习设计题、多媒体课件,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把课文读给家长、亲人听,请他们谈谈对捐献角膜或器官捐献的看法,将结果记录下来。

  3、授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角膜捐献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复习训练

  1、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成语填空

  a组:(  )如其来  不由自(  ) 不(  )思索 不(  )一切

  b、c组:写出带有“不”字的词语。(     )(     )(     )

  3、用“骄傲”的两种不同含义分别写两句话。

  二、学习课文,研读课文

  (一)引入:盲姑娘安静和海伦凯勒只能凭触觉发现东西,假如她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多好啊!

  有这么一家人,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作出了特殊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永生的眼睛》。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二)学文,交流。

  1、“永生”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人都作出决定,让自己的眼睛永生?请浏览课文,思考。

  讨论。

  2、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作出捐角膜的决定时,琳达有什么反映?用“—”把有关句子画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3、品读下面句子。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讨论交流:为什么琳达不愿把死去的母亲的角膜捐给他人?

  (2)师小结:因为爱母亲,所以要让母亲完整地离开。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是什么使琳达愿意捐出父亲的角膜吗?

  (2)反复朗诵父亲说的三段话,从这几段话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3)填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    ),我们的死就是(      )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像温迪一样画出(        )的马儿,那多么(        )!”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      )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外祖父要捐赠完好的眼角膜是希望得到帮助的盲童(                 )。

  师:从这可看出,琳达的爸爸希望盲童能重见光明,能像外孙女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像爱孙子女一样关爱盲童,请用朗诵赞一赞这位可贵的老人。

  4、学生朗诵父亲说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背一背。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琳达为什么骄傲?再找出其他有关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意思。

  2、再结合课文感悟“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的行为感动了作者,使她从抗据到遵从到支持。也感动了温迪,还感动着更多的人。

  (三)拓展。

  1、交流收集的关于我国捐献器官的资料、图片。

  2、你们的亲人、父母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出示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你想对所调查的哪个人说什么?请写一写。

  3、交流。

  三、总结延伸。

  四、作业布置

  向熟悉的人宣传捐献器官的好处。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器官        有意义、美妙

  值得自豪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8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捐献角膜,使盲人重见光明的感人事迹。而对于小学生来讲,要真正理解课文中所说的“你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有一定的困难。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关的体验,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人文情怀呢?

  一、搜集相关信息,走进课文

  1、预习课文时搜集相关的信息:

  学生一般对“角膜”的作用、“捐献器官”的内涵和“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职责等有所了解,而对捐献角膜等器官的社会意义则未引起注意。

  2、初读课文后深入了解捐献角膜的知识: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搜集相关信息。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

  ⑴ 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及社会现状。

  ⑵ 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下面是一份采访记录表:

  姓名______年龄______职业______学历______

  1、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

  2、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

  3、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

  ⑴ 觉得了不起

  ⑵ 认为出风头

  ⑶ 无所谓

  4、如果您死后角膜完好,您愿意捐献给那些失明的人吗?( )

  ⑴ 愿意

  ⑵ 不愿意

  ⑶ 不好说

  5、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学生了解到: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入土为安”等观念。这些传统思想使器官捐献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还不能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许多人不愿意捐献角膜,致使患者恢复健康的迫切需求与供体器官的来源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了解到:在中国,一个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只有两千分之一重见光明的可能。学生了解到:邓小平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了长久的光明;北京市的程永森和王淑英夫妇去年共同申请志愿捐献遗体。带着亲身的感受再来学习《永生的眼睛》,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对琳达一家人高尚的情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对器官捐献的问题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二、超强链接生活,走出课文

  课文虽然学完了,可以不可以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出自己的贡献呢?师生讨论之后形成了如下活动内容:

  1、将《永生的眼睛》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和自己身边的人听;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以与文中人物对话的形式写一篇《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2、对搜集和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完成如下内容:编写“捐献者之歌”的手抄报,完成一篇写实的调查报告,向广大公民写一份捐献倡议书。每个学生从这两项内容中,各选择一项来完成,结果教师收获了一份份充满真情的感谢信、触动心灵的读后感、感人至深的手抄报以及延续生命的倡议书。也许学生美好的愿望能够如愿以偿!

  【反思】

  本案例由资料搜集,到拓展研究,整个过程始终围绕着语文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捐献器官或遗体,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领域,对中国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受到文章人文情怀的感染;通过进入角色写感谢信、倾情对话写读后感以及关注社会问题而编写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了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可是她只能用手去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给多好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默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默读这篇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3、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检查朗读情况,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三、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师:读了课文后,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并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依据。

  2、(当学生说喜欢琳达父亲时)请学生找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句一,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句二,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师:看来,这位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我们大家。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灵魂必定得到永生。除了父亲,还有喜欢的人吗?

  3、(琳达母亲)是啊,文章虽然对母亲的描述是轻描淡写的,但我们却能感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4、(琳达)琳达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是个 非常有爱心的人。

  5、(温迪)课文对她的毛写着墨不多,从哪儿看出她很懂事?

  6、出示8、9小节,学习体会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7、课文学到这也结束了,现在你明白了课文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了吗?

  四、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学时,我自己努力注意朗读的指导,以求使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但我感觉没有充分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指导朗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小组合作的方式等读好人物的对话。当然,我觉得在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板书:永生。请你读。什么是“永生”?

  2、继续看老师写。  板书: 的眼睛。一起读。

  二、初读解题

  1、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86页,快速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然后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开始吧!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你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指名说。

  3、你很会读书。永生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把眼睛角膜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眼睛角膜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永生。板书:眼睛角膜  读读这个词。

  1)关于眼睛角膜你有哪些了解呢?

  2)幻灯1。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快速默读一下。

  现在你对眼睛角膜有了哪些认识?

  3)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人死后,如果愿意捐献眼睛角膜,那么通过角膜移植还能使盲人重见光明呢!

  4、我们来看看文中几次写到捐献了眼睛角膜?

  交流:两次。哪两次。第一次是捐赠了琳达妈妈的眼睛角膜。第二次是捐赠了琳达爸爸的眼睛角膜。你找找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5、每次捐赠眼睛角膜琳达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画出她的表现。

  三、细读感悟

  (一)走进两次捐献。

  1、第一次,琳达的态度是——痛苦难忍 。

  请读读书中具体的句子。

  幻灯2

  1)相机正音。(评:这儿有组多音字,冲进了 冲着爸爸。你读的很好。)  我们一起读读。

  2)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痛苦、生气、不情愿)你来读读。

  是呀,妈妈刚刚去世就有人要取走她的眼睛角膜,这怎能不令琳达感到生气呢?谁还愿意来读读?

  3)你还读出了什么?你来读读。

  是呀,眼睛角膜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离去时身体却少了一部分,这对14岁的琳达来说,多么痛苦。带着这份感受谁再来读读。

  4)现在,他的这份痛苦和不情愿你感受到了吗?一起再来读读。

  2、第二次,琳达的态度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遵从遗愿

  幻灯2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指名读句。

  2)遵从遗愿还可以说成是遵照遗愿、按照遗愿。

  3)一起读。

  3、是什么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父亲的话。

  (二)走进父亲的两次语言。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父亲说的话,读一读。指名交流。

  幻灯3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谁来读读第一段话。

  2、这段话中的“有意义”指的是——

  3、你能结合下面这段话把“有意义”说得更具体吗?

  4、是呀,光明天天伴随着我们,我们不足为奇;可盲童的世界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幻灯4 深情旁白。

  5、同学们,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         ,那多么美妙!谁还能说?

  6、看着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听着这一声声感人的话语,同学们,你会觉得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点红。

  把父亲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父亲的话不但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影响着温迪。谁能读读温迪的话?

  幻灯5: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1、温迪得知妈妈捐赠了外公的眼睛角膜后是怎样的态度?骄傲。

  2、为谁感到骄傲?  你还为谁感到骄傲?

  3、这一家子都令我们感到骄傲。让我们带着这份骄傲读读句子。

  4、幻灯6: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                               。

  (一片爱心、为他人幸福着想的精神、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德……)

  5、现在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6、是的,永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眼睛,更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关爱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将得到永生。

  7、让我们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可以把这个问号擦去了吧。

  四、 补充升华

  1、同学们,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大家静静地听一听故事原文的结尾。幻灯8。

  2、你此刻最想说什么?请拿起笔来写一写。

  交流。

  3、老师这儿有一首诗,就是其中一位受捐献者写给温迪的。

  幻灯9。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

  我想到了盲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间,

  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

  因为你——温迪,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一、启动情智

  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谁来谈一谈

  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1)有的人怕医生会因为自己是捐献器官志愿者而疏忽对他的救治。

  (2)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很健康,谈这事不吉利。

  (3)死后被摘取器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愿意那样做。

  2.很多人都有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像安静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盲人,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学生朗读课文

  3.课文中的词语大家能读准字音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文中词语)

  给予 挚爱 捐赠 盲童 热泪盈眶 屡次 遵从 振聋发聩 仍然

  4.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怎么解决。(学生互相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2.你试一试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3.请大家分别读一读“母亲 父亲 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生自由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2)画出父亲说的话,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他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

  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父亲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

  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理解了父母的心情,并且为他们而骄傲。)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2.学习第二部分:

  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大家体会一下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 愉快)

  你们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父亲仿佛看到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

  我觉得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家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学生快乐.无限憧憬的朗读这句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体会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自己默读这句话,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

  (4)带着这份骄傲与自豪齐读这句话。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师: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

  人已去世,精神永存,她那双可爱的眼睛将永远留在人间。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4.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温迪外公.外婆还有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他们无私的爱,是他们的奉献的精神。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回顾课文,升华主题师:

  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六、交流体会,课外延伸电脑课件出示:

  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七、作业: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预设】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 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 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 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 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 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 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 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 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 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 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 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⑵ 感情朗读。

  ⑶ 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

  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六、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导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

  幻灯片、电脑多媒体

  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好!老师好!我姓李,同学们可以叫我(李老师)哎!上课这前,我想出两个字谜考考大家,看哪些同学头脑最灵活、反映最快,有没有兴趣?(有)1、顶破天(夫);2、灭顶之灾(火)。同学们真聪明,回答的真棒!我现在很有信心,我相信今天我们一定合作的很愉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我这还准备有几个小奖品,一会发给上课发言最积极、最爱动脑筋的孩子。好不好呀!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

  一、图片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时我播放一组图片,问:“这几幅图漂亮吗?”生回漂亮,当放到最后这一幅时,我会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会说什么也看不到。我会接着说:“盲人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片黑暗。上面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多可怜呀!那么,我们健康的人能不能帮一下盲人,让他们重见光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齐读课题

  那同学们,看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眼睛怎么才能永生呀)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遍,思考:1.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4分钟读文,之后找几个学生读生字词,最后齐读.

  提问: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三、自读自悟,相互交流

  1、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中划找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划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让你感动?想好之后,相互交流一下。

  2、好,现在谁愿意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令你感动的语句。(你说 你说每个学生回答过后,都予以肯定。)

  刚才大家都说了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来共同品味以下几个片段。

  四、感悟重点语句

  1、课件出示片段一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 注意这一片段中有一个词“哭喊”,请你哭喊的语气再来读一下。嗯,好多了!你再来读一下……。(找个读的的了奖品。)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对父亲角膜捐献的强烈反对。)

  师:是呀!每个人只有一位亲生母亲,是母亲养育了我,一点点把我抚养大,作者还没来得及孝敬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已经不在了。这时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伤心、难过),就在作者无比伤心、无比难过之时,父亲竟然做出了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给予别人的决定,这时作者心里会感到怎么样?(愤怒),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既难过又愤怒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你来读)

  师:(1)当我想起母亲照顾自己的一幕幕,使我忍不住冲着爸爸哭喊到……(你读)

  (2)我无法接受爸爸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到……(你读)

  (3)那是最最疼爱我的妈妈呀!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到……(齐读)

  教师过渡:听着孩子的哭喊,面对孩子的指责,父亲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片段二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请你读一下。书中父亲在讲这几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快找,书中有提示(平静)对!平静的语气。请你用平静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进步很大,很好请坐。)你读、你读、读了这些话,你想说些什么?(父亲伟大、无私、富有爱心为什么?因为父亲觉得死后捐献器官来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呀!一般人能想到这些吗?能做到这些吗?伟大就是想到、做到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有意义的事。咱们光评价父亲了,那母亲呢?谁来评价一下。(适当提示)母亲也很伟大,为什么?学生读“很多……”你找出来了,很棒!听请我的问题,你觉得母亲也很伟大,是吧!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母亲也认为死后捐献器官来帮助别人是件有意义的事。(真棒!送你一个小奖品,希望你再接再厉))

  师:父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他们无比敬佩的心情来读一下这一部分。你来读!

  献出自己的爱心,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父亲。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无私的父亲。

  3、课件出示片段三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你来读,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什么?(父亲觉得能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是一件高兴的事。)那我们就带着这股高兴劲、兴奋劲来读一读。你读,你读、齐读!

  教师过渡:当温迪得知外公捐献器官的心愿后,深受感动,她也学着外公那样决定死后捐献角膜。作者为自己的女儿而感到骄傲。

  五、拓展深化内涵。

  1、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师:温迪14岁的温迪和我们学生年龄相仿,温迪可以做出死后捐献角膜这样伟大的决定并帮助了盲人,那么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呢?生回我死后也要捐献角膜.(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2、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还记得我信一上课提出的那个问题吗?(什么是永生的眼睛?眼睛怎么永生?谁来讲一下。一个人死后,通过角膜捐献,使盲人重见光明。自己的眼睛就会得以永生)。那么永生的只有眼睛吗?那还有什么得以永生?

  师总结:对了!还有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那关心他人的爱心。这些都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板书:爱心永恒)。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对所有自愿器官捐献的人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一段话。

  2、写一篇器官捐献倡议书。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4

  执教:厦门英才学校  许勇顺    评析: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 高玉

  一、盲人的渴望——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去听听盲人的心声。(配乐播放flash《盲人》和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请你们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

  生:我希望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生:我希望有一双重见天日的眼睛,去看望我的父亲和母亲。

  师:你是个孝子。

  生:我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永生的眼睛。(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和配有爱心图案的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以本组第一篇文章《触摸春天》的盲童为引子,联系中国的盲人现状,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数百万可怜的盲人的生活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联系了旧知识,自然地由文本内容向现实生活过渡,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睛,感动了孩子的心灵,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和阅读的氛围。加上角色式地闭眼体验,又近距离地走近盲人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渴望化为自己的感受,画面、心灵相互转化,体验自然真切。最后在盲人的渴望中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水到渠成,一下子又从现实生活的世界拉回了文本的故事。)

  师: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早读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许老师来考考你们,是否把字词读准了,把课文读通了。(屏幕出现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突如其来 笼罩 呵护 不由自主 孤零零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捐赠 酷爱 屡屡获奖重见光明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遵从遗愿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领悟

  师:读词,一,读准字音。来,一组读一列,比赛一下,看哪一组读得准确、大声?(三组学生分别读三列词语,一组比一组读得准确、大声)

  师:读词,第二步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老师示范读突如其来、笼罩、呵护、不由自主,充分应用体态语言和语气变化,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生:(学生齐读,老师用手势和表情暗示,让学生尽量想象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体态语言和不同语气表现出词语的含义。)

  师:读词,三,要记住难点的笔画。请同学们看“酷”和“遵”哪一笔容易出错?

  生齐:不要少了一横。

  师:再看“突”、“零”、“获”和“热”,要注意什么?

  生齐:不要少了一点。

  师:提笔,把六个加点的字各写一遍,注意刚才提到的难点笔画。(学生写六个难点字,写快的同学再把这些词几遍)

  师:好,最后老师考考你们有没有记住这些成语?(老师念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不假思索、不顾一切、屡屡获奖、重见天日、重见光明、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夺眶而出等成语的前两个字,学生不看书说出后面两个字)

  (点评:词汇是语文的基石,任何阅读教学都不应该忽略,但许多观摩课中,老师往往出现或舍弃不理、或讲解过多、或机械操练、或只讲不练等,尤其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许老师恰好针对这些弊病,总结应用了学词的三步骤:一读准确、大声,二读出意思,三记住难点笔画,而且每个步骤都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有效的示范与暗示帮助理解记忆。尤其对于词语的朗读,不是简单读准字音,而是在体会意思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体态和语气把词汇读活,读出感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而有趣的好法子。同时,针对孩子容易写错别字的问题,老师特别在难点笔画上提示,并让学生及时练笔巩固,培养他们观察识记难点笔画的好习惯。最后又让孩子接读成语,即学即测,生成显得迅速而富有有效。)

  师:好。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否还记得故事主要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主要讲了琳达和他的爸爸,还有温迪。爸爸答应警察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最后自己也把眼睛角膜捐给了盲人。

  师:还有谁?一起说。

  生齐:温迪。她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

  (板书): 妈妈——捐赠眼睛角膜

  爸爸——捐赠眼睛角膜

  温迪——也要捐赠眼睛角膜

  (点评:阅读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善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即围绕一条什么样的主线,抓住哪几个环节。许老师在这点上,思路非常清晰,线索简洁自然:围绕三个人捐赠眼睛角膜展开三个环节的教学,一分钟完成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快速地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爸爸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一家为什么都想捐赠眼睛角膜?让我们一起走进琳达一家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他们三代人是如何对话的?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再现当年的对话场景。(挑选了一个“警察”,一个“琳达”,一个“温迪”)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语气,再想象他们当时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三位学生模拟表演警察、琳达和爸爸的对话情节。)

  师: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出来了,琳达在捐赠角膜这件事情前后思想上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发生的变化大吗?(大)从小时候,对爸爸要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出去,她感到非常的……

  生:惊讶。

  生:痛苦。

  生:很生气。

  生:坚决不同意。

  师:你说,她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齐:不能!

  师: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让我们来听一听琳达的心声。哪位同学读出伤心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声音低沉地读)

  师:谁来读一读不满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非常焦急、生气的样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不理解的琳达。(老师引读,领着学生“不理解”地齐读)

  (点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阅读要有个性化的体验,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体验”和“个性化”。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角色感受,它不仅能再现人物表面的言行,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许老师正是利用了角色体验的作用,为学生呈现了文本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真实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感受。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个性了、丰富了、多元了,譬如“惊讶”、“痛苦”、“生气”、“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师在交流中并没有束缚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导着他们共同体验更多、更复杂、更打动人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面对父亲的做法,琳达不理解,很不满。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假如人死掉了,眼睛还可以用吗?

  师:眼睛角膜取出来以后,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给盲人进行角膜移植。

  师:假如你们是琳达,你们会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会一直哭,对爸爸很生气。因为妈妈很爱我,我不想让妈妈没有了眼睛角膜,痛苦地离去。

  师:让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完整。你是一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生:我不同意,因为妈妈很爱我。如果把妈妈的眼睛角膜取出来了,那这样妈妈在九泉之下就没有眼睛了。

  生:我同意。因为就算妈妈在世的时候,她也同意把她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

  师:你们说,妈妈爱琳达吗?

  生齐:爱!

  师:琳达爱妈妈吗?

  生齐:爱!

  师:真正的爱就是互相理解。你理解了妈妈,支持了妈妈,就是对妈妈最大的爱。

  (点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必须做出许多抉择。“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老师的假设又给了孩子一次角色体验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次关于生命和爱的思索与抉择。孩子有说同意的,有说不同意的,但是都是为了爱——对妈妈的爱,对盲人的爱。在这里,老师也没有评判选择的正误,而是机智地将两种意见融到了一个主题上——真正的爱是互相理解。这不仅是对文章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最好的亲情和爱的教育?)

  师:咱们再往下看,当琳达长大了,爸爸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时候,琳达感到怎样?

  生:感到自豪。

  师:最后,当听到女儿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

  生:无比的骄傲。

  师:这就是琳达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直到长大后,她才明白父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屏幕出示父亲的话,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舍己为人,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给别人。

  生:我觉得爸爸很关心别人,因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立刻帮助他们。他看到盲人失去光明,自愿为他们奉献自己的角膜。

  师:你们说,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是不是最珍贵的?(对)还有比身体的一部分更珍贵的吗?(没有)你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是不是最大的奉献?(是)爸爸的做法有意义吗?

  生齐:有!因为他让盲人重见了光明。

  (点评:父亲的话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老师的追问“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又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自我思索。不管孩子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认识和理解。而父亲的言行正是学生最好的心灵对照,从他的话里,孩子们领悟到了奉献的意义与美好。)

  师: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

  生: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是多么希望……(屏幕出现父亲的话,学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

  生:很美。

  生:栩栩如生。

  生:就像真的一样。

  师:女生,咱们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女生朗读父亲这句话的前部分:“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地读。(男同学语气高昂地、自豪地朗读父亲的话:“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两句话)

  (点评:父亲的心愿多么美好,栩栩如生的马儿成了他心愿的焦点。许老师借助插图的观察和女生的模读,意在展现马儿的可爱美妙,让父亲的心愿显得真切可感。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着学生感受父亲的自豪,从男生的朗读开始,情绪渐渐高涨,到全班的齐读,将父亲无比自豪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当中,老师的朗读导引和不同朗读形式的穿插安排,自然地推动着学生的情感和语气一步步生成、浓烈。)

  三、温迪的心愿——永生的眼睛。

  师:我们都为琳达的父亲感到自豪。同学们,琳达的妈妈走了,她留下了什么?

  生:眼睛角膜。

  师: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

  生:眼睛角膜。

  师:除了眼睛角膜,他们是否还留下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同桌分角色对话。一个当琳达,一个当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屏幕出现合作学习单)

  合作学习

  1、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2、想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当温迪,女生当琳达,角色对话。)

  男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女生:“这令你骄傲吗?”

  男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请看第二题,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他们还看不见……

  生:看不见人世间每一个美好的事物,也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掌声)

  生:看不见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见美丽的景色,也看不见父母慈祥的面容。(掌声)

  生:看不见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不见装满知识的书本,也看不见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掌声)

  生:看不见美丽的春光,看不见缤纷的彩虹,也看不见父亲笑得灿烂的面孔。(掌声)

  生:看不见祖国发达的样子,看不见周围的高楼大厦,看不见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

  师:我们学过,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地方的山?

  生齐:桂林的山。

  生:看不见清香袅袅的早晨,看不见夜深人静晚上,也看不见现在发达的世界。(掌声)

  师:看不见清澈见底的泉水,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看不见同学们游戏的样子。(掌声)

  师:好!看讨论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一种爱心。

  生:还留下了一颗善良又朴实的心。

  生:留下了一种引发后人深思的美好的品质。

  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盲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心,这是多么美好的奉献的品质。父亲的话永远地留在谁的心中?(琳达)我们也一起牢牢地记住父亲的话。(学生齐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

  (点评:开展合作学习,绝非形式主义的贴标签,绝非学习方式的简单调节。合作一定要有价值,合作更要注意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空壳的摆设,只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从许老师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三个题目的设计都是必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训练。第一题角色对话,非合作不可,通过对话再现人物的言行,体验人物的心理,当然不可或缺。第二题想象盲人看不见什么,这是对温迪心理世界的补充拓展,也是孩子对盲人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一方面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一方面又是一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不知不觉中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第三题的讨论更是引导着学生直达父亲的心灵深处,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有了充分的讨论,才不至于只看到父亲的表面言行,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白“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善良的品质。正是由于许老师多样化、细致化的合作设计,使学生读得透,议得深,说得到位,从而在交流中生成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回答。)

  师:我们都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故事说到这,你们是否知道温迪有没有实现她的美好心愿?(有)许老师昨天查阅了一篇文章,这是琳达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今天,我不得不把这个令人无法接受的结局告诉你们。(《爱的奉献》音乐响起)在这篇文章里,琳达写到……

  (屏幕出现琳达的文章,连同温迪的课文插图。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地讲述温迪车祸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的眼圈湿润了,他们的心灵也像这永生的眼睛一样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师: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请提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作为《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结尾。(学生在《爱的奉献》的音乐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感到,如果每个人失去生命以后,能把眼睛角膜献给盲人,那么以后我们中国就不会有500万盲人,而是只剩下500个,50个,10个,1个,甚至没有了。只要每个人都能献出角膜,我们中国一定会一个盲人都没有的。

  师:许老师问你们,中国有多少人口?

  生齐:13亿。

  师:如果每个人都献,够不够?

  生齐:够!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会在每个失明者的心中永存,你将永远地保留在人间。(《爱的人间》音乐响起)

  师:我想,它也将永远地留存在你的心中。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让沉浸在黑暗中的盲人重见了光明,你让沉浸在痛苦中的盲人把悲伤永远地忘掉。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点燃了奉献的火焰,你激奋了我们美丽的心灵。(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把光明送给了失明者,你把善良带给了失明者。(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你照亮了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如果全世界的盲人都重见光明,那多么美好啊!(掌声)

  (点评: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长长的故事,一种情感可以生成无尽的感动。拓展,为文本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温迪的意外车祸,那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在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崇敬地讲述中,所有的听课者都动容了,温迪的美丽心灵连同那只可爱的马儿一起印入了他们的心。情到深处自然流,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和“工具”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那么我们那些可怜的盲人就不会在黑暗中度过他们的一生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爱的人间》。(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音乐旋律轻唱《爱的人间》第二段,并再次观看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生:“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师生深情的合唱,把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

  师: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下课!

  (点评:课上到这,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的音乐《爱的奉献》、《爱的人间》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跟着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红花和绿草,还有小鸽子一起飞向美好的人间。那一刻,从孩子们凝然的眼神中,从他们深情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心底涌动。我想:这就是语文课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感动。)

  总评:无疑,这是一堂充满爱的感动的语文课。许老师对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深刻解读和有效落实,为孩子的思想情感渗透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丰实的舞台。更值得欣赏和借鉴的是,许老师总是善于根据各种内容、各种情境,针对性地穿插使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避免了单调乏味,更是巧妙地突破了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最动人心魂还是许老师为文章补充的一系列“生命”画面——从盲人的数据,到盲人的生活,到温迪的车祸,到爱的歌唱,有信息,有故事,有声像,多种资源合理搭配,适时应用,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一个个由“爱”组成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

  资料出示:

  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

  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

  面对角膜捐献:

  1、思考:

  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要点:

  ⑴ 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不明白为什么捐)

  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指名回答。

  ⑵ 指导朗读。(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⑶ 学生说到为什么的句子:

  师投影出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导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学生自学,找到内容,进行理解。     

  (答案要点: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指导朗读:

  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3、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4、小结。

  四、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当时父亲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课,多年后,父亲又以他的言行影响了我的女儿──温迪。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4~6)自然段: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3、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 盲童父母 捐献家人

  (    ) (    ) (    )

  晓得角膜(     )。(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角膜

  女儿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