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
范文 |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练习分角色朗读,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花导入: 1、出示杏花图:师: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瞧,多美的杏花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自由描述) 2、出示句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相机学习生字:泛) 3、引出竺可桢:美丽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一位老爷爷,他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出示人物简介)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指课题)谁能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之美,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一读: 一株吹皱曾经精确仰起脸 估计掌握绽开明媚兴冲冲 大概规律郑重程度顷刻间 (2)读好长句。(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几次看杏花?找一找,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写的? (2)交流。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品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第一次看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竺可桢爷爷看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圈一圈,说一说,竺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2)“爷爷,您又看花啦?” (3)“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拓展了解竺可桢的习惯)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简要评价,注意提示语。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读字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总结本课。 1、简要小结: 2、作业: (1)把生词写正确,努力写得美观。 (2)继续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午 第一朵杏花长期观察 细致精确 又是一年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简介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台风等的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讨论书写要点: (2)学生描红、临写。 三、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体会竺可桢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 )地说:“刚才。”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第一朵杏花 竺哪天开放精确观察 可 桢郑重记下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3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人。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又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代胜利,政府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先后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中国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竺可桢热情地倡导和组织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农业区划、中国国家地图集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他的建议下,设立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总局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他关心地质、地震、古生物、土壤、植物、动物、遗传、生理等学科的发展。他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比作科学的两翼,并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宣传科学知识。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竺可桢也因之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岁高龄,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他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认真细致,鞠躬尽瘁,艰苦奋斗;他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不畏强御,刚直不阿;他勤奋好学,联系实际,锲尔不舍,始终如一。他不仅在创建近代地理学和气象气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也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杏花 杏花,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叶阔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钝齿。近叶柄顶端有二腺体。花单生或2-3个同生,三四月展叶前开放,花形与桃花和梅花相仿,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核果圆、长圆或扁圆形,与梅果相似,果皮多金黄色,向阳部有红晕或斑点。果肉暗黄色,味甜多汁,初夏成熟。 原产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各地分布最广。性耐寒、喜光、抗旱、不耐涝。树龄长,可活一百年以上,是春季主要的观赏树种。 杏是著名的果木,果供生食之外,还可制成杏干、杏脯等。杏仁可供食用、榨油和药用。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杏花 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朦胧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下面择取部分杏花飘飞的唐诗,稍作剖析,以飨读者。 (一)轻愁淡喜之花。杜牧的《清明》抒写“路上行人”的悲喜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这时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欲断魂”呼应并深化了“雨纷纷”的情感氛围,突出行路之人的心事重重,凄迷纷乱。一、二两句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羁旅愁思。三、四两句则记事志喜。行人希望找个酒家,歇脚避雨,饮酒浇愁,于是问路牧童,牧童随手一指让人产生意外的惊喜:那隐约可见的枝头红杏,那随风飘飘的古朴酒旗,唤起了行人心间多少热情和温馨啊!红杏出林,粉红似霞,遥而可及,望而心动。一颗流浪飘泊的心在红杏林边的小小酒店得到了暂时的安顿,行人的心头顿时涌起一股暖流——轻轻的喜悦,淡淡的欣慰。全诗四句,先愁后喜,借杏花闪现传行人悲喜交加之情,细腻而曲折,感伤而凄美。温庭筠的《碧礀驿晓思》借诗人梦醒所见抒写思乡之情。“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诗人大梦初醒,迷离恍惚,只见孤灯荧荧,明灭不定;只觉楚国故里,远在天涯。他不禁悲从中来,怅然若失,走出客舍,徜徉庭院,只见晓色朦胧之中,残月缓缓下沉,山杏开满庭院,原来长夜悲啼的子规这时也敛声静气,歇息下来,在清晨的清空静谧当中,诗人有一点思乡的寂寞和忧伤,也有一份满目春色、繁花似锦的喜悦和欣慰,陌生、孤独、惊喜、欣悦交融在一起,借“朦胧淡远”的杏花巧妙地传达出来。 (二)心绪缭乱之花。李商隐的诗以捕捉和描绘日常生活中某种微妙的诗意感受而见长,《日日》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写的就是由烂漫春光所引起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意绪。“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首句写春光与日光争艳竞妍,造语新奇,意趣盎然。丽日当空,春光烂漫,万物生长,方兴未艾,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勃勃生机。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着一“斗”字,似乎眼前这烂漫纷呈的春光日日与时光争雄比长,力求在这美好的时光尚未消逝之前展现它的全部美艳。这一比斗本身就暗含韶光易逝的轻微惆怅,暗逗下文意绪的纷扰不宁。第二句实写春光,微寓心绪。城郊野外,山路横斜,艳阳高照,杏花盛开,惠风和畅,芳香四溢,极目远眺,只见山杏灿烂却微呈白色,亮人眼目却略带灰暗,这种色调容易触动诗人春日的无名惆怅。杏花开放,一见春光烂漫,二见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状的缭乱不宁。三、四两句更进一步点出了诗人消融纷扰的企盼。什么时候才能使心绪摆脱眼前这种纷扰不宁的状态,能够象这百尺游丝一样轻松悠闲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芳香四溢的杏花实际上折射出诗人伤春、伤情的纷乱不宁。 (三)轻浮易谢之花。花本无情人有意,古人喜欢托物言志,借花言情。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通过对比杏花和幽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面两句写眼前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渲染出春光消逝,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后面两句写诗人的惊喜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花鸟销声匿迹与幽竹“不改清阴”形成对比,烘托出诗人回归草堂的发现之喜。耐人寻味的是,写花写竹别具象征深意。“不改清阴”的幽竹象征着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风亮节;与此对应,随风飘零的杏花、辛夷花则隐喻屈俗变节,易衰易谢,经不起考验的凡夫俗子。两相对比,可见幽竹(实际上是诗人心志的写照)之坚贞高洁,杏花之脆弱易谢。杏花飘飞写尽了人生的浮躁不宁,趋时易变。 (四)美人迟暮之花。花红易逝,红颜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说恨,这在古代诗词中当是普遍现象,戴叔伦的《苏溪亭》就是反映这种题材的典范之作。借暮春花草烟雨写美人怨别离恨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溪边亭畔,青草遍地,绿水悠悠,这般景致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恨。东风吹拂之中,美人斜倚阑干,凝眸沉思,“问女何所忆,问女何所思?”燕子不归,春光将尽,美人悲从中来: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何处是归期呢?“一汀烟雨杏花寒”,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丽日晴空下的艳丽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不正婉转地隐喻苦苦等待、容颜衰老的薄命美人吗?凄风苦雨中的杏花,憔悴无光,烘托出美人迟暮的惆怅哀愁。 杏花诗 (南北·庾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杏花 (唐·罗隐)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北陂杏花 (北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春游 (宋·杨万里) 不知春向雨中回,只到春光未苦来。 老子今晨偶然出,李花全落杏花开。 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约翰·舍莱恩的故事 德国著名内科医生约翰·舍莱恩不但有着高超的医术,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样受人称颂。 在一次实习课上,他给大学生们讲述:“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两种品质:第一,不苛求清洁;第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一些老医生在诊断糖尿病时,往往亲口尝一尝病人尿液的味道。” 说完,舍莱恩给同学们进行了示范--把一根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小杯子里,然后伸到嘴里舔了舔。做完这个动作,舍莱恩问学生们:“谁来试一遍?” 一名勤奋的学生照样尝了尝尿液的味道。 舍莱恩摇摇头对他说:“同学,您的确没有洁癖,这很好,但是,你没有观察力。您并没有发现,刚才我把中指浸入小杯子里,而舔的却是无名指。”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文学方面,牛顿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还把这个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后来它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它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也有普遍意义。 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织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能够放大40倍,可以看到木星上的卫星,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数学上,牛顿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发展。 力学上,牛顿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是他善于观察思考,勤奋刻苦钻研的结果。 1642年,牛顿生于英国东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村。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勤奋,还特别喜欢手工。18岁那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教授。 年轻的时候,牛顿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据说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非常勤奋,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六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牛顿虽然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他谦虚地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1727年,牛顿病逝于伦敦郊区。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 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 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 “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习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阅读、品位文章中的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片段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6ˎ̥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兴冲冲(xīng xìng) 皱纹(zòu zhòu) 规律(lǜ lì ) 顷刻间(qīng qǐng) 绽开(diàn zhàn) 天竺(zhú zhù)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绽开( ) 走出( ) ( )地追问 ( )地记下 ( )的杏花 ( )的规律 三、选词填空。 精确 的确 准确 正确 1、国产手表走时( ),值得信赖。 2、他的解题思路非常清晰,答案完全( )。 3、发射航天飞机要求很高,各项数据一定要( )。 4、第一朵杏花( )是在清明节开的。 四、小脑瓜,会思考。 1、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竺爷爷的兴奋与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出几个与“顷刻间”意思相近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使人想到了成语( ),我们还知道形容时间短的成语有:( )。 3、春风吹( )了柳梢,吹( )了小草,吹( )河水,吹( )了杏树的花苞。句子中“吹”后面表颜色的词:( ),表动作的词是( )。仿照上面的句子填空。春风吹( )了天空,吹( )了桃花,吹( )了青蛙,吹( )了燕子。 4、读读,比比。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阳光下的杏树,开出来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换成“开”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对话,想想他们的神情与动作,并选择提示语。 肯定 急切 激动 自豪 奇怪 兴奋 将信将疑 孩子( )地喊:“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了!”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地说:“是。”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 )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 )( )这类字眼,也不能用( )和( )代替观察。” 在竺爷爷的科学字典里,不能用的词语有( )、( )、( )、( )。他追求的是( )。从中我体会到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 )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7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8■预习与自学 ⒈春天的景色真美呀,请你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说说杏花是什么样子的?图上画了哪几个人?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⒉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规律 大概 估计 郑重 顷刻 ⒊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与作业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绽开(zhàn dìng) 顷刻(qīng qǐng) 郑重(zhòng chóng) 规律(lù lǜ nǜ) 二、看拼音,写词语 liǔ shāo dà gài zhèng zhòng ( ) ( ) ( ) qǐng kè guī lǜ gū jì ( ) ( ) ( ) jīng què fàn chū míng mèi ( ) ( ) ( ) 三、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并将正确的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⒈院墙旁的一珠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 ) ⒉竺爷爷倾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 ) ⒊搞科学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 ) ⒋四朵杏花不同程度地开了花辫儿。( ) 四、选词填空 精确 正确 ⒈他对答如流,而且完全( )。 ⒉这次任务要求很高,计算结果一定要(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⒈时间像 ,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 ,吹 , 了河水, 了杏树的花苞。 ⒉竺爷爷 像 ,立即 地 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 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 杏花呀!竺爷爷 书房, 笔记本, 这个日子:清明节。 六、读下面的两句话,并写出带点词语的作用 ⒈“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⒉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七、照样子给课文中的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并分角色朗读对话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连忙问道。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拓展与延伸 月亮船 竺可桢与自然日记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1890年3月7日,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少年时代的竺可桢看到大自然经常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感到很痛心。他想:“要是人能把天给管住了,那该多好啊!”于是,从那里起,竺可桢就天天观察天气的变化。每天清晨,他把温度计放在院子里,然后开始做操。做完早操以后,再把当天的温度记下来,从不间断。 后来,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北海公园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由北门进,从南门出。晚上由南门进。从北门出,长年累月,很少间断。这个老人就是竺可桢,竺可桢到北海公园,是来观察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了解气候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他边观察边把观察的结果记在自然日记里。几十年如一日,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从未中断过。 他记自然日记积累的资料,成为他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他发表的《物候学》一书,就是研究这些资料所得的结果。 聪明娃 文中的对话描写非常精彩,你能仿照文中的例子写一段对话吗?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9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2)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第一朵杏花这么感兴趣呢?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4)出示: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从哪里看出是精确观察?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近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三、学生拓展练习 1.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1.学生动笔练习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0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 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1一、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小节 2、学会课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继续练习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从竺可桢爷爷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的态度。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二、文本解析 1、题目分析 本文是一篇物侯学的小故事。“第一朵杏花”这个标题,让我们的目光关注到“第一朵”上这个故事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其实这篇故事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他的一生中,能够反映他投身科学的故事不胜枚举,课文所写的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多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表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2、课文分析 这篇物候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郑重记下,指出他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表现竺可桢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3、人物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人,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及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有的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应用于天气预报。他一生发表科学著作近300篇,晚年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点筛选 (一)、字词小超市 1、积累生字新词:明媚、泛起、绽放、顷刻间、郑重、估计、大概、规律、精确、掌zhang握、一株(zhu)、仰起、皱zhou 、曾经 2、巧辩双胞胎:(珠、株)(泛、乏)(估、沽、故、咕)曾(ceng zeng) 3、近、反义词积累:(近)明媚—明丽 郑重—慎重 顷刻间—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 大概—估计 (反)大概—精确 郑重—轻率 4、词语理解:顷刻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郑 重:严肃认真 明 媚:形容景物鲜明可爱。 推 断:推测判断。 5、句段分析、字词推敲 “爷爷,您又看花啦?” 句中的“又”字看似平常,实有内涵,它含蓄地暗示了竺可桢爷爷作为一个物候学家,平时十分关心周围的花鸟虫鱼的种种变化,注意留心观察,经常如此,一个“又”字反映了竺爷爷以前看花,现在又看花,不会轻易放过,这就表现了他的认真。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句中的“习惯”一词,本意是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用在竺可桢身上充分表现了可贵的精神!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这个日子:清明节。” 句中“郑重”一词表现竺爷爷在科学研究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十几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表面看,竺爷爷容光焕发,一会儿功夫就像年轻了许多,“十几岁”是夸张的写法,与“兴冲冲”、“快步”相照应充分表现了他的兴奋程度。去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的确切时间,今年抓住了,对于研究科学得人来说是何等的高兴。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文,感受竺爷爷两次看花的动作及心情。 2、讲一讲或演一演竺爷爷的其它小故事。 3、积累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 4、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名言。 5、仿照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话的对话特征(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段、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并有创造性的记录自己与他人的对话!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从这个小故事中你体会到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本课字词方面的知识。 3、小组内进行字词类知识抢答及课文诵读pk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生字带读。(生生互动) 2、好词积累,词语解释 3、形近字辨析 4、生字组词 5、近反义词及多音字的积累 6、课文片断诵读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完成快乐导航字词方面的题目、听写生字新词、小对子间互批、纠错) 第二课时 一、读名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体会竺可桢的精神品质,并在小组内交流。 2、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尝试感情朗读,小对子之间尝试分角色朗读。 3、总结第二段话的对话特征 4、学习第6自然段中夸张及排比的修辞手法,尝试仿写。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体会,说说从课文那些词句体会到竺可桢的什么品质?(师相机追问) 2、角色朗读展示及点评,在朗读及点评中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醒学生抓住提示语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字或所积累的好句。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完成《快乐导航》课文内容部分的题目) 第三课时 一、读名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文,感受竺爷爷两次看花的动作及心情。 2、讲一讲或演一演竺爷爷的其它小故事。 3、积累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 4、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名言仿照课文第二段,有创造性的记录自己与他人的对话!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文,感受竺爷爷两次看花的动作及心情。 2、讲一讲或演一演竺爷爷的其它小故事。 3、积累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 4、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名言。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略) 附页: a)人物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人,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及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有的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应用于天气预报。他一生发表科学著作近300篇,晚年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b)有关故事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 竺可桢的父亲竺嘉祥见孩子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叫阿熊。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私塾的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长到1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能走。就这样,竺可桢自小便养成了好学的品性。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那年竺可桢便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7岁那年便开始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小可桢天天都有长进。有一天晚上,哥哥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鸡已经鸣叫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样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写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句子造得不好也不肯睡觉,直到满意为止。”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奇迹似的怔在了那里。原来小可桢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的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即跑过去找母亲请教。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会识字的女子,对子女的要求既严格又慈爱。她听了小可桢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儿子解释道: “小熊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精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过似的。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澄衷学堂去读书。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的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 “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准得飞上天。” 另一个接着说道: “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保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 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着,白天同学们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着,竺可桢想:既然自己立志要为国家出力,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得有一个好身体,就得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立马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手写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就这样,竺可桢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地有了一些好转,以前请病假是很常见的事,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2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章讲述了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晰流畅。 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认知,我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 3.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结合学情说策略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够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优美。可以较清楚、较积极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本节课,我将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迁移,将学生引入“愿学——活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三、提纲挈领说流程 (一)检查预习,构建课堂阅读话题。 首先我将指导学生通过书空的方式跟随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找出文中新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做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由此产生课文阅读话题。 (二)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1.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组分角色练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从而在读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激动、兴奋的心情。 (三)圈画批注,感受文本语言魅力。 当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知课文,去寻求文本语言的魅力。 本环节做这几件事: 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如:“精确”“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等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交流读完后的感受。 3.总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经历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深入探寻语言之后,学生关于课文的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刻,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笔写出来,以自己的“文”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练笔开始时,强调写字的姿势,并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我设计了直观,明了的板书: 第一朵杏花 精确观察 竺可桢 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说:“语文教学就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所以,良好的语文课堂状态就应该是书声琅琅、写写画画。而我的课堂也在努力践行张老的教学主张。 《第一朵杏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讨论大家喜欢哪个季节,讨论到春天事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重点词汇 明媚、程度、郑重、掌握、兴冲冲 绽开、估计、大概、规律、顷刻间 泛出、仰起、吹皱 三、课前预习 1、你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最佩服他什么? 2、第一朵杏花是哪一天开的? 3、课文写了竹爷爷几次看杏花? 四、课文梳理 1、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2、这篇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4、句段理解分析。 5、说说孩子是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的? “什么事情啊?”——奇怪 “竺爷爷,杏花开啦!”——高兴 “什么时候?”——激动 “刚才。”——自豪 “是第一朵吗?”——半信半疑 “是。”——肯定 6、本文最大特点: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平和,清新流畅。 说说竺爷爷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五、知识拓展 1、近义词。 奇怪——奇异、留心——留意、赶忙——连忙 兴冲冲——喜滋滋、也许——或许、推断——推测 估计——估摸、顷刻间——转眼间 2、反义词。 明媚——昏暗、明白——糊涂、精确——粗略 3、关于杏花的诗句。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