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
范文 |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精选14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1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2 《第一朵杏花》预习学案 一、一锤定音(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仰头(yáng áng) 皱纹(zhòu zhù) 曾经(céng zēng) 估计(gū gǔ) 二、我是拼写小能手 míng mèi chéng dù zhèng zhòng zhǎng wò ( ) ( ) ( ) ( ) zhàn kāi gū jì guī lǜ dà gaì ( ) ( ) ( ) ( ) xìng chōng chōng qīng kè jiān ( ) ( ) 三、火眼金睛 辨字组词 泛( ) 仰( ) 皱( ) 芝 ( ) 迎( ) 波( ) 曾( ) 确( ) 掌( ) 僧( ) 解( ) 拳( ) 三、解难答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吧。 2 《第一朵杏花》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⑴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⑵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⑶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⑷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2.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3.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二、畅谈学习收获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2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竺可桢的介绍。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吗?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渎课文。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完成以下练习 a、看拼音写词语。 zh騯 w閚 zh鑞g zh騨g zh鄋 kāi m韩g m鑙 qǐng k?jiān ( ) ( ) ( ) ( ) ( ) zhǎng w?nbsp; guī lǜ gū j?nbsp; ch閚g d?nbsp; h醤 bāo d郓 fang ( ) ( ) ( ) ( ) ( ) b、比一比,再组词。 株( ) 顷( ) 概( ) 瓣( ) 珠( ) 倾( ) 溉( ) 辨( ) (二)学习研讨 1、出示竺可桢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将所搜集资料进行展示,教师适时补充。 2、预习作业检查反馈,及时订正。 3、课文段落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你读懂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三)指导书写 皱、泛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小组内细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从下划线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时间像 ,转眼又一年。春风吹 了柳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杏树的花苞。 a这段话中把时间比作 ,这是用了 的修辞手法。 b你还能把时间比喻成什么?试着写一写。 c请在结尾处续写两句。( , )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指导朗读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这句话中“顷刻”是 的意思,请你再写和它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 第三课时 目的: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 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四、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3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以让学生说反义词来定位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因为学生愿意做这个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活跃的,孩子们是愿意把自己头脑中的思考表现出来的]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 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以欣赏观察定位此课,可以使学生轻松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观察对比后,自己就十分清楚自己的观察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师:看来大家第一遍阅读知道了许多东西,其实欣赏科学的观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读一遍或者再读两遍,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这两次阅读可以把孩子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冲动教学打好基础,当然这也是对孩子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提供材料式说话训练]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这是一种朗读定位,过去我常常让学生听后再读,训练一段时间后,发觉效果不好,所以想到了用这种复合式读,效果很好,孩子的辨别能力提高较高]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接的定位,也是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的定位,这也是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写当天语文方面日记的定位] 第一朵杏花 一,词语训练. 1, 珠( ) 泛( ) 仰( ) 精( ) 株( ) 眨( ) 抑( ) 晴( ) 佑( ) 掌( ) 确( ) 皱( ) 估( ) 堂( ) 嘴( ) 破( ) 2, ( )粉红 ( )小草 ( )花苞 ( )柳梢 ( )河水 ( )桃红 一,填空. 1,这篇( )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前后两次向孩子 查询( )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 )的科学研究 态度,说明(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 ).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4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5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理念: 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本课的学习,以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从画面入手,观察杏花是什么样子的,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适当补充课外阅读资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凭借对语言文字感悟,体会竺可桢一些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注周围事物变化,懂得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养成精确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着,多媒体出示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高雅的梅花,优美的图片博得学生惊叹,吸引学生注意。 2、而有一种花却不起眼,多媒体出示一株淡淡的杏花,让学生说说画面,然而就是这样一株杏花却引起了一位大科学家的关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引出课题。板书:第一朵杏花。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3、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惑到课本中去找答案。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平常,极大限度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图文对照,学习生字词。 1、多媒体出示文中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随机学习生字。 一株(zhu)杏树 绽(zhàn)开词 泛(fàn)出 仰(yang)起脸 (设计意图:将文中的生字新词与课文插图相联系,既避免了单一学习生字的枯燥,又给学生增添不少学习情趣,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三)学习课文,精读感悟。 1、过渡: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提问:竺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院墙旁杏花开了,他是怎么看的?他看到的杏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院墙旁”“淡淡的粉红”“走近”“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等关键词句体会杏花的不起眼和竺爷爷看花时的认真态度。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初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自读2—5自然段,画出表示人物神态语言的词句。 4、多媒体出示2—5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5、学生表演仰起脸,天真地问,感悟文中小男孩童真童趣。 6、从两次提问感悟竺爷爷的优秀品质。 ①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②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7、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优秀品质?从“又”“习惯”可以看出竺爷爷不是第一次看杏花,也不是第一次追问有关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就说明竺爷爷注意实际观察,亲自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8、从小男孩疑惑说起,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此时感悟,自己平时也注意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由此引发议论。 9、强调句型,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设置悬念,竺爷爷到底有什么用处? 10、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11、学生读,学生评,老师评。 12、补充竺可桢观察物候小故事。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简单表演,适当的肢体语言,体会孩子的天真,通过竺爷爷两次提问,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作为一位特候学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多么重要,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读中悟理,点明中心。 1、作为一句物候学家,竺可桢对科学的追求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又是怎么说的?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结合这一段,学习生字新词(精确:估计、掌握) 4、由“精确”再次感悟竺可桢治学态度。 5、结合前文理解“估计、推断”,突出强调,不能使用,也不能用。 6、学生读,学生评。 (设计意图:由竺可桢所做,所问过渡到所说,让学生感悟出竺可桢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结合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联系课文内容掌握精确、估计、推断)。 (五)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在哪些地方也使用估计和推断,今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2、文中描述的是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其实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观察,春天,第一声鸣叫;夏天,第一声雷鸣;秋天,第一片落叶;冬天,第一场雪……发生在什么时间? 3、生活中很多处都需要精确观察,也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搞科学研究,竺可桢这样做这样说,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所以课文经第一朵杏花为题。 4、冬去春来,第二年,出示第六小节,小男孩观察到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吗?他有什么表现?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5、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大自然变化,还要学会关注人与人,关注社会的发展。 6、赠送名言:处处观察皆学问。 (设计意图:由课文中第一朵杏花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各具代表性景物观察,由关注大自然到关注社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滋生向他人表达欲望,感悟课文内涵,感悟对他人,对社会关注。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6《第一朵杏花》片断赏析 品读第二段(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 1、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导: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我用手势指名一生读,她读后,我又指名后面的同学再读,接着让全班同学读。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自然段文笔优美,向读者展现清新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因此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然领略了景美,文美。)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1: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2: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2: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3:(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4:“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该生朗读得很有味道)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我想正是有了我的抒情导入,并有了讲读前学生的充分投入地读,这里才有了学生的自主理解。但遗憾的是“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未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机会丢失了) 2、分角色品读第7-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激动欣喜 我相机动情地接着学生的朗读往下引读: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 学生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引述)“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学生读:“什么事情啊?” 师:此刻竺爷爷问话时的语气、神态怎样? 生1:亲切。 生2:奇怪 生3:微笑着问。 生4:疑惑不解。 师:孩子怎么回答? 学生读:“竺爷爷,杏花开啦!” 师:孩子此时心情又如何? 生5:孩子迫不及待。 生6:他非常自豪。 生7:他非常急切。 生8:他非常高兴。 我指着这两位学生说:“一个说非常急切,一个说非常高兴,有一词既能写出急又能写出他高兴的心情? 生:兴冲冲。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份或迫不及待或自豪或兴冲冲的心情读读这孩子的话吧。(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这时竺爷爷问(生读:什么时候?) (生读得不够体现竺爷爷的内心的欣喜或激动)因此我让学生再读。生齐读:“什么时候?” 师:小孩回答,——生齐:“刚才”。 我让学生又读读这一组对话,说说此时他们语气或说话时的心情。 生1:竺爷爷问话时特别惊喜,小孩回答时特别激动。 生2:竺爷爷说这话是异常激动,孩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竺爷爷说这话是兴奋无比,一下子眼里露出了光彩,孩子特别激动地回答“刚才”。 师: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 师:可竺爷爷又问,引生齐:“是第一朵吗?” 让3位学生依次读这一句。 师:此时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又如何? 生:他不敢相信。 生:他不敢相信,因为他期盼太久了。 师:而孩子的回答“是”。 生:孩子回答很确定, 生:他坚定地回答,一脸的严肃。 生:孩子很大声地回答“是”。 (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学生读得投入,体会得真切,并体现了多元理解与个性朗读。) 师:瞧,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对话里和第一段有所区别,作者是直接描写他们的对话内容,却没加任何提示语,但我们从上下文及他们的对话中却可以真切想象到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下面你们学着第一段对话描写的形式,把提示语补充进去,直接写在对话的后面,当然也可以写在前面。 1、学生自由想象写提示语,写后小组分角色朗读。 2、师指名2名学生汇报填充的提示语后,指名一两对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从竺爷爷的这份欣喜、激动中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学生有了前面的引读指导,这时加提示语得心应手。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孩的那份激动与自豪,更感受到了竺爷爷的激动与欣喜,读读第15自然段,你从哪里还能体会到他的这份欣喜?(学生汇报交流“顷刻间”、“立即兴冲冲”、“快步”……) 师: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竺可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6-15自然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7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应他在物候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的精神。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一朵杏花”进行展开,让学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义。文中的对话较多,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及时作出评价。 如:在孩子向竺爷爷报告杏花开放的信息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指定了两名学生,分配了角色,展开了对话。学生的评价可多了,有的说:因为孩子来得很急,竺爷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读出“奇怪”的语气。他读得平淡了。有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这句读得好,把小孩兴奋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来了。但是“什么时候?”要读出激动的语气。还有的说:“是第一朵吗?”表现了相信,又有点怀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语气读很好……通过朗读、评价,把一个对科学研究十分执著、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现出来,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8课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我会写 dàn hóng xí guàn liǔ shāo zhèng zhòng xū yào ( ) ( ) ( ) ( ) ( ) yán jiū gū jì tuī duàn guī lǜ zhú kě zhēn ( ) ( ) ( ) ( ) ( ) 2、把每个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3、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基础知识入手扫除字、词、句的障碍,理清文章的脉络,为顺利而深入地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设计意图:结合重点词语体会竺可桢爷爷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设计意图: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竺可桢爷爷在科学中这种重视调查研究,勤于观察,注重精确时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设计意图: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板书设计: 7、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 观 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解决策略:本课的学习,要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从而合作交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材料补充: 杏花图片: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1890年3月7日,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少年时代的竺可桢看到大自然经常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感到很痛心。他想:“要是人类能把天给管住了,那该多好啊!”于是,从那时起,竺可桢就天天观察天气的变化。后来,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北海公园了,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由北门进,从南门处。晚上有南门紧,北门处。长年累月,很少间断,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竺可桢到北海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了解气候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他边观察边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日记里,几时年如一日,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从未中断过。他记自然日记积累的资料,成为他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他发表的《侯物学》一书,就是研究这些资料所得的结果。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 “3月12日,气温最高5℃,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北海冰融” 。 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9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10《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文章通过孩子两次看杏花的区别和竺可桢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意在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探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7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在这一课中我以朗读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在角色互换的对话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 课堂描述: 一、复习导入 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爷爷来到杏树下,只见四朵不同程度的杏花都绽开了花瓣。可惜的是小男孩没看到第一朵杏花,竺爷爷也很遗憾呀!昨天,我们学习了1-5自然段以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杏花很美丽。 生2:我认为竺爷爷很认真,观察很仔细。 生3:“我”不知道为什么竺爷爷说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这一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板书:用处大着呢!) 师:是啊!知道这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瞧!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姑娘悄悄地来了……(画树枝,花苞)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师:(出示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个句子多美呀!让我们自己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读流利哟! 生:(学生自由练读) 师:(教师点击课件,“皱”“醒”“绿”“鼓”带红)咱们再来读读,可要特别注意带点的词语哟!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把你想到的画面美美地说给自己听一听!(学生自读感悟2-3分钟)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大家读书都很投入!有的同学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画面,有的同学读的时候配上了自己的动作,还很有表情呢! 师:赶快在小组中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吧!把你感受到的美和大家分享。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倾听,学会欣赏! 生: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热闹!哪一小组把你们感受到的美来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生1:我仿佛感到春风轻轻拂过我们的脸,春绿了柳树,柳树柔软的枝条随风舞蹈。 师:啊!你想得画面多美啊!柳树好像和我们说着悄悄话呢!你来读一读吧! 生1: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2:小草从妈妈的怀里探出脑袋,看着这精彩的世界!看着这一切,我忍不住想读啦!(学生美滋滋地读。) 师:我的确感受到了小草看到的精彩的世界! 生3:我感觉花儿、小草、柳树、小溪像活的一样,有了生命。(极富表情作动作读。) 师:刚才大家描绘的画面多美呀!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一道道的波纹,小草苏醒了,探出了头来,风儿吹绿了柳梢,杏树的花苞胀得鼓鼓的,就要绽开了!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春天吧! (课件出示春天的情境图) 全班齐读 师过渡:是呀!第一朵杏花马上就要开了。小男孩此时又来到院子里。他呆呆地站在那儿,痴痴地守着那朵杏花。你们看,你们看,花开了!(师板书画画苞)这可是一年的期待呀!谁来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谁来?谁来? (同座位合作读、表演对话) 师:有谁想告诉竺爷爷?谁想当竺爷爷?(指名读)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精彩的对话,没有写出两人的神态、表情,现在老师送给你们一些词语,你对照这些词语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 (出示词语:奇怪、半信半疑、高兴、自豪、激动、肯定、)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生:根据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话。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指名学生逐句读,读出对话中的神态。 师: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瞧: 师:(出示句子: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咱们来把这句话读读看!“捧出”是什么样呢?谁会做? 生1:“捧“就是小心翼翼地端在手心。(并用手做出动作) 生2:很小心地把东西放在手上。 师:是啊!这可是第一朵杏花呀!要知道小男孩等了一年了,多么珍贵呀!再来读读看,体会体会。 生互相交流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小男孩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非常高兴。 生2:这朵花对爷爷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师:这样珍贵,这样重要,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竺爷爷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就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就是——(提示学生齐说)第一杏花开放的日子。 师:虽然,现在我们不能亲眼看见竺爷爷日记的内容。大家猜猜看竺爷爷还会郑重地记下哪些日子呢? 生1:记下天气的变化。 生2:记录下地壳变化的变化。 师小结:这一个个精确的时间离不开他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回顾课文)上节课,有些同学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 。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课件出示)竺可桢生平介绍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竺爷爷。他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从1917年开始,他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纪录的内容。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数据,这为他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巍巍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在他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范读 (出示句子: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自己读读想想,从竺爷爷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1:我从中明白了竺爷爷是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生2:我觉得竺爷爷是个意志坚强,热爱科学的人,在他生病时还不忘做记录。 生3:竺爷爷还很关心小朋友,他教我们做事情时要仔细观察。 师: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带着对竺爷爷的敬意再一次齐读。 生:(有感情地、带着崇敬之情地朗读) 三、拓展延伸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里有许多话想对竺爷爷说,对小男孩说,或者对自己说。拿起桌上的花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师:我看见大家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来,我们放下笔来,交流交流吧!谁先来? 生1:我要向竺爷爷学习,学习他观察仔细的精神。 生2:竺爷爷是一个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生3:我想对那个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做事情非要弄个究竟、细致观察的好孩子。 生4:竺爷爷,我也要做个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课下了,大家可以把花瓣送给朋友,给他也讲讲这个故事;你可以与同学交换花瓣;你也可以自己珍藏起来,让第一朵杏花伴我们成长。 板书设计: 16、第一朵杏花 用处大着呢!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11教时教学目 标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重点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难点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准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学生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讨论画上的内容。 读题。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学生读生字。 学生读句子。 学生读课文。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 学生写生字。 学生作业。 课题第一朵杏花课型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三课时 本教时为第二 教时 教学目 标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说说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 学生讨论。 学生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听。 学生读。 学生讨论。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作业 课题第一朵杏花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三课时 本教时为第 三教时教学目 标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教 学重 点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教 学难 点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教学准 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精确一词?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得到了什么启发?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学生读。 学生说说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学生仿写。 学生作业。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12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及清明节和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对竺可桢爷爷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13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 篇14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课时 目的: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