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
范文 |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来历的故事。 我在钻研教材时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课上,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涵泳,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从“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从“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爸爸也说不清楚”知道石头来历不明。太多太多的疑问,足以说明这是一块奇怪的大石头。 孩子们发现“怪”的过程,正是探讨李四光内心疑惑的整个过程,跟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我把课件做成了超级链接的形式,做到课件与学生发现的内容保持一致,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这是传授给学生的捕鱼之术,更是一种学习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情感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由于课文比较长,没有布置过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了比较多的时间读课文,初读,要求读通,同桌之间对读,要求读流利,三读,找相关句子。这样,用去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有点匆忙走过场的感觉。 另外,“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怪在哪里”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急于想弄明白的呢?我也在反思,因此,“解学生所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的要求还很远。这也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2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很惭愧,一个教了七八年语文的教师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概述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往仅会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特别是听了老师的评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刚才说了目标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3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4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我带头鼓掌,当某个学生鼓起勇气举起双手时,让学生给他鼓掌,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学生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这样五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感人。 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5《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我想: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人,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习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吗?于是,我便改变了以往师提生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 课堂上学生跟着李四光的思路,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1、这块大石头从哪儿来的? 2、是谁把它放在那里的? 3、这块大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 接着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找出答案,探讨李四光解决内心疑惑的整个过程,跟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的学习中,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整节课学生们听得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 这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因为是教学观摩活动,所以我尽量追求教学问题设计的巧妙,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等,只要学生顺着老师预定的方向走,教学任务就算大功告成,而缺少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想急于弄明白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还没有真正“放手”,解学生之所疑,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6《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但是孩子们忽略了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在学生们反复读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它的“大”。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 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三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反思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还有就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 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但一次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一.对课本的阅读语言平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阅读的针对性不强,课文让学生反复读。但是学生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没有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来。我现在想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有感情地读。3。因为深入了解了课文,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三.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完成。我在上课时感觉是在设计一个过程,好学生回答的和我的想法一样就可以了,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如果学生偏离我的想法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 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石头》这节课教的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明白了大石头了由来的故事,在让学生们读课文时我反思了自己在3.2上这节课的失误。采用了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的方式,总结主要内容时运用了提示语“李四光小时候______,后来,______,终于明白了_______。”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变得积极起来,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课后有个学生找到我问我为什么这节课这么好玩。这句话能看出这节课的成功。 第二节分析课文,在讲对李四光印象时,同学们却沉默了,一下子课堂陷入了僵局,现在想来可能是没有总结上节课内容的缘故,以至于同学们李四光谈不上什么印象了。看到这个情况后,我把这个问题一步步分析,从爱提问同学们总结出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从在老师的回答中发现问题总结出他是个爱动脑的孩子,从长大后他不放弃研究能看出他是一个执著追求的孩子。从而总结出中心思想。这节课自己认为不是很好,课堂气氛很低沉。同学们都不积极,以至于心思都不在课本上问题也很少同学能想出来,以后要加强调动兴趣的能力。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7《奇怪的大石头》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我想: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人,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习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吗?于是,我便改变了以往师提生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下面是我的一段教学片段: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提出一个小问题, 就会有小进步,提出一个大问题,就会有大进步。提出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没有问题的同学可能是你全懂了,呆会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由你来答或者是你没有一点进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你的疑问,批出你的感受,比比谁的进步最大,好吗? 生:读课文,认真批注。师巡视。 师: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先来发言?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怎样来到这里的?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生:那“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里”指的是李四光的家乡,我从资料中得知李四光的家乡在湖北黄冈。 生: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带过来的? 生:老师不是说了吗?是第四纪的时候,大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生:那究竟是哪一年呢? (看来,这位同学不问出个具体的年月誓不罢休) (学生们个个沉默无言,眼神里充满了疑问。) 师:这位同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们去查一查,好吗? 生:第四纪冰川怎么只带来了一块大石头呢? 生:是呀,这里怎么只有一块大石头呢?(同学们纷纷向我发问) 师:我想,这是这块石头与这个地方的缘分,是缘分让这块大石头来到了这里。其余的石头大概与这个地方缺少缘分吧。就像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是缘分让我们相聚、相知,我们彼此间应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才是啊! 生:老师,这块大石头怎么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有想到,情急之中,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呀?谁能答出来,谁就是这位同学的老师. (谁知,学生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连连摇头,用疑问的眼光看着我,等着我给他们指点迷津呢!可我也不太清楚啊,怎么办呢?没办法,只有推到课后去完成了。)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8《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由于这节课是新教师亮相课,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之前,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和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打算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然后让学生概括出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执着追求的优秀品质。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提前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生字的学习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加上自己课堂语言琐碎,使得整个课堂节奏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品味课文,概括问题。并且课文内容没有完成,只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重点问题还没涉及到,显得本末倒置。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很失败。 课后我自己做了认真的反思,从自身来说首先是自己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没有深入研究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不到位,课堂上线索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其次是自己上课语言太过随便,话太琐屑。第三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到位,而且太过消极。应该多表扬学生,多肯定学生,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地的状态下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加强学生识字的自主学习。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我想自己确实还是太年轻了,我不了解不懂不明白的东西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多去向老教师学习,把握好自己成长的每一步。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9一.对课本的阅读太轻描淡写 在文本的处理上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阅读的针对性不强 对于课文我我让学生们一直在读,但是学生们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心里是不清楚为什么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我现在想来,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有感情地读.2.因为深入了课文,以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三.目标不明确 现在想来我本课的目标没有很的完成。我现在上课我感觉我一直在设计一个过程,常在想最好学生们回答的和我一样,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一旦学生偏离我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常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这堂课中,也有经过自己反复研读教材,迸发出来的亮点,与学生能够融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本课的课件我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视觉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感染,做到课件与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当中。另外在处理教材的重难点上也做到了完善的突破,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巨石到底怪在哪里时,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还有在针对课文中李四光提出的那些问题进行逐步分析,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不断地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去品析人物特点,这是传授给学生的捕鱼之术,更是一种学习的.技巧。 读文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文的方式方法不够新颖,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去读,中间的过渡语句没有设计得更加精确优美,学生是在老师的感染下去体会文中的思想,而这堂课中,学生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完成学习读书任务。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老师的语言语调是整堂课的血脉,是连串珠子的绳子,所以在这方面,还要不断的练习说话,说话不只是简单的说,而是要说出一种情,道出一种味,这才是课堂的精华,这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0《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我想: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人,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习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吗?于是,我便改变了以往师提生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下面是我的一段教学片段: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提出一个小问题,就会有小进步,提出一个大问题,就会有大进步。提出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没有问题的同学可能是你全懂了,呆会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由你来答或者是你没有一点进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你的疑问,批出你的感受,比比谁的进步最大,好吗? 生:读课文,认真批注。师巡视。 师: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先来发言?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怎样来到这里的?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生:那“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里”指的是李四光的家乡,我从资料中得知李四光的家乡在湖北黄冈。 生: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带过来的? 生:老师不是说了吗?是第四纪的时候,大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生:那究竟是哪一年呢? (看来,这位同学不问出个具体的年月誓不罢休) (学生们个个沉默无言,眼神里充满了疑问。) 师:这位同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们去查一查,好吗? 生:第四纪冰川怎么只带来了一块大石头呢? 生:是呀,这里怎么只有一块大石头呢?(同学们纷纷向我发问) 师:我想,这是这块石头与这个地方的缘分,是缘分让这块大石头来到了这里。其余的石头大概与这个地方缺少缘分吧。就像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是缘分让我们相聚、相知,我们彼此间应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才是啊! 生:老师,这块大石头怎么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有想到,情急之中,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呀?谁能答出来,谁就是这位同学的老师。 (谁知,学生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连连摇头,用疑问的眼光看着我,等着我给他们指点迷津呢!可我也不太清楚啊,怎么办呢?没办法,只有推到课后去完成了。)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可是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课堂上孩子们那咄咄逼人的质疑让我惊喜,也令我不知所措、备受尴尬。为什么孩子们提的问题,自己备课时却没有想到呢?反思自己的备课,老师只顾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追求教学问题设计的巧妙,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等,只以教师成人的眼光来备课,这样的备出来的课堂完全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表演,老师牵哪儿,学生走哪儿。只要老师所提的问题被一一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从不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想急于弄明白的。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解学生之所疑,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1本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而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常常有时伴以品读的方式进行的,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换言之,“悟悟”就有多深;反言之“悟情”深了,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语言字运用之妙的理解。据此,对以上的设计,一般应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而后再加强感情朗读的训练。本设计还十分致意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实践证明,字理是识字和析词的根本,一般情况下应依据字理探寻出字词的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仅停留在表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上,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不够扎实的。依据字理了解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之义,这应当逐渐成为中高年级段理解词语的主流教法。当然,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有些字的形义变化已经较大,很难从字理词源上去探求它的本义了,对此是不能牵强附会地乱解瞎说的,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即可。但是,对大部分的字词来说,仍然是可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依据字理解说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先依据字理找出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周德颖 今天,区进修学校的邹清老师来学校教学调研,听了我上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既肯定了我的优点,也给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 “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唉!怎么没早点发现。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1、识字的自主学习: 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课堂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施红梅 今天,师傅来听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课时,还是免不了紧张、激动。 《奇怪的大石头》是一篇自己较喜欢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通读全文,印象深刻,课前我认真做了备课,设计了教学方案。首先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把“意义”两字放得很关键。 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楚教材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说说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带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中,课上的很成功,学生们听得也很有味。 《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习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是啊,“思考”与“阅读”。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妈,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脑海中不得不把自己童年时的坦然无知与他们进行比较,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和出身在九十年代末这十几年时光里,令如今的孩子蒙受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崇高向往,看到孩子们每天带着承重的包袱起早抹黑,作为他们的老师深深为之感动,但令我们为之愉悦的更是看到当今孩子的聪明、活泼、文明礼貌以及多才多艺。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老师看到的、想到的、要做的都很多很多,面对的压力也很大。有的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长大后工作做准备,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事实。首先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这样,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能继续学习。一个懂得学习的人总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因为不管他何时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他都会教自己如何以最好的办法来做,因此,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语言、数学、地理等知识,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2《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多遍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3)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在不断地思索和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他那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精神。 因此,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3一,教材简析: 《奇怪的大石头》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文章的教学重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想及切入点. 1,课文中涉及到一些地质学知识,如:陨石,冰川等,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但不能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地质学知识的渗透上,偏离本文主旨. 2,理解课文时,可在学生课前对课文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后,本文可抓住三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①"文章的题目是《奇怪的大石头》,这块石头究竟奇在哪 怪在哪呢 "②"关于这块石头,李四光产生了哪些疑问 "③"最后他的疑问解开了吗 他是怎么解开的 "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提出一个小问题, 就会有小进步,提出一个大问题,就会有大进步.提出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没有问题的同学可能是你全懂了,呆会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由你来答或者是你没有一点进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你的疑问,批出你的感受,比比谁的进步最大,好吗 读课文,认真批注.师巡视. (二)梳理问题并归纳 师: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先来发言 1,文章的题目是《奇怪的大石头》,这块石头究竟奇在哪 怪在哪呢 2,关于这块石头,李四光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交流,课件出示5个问题: (1)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2)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4)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 (5)为什么它的周围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3,仔细读读这5个问题,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4,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还特意去问了老师和父亲.我们来看看他和老师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3-7小节.从他和老师的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5, 是呀,老师的回答并不能解开李四光心中的疑团,他又去问爸爸,还是……这些问题他是不是随便问问就算了 他想不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在心中一直问了很多年,从(他小时候)一直到(他长大再次回到家乡),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被李四光遗忘,反而这些问号变得越来越大!(板书 5个问号,一个比一个大.) 6,最后他的疑问解开了吗 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 他是怎么弄明白的 7,师:如果前面的疑惑用五个大大的问号来表示,那么这个石头之谜解开了该用什么号 说说理由. 生:"."因为问题的答案已经揭晓 生:"!"因为这些问题困扰了李四光很久,今天终于有了答案,他很激动,很兴奋所以用"!" 师: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还有其他的答案吗 ……(生惊讶,沉思) 生:我知道了"," 因为李四光研究完了这块大石头后仍然继续研究,又发现了第四纪冰川漂流的遗迹,所以他的研究还没完,用",". 师:"你们赞成谁的意见 " (生一致认为第三种意见板书",") 师:"如果再给后面加个标点符号,你认为用什么号最合适!" 生:"……" 因为李四光的研究并没有就此停止. 生:我也同意,李四光的此后一直都在不断地研究,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四),开心练习: 填空: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2,细心体会再回答: 从李四光弄明白大石头来历的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的句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石头→ →,→……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有这么两个比较突出的地方: 一,巧设提问,擦亮思维火花. 本课教学设计,我提问不多,但却精练.文章主要就抓住三个问题展开教学①"文章的题目是《奇怪的大石头》, 这块石头究竟奇在哪 怪在哪呢 "②"关于这块石头,李四光产生了哪些疑问 "③"最后他的疑问解开了吗 他是怎么解开的 ",每个问题都能很好地发掘学生思维的空间,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研读,让学生从5个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在发现中,李四光善于提问,勤于思考, 执着探求问题答案的形象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些精巧的提问,才会使学生不断擦出思维的火花,照亮富有生气的课堂. 二,标点串联,激起多元思考. 本课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用标点符号来设计板书,串联文章的主要情节,通过对板书标点的选用,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在一句句精妙的回答中,李四光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执着追求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满.这些标点点出了石头的启示,点出了学生的智慧,点出了课堂的精彩!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4《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一、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二、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1、对课本的阅读语言平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2、阅读的针对性不强,课文让学生反复读。但是学生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没有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来。我现在想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何分。 (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有感情地读; (3)、因为深入了解了课文,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3、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完成。我在上课时感觉是在设计一个过程,好学生回答的和我的想法一样就可以了,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如果学生偏离我的想法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 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15教学怎么能够少了反思呢?少了反思的教学是进步不了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今天,区进修学校的邹清老师来学校教学调研,听了我上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既肯定了我的优点,也给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 我在上这课时,由 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 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1、这块大石头 怪 在哪里?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 大 ,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 大 ?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 大 ,来历 怪 ,怪不得叫 奇怪的大石头 呢!齐读课题下课。唉!怎么没早点发现。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1、识字的自主学习: 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课堂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要把握住课堂,课堂有效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 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三个标准: 环节要简,主线要明,问题要精!这就要求有效的提问应从整体入手,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大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因此设计能贯穿全篇的问题来当主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是张庆老师倡导的: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本节课我提出来了练习上下文的四个大问题:第一, 大石头怪在那里? 第二, 李四光问了哪些问题? 第三, 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四,李四光是怎样揭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的?课堂提问呈递进式进行,层层深入,非常有效。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要难易适度, 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对于李四光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在读完两边后,我问孩子们:当你把李四光提的一个一个问题读一遍后你有什么体会?孩子们很茫然,然后我有换了一种问法:你觉得李四光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回,孩子们积极参与了,有话可说了。这就是暴露出我的课堂提问的一个弊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体验是沉睡着的,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的切入口。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提出的问题太急,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就好象喂一口饭还没嚼就要学生吞下去一样。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