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萧伯纳是英国作家。有一次在莫斯科访问时,他遇到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

  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

  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肖伯纳的资料及他的作品以及关于谦虚方面的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自读课文,思考:

  1、作家是什么意思?大作家呢?

  2、这篇课文中的大作家指的是谁?是哪一国的人?

  3、小老师是谁?是哪国人?

  4、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小姑娘”怎么会成了大作家的老师的?

  二、读文解疑,弄清事情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思考、答问:

  萧伯纳在莫斯科与一个小姑娘相遇后,为什么会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

  (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萧伯纳童心未泯。)

  这个孩子为什么让萧伯纳这么喜欢?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2、小结:

  萧伯纳与小姑娘相遇,一起玩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到四自然段)

  1、思考、答问:

  (1)临别时,萧伯纳对这个小姑娘说了怎样的话?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2)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萧伯纳怎样的思想?

  要点:得意。

  自以为了不起。

  有点瞧不起别人的意思。

  希望别人崇敬他。

  (3)你是从课文哪里的描写中看出来的?

  (“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4)小姑娘听了萧伯纳的话后,是怎样的反应?她是怎么说的?

  (“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出乎预料是什么意思?

  出于谁的意料之外?萧伯纳意料之中的应是什么?

  小姑娘有没有“惊喜万分”?小姑娘答话中用了一个“请”字,这个字你觉得用得好在什么地方?

  小姑娘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意思?为什么?

  (自己是人,萧伯纳也是人,同样是人,“大作家”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小姑娘在自己的.名字前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加上“苏联小姑娘”?

  (一种爱国之情。在她看来,你萧伯纳为自己是世界闻名的英国名作家而自豪,我也为自己是苏联小姑娘而自豪)

  (5)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

  “震”是什么意思?“为之一震”究竟是为什么而“震”?

  “意识”是什么意思?他意识到了什么?(“刚才太自夸了“)

  2、小结:

  正因为这件事情使萧伯纳产生了震动,意识到在小姑娘面前太自夸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反思,才会认识到小姑娘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二、抓住“感触”,明白由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感触”是什么意思?“深有感触”呢?

  (小姑娘的话使萧伯纳深受刺激,使他的思想感情久久难以平静)

  (2)具体说说萧伯纳究竟有哪些“感触”?

  要点: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对任何人,包括对小孩子,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小姑娘娜塔莎让自己明白了这些深刻的道理,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

  萧伯纳“感触”中最后一点“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除了给上文所写的事情作结外,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安排学生提前预习。

  2、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发回忆。

  师板书“海”。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对于海,有哪些事物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呢?(引发回忆,直入课文)[生:述,师板书第一个,老师提示学生大方、认真地写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浪花、海星、螃蟹、大虾](提醒学生注意“我”看到它们的时间是在……退潮时)

  (如果同学们忘记了那首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并进入欣赏歌曲阶段)

  完整课题:海水退潮时,人们在海边与这些海里的小动物们亲密接触的过程就是“赶海”。

  过渡:你想不想和这些小动物亲密接触一下呀?可惜我们不是在海边生长,不能亲身体验大海的美,作者杨谦叔叔从小生活在海边,对大海有着很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杨谦叔叔的文字,去共同感受一下赶海的乐趣。

  二、简单看生字。

  师: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很多带口字旁的字,想邀请你来一起欣赏一下他们,愿意参加吗?(趣味进入,消除尴尬)

  出示词语,重点指导读音、词性、表示的含义。[生读—感悟—练习]

  三、问题引领,精读课文

  1、问题引路,深入学习

  师:同学们的字学得不错。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课文,边读边思考,“赶海”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生:有趣]教师随板:趣(抓文章基调:有趣)

  问题引领:现在同学们开始读书,读到哪想到哪,把你认为有趣的地方画一画,想一想,并感受一下所体验到的不同乐趣。呆会用你的朗读来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相信你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闹着刚巧兴奋极了(童年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也说明赶海这件事情的吸引力)

  追浪花:兴奋极了(闹着、刚巧)

  摸海星:得意

  抓螃蟹: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捏大虾: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趣味横生;惊异。

  2、再读课文,领略赶海的乐趣

  过渡:是啊,赶海是这么有趣!摸海星,捏大虾,就算是被螃蟹用大螯夹住了手也觉得高兴,难怪“我”要闹着舅舅带我去赶海呢!齐读第三段,再来领略赶海的乐趣。

  3、小练笔:难忘这片海

  师:在杨谦叔叔的童年生活里,赶海的乐趣缤纷多样,而唯一不变的还是那片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海。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这片海还曾给杨谦叔叔留下过怎样的记忆呢?

  4、赶海是这么有趣!大海带来的乐趣依然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着。可是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们一起读……

  5、小结,升华:同学们,住在海边的人把大海看作自己的故乡,正因为大海用她博大的胸怀爱护着住在海边的人们,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像杨谦叔叔这样住在海边的人也同样(爱着大海,更爱着有大海的生活。)

  所以,作者最喜爱的一首歌,就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通过朗读,能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小男孩用5美元买到了自行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些道具,模拟拍卖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海关决定拍卖一批没收的自行车,这个小男孩只有5美元,他能买到自行车吗?

  我们一起读课文,找答案。

  板书:5美元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以起来读一读词语。

  出示词语:

  而且逐渐结束立即

  吞吞吐吐恍然大悟

  一无所获不约而同

  提问:小男孩用5美元买到自行车了吗?(不仅买到了,而且是一辆的。)(困)

  2、默读,思考: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5五美元买到一辆的自行车?

  三、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1、默读课文,思考:小男孩为什么用5美元就能买下一辆自行车?

  2、小组里讨论交流。选出发言人。

  3、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拍卖员帮助小男孩买到了自行车;另一种认为是人们帮助小男孩买到了自行车。你同意哪种意见,说说理由。同时指导朗读。(在拍卖员和人们的共同帮助下,小男孩用5美元买到了的自行车。)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参加拍卖的人,为什么不买最后一辆的自行车?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让学生进入角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想像能力,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的善良和同情心)

  2、请你边读边想像拍卖会的情景,用朗读表现出来,《5美元的故事》。

  3、请大家小组合作表演一下。

  五、课堂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吗?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我们今后也要尽力关心身边的人。

  课后反思:学生在朗读上没有什么困难,但从学生的读书中,可以看出个别学生的预习工作做的不到位,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能从文中体会人们的善良,读书不到位。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一、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二、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1、观察,下面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2、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3、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教师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4,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5、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三、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展示台)

  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小组评一评,哪些小朋友完成得好。

  二、口语交流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各组交流

  3、小组商量,用什么方式集中展示小组成果。

  4、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5、想一想,再把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写下的来。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时,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

  2、设疑激趣:你见过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名逐个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字音。

  (3)齐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理清脉络。

  三、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

  2、比一比,再组词。

  湖股蝶

  蝴投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在文中勾画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语句。导读第一自然段。

  2、(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夜幕”是什么意思?这一句主要讲了什么?(2)齐读第二句后提问:第二句讲了什么?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

  (3)知道朗读。引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稍慢的语速读出夜幕中和睦宁静的氛围和小露珠的小巧玲珑。

  3、导读第二至五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小动物们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进行诵读,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小露珠外表的美丽及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赞美之情!

  (3)分角色朗读,品味语句的节奏美,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导读第6自然段。读读、想想、议议。

  (1)启发思考: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仅仅表现在外表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把这一段的第二句话进行重组,从而理解句意!

  (3)读最后一句话,想想最后一句话,想想为什么会有“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的说法!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把万物在阳光下充满了活力、生趣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

  二、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三课时

  一、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7自然段过渡:小露珠在阳光下反射霞光,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可是她自己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启发思考:小露珠“笑着”说明了什么?

  (2)师诉:太阳越升越高,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体也越来越轻,她就要与大家分别了。那么,大家是如何向她告别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告别的场面?

  (3)用由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体会大家对小露珠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

  2、朗读全文

  3、教师总结:同学都喜欢小露珠,这是因为她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她那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指导背诵。

  (1)结合板书,熟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正确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大概意思,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引入(齐读谜面)

  2、指名猜(师板书:太阳)齐读课题

  3、(幻灯出示图片)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在晴天我们都能与太阳见面,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还知道哪些?(指名学生说)学生说不出时师简介。

  4、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挺多。那现在面对着太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指名学生质疑题目)

  5、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提问,那刚才的问题有些^答~`案已经在这篇文章里,有些还得让同学们课后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可能到现在还没有^答~`案,正等着你去解开其中的奥秘呢?

  过渡:那现在就让我们读读这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打上小问号。

  2、检查字音

  座位读————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去掉拼音的生词)————全班读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当真正理解后再擦去问号)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请同学们用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再读课文。(师幻灯出示方法)边读边画出或写出课文的每一段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4、座位讨论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5、指名汇报

  师板书: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

  与人类的关系

  6、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特点、与人类关系密切

  7、通过读第四段开头一句和最后一段,理清课文整个的脉络。第二大部分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过渡:那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三、理解课文

  1、请四人小组学习1—3自然段,想想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汇报:师板书:列数字、举例、比较、比喻、引用

  3、读句子,再次体会这些方法的具体、通俗、明了、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渡:既然这些方法有这样的作用,那我们也学着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上吧!

  四、拓展练习

  1、(出示月亮图)这是什么?那月亮的特点是什么?(远、小)

  2、(出示月亮的有关资料)请同学看着这些资料,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运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写具体,通俗好吗?

  3、生小练笔

  4、师点评

  五、总结

  看到同学们这节课能学以致用,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希望我们以后能再有机会坐在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与人类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知识点

  字:热、射、晒、聚、兽

  词:箭法、盘子、温度、估计、煤炭、水滴、杀菌、黑暗、美丽

  重点句子: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3、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4、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无数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5、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8

  三月份反思

  上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就会发现每个《语文园地》中都有许多不同又有相似的语言知识点,除此,在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不少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如果不加以巩固与归类,学生很快就会遗忘与混淆。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巩固这些知识点的:

  一、落实背诵与熟读环节,及时跟踪。对于课文中一些要求熟读的知识,如《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我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讨论其中的特点,做好笔记,还要求学生举出相关例子。因为只有举出例子才能到达学以致用,巩固理解的效果。除此,在平时的早午读、家庭作业中也必须反复朗读,并且熟记它们的特点、例子,这样才不会一知半解、记不牢。而对于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点则必须要求学生背诵,当然背诵时不能只背书上已有的内容,更要背诵这些内容的特点。如《语文园地四》中的“读读背背”,在背诵中我们必须记住“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有”这句话。而“我会填”中关于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在背诵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短语中用的助词是哪个,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使用。当然,在上课讲解时候,我还特意出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为了更好地落实背诵的环节,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表格,上面有所要背诵的页码。说过关了就在上面画上“√”,逾期没有背完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扣分与小惩罚。

  二、即使默写与听写。对于课后练习中的识记内容、《园地》中要背诵或灵活运用的知识点,我会在平时的听写、默写中落实到位。如助词的运用检查,我会先出好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填空,而非只背诵课文里的内容。

  三、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比较。在不少的《语文园地》中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四字词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必需让学生把它们重新找出来并进行比较,再记忆。如本学期《园地》中提到的四字词语有如下形式:aabb、aabc、abac,含有数字的,含有一对反义词的,关于读书、治学的,描写大自然景物和现象的这几种类型。而对于一些识记句子则有如下分类: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归类识字类型的诗歌、与气象有关的农谚、歇后语、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这几种类型。这些知识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需重新拾起,务必做到在老师提示类别时候学生能够稍经思考后说出具体内容。

  四、如果学生能够在习作或平时的作业中灵活运用以上的知识,老师则给予加分和奖励。

  四月份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的提出了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写作的动力。所以在课堂伊始,我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从课堂效果看,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一、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吴忠豪教授在评析薛法根老师《贴近事物本来的样子》素描作文课时说到:“作文教学要从基础抓起,作文教学重在方法的指导。”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其实都是起步作文教学,而三年级更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就是教给学生写作的技能。

  第一、教给学生列提纲的方法。如果单纯让学生把想写的内容用简洁的话写一个提纲,学生会不知道怎么动笔,但我用树的形状让孩子们一目了然。树干是文章的题目,树枝是文章每一层次的内容,而树叶则细化到每一层次的具体方面。这样又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条理,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第二、教给学生“抓住特点写外貌、通过写具体事表现人物性格和爱好”的方法。从学生介绍自己的外貌、说自己经历的事和最后的“猜猜他是谁”等环节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悟了这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写法。我想这种习得对学生的今后的写作是很有好处的。

  整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想效果,但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有些方面还有不足:

  1、有些总结性的语言说得不够明确和及时。比如在开始时做完“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后,我可以追问一句,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猜出我说的是谁?(因为老师是抓住学生的特点描述的),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把自己介绍清楚。

  2、用树的形状教给学生列提纲的方法中,如果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树枝和树叶上写内容,我想效果会更好。

  3、有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时,我的点评和指导还不够及时和恰当。

  还有很多不当之处,请大家直言不讳。

  另外,我还有个疑惑,那就是对于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该注重指导还是注重讲评,我也一直很困惑,也想跟大家共同研究。

  五月份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深有体会: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六月份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教学反思在师生互道感谢中,结束了《说声谢谢》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动情,从而以情导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

  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为了打开孩子的情感之门,课前我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从身边的人开始观察,发现哪些人关心帮助自己,为自己服务,他是怎样服务的,做好调查记录;课上,我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说起,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谁说过谢谢。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4、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2、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准备:课件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2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②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③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自读第4自然段。

  (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在全班交流。

  画虾——说虾——论虾——爱虾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小虾,你们想了解小虾吗?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新朋友的?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真有趣:从哪感受到小虾真有趣的?(吃东西时的动作、吃饱了时候的神态、动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一句一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四、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导学过程:

  一、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捉到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二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三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一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

  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朗读课文。

  二、作业:

  语文天地D2、D3、D4。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反思:

  《小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可爱的小生灵”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小虾有趣和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这节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好好去思考,至少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来。

  课文比较浅显,我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想要让学生熟悉文本,进而领悟文本精神,对文本的多方式朗读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朗读,期望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进而体会小虾的特点,最终感悟“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譬如,文本“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着缸壁上休息”如何读出语气变化,朗读之前我稍稍提醒了他们一下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然后让他们自己先练读练读。接着指名读,根据他们的朗读引导他们应该抓住“独自”、“追逐”、“紧贴着”和“休息”这个词语来读出语气的变化,体会到此时的小虾“十分自在”。整堂课朗读方式多样,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小组赛读等,试图做到读中有悟。

  利用文本,培养学生写作。我认为《小虾》是一篇比较理想的写作范文,至少对于三年级来说它是。文本中通过围绕中心句来写具体、详细,还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小虾吃食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感悟。譬如在课堂中,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后,我来了个小练笔,让学生通过一些表示顺序的词来练练笔,希望让他们在日后的写作中能有个方向。

  这样一堂“家常课”也留给我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在师生对话中有时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中有些环节显得比较拖拉,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为自己留下了好些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真正掌握什么,势必还得根据课标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给予他们足够的正能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一、导入新课:

  1、五月的季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家都准备怎样安排?(大面积提问)

  2 、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3 、你都放过什么样式的风筝?(大面积回答)

  4 、你听说过花儿放风筝吗?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花儿放风筝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新的生字。

  1、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将课文读通顺。对阅读中有困难的地方标示出来。

  2、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3、老师出示投影片:瞧草坪尾巴蝴蝶蜻蜓绿盈盈盘旋滑行。

  4、同位之间互相帮助检查生字的发音。

  5、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提要求:认真听其他同学读,思考哪些词语的意思自己不懂。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精读体会情感。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每一小节诗所描写的景色。

  2、指学生分小结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生字和词语的发音。

  3、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4 、说一说读诗歌的时候自己想象到了哪些景色?(重点指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

  5 、你想到的这些景色诗歌中写到了吗?有感情得读一读。

  6 、诗歌中你喜欢哪些内容画出来,说说为什么?(同位交流,老师巡视)

  7 、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互相补充,扩展思维。

  8 、花儿为什么也会放风筝呢?他们还会放飞什么?发挥小组的力量想一想。

  9 、指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续写一小节。

  (三)学习生字,巩固基础知识。

  1 、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记忆方法:

  瞧、坪、尾、蝴、蝶、蜻、蜓、盈、盘、旋、滑

  2、同桌间交流记忆方法,老师了解记忆有难度的生字。

  3 、全班重点交流:盈旋瞧滑(老师适当的进行板书标示记忆重点)

  4 、简单交流记忆其他的生字。

  5 、学生独立学习生字的书写,有重点的练写:盈旋瞧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大家也来尝试做个小作家,想一想花儿还会放飞什么?写一小节诗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时,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

  2、设疑激趣:你见过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名逐个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字音。

  (3)齐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理清脉络。

  三、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

  2、比一比,再组词。

  湖股蝶

  蝴投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危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字里行间体会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板书:活泼能干)齐读第一小节(板书:喜欢)

  二、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过渡:这么一个又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后来姐姐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1、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板书:没笑脸没歌声)从哪看出来的?(加红两个“再也没有”)指名读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让姐姐发生这样的变化?)

  4、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读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过渡:对!是缠足这件事使姐姐失去了笑脸,失去了歌声,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2、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指名读第二小节。

  (1)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痛苦流泪)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缠足的痛苦?把它圈出来。

  (3)交流“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直往下流”读好圈出的词语,体会姐姐的痛苦。

  (4)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样子呢?通过老师介绍、观看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5)你能把姐姐缠足时的痛苦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第二小节

  3、看到姐姐这么痛苦,如果你是孙中山,会怎么想?怎么做?

  是啊,孙中山当然不愿姐姐受这份罪,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心情怎样?(板书:生气心疼),于是他同妈妈激烈地争吵起来。

  课文的3-6自然段写了孙中山与妈妈的争吵,同桌练读对话,要求在读的时候,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提示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读好人物的语言。

  (1)孙中山心疼什么?他又生气什么?

  出示: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住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2)“还能下田干活吗?”是什么意思?

  (3)你能用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来读读孙中山的话吗?指名读

  (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孙中山当时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

  4、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课文的第4小节。

  (1)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呢?

  (2)你知道封建社会的妇女为什么要缠小脚吗?

  师介绍:缠足之风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从宫廷传入民间,后来缠足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小脚女子成为当时男人择偶的标准,说什么“娶妻要娶小脚妻”。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找个好婆家,做母亲的往往在女儿七、八岁的时候给她缠足。在小脚盛行时期,大脚女子往往被视为没有教养,会被人家耻笑,甚至难以出嫁。

  (3)难怪妈妈在说的时候先——叹了口气,你从这声叹气声中读懂了什么?(板书:无可奈何)

  (4)谁能把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5、孙中山能接受这种理由吗?

  引读,出示: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1)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这里没有提示语,你能给它加个吗?

  出示填空:孙中山___________地说:“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2)指名读,体会孙中山的气愤。

  6、但妈妈只是说:(引读)

  出示:“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妈妈含着的“眼泪”中你读懂了什么?(痛苦、无奈、心痛、对女儿的爱)

  (3)这是无奈的眼泪,心疼的眼泪,你能把妈妈的无可奈何读出来吗?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4)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想象: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

  她会对姐姐说些什么?

  姐姐又会是什么样子?

  孙中山听到什么?又想些什么?

  屋内妈妈______________,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屋外孙中山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

  7、总结:在封建陋习面前,妈妈屈服了,姐姐也不得已屈服了。但孙中山很心疼,很生气,坚决反对。

  让我们再一起读2-6小节,老师读提示语部分,男生读孙中山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读出孙中山的心疼,生气、坚决……读出他母亲的无可奈何。

  三、学习第七小节

  从那以后,(引读)第七小节

  (1)看来缠足的陋习不仅伤害了姐姐的身体,更伤害了姐姐的心灵。

  (2)(加红“深深地、幼小的”)从“深深地”、“幼小的”,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幼年时受到这件事的打击的程度很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创伤,永远不会忘记。)(板书:刺痛)

  四、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破陋习”的决心,我们来看看,后来孙中山有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1、齐读最后一节。板书:革命成功

  2、当了大总统的孙中山做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废除”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姐姐缠足的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缠足给中国妇女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相机理解“残害”。他从小立下了志愿。)

  3、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喜事呀!让我们来欣喜地齐读这一段。

  五、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想到这里,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表达你的心情或想法吧。(出示句式)

  2、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