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
范文 |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通用13篇)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1一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注意积累和运用。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 4 搜集有关日月潭的资料,自己尝试编有关日月潭的传说,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想像力。 二 学生分析 我校属于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学生多半来自农村,很少有机会外出旅游,学生对祖国名胜的了解主要来自读书、看电视、听别人说,但本文浅显易懂,因此学生对它非常感兴趣,而且学生通过学习《葡萄沟》、《小镇的早晨》已经对塞北江南的风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关于名胜古迹的传说,学生会更感兴趣,本班学生非常喜欢个性化阅读,善于从读中感知、感悟、敢于质疑,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 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交流资料,感受美景 1 学生交流搜集有关日月潭的资料。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宝岛台湾有一个美丽的湖,那就是日月潭(结合谈话出示中国地图、日月潭图,并板书:日月潭)关于日月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生:通过读课外书我知道了日月潭中心有个小岛。 生:通过读课外书我知道了湖中心的光华岛把湖分成了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生:我知道了要是下起了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了轻纱,周围的景色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 师:日月潭的景美,传说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月潭的传说》。(板书:传说) (学生通过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感受日月潭景色的秀丽,教师由此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2 学生读题质疑。 师:读完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这是一个怎样的传说? 生:传说中有谁? ...... (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初读,感知传说 1 学生自读。 师:同学们的脑瓜里写满了问号,你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日月潭的传说》呀?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就一睹为快吧!读后和大家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好吗?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是大尖和水社。 生:我知道了大尖和水社寻找太阳和月亮,历尽千辛万苦。 生:我还知道了大尖和水社最后变成了一座高山。 ...... (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抓住关键词,巧设疑点 1 教师谈话引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一找哪个词重复出现了,出现了几次?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 学生汇报。 生:(迫不及待)老师我发现了“终于”出现了三次。 师:你能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吗?(生读,教师适机出示带有“终于”的三句话,并引导学生质疑) 生:大尖和水社为什么去找太阳和月亮? 师:这是问原因。 生:他们是怎样找?找回后又是怎样做的? 师:这是问经过。 生:第一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用处? 师:对标点符号质疑,了不起! 生:恶龙是怎样被制服的,制服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师:结果是怎样的。 ......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的质疑,更可贵的是给予指导、评价,这样学生还会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潜心涵咏,感受主人公为民除害,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 漆黑一团 降伏 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千辛万苦 拯救 重见光明 二、概述课文 谁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日月潭的传说》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日月潭的传说》讲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力尽千辛万苦,让村民重见光明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传说故事,齐读课题. 三、凭借语言,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1、第二段 “很久很久以前”——介绍这是传说常用的开头 “漆黑一团”想象漆黑一团,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指导朗读 2、第三段 出示两个问句,指导朗读 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 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 “一筹莫展”——联系以上的问句,理解“一筹莫展”,人们为什么“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做动作,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 乡亲们,你们放心 ! 3、第四段 这一段是传说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难读的部分,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1)出示“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你想象一下,他们一路上会经历哪些辛苦? “终于”表示什么?——表明金斧头和金剪刀的来之不易。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没有退缩,屈服,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他们的不畏艰难。 (2)出示“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 自由读,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激战”“三天三夜” 一起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不怕牺牲,舍己救人。 (3)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4)太阳和月亮又回来了,又高挂在天上,光耀大地,万物复苏,你们再来想象一下,现在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小树?鸟儿?田野里的稻谷?人们的心情? 这时,人们会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什么呢? 出示:大尖哥和水社姐,谢谢你们: ! 4、第五段 世界恢复了美丽,人们欢呼雀跃。那这个传说的结果到底怎样呢?读读课文的第五段。 5、现在你们知道日月潭名字的来历了吧?想不想去欣赏美丽的日月潭。 图片展示 朗读曾作霖的诗句“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 四、讲述故事 看着美丽的日月潭,读着这个动人的传说,我深深地被打动了,让我们也一起来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吧!讲述时要注意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词句。 五、推荐朗读 其实,传说还有很多,你们可以去找找,读读。 板书 漆黑一团 大尖 日月潭的传说 水社 重见光明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3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我就是本着这种教学思想,力图体现自己对语文的认识,现将部分片段回顾如下: 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我们首先要需要思考的是读哪些。读哪些?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备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譬如《日月潭的传说》,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小节,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请看: 师:刚才大家读了第三节,第三小节中有两个问号,谁能把这两个问号读好? (学生自由练习。之后请学生读,齐读。) 师:现在,谁来读这一小节,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学生朗读。读得很不错,特别是〖ll〗两个问句。学生读到“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请学生停下来。) 师:联系刚才的问号,谁知道“一筹莫展”的意思? 生:就是刚才的问题,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生:这里指的就是找不到水性特别好的人,也想不出办法得到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请这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学生读完后,教师板书“挺身而出”。) 师:大尖和水社“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挺身而出会说:“我们愿意到阿里山拿回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为大家除害。” 生:他们挺身而出说:“乡亲们,我们水性好,我们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让乡亲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示学生怎样说才是“挺身而出”的说。) 师:现在,大家再读最后一节,一定能读得更好! 这是第三小节的朗读训练。再看第四小节的朗读训练: 师:第四小节是传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难读的地方,请大家自己一练,看谁不用老师辅导就能读得不错。 (学生自由读后,再指名读,教师作了充分的肯定后——) 师:其实,这一小节如果你能读好〖ll〗这两句话,就能更上一层楼。 (出示这两句话: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学生反复练读,指名交流读后——) 师:要读好这二句话,关键要读好四个词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三天三夜”。学生再自读自悟,读得很有味道。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一定会很精彩! 有老师听课后说这两节的朗读教学好,好在不同的朗读内容用了不同的方法、手段,使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而不是小和尚念经。由此我又想到,朗读训练在选定朗读内容之后,我们还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预设不同的点拨、辅导,譬如,第三小节我是利用标点符号和词语理解进行朗读指导的,而第四小节我是用“从段到句、从句到词”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的。 让学生充分地用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还体现在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内化语言。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我在两个地方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实践语言,一是“说”,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讲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动人的传说,你想把它讲给谁听? (生有的说要讲给妈妈听,有的说要讲给爸爸听,有的说要讲给弟弟听……) 师:为了使大家能把这个故事讲好,讲得生动,吸引人,我们现在来一次模拟讲故事。我们同桌合作,练一练。 (学生练习讲故事。) 师:你回家想把故事讲给谁听? 生:我想讲给幼儿园的妹妹听。 师:那老师当你的妹妹(大家听了都笑了),在讲之前大家想提醒她什么? 生:声音要响亮些! 生:不要紧张,要有顺序,讲清楚。 师:我们开始,你们听的同学要听仔细,如果她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需要帮助,大家可以随时起来帮助。 (学生讲故事时,声音比较响亮,大概有些紧张,稍微有点停顿,讲完后,同学们鼓掌!)这里的讲故事,我创设了学生交际表达的情境,使学生说得主动,听得有趣,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下,学生的语言得到有效内化,特别是诸如“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等词语,学生在讲故事时,都作了运用。 这课的第二个语言实践是写,请看: (师出示最后两节,学生齐读后——。) 师:大尖哥和水社姐与两条恶龙搏斗,最后化作了青山。你们对这个结尾有没有遗憾? 生:牺牲得太可惜了。 生:好人应该有好报啊! 师:大家想得多好啊,老师从中看到了你们善良的心灵,可怎么办呢? 生:我们把结尾改掉。 师: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老师给大家提个醒。结尾的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视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使大尖哥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然后再写,看谁写得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附学生写的结尾)……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拖着两条砍死的恶龙回到了村子。人们见了欣喜若狂,敲起锣,打起鼓,载歌载舞,给两位英雄举行了庆功宴,大尖哥和水社姐胸前戴着大红花幸福地笑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去世了。说也奇怪,就在他们去世的哪天晚上,潭边突然耸起了两座青山。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就把这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姐,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师:你们喜欢这个新结尾,还是喜欢书上的结尾。 生:喜欢新结尾。 师:我也喜欢。因为这里有你们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这个“写”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像作文训练只有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进行一样,阅读教学中“写”的介入,也应该是在学生有“写”的愿望下展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勇气。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4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我就是本着这种教学思想,力图体现自己对语文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我们首先要需要思考的是读哪些。读哪些?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备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譬如《日月潭的传说》,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小节,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在全面推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文化基础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创造。《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描写日月潭名字来历的传说故事。这篇传说故事很生动,学生也很感兴趣,所以课文中几个地方只用轻轻几笔带过了的许多情节,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虽尽而意未穷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维的余地。例如第八自然段:当大兴与水社跑到潭边,看见两条恶龙正在潭边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吐出吞进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当大兴与水社看到两条恶龙这样放肆在玩太阳和月亮时,他们心理会怎么想?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生a:你们这俩个畜生,只顾自己快乐,不顾黎民百姓的痛苦,我要杀了你们。生b:该死的恶龙,看我怎么收拾你们。生c:很会找乐子嘛,让我的金斧头和金剪刀陪你们乐吧。生d:大兴和水社看到两条恶龙会有点害怕,但当他们想到百姓和万物都在受苦,就又勇敢起来,就抡起金斧头和金剪刀。……又如第三自然段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尖和水社历尽了什么千辛万苦?等等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5本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这有利于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看过的动画片)充分进行联想、想象、思索。 例如,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呀走,历尽了千辛万苦”。这里,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哪些千辛万苦的走,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来。学生根据从电视上看过的《西游记》情节来联想。“遇到了树妖了,用藤缠住他们。他们学习孙悟空给树挠痒痒才挣脱的。”“他们掉进了陷阱里,爬不上来。幸亏猎人来得及时。”“遇到大江大河,坐上船后又翻了。忍者神龟驮他们上岸的。”(居然还把《西游记》和《忍者神龟》结合一起来想)…… 又如,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怎样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课文中也没有具体写出来。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名称能想像出样子,但多大多重,在哪,怎样用,如何拿出来的呢?学生又想到了《葫芦娃》这一部动画片的情节。“这两样东西可能像葫芦籽那样在洞里,一取出来后就会地动山摇的。不快走的话就会被压死了。”“有可能百兽中的哪只也像穿山甲那样牺牲了,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虽然有些词语用得不够恰当)…… 再如,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剪刀制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这种战斗场面学生更是结合了多部的动画片的情节来联想。“把那两样东西扔下来,正好剪断了龙的头和身子,恶龙就死了。”“有可能先要念什么咒语,就像蛇精的‘如意宝贝’,然后那两样宝贝就会自己去和恶龙作战了。”“也许这两样宝贝会像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样变出好多好多小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这样恶龙就双拳难敌四手了。”(尝试运用成语哦!)…… 从学生的联想中,我们更体会出大尖和水社的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这样不但理解了课文,更升华了主题。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6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写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学会默读课文,会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意思。 2、运用多中手段查找资料,了解日月潭。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传说。 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是指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比如《鲁班小学艺》,就是讲木工祖师鲁班到终南山学艺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 2、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传说呢?(板书:日月潭的)(领读“潭”,tan) 3、同学们,你们了解日月潭的传说吗?知道的请你谈一谈。 学生交流资料。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南头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一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太阳和月亮而得名。周围有水社山、大尖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简单谈谈。 三、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需要想象的部分 1、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啊走,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那些辛苦地走? 2、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小鸟和百兽是怎样帮助他们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呢? 3、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镰刀制服的?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概括叙述的情节扩充得具体详细些。 4、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3、请按以上层次复述课文。 五、学习课文生字词。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小组学习,互帮互学。 “种” 读“zhong”第四声。 “吐” 读“tu” 第三声 “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示”的意思是“神”。“决”字是两点水;“吞”字是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兽”字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字。 咔(ka)嚓(cha):象声词。 学生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 救太阳月亮 水社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7《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 张雅钦 一、教材分析 本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这有利于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看过的动画片)充分进行联想、想象、思索。 例如,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呀走,历尽了千辛万苦”。这里,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哪些千辛万苦的走,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来。又如,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怎样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课文中也没有具体写出来。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名称能想像出样子,但多大多重,在哪,怎样用,如何拿出来的呢?再如,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剪刀制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 从学生的联想中,更体会出大尖和水社的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这样不但理解了课文,更升华了主题。 二、教学法 (1)日月潭一课介绍的是国祖国宝岛台湾的美丽风景,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和学生均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组织学生.和家长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日月潭的资料,如:日月潭的形成、日月潭景区的各个景点等。教师也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及时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2)要注意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课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读顺,能准确的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范读,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3)充分利用好插图,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 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述得更加清楚。 3、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思想感情。 4、 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学习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习: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2、教师点击鼠标:出示问题: 三、读课文,看课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及时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让学生自选读哪个自然段,然后进行评议。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概括课文内容。 2、指名一生说说故事的梗概。 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一节讲到了? 4、默读第3节,思考: ①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做的? 5、默读思考:这一节讲了什么?按地点不同可分哪两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是怎样和恶龙决战的? 三、学习第三段 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由零到整的再感知课文。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8《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第四自然段写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艰险,终于战胜了恶龙。但是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例如,第三自然段“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他们会挺身而出地说什么?第四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 【说学情】: 学生本身就喜欢读神话传说,因为它情节生动有趣,所以学生读了第一遍就激发起进一步朗读的积极性,大概10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将课文读得较为正确、流利。除了“披荆斩棘”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不大明白之外,其他的生词字面意思基本都了解。学生不懂什么叫“荆棘”,我就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荆棘,感受被荆棘划过以后怎样,为后面感悟人物形象作铺垫。解决了字词障碍以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比如:恶龙那么厉害,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呢?他们在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会吃尽怎样的千辛万苦啊?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化作两座青山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文主旨提出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一定能学有所获。有一个学生叹了一口气,面露难过的神色:“唉,怎么就化作山了呢,太可惜了。”可见他们对这样的课文结尾是有遗憾的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准多音字“降、重”在文中的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注意把“漆、越、冒、雄”四字写规范端正。 3、用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像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的意思。 4、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杰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性目标陈述技术。他认为陈述得好的目标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二是规定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本课教学目标就是遵循这一原则陈述的。) 【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说教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学生的自我探究贯穿课堂的始终。 2、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 【说学法】: 1、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感悟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向家长请教一些概括大尖哥和水社姐形象的四字语。 阅读有关描写环境恶劣,困难重重的文章。 【说教学程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易于进入故事情节之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在学生津津有味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紧接着,教师以“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吗?紧张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铺垫。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那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四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1、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 2、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赤日炎炎,---------------------------------,一会儿就大雨滂沱,-------------------------,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 3、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白天---------------------------,晚上--------------------。 4、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 一组学生一个情境直接在练习纸上写。这一过程就是活化文本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语境、还原生活,循文明象,读出画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在说、写的体验中“度过一段时间”,获得新的体会和经验,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阐发来自于心灵深处的价值构想。 交流第三处:“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从“冒着生命危险、激战了三天三夜”看出他们奋不顾身、除邪惩恶。 交流第四处:“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看出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 (三)用心诵读,表达感情 我引导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第3、4、5自然段。因为在交流中,学生已“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稍加点拨,读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有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能够活化课文语言,加进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个教学环节。 “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出示四幅图),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声音,但这背后又有多少精彩呀!请同学们来给这些画面配上画外音,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多媒体画面的出示,把学生引入了远古时代,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自然有话可说。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应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千辛万苦后还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尾是挺让人遗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于是我号召学生改一改故事的结尾,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视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怎样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谁说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这个说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像作文训练只有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进行一样,阅读教学中说一段话的介入,也应该是在学生有说的愿望下展开。 【说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水社姐 挺身而出 漆黑一团 翻山越岭 舍生忘死 一筹莫展 披荆斩棘 ︱ 千辛万苦 为民造福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就是传统板书的样式,以重要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突显了人物形象,而且帮助学生在讲故事时运用这样一些体现课文主旨的词语。 【说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家长听。 2、再找一个传说故事,认真读一读,讲给同学们听。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9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73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教案 一、 默写词语 水性 商量 危险 千辛万苦 翻山越岭 漆黑一团 二、 指名朗读第一段 复习:这一段写了什么?(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过渡:课文第一段最后说“说起日月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三、 精读课文第二段 1、 默读全段,思考各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1) 读后组织讨论并小结: 第2自然段写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 (板书:恶龙 吞吃 太阳 月亮 漆黑一团) 第3自然段写人们商量降服恶龙的办法,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服恶龙。 (板书:大尖哥 水社姐) 第4自然段写大尖哥和水社姐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砍死恶龙,就出了太阳和月亮。 (板书:砍死 救出 见到光明) 第5自然段写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 2、 教者第2自然段,指出“很久很久以前”或“从前”,不写准确的时间,表明不是实指。这是“传说”常用的开头语。 启发想象“漆黑一团”的情景,交代这是事情的起因。(板书:起因) 3、 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说了哪两层意思。 (第一层写人们商量办法降服恶龙,一筹莫展;第二层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 (1) 人们在一起商量解决什么问题的办法?(降服恶龙 拯救日月)理解“降服”。提问: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代替?(制服) (2) 课文是怎么写人们商量情况的?(有人说……还有人说……) (3) 商量的结果怎样?用一个成语概一下。(一筹莫展)“一筹莫展”是什么意思?(筹,计策、办法;展,施展。一点办法也没有) (4) 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出人们“一筹莫展”呢?理解降服恶龙的两个条件:水性好;要有金斧头和金剪刀。“哪儿去找……呢”都说明没有办法) (5) 是谁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哥尖和水社姐) (6) 出示“大哥尖和水社姐要去降服恶龙”与“大哥尖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服恶龙”后提问: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是说两个人要去干什么,第二句写出了这两个人的精神状态——挺身而出(遇到为难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表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在生死关头,决定舍身降龙的大无畏精神,在意思上是有区别的] (7) 指出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发展) 4、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出示: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 想一想: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想象“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的情况,指明当众发言。小结指出:第二句具体写出了他们取金斧头和金剪刀的困难。 提问:回到潭边,他们是怎样跟两条恶龙斗争的?(体会“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激战”、“三天三夜”)结果怎样?(砍死恶龙,救出太阳和月亮,人们又见到了光明)这是故事的高潮。(板书:高潮) 5、 读第5自然段,指明回答大意。(板书:结果) 6、 观察书上插图,回忆全段内容,讲述日月潭的故事。 四、 默读第三段 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人们永远记住那些为民除害的英雄) 板书: 21、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化作青山 水社姐 (结果) 拿到(发展) 救出 见到光明 (高潮) 太阳 月亮 恶龙 吞吃(起因) (漆黑一团)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10教学要求 1 ,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 , 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述得更加清楚. 3 ,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思想感情. 4 , ,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旅游,喜欢观赏美丽的景色,(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有的爬过万里长城,有的爬过泰山,可是,风光秀丽的日月潭你去过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日月潭的传说》.(屏幕出示景色) 1 , 板书:传说.讲解:"传说"是指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比如《鲁班小学艺》,就是讲木工祖师鲁班到终南山学艺的故事.接着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传说呢 (板书:日月潭的)(领读"潭", tan ) 2 , 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南头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一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周围有水社山,大尖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欣赏日月潭的美丽风光)这么美丽的风光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个关于它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二, 初读课文, 1 ,初读课文,标出遇到的生字词;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互帮互学."耕种"的"种"读四声;"吞进去吐出来"中"吐"读三声;字形上要注意"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它与衣服,布匹没有关系,'示"表示"神",一般以"示"为形旁的字都与神有关.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决,吞,兽"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别. 2 ,小组合作读课文.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大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3 ,大屏幕出示课件,让学生边看课文边看图,了解大尖哥和水社姐除掉恶龙解救日月的过程,并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 精读课文 1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 1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理解太阳和月亮对人们多么重要,大尖和水社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去做这件事的,他们的心的是多么的善良,多么的为人着想.) ( 2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理解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誓斗恶龙的勇气) ( 3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出示课件中的最后的图画及文字,让学生体会他们有家不会,坚决守护日月潭的决心和献身的精神 2 , 指名读第 1 段. 这一段共两句话,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大尖和水社夫妻俩在太阳,月亮照耀下过者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3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 让学生进行总结. 有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不见了,他们很难过,决心找回太阳和月亮.(不见后天地间的景象,结合"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 ,学习第 3 自然段 找出描写夫妻两人寻找的辛苦的句子. 注意关键词语"一座座,一条条,千心万苦". 3 ,学习第 4 自然段 出示图画 13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条龙玩的起兴的样子,注意"千千万万的人没有太阳,日子是过不下去的".让学生知道大尖和水社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去寻找太阳和月亮的 . 4 ,学习第 8 自然段 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想象夫妻两人与恶龙斗争的激烈场面,然后出示图 17 ,帮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 5 ,学习 9 —— 11 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说出山名,潭名的由来.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太阳和月亮 而得名. 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复述 五,按照老师的板书大体进行复述 六,回顾总结 学生复述,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把这个传说讲给你的同学,你的家长. 21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化作青山 大尖山 水社山 水社姐 (结果) 历尽千辛万苦 找到太阳和月亮 小鸟,百兽帮助——金斧头,金剪刀 - ——丢到潭中 (发展) 救出 见到光明 (高潮) 太阳 月亮 恶龙 吞吃(起因) (黑乎乎)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11《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第四自然段写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艰险,终于战胜了恶龙。但是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例如,第三自然段“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他们会挺身而出地说什么?第四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 【说学情】: 学生本身就喜欢读神话传说,因为它情节生动有趣,所以学生读了第一遍就激发起进一步朗读的积极性,大概10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将课文读得较为正确、流利。除了“披荆斩棘”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不大明白之外,其他的生词字面意思基本都了解。学生不懂什么叫“荆棘”,我就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荆棘,感受被荆棘划过以后怎样,为后面感悟人物形象作铺垫。解决了字词障碍以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比如:恶龙那么厉害,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呢?他们在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会吃尽怎样的千辛万苦啊?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化作两座青山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文主旨提出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一定能学有所获。有一个学生叹了一口气,面露难过的神色:“唉,怎么就化作山了呢,太可惜了。”可见他们对这样的课文结尾是有遗憾的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准多音字“降、重”在文中的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注意把“漆、越、冒、雄”四字写规范端正。 3、用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像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的意思。 4、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杰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性目标陈述技术。他认为陈述得好的目标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二是规定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本课教学目标就是遵循这一原则陈述的。) 【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说教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学生的自我探究贯穿课堂的始终。 2、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 【说学法】: 1、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感悟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向家长请教一些概括大尖哥和水社姐形象的四字语。 阅读有关描写环境恶劣,困难重重的文章。 【说教学程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易于进入故事情节之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在学生津津有味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紧接着,教师以“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吗?紧张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铺垫。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那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四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1、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 2、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赤日炎炎,---------------------------------,一会儿就大雨滂沱,-------------------------,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 3、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白天---------------------------,晚上--------------------。 4、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 一组学生一个情境直接在练习纸上写。这一过程就是活化文本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语境、还原生活,循文明象,读出画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在说、写的体验中“度过一段时间”,获得新的体会和经验,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阐发来自于心灵深处的价值构想。 交流第三处:“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从“冒着生命危险、激战了三天三夜”看出他们奋不顾身、除邪惩恶。 交流第四处:“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看出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 (三)用心诵读,表达感情 我引导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第3、4、5自然段。因为在交流中,学生已“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稍加点拨,读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有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能够活化课文语言,加进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个教学环节。 “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出示四幅图),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声音,但这背后又有多少精彩呀!请同学们来给这些画面配上画外音,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多媒体画面的出示,把学生引入了远古时代,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自然有话可说。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应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千辛万苦后还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尾是挺让人遗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于是我号召学生改一改故事的结尾,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视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怎样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谁说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这个说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像作文训练只有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进行一样,阅读教学中说一段话的介入,也应该是在学生有说的愿望下展开。 【说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水社姐 挺身而出 漆黑一团 翻山越岭 舍生忘死 一筹莫展 披荆斩棘 ︱ 千辛万苦 为民造福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就是传统板书的样式,以重要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突显了人物形象,而且帮助学生在讲故事时运用这样一些体现课文主旨的词语。 【说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家长听。 2、再找一个传说故事,认真读一读,讲给同学们听。 日月潭的传说(第二课时)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准多音字“降、重”在文中的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注意把“漆、越、冒、雄”四字写规范端正。 3、用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像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的意思。 4、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 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 3、你真会读书。把文字转换成画面,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大家也不妨试一试。同学们,请捧起书来,挺直你们的小腰板,走进故事,走进人物。 生自由读,师巡视倾听。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1、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老师不禁想问: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过吗?紧张过吗?生气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 2、生交流 当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时,(板书:漆黑一团,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漆”是个生字,有些同学写得比较散,得写紧凑些。),这是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拯救日月的原因,也就是故事的起因(板书:起因)。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1、大家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与文中人物同悲同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故事情节生动精彩,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板书:大尖哥和水社姐)也一定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俩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圈画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 2、生默读课文,圈画词句,师巡视指导。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1、同学们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进行交流,这样自己说得有条理,大家也听得很明白。 出示:我画的句子是:------------------------------------------------,圈出了--------------这个(这些)词语,从这儿我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的人。 谁来第一个说说自己的看法?能不能按照故事叙述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来交流? 2、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是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人。 评:你真厉害,一下子就能按老师的要求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感受了。 ⑴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轻声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⑵刚才大家读了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问号,谁能把这两个问号读好? 出示: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 学生自由练习。之后请学生读 评:老师看到眉头紧锁,你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百姓们焦急却又无可奈何的画面。还有谁像他这样读? ⑶现在,谁来读这一自然段,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学生朗读。学生读到“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请学生停下来。) ⑷联系刚才的问号,谁知道“一筹莫展”的意思?(板书:一筹莫展 这也是个新成语,一起写一写) 就是刚才的问题,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课文中就是——找不到水性特别好的人,也想不出办法得到金斧头和金剪刀。 ⑸请这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学生读完后,教师板书“挺身而出”。 ⑹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挺身而出会说:“我们愿意到阿里山拿回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为大家除害。” 他们挺身而出说:“乡亲们,我们水性好,我们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让乡亲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示学生怎样说才是“挺身而出”地说。 ⑺大尖哥和水社姐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现在,大家再读最后一句,一定能读得更好!出示: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⑻故事发展到这,(板书:发展)我们看到了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大尖哥和水社姐。 3、谁还从哪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 出示:我画的句子是:------------------------------------------------,圈出了--------------这个(这些)词语,从这儿我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的人。 ⑴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板书:翻山越岭,披荆斩棘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 翻山越岭”什么意思?(翻过一座座高山,跨过一道道山岭)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 “披荆斩棘”呢?(分开,斩断长满尖刺的植物)可谓——一路坎坷 ⑵可十二个字(板书: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组学生选择一个画面直接在补充习题上写。(播放音乐) ①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 ②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赤日炎炎,---------------------------------,一会儿就大雨滂沱,-------------------------,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 ③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白天---------------------------,晚上--------------------。 ④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 写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不畏艰难,勇敢顽强,读出我们对他们的深深敬佩之情。 每组各指名一生读。 评:你真会学以致用,二年级学到的词句都用上啦! 多变的鬼天气,真是让他俩吃尽了千辛万苦! 他俩忍受了日晒雨淋的痛苦,忍受了饥寒交迫,又得防御野兽的袭击,困难重重! 可是在整个路途中,他们遇到的险境太多太多了。可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顽强! 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边读边在脑海里出现你刚才描绘的画面。指名读。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这一句 4、谁还从哪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 交流第三处:“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从“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激战了三天三夜、砍死了、剪开了”看出他们舍己为人、除邪惩恶。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正清晰地向我们走来。 还有谁想读?他们高大的形象就屹立在我们面前了。 5、把握人物的个性,踏着情节的节拍,读起来才入情入境。现在让我们共同领略故事精彩的高潮部分。(板书:高潮)齐读第四自然段。 6、谁还从哪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 交流第四处:“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看出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板书:为民造福) 7、故事接近尾声,(板书:结尾)此时此刻,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出示:齐读 奋不顾身、见义勇为、不畏艰难、勇敢顽强、舍己为人、除邪惩恶、舍生忘死、为民造福) 8、引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图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1、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出示四幅图),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声音,但这背后又有多少精彩呀!请同学们来给这些画面配上画外音,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 2、自己先练练,指名说。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1、老师把这篇故事又读了一遍,读到最后,老师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想大家对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青山这样的结尾也感到很遗憾。想不想来试着改一改故事的结尾? 2、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怎样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谁说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同桌练说,指名说。 3、你们喜欢这个新结尾,还是喜欢书上的结尾。 因为这里有你们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水社姐 挺身而出 漆黑一团 (起因) 翻山越岭 舍生忘死 一筹莫展 (发展) 披荆斩棘 ︱ 千辛万苦 为民造福 作业设计: (高潮) (结尾) 1、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家长听。 2、再找一个传说故事,认真读一读,讲给同学们听。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12本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这有利于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看过的动画片)充分进行联想、想象、思索。 例如,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呀走,历尽了千辛万苦”。这里,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哪些千辛万苦的走,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来。学生根据从电视上看过的《西游记》情节来联想。“遇到了树妖了,用藤缠住他们。他们学习孙悟空给树挠痒痒才挣脱的。”“他们掉进了陷阱里,爬不上来。幸亏猎人来得及时。”“遇到大江大河,坐上船后又翻了。忍者神龟驮他们上岸的。”(居然还把《西游记》和《忍者神龟》结合一起来想)…… 又如,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怎样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课文中也没有具体写出来。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名称能想像出样子,但多大多重,在哪,怎样用,如何拿出来的呢?学生又想到了《葫芦娃》这一部动画片的情节。“这两样东西可能像葫芦籽那样在洞里,一取出来后就会地动山摇的。不快走的话就会被压死了。”“有可能百兽中的哪只也像穿山甲那样牺牲了,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虽然有些词语用得不够恰当)…… 再如,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剪刀制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这种战斗场面学生更是结合了多部的动画片的情节来联想。“把那两样东西扔下来,正好剪断了龙的头和身子,恶龙就死了。”“有可能先要念什么咒语,就像蛇精的‘如意宝贝’,然后那两样宝贝就会自己去和恶龙作战了。”“也许这两样宝贝会像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样变出好多好多小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这样恶龙就双拳难敌四手了。”(尝试运用成语哦!)…… 从学生的联想中,我们更体会出大尖和水社的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这样不但理解了课文,更升华了主题。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案列 篇13作者:蒲江县北街小学 杨琼 转贴自:蒲江县北街小学 点击数:326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 蒲江县北街小学杨琼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1、2 三、教学难点:3 四、教学准备:图片、光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出个特殊的谜语,让大家猜猜,谜面是几幅风光秀丽的画面,谜底是地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 放日月潭风光图片,生看图猜。 师:这就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那里湖面辽阔,潭水清澈,一年四季景色美如画卷,人们为什么把它叫日月潭呢,这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放课件,生听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师:听了这个传说,你能说说传说中的谁让你感动呢?他们做了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生自由说说 2、师:那你觉得大尖和水社是一个怎样不平凡的人? 生说:有畏艰苦、不畏强暴、舍己为人、英勇顽强 3、师:课文按事情的了展顺序写了这个传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有哪些问题?生质疑 4、师归纳法问题:(1)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呢?(2)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3)找回太阳和月亮后,他们又做些了什么?结果怎样? (三)带问深入学习课文 1、默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1),找出原因,勾出相关句子。 全班交流:生说原因 师:太阳和月亮突然消失了,天地间一片漆黑,大尖和水社的心情怎样?那我们应该朗读这一段呢?指导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第二自然段,节奏放慢些,语调低沉些。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导:太阳和月亮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大尖和水社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决定寻找太阳和月亮,他们心地多善良,那他们是怎样找到太阳和月亮的呢? 2.自读3—6自然段,思考:他们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勾画相关句子。 全班交流: 师指导:他们找到太阳和月亮了吗?从哪些句子知道的?找到太阳和月亮容易吗?哪些词告诉我们的?(千辛万苦)“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引导想像:当他们翻山越岭时,当他们趟大江大河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一路上还会经历哪些辛苦?生充分展开想像。 生1:吃不饱、穿不暖,忍受着极度疲劳。 生2:忍受着日晒雨淋的痛苦。 生3:随时都有可能被豺狼猛兽袭击。 生4:走过一座座危险的独木桥,跨过一条条沟沟渠渠…… 师: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没有退缩、屈服,可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目标终于出现了,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了弄个明白,他们四处打听,现在就请你们来当当大尖和水社,我来当当路边的一个老爷爷,我们来分角色读读。 分角色读对话 3、重点学习7、8自然段。 (1)大尖和水社是怎样找到我斧头和金剪刀的呢? 师:现在关键的时候到了,你们心情紧张吗?我们来看看大尖和水社是怎样救出太阳和月亮的,怎样制服恶龙的? (2)自读8自然段,交流。 读,用=线标出表示声音的词。 生:轰隆轰隆、咔嚓咔嚓。 师:你猜猜“轰隆轰隆”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咔嚓咔嚓”是什么声音?让我们帮帮忙,拿起铁锤锤打恶龙、拿起剪刀用力剪这穷凶极恶的坏家伙。 生表演动作 师:有这么厉害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恶龙被制服没有?从哪些句子知道的?(生再读)同学们,太阳和月亮得救了吗?你又从哪句话知道的?现在我们尽放心了,不必再悬着那颗心了。 引导生想像:你们猜此时此刻,大尖和水社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从这又可看出大尖和水社是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敌的精神。 4、学习9—11段 指名读,说说结果怎样? 师:也许后来,又有很多猛兽来把太阳和月亮当玩物,你们谁又来过,大尖和水社又是怎样保护太阳和月亮的? 展开想像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日月潭名字的来历了吗?读了这个动人的传说,我深深地被打动了,让我们也一起来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吧!今天回家,我就打算讲给我的小孩子听,你想讲给谁听呢? 师:好,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吗!复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请你回忆一下怎样复述一篇课文? 生:复述课文时,应按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句,加上自己的体会和想像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四)复述课文。 先读课文,自由复述,再主动上台复述。 (五)拓展延伸 师:传说毕竟是传说,事实上,日月潭的形成是不是这样的呢?还需要我们去动手收集有关日月潭的资料,下来动手去收集,我们再一起交流交流。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