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
范文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不懂就要问》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 “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保—呆,段—设,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教案# 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保—呆,段—设,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4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怎样做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不懂就要问》。课文讲谁不懂就问,他问谁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划出生词,读准生字字音,标出自然段。 2.正音:孙、诵是平舌音;涂在胡里胡涂中读轻声。 多音字:晃、背、呆。 3.汇报所画生词。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理解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3.学生在私塾里读书与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a、内容不同。 b、教师方法不同。 4、齐读这一段。 四、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理解: 照例:按平常的做法。说明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 3、孙中山学习认真吗?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4、孙中山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5、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胡里胡涂什么意思,如果我要把这句意思不变,后面把问号改成句号,应怎样改。 6、用谦恭、诚恳的语气读孙中山的话。 五、达标测评。 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6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7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要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是个不懂就要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会认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勇于提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你们怎样处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中山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把。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我们来学习小时候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4、把生字词放入句子中,把句子多读几遍,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的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第2~6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他对先生请教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5、学习第7、8自然段。 (1)孙中山在当时的环境不敢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2)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小组联系朗读。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8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sún sòng sī lì gāng mā Yā Yǎng liáng 孙 诵 私 利 刚 吗 鸦 养 良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9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0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27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1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侯学习的故事。“不懂就问”不单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热情。孙中山长大后能够开创辛亥革命的伟大事业,与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有密切的联系。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着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也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考虑的。学习时,要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明白“不懂就问”的好处。 教材安排了认字17个:私、诵、思、例、段、糊、涂、晃、呆、鸦、雀、拿、厉、既、养、良。 写字7个:孙、思、诵、刚、鸦、良。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老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3、读词语比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响亮。) (1)小组比赛。 (2)男女生比赛。 (3)小老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最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行组词,形近字比较。 5、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十几个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张的气氛。 (1)试读。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朗读。 6、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拓展延伸 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讨论哪些字难记,怎么记。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可以利用给基本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方法) 4、学生练习书写。 5、全班展示、评议。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收获。 2、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2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侯学习的`故事。“不懂就问”不单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热情。孙中山长大后能够开创辛亥革命的伟大事业,与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有密切的联系。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着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也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考虑的。学习时,要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明白“不懂就问”的好处。 教材安排了认字17个:私、诵、思、例、段、糊、涂、晃、呆、鸦、雀、拿、厉、既、养、良。 写字7个:孙、思、诵、刚、鸦、良。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初读课文后,老师可以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不大重要的问题。善于问是逐步形成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只要爱问、敢问,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后再逐渐培养学生善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有问必答,最好留给学生自己讨论,并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老师只在紧要处点拨。 为了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还可以做这样几件事: 1、教学生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加强对“好问、敢问“的评价。 本课生字的教学,可以借助课后生字条,让学生自学、小组内互学,最后老师检查。 写字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学生独立分析字型的基础上写,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就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培养“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一课开始,要形成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 拓展习题: 一、填一填,选一个词语造句。 一声不响一不一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说一说。 认真地背诵____________地说 ____________地背诵____________地听 ____________地读书____________地____________ 三、比一比,组成词语。 思鸭刚利 备鸦钢梨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老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3、读词语比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响亮。) (1)小组比赛。 (2)男女生比赛。 (3)小老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最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行组词,形近字比较。 5、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十几个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张的气氛。 (1)试读。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朗读。 6、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拓展延伸 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讨论哪些字难记,怎么记。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可以利用给基本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方法) 4、学生练习书写。 5、全班展示、评议。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收获。 2、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3【教学设想】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讨论: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4.集体交流阅读心得。 5.指导朗读课文。 6.这篇课文你读过之后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不懂→提问→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4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要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是个不懂就要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会认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你们怎样处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中山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把。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我们来学习小时候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4、把生字词放入句子中,把句子多读几遍,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的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第2~6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他对先生请教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5、学习第7、8自然段。 (1)孙中山在当时的环境不敢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2)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小组联系朗读。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知,合作识字。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卡片,教师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读,读的对就跟读。 (2)全体同学齐读词语。 4、教师检查生字。 (1)指名读,并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齐读生字,重点强调易错的字。 5、再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的更通顺、流利,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要听准字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表达。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得,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1)当学生回答读懂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课件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a、指名读读这段话。 b、你能这段话加上标点吗? c、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 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3、讨论交流: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呢?”让学生读第1、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这两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题,而且先生也很严厉。孙中山很聪明,在很短的时间能将老师要求背的书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 (2)对于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 (3)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呢?(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4、学习了课文,我们对孙中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 四、读者论坛全文,体会感情。 五、作业设计。 1、你还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你还想了解哪些伟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请搜集有关资料。 (以上作业可任选一题)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6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27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