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 ( ) (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2.“乃”“随”的笔顺要掌握。 教学重难点:掌握“乃”“随”的笔顺。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二首 二、自读古诗: 1、解题:《春雨》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2、自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乃 随 润 2、指名读:注意润的音。 3、自学生字的开,借助笔顺记住“乃”“随”的笔顺 4、在书上描红。 四、品读古诗: 1、指名朗读。 2、看图细读。 (1)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 (2)图文对照自悟朗读。 (3)指名朗读试说诗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暗中,悄悄地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指名试说诗意。 (3)师:“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4)诗人为什么说它是“好雨”呢?(来得及时) (5)齐读第一句诗。 (6)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指名试说诗意。 师:春雨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8)齐读这两名诗。 三、指导朗读。 1、指出重点的词语:“好”、“知”、“当乃”、“潜、细、无” 2、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试背古诗。 四、写字: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三个生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 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知识塔】 一、苹果该放在哪个盘子里? 二、我喜欢的词语花,我要多读几遍,还要涂上颜色呢! 【聪明屋】 一、小小模仿秀 我会照样子用字组词,用词造句。 例:柔 柔和 早晨的阳光很柔和。 ☆ 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背,我会填 【益智园】 读一读,背一背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kū)荣(róng)。 野火烧(shāo)不尽, 春风吹又生。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并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谁能来说一说写思乡之情或描写秋天的古诗吗?预设) 生1:静夜思 ……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叶绍翁吧.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预设)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 生: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2、回忆方法,明确目标。(师生共同回忆以往古诗教学情境,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古诗呢?(预设) 生1:读。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师:对,利用注释理解诗的大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生3:想。诗人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生4:读。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生5:诵。背诵古诗。 …… 3、小结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说明白;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同时要注意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能做到吗?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二)学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诗意。(有不同意见时,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订正)(预设) 生1: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2: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风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动是引起、牵动,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篱落是篱笆。 生8: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不够通顺,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话才能让它通顺。诗句的意思应当是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其余学生可以补充或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预设)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2、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他动了什么情呢?(预设) 生:最想自己的家乡。 生:是思乡之情。 …… (2)诗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难,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预设) 生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 生2: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 生3: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1)、朗读展示。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2)背诵展示。 师: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 师: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对 “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的展示最独特、最有感情?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这首诗好在哪?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预设) 生: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生: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生: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生: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生: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生: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生: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生: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生: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生: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关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试着将本首诗改写成一段话或一篇习作。3、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 教学目标 :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谁知道王维?谁会背王维的诗。(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资料、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并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预设) 生1:读。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生3:想。诗人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4:读。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生5:诵。背诵古诗。 …… 师小结: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说明白;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同时要注意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1、学生自读。(读准通,说意思,想感情,感情读,能背诵。) 2、小组内展示。(预设) 生1:“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生2: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生3:“山东”并不是现在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生:忆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生:不对,应当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亲人,而不单单是思念兄弟。 生:“为”诗应读“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品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诗意。(有不同意见时,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订正)(预设) 生:独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生:异乡的意思是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生:为异客的意思是作他乡的客人,就是在他乡做客。 生:诗句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当。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节的意思美好的节日,诗中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生:诗句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遥知的意思是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zhū yú),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生: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个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维。 生:诗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⑵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其余学生可以补充或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预设) 生: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4、再读悟情。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生: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5、学生展示朗读能力。(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配乐朗读。师:先自读体味,再朗读交流。 (3)背诵展示。师: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3: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 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欢的思乡诗、歌曲等。 3、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可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再加上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所以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可近期,我参加了南昌市古诗文教学培训活动,有幸聆听了师大附小熊海斌老师的《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后,收获良多,对古诗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启示,不由发出感叹:好课妙不可言。 一、魅力语言,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尽力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而熊老师教学时那诗意而充满感情的范读及抑扬顿挫,韵味无穷的过渡语,深深吸引了学生,将他们引入了古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如:教学《乞巧》时的“织女织出的五彩绵缎,美不胜收,她织出的花红似火、美如画,引得蝴蝶也要停留片刻”;“当牛郎披着牛皮,带着一双儿女,盼了一年,终于相见了,那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喜悦呀!”熊老师的教学语言还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尊重、充满着幽默与风趣,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在课堂上,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二、淡化诗意,注重品析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而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熊老师在教学诗意理解时,并没有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在诗意理解上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坚持以导引读、以读促思,再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出诗的真味。如:“在这浩瀚的月夜,姑娘你在乞求什么呢?把你们的美好心愿,送进这两行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嫦娥?寂寞的仅仅是嫦娥一个人吗?这样一个孤寂的女子此时心情怎样?把这种感情也送入到这两句诗当中。” 三、拓展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熊老师在教学时,不是就诗教诗,而是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由于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乞巧》、《嫦娥》都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民间故事,所以熊老师课前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间乞巧的风俗习惯、乞巧的常用方式以及《嫦娥》这个民间故事,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诗。在教《嫦娥》时,熊老师还展示了许多历史上有关描写嫦娥的诗句如:毛泽东的“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白居易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辛弃疾的“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渐渐地厚重起来。 就是这样一堂好课,妙不可言,让学生回味无穷、经久不忘,让教师啧啧称赞、受益匪浅。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1、古诗两首之《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1、古诗两首之《咏柳》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5、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咏柳》插图; 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 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 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复习所学;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 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是第九课古诗二首中的《咏柳》。(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 3、认读生字 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注音生字)好,请大家一起朗诵这首诗。 4、指导朗诵; 师:朗诵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顿的话,我觉得你们能读得更好。读古诗是很讲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读。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遍,并在停顿的地方划上“/”。(师范读,配乐)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想不想再来朗诵一次?(个别读,配乐)。 二、讲解 1、明确学习目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出示学习要求:1、了解诗人;2、理解诗题;3、能解释重点词“碧玉”“妆”“一”“万条”“丝绦”;4、能解释诗句的意思;5、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6、体会诗的意境;7、背诵古诗) 2、组织自学; 师:这既是学习的要求,也是学习古诗的步骤。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四项学习要求。如有问题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学 教师投影诗人情况并作巡视。(预计出现问题:1、不能理解“一”,解决方法:出示装满水的水杯,引导学生理解“一”在这里是满的意思;2、不知“碧玉”在诗中的意思,解决方法:出示插图,提问,碧玉是什么颜色,与柳树那一部分的颜色相似?3、不能理解“丝绦”的意思,解决方法:查字典解释“绦”,再次出示插图,提问:柳树的哪一部分像丝带一样柔软。) 3、师生交流; 师:现在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师: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4、分析全诗; 师:请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柳树,这个季节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整首诗既描写了柳树,又提到了春天。现在谁能告诉我,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提示: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跟随老师去郊外走一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当时许多植物还没有发芽,加上还有些寒意的风,使人觉得现在仍然是冬天,正在这时,一棵高大的柳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为它已经长出了新叶。嫩绿细长的叶子长满了整棵柳树,远远望去柳树就象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而那长满了柳叶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来,随着春风摆动,就象是一条条的绿丝带。正是有了这棵柳树,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终于走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来临了,过不了多久,万物都将复苏,五彩缤纷的颜色将重新装扮整个世界。想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感到高兴,诗人因为春天来了而感到高兴,说明他对春天怎样?(板书:诗人的喜春之情)我们已经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要体现出诗人喜春赞春的感情。同时要一边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配乐,生朗诵)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再投入一些,跟着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教师朗诵诗注意姿势)我感觉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诗人,你们读得太好了。 6、背诵全诗; 师:现在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背下这首诗。 (生背诵)请这位同学背一下。好,请各位一起来背这首诗,注意要把自己当诗人。(生齐背) 7、体会意境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春天中柳树的美妙姿态,春天里除了柳树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景色,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谁的想象力。(配乐) 请同学们说说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8、自查知识掌握情况;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经达到了。(出示学习要求)(板书:你已经知道的;你还不大清楚的;你还想知道的) 练习(根据时间安排) 三、结束 1、学法总结; 我们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是按什么顺序。你是怎样学懂这首诗的。(板书学法) 2、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明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古诗两首》之《望洞庭》分层作业 1、背诵古诗,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部分。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发:a交付,送出 b表达,说出 c尽量地用出 d起程,出发 e感觉,觉得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 ②他发烧了,今天不能来上学。 ③我主动帮老师发作业本。 ④我们上课要积极发言。 ⑤班主任发挥全班同学的力量布置教室。 向:a方向b表示动作方向c对着,朝着d从来e偏袒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 ②他一向不迟到。 ③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④我们的教室向东。 ⑤老师从来不偏向哪个学生。 3、描写月色的词很多,如“风月无边”,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 4、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宝库里,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请你填一填,再搜集几句写下来。 ①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低头思故乡。 ③可怜九月初三月,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之《峨眉山月歌》分层作业 1、背诵古诗,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部分。 2、比一比,再组词。 累 眉 君 磨 向 螺 媚 群 麻 像 3、“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思念家乡”一直是诗歌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你写出你积累的相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被称为“诗仙”,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请你收集至少两首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重难点、关键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解题。 1. 读题解题。柴(zhài:地名,“早”:早晨。白帝城:地名。)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学古诗。 1. 读古诗,对照译文理解意思。 2. 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 3. 试背诵。 三、检查自学。 1. 读古诗及译文,正音苔。“朝”zhāo。 2. 体会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鹿柴》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山林美景,前两句描写了鹿柴附近山谷的寂静。后两句描绘山林中的幽美景色。如果说前两句以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两句便是以光反衬幽暗,使全诗充满诗情画意。《早发白帝城》前两句写路途遥远挡不住游子的归心,后两句写三峡险峻仍挡不住轻舟的前进。诗中流露诗人欢快跳跃奔放惊喜之情。朗读时语速稍快,声音可高些,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3. 范读——练读——指读——评议 4. 背诵四、古诗朗诵会。 五、作业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诗句的意思。 l.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 ) 但( ) 闻( )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 ) 辞( ) 还( ) (二)、搜集王维\李白的古诗写在积累本上。 (三)、小练笔。 展开想象,将《鹿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 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4【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5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6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