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
范文 |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精选2篇)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篇1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复习什么是寓言,回顾学习寓言可以使用的方法。表格如下: 读过的寓言故事 体会到的道理 学会了什么字词 解决困难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看: (学生观看故事动画。)[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学生跟老师书空课题) 师:刚刚大家看了有趣的动画,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叙述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 师: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在小组中交流难读、易错的字词。 (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也可以说说自己课前掌握了什么词语。)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那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要注意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 ”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④“原来”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字音在汇报预习是解决了,这里就省略。]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示对话]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师:同为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 4.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5.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抓住又……又……)[板书:错] 6.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师:课文的1-4自然段都是写了养羊人丢羊这件事,用课题两个字概括:“亡羊。” 可见,我们解词,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7.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示:对比句子,知道不该不的作用] [从哪些词看出他后悔了?抓:赶快、结结实实] [板书:知错就改] 8.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抓:再也;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 9.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板:不迟]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联系实际,说话训练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 生:小组说——全班汇报——写在书本p35中间空白地方 [示:我想对 说:“ ” ]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 [说的话语没有写上标点符号,学生可以使用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个性句子] 五、布置作业 必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选作: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篇2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板书: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生: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 齐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生: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今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 生:死亡(板书:死亡) 生:亡羊补牢 师:请给“牢”组词。 生:监牢(板书:监牢) 生:坐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生:“牢” 是牢房的意思 生: “牢” 是羊圈的意思 生: “亡”是失去的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 (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 (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肖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 生:因为三句都有“窟窿” 生:因为生字就藏在这三句话里。 (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汇报: 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我是从“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找到证据的。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 (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 师: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 生:是羊被叼走,他丢失了羊。 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看什么呢?”齐读句子 生:“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生:一直都是说羊丢了,没有说羊死了,可能羊还没有死呢。 生:(齐读)“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小结: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丢失”。 师:“牢”是什么意思?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牢”是“羊圈”意思。 师:“补牢”就是“修羊圈”。 生: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 师;(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生:我知道羊圈破了个窟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还应该读出劝告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 生: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指名读,评议。) 师: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生:可以看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养羊人心里想:羊丢了,就算了,羊圈也不用管了。 生:养羊人想一只羊也不算什么,丢了就丢了。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评议。)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生:他不听劝告有丢了一只羊。 生: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生: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师: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生:不能,因为他要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生:加上赶快说明他不想再丢羊了。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生: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指名读) 师: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生:要是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生:如果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师: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生:因为修好了样圈就不会再丢羊了。 生:因为已经丢了两只羊,不能再丢羊了,不然羊会丢光的。 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生: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咱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养羊人的后悔心情。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明理 师:我们说过,学习寓言除了读懂故事,还要读懂道理,刚才知道丢羊补羊圈,那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丢失了东西要找出原因。 师:仅仅是丢失东西吗? 生:如果…… 师:养羊人因为自己的一些疏忽而损失了羊。 生:要乐于听别人的意见 师:光听意见就行了吗?小组交流交流。 生:丢失的东西不要等丢失了才懂得珍惜。 师:怎样能使珍贵的东西不再丢失?生:做错事要及时补救,以后就不再错。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的作业本散了,但是为了不让作业本再继续散,我就用订书机把作业本订好了,作业本也就没有散了。 生:这几天我感冒了,妈妈让我去看病,我以为是小病,就没有去医院看病,昨天就发起烧来,为了减少病痛,我早上去看医生,买了药,吃过后,现在好多了。 师:幸亏去看病了,不然会引起大病的。 师: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生:(齐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复述故事 师:养羊人因为接受街坊的劝告,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天,他遇到街坊,突然想起街坊的劝告帮助,如果你是养羊人,会对街坊做什么? 生:谢谢、道谢 师:把你的同桌视作街坊,你向他道谢。 (生相互视作街坊,道歉) 师:咱们来一起合作表演: (师饰街坊,学生饰养羊人。) 生:我会送一只羊给你。 师:你为什么送羊给我? 生:你帮助过我。 师:我帮助过你吗?我热心助人,忘了做过什么,你帮我回忆回忆。 (置换角色:师饰养羊人,学生饰街坊。) 师:复述故事之后道谢。同位模仿老师那样练习道谢。 (再汇报生生之间道谢) 七:作业 (出示生字词) 1、单独出示生字词能把它读准确吗? 自由读、齐读 2、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学习的方法,除了通过道谢基本把故事讲一遍,现在还可以把生字串起来讲故事。 师示范串生字讲故事 同桌互相串生字讲故事 3、回家向家长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训练到位 学习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恰如其分 这节课环节简练清楚,老师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 三,循环反复,螺旋深化,逐步提高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习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