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范文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诗意,能用自身的话说出 两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和 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学习过程: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和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身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四、做一做,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4、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3到5句)

  五、快乐积累:(8分钟)

  描写春天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描写田园风光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第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上刊登了第三届全国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局部课堂实录,其中薛特的《夜雪》一课叫我印象深刻。薛特深谙古诗教学真谛,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诵读贯穿始终。薛特精心设计了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会读,读懂,吟诵。从实录来看,朴实,扎实,简洁,体现了古诗教学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练背诵的“三要”原则。

  今天,我也碰到了《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受其启发,心里也萌动了模仿其教法的想法。

  在对两首诗进行了一番诵读之后,我选择了《宿新市徐公店》作为实验品。一来,《宿新市徐公店》相对较容易理解,二来,这是一首从六年级教材选到五年级的旧课文,以前上过,心里有些底。

  古诗教学,指导同学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难,经历了同学自读,教师范读和个别纠正后,大多同学都能将整首诗读顺。关键是理解诗意和读出诗情,读出诗味上较难掌握。以往在这方面,我生怕同学不能理解诗意,“死缠烂打”,结果时间花了,同学却不明就里,依然雾里看花。

  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与诗的背景和内容相关的问题,抛给同学,告诉同学假如这三个问题能解决了,整首诗也就读懂了。

  1、诗人写这首诗站在哪里?请从诗中找出依据。

  2、《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也从诗中找出依据。

  3、儿童找不着蝴蝶,是因为他们走得太慢,蝴蝶飞得太快吗?

  在同学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抛出了这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依次出现,就像向水塘了抛进了三块石子,立即击起了同学思维的涟漪。同学说得头头是道。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一幅由篱笆、小路、菜花、黄蝶构成的乡村田园图出现在他们脑中,乡村田园的清新气息依稀可辨。在这样的基础上,诵读诗歌就不怕没有诗歌味了。

  同样,《游园不值》的教学,我也设计了三个考虑题,以此指导同学切切实实地去理解古诗。

  1、查字典,理解“怜”、“印”、“扣”的意思。

  2、柴门久久没有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诗人游园不值,会不会很扫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问题的讨论。问题一出,个别同学当即认为很扫兴。渐渐地,同学就有了新的理解,“诗人虽没有进到园子里,但却有一支开得艳丽的红杏越过墙头探出头来迎接自身,这不正是老朋友在热情欢迎自身吗?”“这支红杏已经足以让诗人感受到春光的美好了,所以他不会扫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义越辩越明,同学咀嚼出了诗的味道。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4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写(看拼音,写词语)(18分)

  mèng hào    rán

  guǎng  líng

  cí      bié

  jūn     zǐ

  二、我来当翻译(写出诗句意思)(16分)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吟诗园(默写本课的两首古诗)(10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好钢笔字(6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填(15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送元二使安

  西》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          之情。

  二、古诗阅读(阅读古诗,完成各题)(15分)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这首诗写的是    送                。(4分)

  2、李白用桃花潭水之深来表达                。(6分)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三、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20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查有关资料填空:

  李白,字   ,号   ,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的美

  称。诗圣是          。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5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⑴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⑵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⑶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⑴生练读。

  ⑵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五、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思路】

  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边读边认字,让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古诗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结合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教师准备】

  孟浩然、高鼎的简介,风筝的历史简介。

  《春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问: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谈话: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 村居  1、自由说。

  2、认真听。

  3、书空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区分读准“春”和“村”。

  书写两首古诗题目。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 出示6个字,指名读准。

  ② 组织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③ 出示,检查字意: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1、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 读准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② 交流记忆字形方法:

  组合:古、闻、居、童

  换偏旁加偏旁:诗、醉、忙

  ③ 扩词,理解字意。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巡视检查。

  3、指名读。

  4、组织比赛读。

  1、听,揣摩。

  2、自由读。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理解古诗  1、巡视。

  2、出示: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1、自读两首古诗。

  2、表达自己的理解。

  3、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五、感悟欣赏  放音乐,朗诵。

  看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六、写字  1、范写。

  2、巡视,指导个别。  1、观察、揣摩。

  2、描红,临写七、实践   制作风筝,放风筝。

  【板书设计】

  春晓           村居

  孟浩然          高 鼎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9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10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

  (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⑴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⑵ 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⑶ 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

  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

  配乐读;

  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⑴ 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⑵ 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 )( ),

  一岁一( )( )。

  野火( )( )( ),

  春风( )( )( )。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草

  白居易

  枯    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⑴ 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⑵ 组词识字,如:

  宿:住宿、宿舍。

  ⑶ 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

  离──篱

  味──未

  3、指导写字。

  ⑴ 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⑵ 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⑴ 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⑵ 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⑶ 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⑴ 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⑵ 汇报。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

  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黄蝶   黄花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1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意思是:春夜,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夜里我听到的风声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作者先写早晨的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他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说说自己的感觉。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放大的课文插图和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的“声、知、少”都是翘舌音,要注意读准。鼓励学生用熟字或生活积累自己设法记忆字形。如,用“小”记“少”,用窗外的雨点形象记住“雨”。

  要提醒学生注意易混淆之处:“声”上面是“士”不是“土”,最后一笔是撇,不是竖弯钩;“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夜”的第四笔是竖,不是竖提。

  2.写字教学

  有的字重点笔画正好写在竖中线上,在指导学生观察范字时,可提醒学生抓住这些笔画,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夜:夜夜夜夜夜。

  雨:雨雨雨雨雨。

  声:声声声声声。

  (三)朗读指导

  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可以通过教师朗读或录音朗读进行示范,再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早晨醒来听到鸟叫、想到花开的心情来读,语速稍慢,“晓、鸟、少”的字音适当延长,读出古诗的节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复习巩固生字的练习,可放在教过生字后进行。让学生先把每个生字读一读,数一数笔画,再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第四题填空,应在熟读背诵和书写生字以后进行。

  (五)扩展活动

  咏春的诗不少,学完本课的《春晓》后,可在《学习园地》中介绍一些描写春色的诗句,注上拼音,让学生读读背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阅读、体味

  1.简介作者孟浩然。

  2.根据诗意编故事讲述。

  大意是孟浩然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着,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觉天亮了。起床后,边听边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雨声,走到窗前,边看边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名诗《春晓》。

  3.范读课文。

  4.猜猜看:课题中“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5.读古诗,学字词。

  6.背诵古诗,完成练习。

  例(二)

  角色扮演、情景体验

  范读全诗。

  质疑问难:哪些读懂了,还有哪些读不懂?

  创设情景,体会诗的意境:教师说诗意,学生扮诗人念出诗句。

  扮演角色,体验情景:学生扮演诗人吟诵诗句;学生扮演诗人,教师扮演奶奶(爷爷),“诗人”向“奶奶”讲述诗意,吟诵诗句。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13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