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范文 |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精选16篇)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2教学目标: 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3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用坦克图片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坦克的了解。 坦克作战的确是威风八面,无坚不摧,站功赫赫,它的来源就是利用矛和盾的集合? 图片出示:矛和盾,板书课题 这其中有个神奇有趣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矛和盾的集合》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 学生读书 2、反馈读,体验读书的快乐。 2、 思考课文的哪一句很好解释课题?(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学习课文 过度:发明坦克,它的起因是来源于发明家一次与朋友比赛。 1、 学习第2-5小节,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随机指导重点句的朗读。 (1)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 学习道理,拓展延伸。 (1)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优点),谁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受到大家的欢迎。看1+1 小发明,课件出示 (3) 由此在生活中,你还想到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走向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也许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四:写生字 五:阅读链接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4问题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首先我在揭题时先让学生借助插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 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 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 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 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 生:…… 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 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 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 生:……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5问题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6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③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六)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设计意图: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用“…如…般…”或“…像…一样…”造句。]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7一、案例背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文章告诉大家,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篇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十分感兴趣。因而我在授课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能通过自主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来达到课堂教育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揭示题意,整体感知 师: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读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板书课题时,强调“矛”的写法) 学生读后纷纷回答 师:大家都在关注故事的内容,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不需老师多讲,只需你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就能了解。现在请大家读课文。 学生边读边想。 师:想好了说给自己的耳朵听。 学生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把你们刚才说给自己听的说给前后左右听 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 师:我请三位同学把你的问题说一说。 经过初读,连起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通过读课文、相互交流解决,自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自己叙述、相互交流,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了解,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师:课文学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学完了? 生1:没有。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像《闻鸡起舞》一样,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生2:我认为还需要深入地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细节。 师:真好!同学们该怎样接着学呢?故事讲完了,作者有一句总结全文的话,找到了没有?把它画出来。 学生有的画了,’有的自己给课文另加了结尾。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位同学很有头脑,也很有主见。他不完全依照课文的话,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请她来说说她给课文的结尾。 2、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读议课文。 师:自由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找出事情发展的起因。提示:有时候一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自读思考。 师:找要好的伙伴交流交流。要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探究, (这是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3、读议课文最后两段。 三、课堂练习,扩展思维 师: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扩写成自己的一段议论。 生: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师:很难得!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能由此及彼。 生:因为英国人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们能够最早发现矛和盾各自的长处,并将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这样他们才发明了坦克。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把合二为一作为了发明的源头。 生:…… 师:还有好多种说法,今天回去不妨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并将其写成自己的感想。 三、案例反思 1、营造自主学习空间,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我们经常都会挂在口中,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落实,即使让学生自学、讨论也是一晃而过,听起来好像热热闹闹,其实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两三分钟过后,老师让小组交流,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意见,小组讨论根本没有形成共识。其实是在走形式而已。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两节课,我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的时间,使人人都能认认真真、从从容容地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主体参与收到实效。 2、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把自己的意见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可以多走几步”,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没有强求统一的读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去读,只要能读出感情即可。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问当法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带着问题读”,学生总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转,在老师既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虽有议论纷纷的场面,但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锥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促进思维、理清思路方面的提问,但不管教材难易、学生水平和年级的高低,课课“带着问题读”,段段“带着问题读”,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阅读能力的缺陷,不能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不能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读读作者议论的句子,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自己读书,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与小伙伴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4、鼓励学生动手演示、上台表演,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活动 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神情并茂的动作表情、有趣的板画和图片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做矛和盾,深入感受。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不仅使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在这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学习语言文字,通过对所演示的情景的观摩思考,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对语言文字也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主体参与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和发现。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从矛和盾的故事中总结在生活中的道理”,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8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ftp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紧抓,学字疑题。 1.师课件出示两个手持矛和盾的人,询问学生:他们在干嘛? 生:——— 2.师再让学生从图片中得知矛与盾的图象,可问:他们手持的是什么兵器?(课件出示矛、盾) 3.听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看师书写“矛”与“盾”。 边写边指导记忆: 矛:(最后一笔撇,好锋利呀!) 盾:开始两撇,真像是勇敢的小卫士。 4.紧接着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课件演示)攻击、防守(进攻、自卫) 5.师激疑:矛和盾谁厉害?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我们清楚了,矛和盾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它们是相对立的两种兵器,现在有人要把它们团结在一起,用我们文中的新词来说,就是——集合。(课件出示词语),这集是生字,我们看,有那么多的笔画,好团结呀,跟老师书写一次。“集”跟“合”意思是一样的,他们组合在一起,似乎力量更大了。(再让学生齐读这个词) 6.师激疑: 似乎是像敌人的矛和盾现在被集合在一起,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谁来把自己的疑问告诉老师? 生: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 矛和盾集合,厉害吗?(课件显示) 二.初读课文,质疑寻疑。 1.师:a.这两个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来,齐读一次课题。 b.这篇课文有很多的词语要我们积累,老师先把一部分词带来,跟同学们见个面,会读它们吗? c.哪个词不顺口?(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 2.师:现在老师放心你们去读课文啦!让我们带着刚才的?去读课文吧!(再次出现刚才的问题) 3.初步理解课文。 1)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坦克 2)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课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说说对坦克的认识吗? 3.我们课文是怎么展现坦克的风采?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用“~~~”划出坦克厉害,神威的句子。 3)让学生读。(评:a.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坦克的神威在你的口中没有展现。b.你不光找得好,还把我们带到了坦克的威猛中。) 4)你觉得哪几个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坦克的神威。 5)适当点评并进行多种方式进行课文朗读。 6)师:学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对那个发明坦克的人致敬。能夸夸发明坦克的人吗? 生:聪明,会思考……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师:同学们真会夸,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发明家是如何想到发明坦克的? 1)看录相(资料)师:老师让你们静静地欣赏一段录相。 2)默读1—4自然段。 3)用——划出发明家的具体想法。 4)让学生读出发明家的想法。可指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说。 5)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6)课件展现发明家的想法。(运用坦克图片加以解说) 师:我们看,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生:…… 四.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师:是呀,课文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精典,跟同学们说得差不多。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理解这句吗?之后,(课件点击“善于、集于、胜利”) 2)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3)师:同学们,刚才同学们举的事例,让老师想到了这么几个词。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课件出示) 4)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1.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课件) 2.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交给我们喜欢人的手里。(课件) 六.深情小结,跃于实践。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 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再学习1--4自然段。感受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二.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1.要求学生细读1—4自然段,大胆放飞自己的想像。 2.在班内交流,点评谁想得奇说得清。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 )+椅子= 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 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的运用,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应该说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⑴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⑵集体交流。 预设:引号的特殊含义,履带的图片解释。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⑴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克。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发明家,你能把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介绍时也可以学着运用一些连接词使语句更连贯。(出示句式) ⑵互动交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于是想到: 。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三、结合板书小结 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齐读)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这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体验。下课!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 想到怎样解决 矛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铁屋子开个小洞 伸出“矛”——枪口、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0《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紧张、大显神威”等16个词语。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发明过程。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体会“集合”的思考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释题存疑。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组课文,这节课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把书打开。2、出示课文插图:这是课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课文第一节中的语言来解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可以读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3、这里的“持”(板书)是表示动作的,你能换个词吗?板书:拿、握4、从图上看,你们知道哪是矛?哪是盾?说说它们的样子。5、出示不同的矛和盾的图片欣赏。6、“矛”“盾”这两个字都是生字,看老师写一写。矛的最后一撇就像锋利的矛,不要掉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书撇要写好。你们也在书上写一个。7、板书“集合”,什么时候常用到这个词语?8、课题中的“集合”是不是“集中”的意思?答案常在书里面,让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来回答。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提出读书要求: 读课文1到2遍,遇到生字读准音,划出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意思,划出课文中的句子。2、出示第一组词语:矛、 雨点般、 刺 戳、盾、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指名读---正音-----齐读-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我们合作来读一读? 通过读词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矛的作用是-----,盾的作用是----。板书 进攻 自卫3、出示第二组词语: 坦克 履带 炮口 出示坦克图,认识履带、炮口,并结合介绍履带的作用。4、出示第三组词语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每一个词语都会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你看“庞然大物”。读着这个词语,眼前就会出现了一个高大的物体。你能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表达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自由练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感情朗读三、品读课文,感悟发明过程。1、刚才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2、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齐读)3、这句话中哪个词是集合的意思?板书(合二为一)4、“矛和盾的集合”就是:把盾自卫的优点和矛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5、发明家是怎么想到矛和盾这两种用途相反的武器,集合在一起变成了——坦克呢?6、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你从哪里感受到?(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7、如雨点般刺来,这是怎样的雨点?说明了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矛的进攻?比喻句的威力真大啊,让我们把比喻句再次送到句子中,使矛的进攻变得更猛烈。还从哪里看出比赛的紧张激烈?8、师生表演。生以书当盾,师以手当矛(你们现在就是这位发明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右侧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向你的头部刺来;向你腿部刺来……(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9、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10、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小组读、齐读)11、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难题。请再次默读课文第2段,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第一行。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请你默读2-4节课文,在表格中填出来,你也可通过画图等方法把科学家发明的经过画出来。12、出示表格 发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盾太小 做一个铁屋子 固然安全 但当缩头乌龟 在铁屋子上装上枪口、炮口 不会动 装上轮子、按上履带 13、学生自学,交流。14、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聪明,在比赛中发现了问题,就进行思考,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师生合作读)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时,他忽然想到----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新的办法-----15、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16、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思考,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四、总结课文,提升“集合”思想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读句子。2、设疑:读着读着,老师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合二为一”用得不准确,发明家发明坦克不仅仅是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这两项的优点合起来的,你们觉得呢?引导用轮子、履带的思考方法。3、你们说这里的“二”是不是就是二种的意思?这是一种虚指,比如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词语:千军万马、千方百计。。。4、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既能—又能—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使你想到了什么?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5、同学们,集合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希望 “集合”这颗智慧的种子在你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伴随大家开创美好的未来!那么坦克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2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 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3学校 海宁南苑小学 执教教师 陆红 学科 语文 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课前问好(略) 一、猜谜导入 t:同学们,脑袋里有很多成语对不对呀?我们一起来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树桩。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一起说吧! s:守株待兔 t:能干!接着看。这是—— 有人已经猜到这个成语了,有吗? s:掩耳盗铃 t:真聪明,果然如此。再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s:矛和盾 t:这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了呀? s:自相矛盾 t:是的。从这个成语我们就知道了,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现在请你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一写,跟我一起书空,好吗?(板书:矛 盾) s:(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t:现在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矛”和“盾”字。开始吧!写字的姿势要注意。 s:(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t:你们写字的速度都很快,好,请把你们写好的课文纸放在边上好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陆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抛出课题。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二、揭题释题 t:同学们,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和矛、盾有关。不过这篇课文呀,写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t:预习过课文了吗? s:预习过了。 t: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在word文档中无法做到在圆圈内标注明文字。)左边圆圈里的词语是“矛、雨点般、戳、进攻”右边的词语是“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注意自己读的时候,声音和节奏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听清自己的声音了。 s:学生自由读词语,巡视个别指导。 t:教师指名读词语. s:矛、雨点般、戳、进攻 t: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 s:戳(chuō) t:能做个“戳”的动作吗? s:学生做动作。 t:读另一边的词语。 s: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你有发现吗? s:“左抵右挡”的“抵”是第三声,她读成了第一声。 t:你的耳朵真灵,真会发现。我们再来读一读。 s:左抵右挡 t:这样就读正确了。仔细看一看,两边词语的摆列你有什么发现吗? s;一边是跟“矛”有关,一边是跟“盾”有关。 t:你看,你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 女:矛。 男:盾。 女:雨点般。 男:左抵右挡。 女:戳。 男:招架。 女:进攻。 男:自卫。 t:是啊,通过读词语,我们知道了:矛的长处是…… s:进攻 t:而盾的长处是…… s:自卫 t:这两种武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可是课文却告诉我们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课件出示 同学们,平时,你们什么时候听到有人说“集合”这个词? s:体育课上的时候需要“集合”。 t:课文中的“集合”和平时所说的“集合”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说说“集合”意思,行吗? 三、读课文、学课文、悟课文。 s:学生自由读课文。 t:这位同学找到了这样的词语就马上划下来了,真能干,继续读。 s:学生大声读。 t:同学们边读边划的这个习惯真好,哪个同学能来说说找到了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能说说“集合”的意思的? s:“合二为一”。 t:她找到了“合二为一”,这个词语在第几段?能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吗? s:“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合二为一) t:还有其他的词语和句子吗? s:“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t:哦。发明了“坦克”就是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t:还有不同的词语吗?再找找。陆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词儿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呢! s:“集于一身”(师板贴:集于一身) t:同学们,你们看:把不同物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其实就是这篇课文当中“集合”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t: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s: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 t:你想说什么? s: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t: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s:左抵右挡。 s:如雨点般。 t: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s:很快。 t:刺的速度非常密集。 s:难以招架。 t:实在是“难以招架”呀!陆老师现在就想做做这位发明家,你们就是我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 s:好。 (师生合作表演) t:(教师伸出一只手)你们看,这就是我的“盾”。你们的“矛”在哪里? s:(学生伸出手指头) t:(教师“左抵右挡”) s:(学生“如雨点般刺来”) t:哎,我实在是“难以招架”呀!我现在要和你们换一换。你们是发明家了,我的“矛”要向你们刺来。 (师生再次合作表演) t:什么感觉? s:很累……实在是“难以招架”呀! s:我觉得有可能会被累死。 s:不容易。 t: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 s:二、三、四。 t: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右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 s:学生自由读。 t:发明家首先发明了什么问题? s:盾太小了。 t: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s: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t:(板贴、看图)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就是那个铁屋子,现在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s:盾不会被矛刺到。 s: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t: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s:“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s:(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t: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s:不是。 t: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接下来写一写呢?可不可以呀?拿出你的练习纸,赶快写一写。 s:(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老师发现,这名同学特别能干,他在写以前是先看书的,可以先看看书再把它写下来。 t:(展示学生作业纸)他用上了课文的中句子写的,可以。再看——(幻灯片投影展示) t:他是把课文中的句子变成了自己的话写下来的,你觉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 s:用自己的话,抄课文可不行。 s:节约时间。 t:这样写就更加简洁了,对不对?这是谁写的,请你写在黑板上。 t:(继续展示学生的作业纸)他写的是:“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s:他只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 t: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跟课文是一样的吗?你打开课文再对照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s:课文中是写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他写的是把矛从铁屋子里伸出去,顺序有点乱了。 t: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s: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 t: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s: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 t:有什么含义呀? s: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t: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s:枪口或炮口。 t:这个同学真的很能干。仔细看看你的作业纸,“矛”上的双引号有漏下的吗?(指导学生订正)这个双引号可不能省呀! s:学生订正。 t: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s:这个铁屋子不会跑。 t:他想出的办法是——? s: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s: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s:(读准词语“履带”这个词语并阅读关于履带的资料) t: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t: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陆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t: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s: s:“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s:“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t: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s:“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s:“坦克” t: 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把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s :(学生自由练说) 学生汇报 s:首先,发明家发现了盾太小了,躲避不了对方的进攻,所以他要把这个盾修建得大一点,像铁屋子一样大。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铁屋子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命,可是却无法进攻,所以发明家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次的问题是铁屋子不会跑,所以发明家安上了轮子和履带。 t:说的怎么样呀? s:(学生鼓掌) t:同学们就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威力无比的坦克。这坦克呀,可是在战场上—— s:大显神威(师板贴) t: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s:(学生自由读) t:指名读。 s:学生读。 t: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s: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哇哇直叫。 s: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t:想不想看看坦克威武的样子,我们来观赏一下。 s:(观看视频) t: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s:坦克太威武了 s:坦克太厉害了 s: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t: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s:发明家。 t: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s:(学生在练习纸上练习) 学生汇报 s:你把矛、盾的功能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真棒! t:“功能”这个词语用得真好! s: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s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 教师订正句子。 s:发明家你真厉害,你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订正句子。 s:(读给身边的同学听) t:这坦克真是十全十美了、没有问题了吗? s:太笨重、不会飞 s:坦克不会飞上天,如果飞机投下炸弹,坦克就逃不掉了。还有,就是敌人可以用先进一点的武器从炮口飞进去。 t:他还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呢!其实,发明家就是像你们这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教师补充坦克资料) t:(课件出示: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读。) t:说的多好呀!“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学习伙伴的话。 这一部分的揭题方式巧妙生动、扎实有效。陆红老师擅于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词语的教学上来,形象地让学生知道了“矛”和“盾”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势。为下文“集合”做好铺垫。 陆老师匠心独具地把课题“集合”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体现了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但是这一部分,陆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评价语有些简单没有起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经常犯下的错误。 在这里,陆老师犯了一个错误。学生说“刺的速度很快”是对的,教师却说“刺的速度密集”。我们在上课时也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作为教师应该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陆老师用生动形象地模拟比赛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如雨点般刺来”和“难以招架”感觉。从而进一步明白矛和盾的长处。 ①学法的指导。 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陆老师没有采用生硬地讲解来向学生说明双引号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双引号的意义。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会使用双引号,印象一定会十分深刻。 补充资料的时间恰到好处。并在朗读中学会“履带”一词,图文对照,记忆深刻。 理清学生思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学生说话的指导扎实、有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这同样是这节课的意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科学家成功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4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矛和盾的集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五、拓展思考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5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学案: 我会读: 矛盾 手持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紧张危机 合二为一 履带 坦克 蜗牛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哇哇直叫 我会填: 课文写了发明家 的事。 我不解: 在预习中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明过程 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呢?坦克在战场上它们又如何来发挥优势的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带着好奇来一次神奇的“发现之旅”,请划出文中的找出一些简短的词句来体现发明家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并填写下来。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 三、深入探究: 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五、总结: 同学们,集合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希望同学们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大家开创美好的未来! 课堂检测: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jí hé jǐn zhānɡ wū ɡuī ( ) ( ) ( ) pào kǒu zhàn chǎnɡ bǐ sài ( ) ( ) (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予( ) 攻( ) 船( ) 炮( ) 般( ) 饱( ) 矛( ) 功( ) 三、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 1.对方的矛如 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 ,还是 。 2.坦克把盾的 、矛的 ,在战场上 。 作业设计: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集合 盾 防守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6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组课文,这一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看,怎么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知道矛和盾吗?谁能看图说一说呢? 生1:矛就是打仗的时候,攻击别人的武器 生2:盾就是打仗时,用来防守的武器 师:很好,那矛和盾是怎么集合的呢?学了课文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处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生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放下语文书,来看看老师手中的卡片,这是这片课文要求会认的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生字:矛,般,坦,蜗,持,盾, 师:读得不错,那我们再看一看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一起再读一读, 生读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 谁能够试着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手持就是手里拿着的意思 生2:雨点般就是像雨点一样,课文中说矛的劲锋像雨点一样又快又多,你能联系课文来说词语的意思,真会学习,下面老师请同桌轮流读课文,你读一段,他读一段 生轮流读课文 师:好,老师想请六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谁愿意读? 六位同学轮流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来评评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1:我读第三段时读到了一个长句子,不知在哪儿停顿,连气都喘不过来了, 师:不错,第三段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子,的确比较难读,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 师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再读一次,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都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默读课文 师:你可以边默读边拿笔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发明坦克的事, 师:说得很简炼,还有谁说 生2: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师:更清楚了还有谁说? 生3: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由矛的盾的长处想到发明坦克课文还写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说得好,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又是如何大显神威的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课题的呢?拿出笔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的呢? 生1:第五段的第二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师:同意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大显神威)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1:我想研究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 生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师:提得好,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又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02页,读一读田字格里的字,看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自读生字 师:谁来说说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神部首是示字旁,不能写成衣字旁 师:对,示字旁的很多字都跟古代的神有关系,以后同学们学到示字旁的字也要注意一下 生2:退的第六笔是一点,可不是一捺,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一下 师:老师来写一个 师范写“退”字 生3:盾的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撇,大家的写的时候可不要写错了 师:谢谢你的提醒,同学们,请把田字格里的生字每个写两遍,写完了之后,翻到词语表,把这一课的词语也抄一抄 生写生字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写得都很认真,注意到了写字的姿势,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现在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吧 听写词语:矛盾,大显神威,后退,(注意退字的第六笔)招架,集合 师:写好了我们跟屏幕上的词语对一下,全对的给自己画上星,有错的赶快订正过来 师:同学们,还记得吗?让节课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呢? 生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的进攻的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 生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师:那我们现在就先来研究第一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呢?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然后同桌合作学习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把这个过程画下来,也可以简单地写下来 同桌合作学习 师:我们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生1:让我来详细地说一说吧开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发明家发现盾太小了,如果有铁屋子那么大,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他了,可以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不能打到敌人了,于是,发明家在铁屋子里伸出个矛,当然,这个带引号的矛就是枪或炮了可是这个铁屋子不会动,还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就这样发明了坦克 师:介绍得很清楚,还有谁愿意来 生2:我们先画了一个盾,可是盾太小了,我们又画了一个铁屋子,从铁屋子里伸出了炮口,再安上轮子和履带,这样铁屋子就能走了, 生3:我来具体地介绍一下发明家与朋友的比赛中,想到盾太小了,想到了铁屋子,又想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不能进攻,又在铁屋子上伸出炮,为了让铁屋子能像人一样行动自如,还给它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这样坦克就发明出来了 师:介绍的很好,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步步改进,终于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一到四自然段 生齐读一至四自然段 师: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我觉得发明家很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生2:我也觉得发明家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他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怪不得题目叫矛和盾的集合呢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呢?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吗?自己来练一练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1:读“1916年……十公里” 生2:我觉得他还没有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我再来读一读 师:的确是大显神威呀,能谈谈你读后听感受吗? 生1: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真是厉害,德国兵头一回见到坦克这个庞然大物,被吓得哇哇大叫,拼命地喊“救命,救命”乱成一团,打都没打,就败下阵了, 师:那发明发家发明坦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你们能不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呢?同桌间试着讨论讨论 同桌间讨论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先说 生1:我能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现在的铅笔就是把铅笔和橡皮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这样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师:对呀,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呢,还有谁说, 生2:我还能举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航空母舰就是把飞机和轮船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才那么了不起的 师:你们真不见多识广 生3: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发明坦克这件事情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道理,课文中还用了不少好的词句呢,请你们来抄一抄吧 生抄词句 师:也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谁来说说你都抄了哪些词语 生1:我抄了“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趣 生2:我抄的是“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要把这个道理记在心里 生3:我摘的是几个四字词语 师:你们真会学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