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
范文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精选15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问题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2一、案例背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文章告诉大家,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篇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十分感兴趣。因而我在授课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能通过自主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来达到课堂教育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揭示题意,整体感知 师: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读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板书课题时,强调“矛”的写法) 学生读后纷纷回答 师:大家都在关注故事的内容,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不需老师多讲,只需你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就能了解。现在请大家读课文。 学生边读边想。 师:想好了说给自己的耳朵听。 学生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把你们刚才说给自己听的说给前后左右听 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 师:我请三位同学把你的问题说一说。 经过初读,连起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通过读课文、相互交流解决,自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自己叙述、相互交流,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了解,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师:课文学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学完了? 生1:没有。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像《闻鸡起舞》一样,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生2:我认为还需要深入地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细节。 师:真好!同学们该怎样接着学呢?故事讲完了,作者有一句总结全文的话,找到了没有?把它画出来。 学生有的画了,’有的自己给课文另加了结尾。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位同学很有头脑,也很有主见。他不完全依照课文的话,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请她来说说她给课文的结尾。 2、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读议课文。 师:自由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找出事情发展的起因。提示:有时候一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自读思考。 师:找要好的伙伴交流交流。要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探究, (这是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3、读议课文最后两段。 三、课堂练习,扩展思维 师: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扩写成自己的一段议论。 生: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师:很难得!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能由此及彼。 生:因为英国人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们能够最早发现矛和盾各自的长处,并将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这样他们才发明了坦克。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把合二为一作为了发明的源头。 生:…… 师:还有好多种说法,今天回去不妨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并将其写成自己的感想。 三、案例反思 1、营造自主学习空间,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我们经常都会挂在口中,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落实,即使让学生自学、讨论也是一晃而过,听起来好像热热闹闹,其实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两三分钟过后,老师让小组交流,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意见,小组讨论根本没有形成共识。其实是在走形式而已。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两节课,我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的时间,使人人都能认认真真、从从容容地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主体参与收到实效。 2、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把自己的意见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可以多走几步”,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没有强求统一的读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去读,只要能读出感情即可。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问当法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带着问题读”,学生总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转,在老师既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虽有议论纷纷的场面,但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锥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促进思维、理清思路方面的提问,但不管教材难易、学生水平和年级的高低,课课“带着问题读”,段段“带着问题读”,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阅读能力的缺陷,不能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不能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读读作者议论的句子,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自己读书,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与小伙伴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4、鼓励学生动手演示、上台表演,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活动 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神情并茂的动作表情、有趣的板画和图片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做矛和盾,深入感受。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不仅使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在这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学习语言文字,通过对所演示的情景的观摩思考,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对语言文字也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主体参与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和发现。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从矛和盾的故事中总结在生活中的道理”,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3问题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首先我在揭题时先让学生借助插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 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 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 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 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 生:…… 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 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 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 生:……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4【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自相矛盾的故事吗? 老师简单讲故事,介绍矛和盾的由来与历史。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那还是不是我们的故事里头的人物那样自相矛盾了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自由地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 出示生字,开火车请学生读。 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就会掌握生字的读音,而且能读得很标准,你自己一个人试试能不能行? 那么你帮生字宝宝戴上音节帽。戴错了可要哭了。 学生注音。 师:除了生字,你敢不敢挑战一下课文中挺难的字呢?谁愿意来领读? 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师:会读生字,那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就更好了。我们来轮流读课文,听好了,也许老师很快会叫到你的名字。所以你不可以分心。/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5【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6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 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7一、文本解读。 打开文本,我的思维便一直停留在题目《矛和盾的集合》上,停留在这个充满遐想的题目上。它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迸出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我仿佛听到卖矛盾的人在大声吆喝:我卖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任何坚固的盾都可以刺穿;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矛都不能刺穿。耳边似乎传来周围的听众对他的嘲笑声。 沉浸在题目引发的无限遐想中,我的脑海里突然迸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两样水火不容的兵器怎会集合?集合成什么兵器?威力怎样?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文本,我被发明家的其思妙想征服了。发明家将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而这一伟大的发明竟萌发于他和朋友的一次比赛中。当朋友的矛如雨点般向发明家刺来,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时,却萌发了盾太小有铁屋子大就安全了,但这样以来却变成了保命的缩头乌龟。于是,发明家想到在铁屋子里开个洞,从洞里伸出“矛”——枪口或弹口,还要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第一辆坦克的发明在什么时候,矛和盾出现在什么年代?我上网查阅的相关资料: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查到这我对发明家产生了崇敬之情,并渐渐在我心中弥漫开。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但只有这位尊敬的发明家通过多角度的思维,集中了这两种兵器的长处,让他们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让这庞然大物刀枪不入,所向披靡。 当我再次走进文本,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最终改进完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不得不让我折服。课文中描绘的两个场景深入我心。第一个场景是:发明家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第二个场景是: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两个场景,在我脑海里引起强烈的对比冲突。 第三次我以“欣赏”的角度走进文本。感受到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内容的环环相扣,叙事的简洁明了,用事实讲道理,这就是文本的独特魅力。当我读到“雨点般”、“难以招架”等词语时,我仿佛看到当时场景的激烈,发明家处境的危险。“大显神威”、“哇哇大哭”等词语让我感受到坦克第一次亮相时那壮观威风的场面。我似乎看见坦克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打机枪打炮,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被坦克吓得魂飞魄散的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慌忙而跑,嘴里不停地叫着:“怪物来了!怪物来了!”,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国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德军不站而败。 教学目标: 1、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扩展、补白等方法理解“大显神威”“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1.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导入。观看flash动画 2.揭题。从中你了解到哪些关于矛和盾的信息?预设: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 3.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矛”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同学们也很容易忘记,那一撇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盾”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三个部分写法一样,每一个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4.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课文读通,再想一想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 2、 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难以招架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紧张 危急 固然 乱成一团 庞然大物 出示履带 坦克 自卫 进攻 善于 课件出示: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 (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3、初步理解课文。 (1)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坦克 (2)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坦克的威力。 1.课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说说对坦克的认识吗? 3.我们课文是怎么展现坦克的风采?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用“~~~”划出坦克厉害,神威的句子。 3)让学生读。你觉得哪几个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坦克的神威。自己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发明家是如何想到发明坦克的? 2、默读1—4自然段。 课件出示词语和一段话。其中一段话的内容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要求边默读课文边填写生字新词。 矛 盾 集合 手持 雨点般 坦克 进攻 自卫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难以招架 从上面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把长文章读成自己的短文。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遭到对方( )地 猛烈( ),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 )。他想到:如果把 ( )做成铁屋子,再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 ),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于 是发明了( )。这个( )一上战场就( )。 3、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4、课件展现发明家的想法。(运用坦克图片加以解说) 师:我们看,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1、 课件出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做这里的趣味数学题。 (课件出示:矛+盾= 橡皮+铅笔= ) 师:日常生活中怎样的发明呢? (预设:电视+电话=可视电话:轮子+椅子=轮椅:镜片+镜框=眼镜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五、.深情小结,跃于实践。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8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 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 矛 盾 进攻 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 坦克 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 )——( )——( )——( )——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1、师: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在战场上发挥了无穷的威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生)“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矛、盾 六、板书: 25、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 ? 一 二 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坦克(大显神威)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9教学目标: 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0a组 基础知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2分) jí hé jǐn zhānɡ wū ɡuī ( ) ( ) ( ) pào kǒu zhàn chǎnɡ bǐ sài ( ) ( ) ( ) 二、汉字小游戏(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12分) 加 ( ) 申 ( ) ( ) ( ) 召 ( ) 至 ( ) ( ) (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予( ) 攻( ) 矛( ) 功( ) 船( ) 炮( ) 般( ) 饱( ) 四、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9分) 1.对方的矛如 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 ,还是 。 2.坦克把盾的 、矛的 ,在战场上 。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 一身,谁就 会是 。 五、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18分)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改为“被”字句) 2.无情的大火把那片树林烧得精光。(改为反问句) b组 综合能力 六、给句子排排队(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 话,标上序号)。(6分) ( )强强种了一棵丝瓜,细长的丝瓜秧上长满了绿 色的叶子,不久开出了几朵黄色的小花。 ( )小丝瓜长得可好了,强强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 ( )花谢了以后,秧上挂着几个小丝瓜。 七、阅读乐园。(20分) 用脑想 用心说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囤(hú)固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废 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 像)。这使得他十分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ī)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这样要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书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shuài)地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而且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人,有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二个有学问的人。 1.划去第1自然段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字。(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疑心——( ) 忠告——( ) 忽视——( ) 明确——( ) 3.根据意思写词语(在文中找)。(4分) (1)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 (2)阅读时,一眼便可看十行字。比喻看书速度 快。( ) (3)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的枣吞下去。 ( ) (4)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 ( ) 4.陈正之读书记不住的原因是: 。(4分) 5.陈正之成为有学问的人的原因是: 。(4分) c 组 智力发散 八、人名填空(在括号中填入相应的人名,把成语补 充完整)。(15分) 1.( )好龙 2.名落( ) 3.( )移山 4.( )失马 5.( )自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1《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 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分析周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分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从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词语之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字词的意义。这一步教师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从会意的角度出发,提醒学生写字的注意点,“坦克和履带”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履带的作用,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以现成的铅笔和书本作道具,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对这几个句子的教学,教师也各有侧重点。第一处:着重引导“你从哪儿看出这只是发明家的一个想法,非真实存在。”由此了解“如果````就```”这对关联词的用法。第二处:在想到自卫的基础上,发明家又想到了“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两种想法是如何巧妙连接,了解“可是````”这个转则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第三处:抓住“对了,当然”等词,通过朗读,体验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执着和灵感突现所产生的快乐感。 第三方面:巧用文中空白,探究发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过程,同时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发明家是如何想到给带“枪口和炮口”的“铁屋子”装上轮子、按上履带的,课文没有具体展开,这便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发明家,模仿课文中“如果````就`` ”“可是````”等的表达方式,阐述发明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从读到说到自由写,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1、板书中的两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可先让学生先想一想。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再提升一点,情趣可以调动得更好些。3、教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号,是否套用了句式,对说话时出现语病,就来不及注意了。4、如果句式中加上“于是”可能会更通畅些。 作为“我是学生的角度”给周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文中的发明家是谁?我想知道。2、当周老师提问: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对我来说,有些听不懂。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2【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 )+椅子= 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 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的运用,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应该说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⑴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⑵集体交流。 预设:引号的特殊含义,履带的图片解释。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⑴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克。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发明家,你能把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介绍时也可以学着运用一些连接词使语句更连贯。(出示句式) ⑵互动交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于是想到: 。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三、结合板书小结 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齐读)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这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体验。下课!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 想到怎样解决 矛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铁屋子开个小洞 伸出“矛”——枪口、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3《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第三节,我趁热打铁继续学习本课来写生字,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用上。我很认真地讲解了上次的作业情况:一是书写认真的;二是生字、词全写对的。联系本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认真”与“正确”集于一身(即作业本上),像书中的发明家一样,成为一名胜利者。学生们写得都很认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因为他们都想做一名集两者优点于一体的胜利者。本次作业结束时,只有6名学生出错,学生们书写都很认真。最后,我向学生宣布:他们都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看到学生都很高兴。课下,我写下了几句话:一、课文是最好的教育资料;二、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个“机会”;三、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平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4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 ) 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进攻 )和盾的( 自卫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 :(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生:……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生:…… 【评析: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同时真正地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内涵。】 师:同学们,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长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现代人聪明。生:那是因为科学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的思考。生:进一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改变了,做的也就改变,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问题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我想我们都会成为集众人之长于一身的优秀的人才。 【评析:运用对比冲突,引发思考的方法。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单元导语中提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学生的感想更加深刻一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方法采用了许多,上完以后,我反思我这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成功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成功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足之处:所以教学内容的划分有点显得比较谨慎。过于饱满,时间不够,教师可能急于求成,势必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15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 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介、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