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
范文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通用12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1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2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来自我介绍一下,老师姓杨,你们可以叫我?生:杨老师。师:真棒!上课之前啊,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想玩吗?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 )。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1、发明家( ),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2、(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3、结果(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 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 填一填: 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 盾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开个孔,把矛伸出来 不能跑 安个轮子履带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 可是,( ) 对了,( ) 当然,( )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25.矛 和 盾 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为什么? 优点 集于一身 怎样? 结果? (实录整理:冯梦姣)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老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三年级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以下是我听了这三堂前辈的优质课后的一点反思: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叶圣陶老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即“例子”中的精华。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这个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杨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合二为一”这个词语的过程中,思路层层深入,先是从字面意思体会,然后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理解“合二为一”的深层内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彻底贯彻了语文的实践性。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三位前辈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不同地学法指导:《矛和盾的集合》中杨老师主要采用了填空补充来概括全文的大意;而《富饶的西双版纳》是一篇语文优美的文章,臧老师主要采用了想象感悟法;《陶罐与铁罐》的语言比较有特点,于是杜老师则采取了朗读感悟法。丰富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3、凸显年段特点,从句到段,训练有层次。一、二年级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就要开始各种段式的学习和积累,这一点也是我们时常会忽略的。但是三位老师能牢牢把握这一点,让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都会出示一个段落进行填空说话,逐渐培养学生对段的意识,但是就如教研员徐老师所提出的,在段落教学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过多的注重训练句式,而缺乏了从段落中去理解只能让学生有段的意识,而无法培养学生对段的理解。这也是这次教研活动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之一,需要我们多深入研究,把这个年段特点,彻底地贯彻好。 以上只是我对这三节课听课后的粗浅想法,对于中段教学目标把握的探索和研究也仅仅看到了一点“门道“,还需要今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学习和总结。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通过越来越多的老师对中段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对中段教学目标如何把握一定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飞跃。但愿小语界能有更多这样值得探究的话题,使我们的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3……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数学学得很不错!那我接着考,行吗? 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 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 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 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 橡皮+铅笔 ?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 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 楼房+( ) 双层汽车 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王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矛和盾。 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生:矛和盾。 师:你们看这个“矛”字,(课件出示)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来,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矛”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盾”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 生:矛可以进攻,盾可以自卫。 教师板书:进攻、自卫 师: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将课题写完整。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个“集”字右上是四横,不要少写一横,下面的“木”横要长一些,托住上面,“木”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 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 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进攻 )和盾的( 自卫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 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教师巡视。 师:谁来读读自己划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非常好,谁也找到了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句子。)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什么感受? 生:很紧张。 生:很害怕。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句子。 师:是的,看到这个刺字,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紧张、害怕,请同学们再看看,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生:如雨点般刺来。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跳得很快。 生: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很紧张。 师:是的,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 生:左抵右挡。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挡一下,右边挡一下。 师:这是你的理解,不错。老师这里有一根锋利的矛(老师伸出右手食指),拿出你的盾来,有吗? 学生纷纷伸出手掌或拿出课本。 (待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4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矛、盾”等六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积累语言。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懂得课文阐明的道理,初步了解和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识字、写字、阅读有兴趣,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意识。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1、课前搜集有关“矛”和“盾”“坦克”的资料、图片。 2、课文插图、课文文字课件,坦克作战的录像。 3、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介绍“矛”和“盾”这两种兵器。 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把他们的优点集合起来就发明了什么? 板书: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2、出示坦克录像: 你们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坦克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吗?(出示坦克在战场作战的情景。感受坦克的威力。) 坦克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发射出猛烈的炮火,真是威力无比。 3、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中哪个自然段是描述这么有威力的坦克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指读第5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大显神威 从哪看出坦克大显神威的? 你是抓住哪些词来理解的? 庞然大物,凸现特别神气,特别威武。 吓得哇哇直叫 怎样叫,叫什么? 乱成一团 德国士兵乱成一团,有的抱着头掉头就跑,有撞到了别人,有的几个人压在了一起。 一下子 十公里 退的速度快,距离远 介绍背景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索姆河两岸到处是沼泽地,炮弹不时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抛上天空,浓烟笼罩着河岸。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英国军队利用这些钢铁怪物,其实就是坦克,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2)你能把德国兵这种恐惧、害怕、混乱的局面读出来吗? (3)指读句子。评价读的情况。 (4)齐读第二三两句。 (5)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想到发明大显神威的坦克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个内容? 三、学习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2出示第1-4自然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紧张危急的关头具体指怎样的情况?谁能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情况紧张危急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矛进攻的厉害。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感情朗读。 师: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这个想法好吗?为什么?(能够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指导读好两个感叹号。 (2)他还怎么想的?第四自然段 解决:“矛”引号的作用。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又产生这个想法?第三自然段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师:现在,发明家把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它身上你还能发现矛和盾的影子吗? (3)出示坦克图: 发明家在与朋友的对打中,为了 ,由盾 ; 为了 ,由矛 ,发明了威力无比的坦克。 (4)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指读1-4 (5) 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坦克的。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2.齐读第六自然段 3.师: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三、总结全文 课外拓展 1、其实像这种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的例子随处可见。 老师介绍带橡皮的铅笔 2.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6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7一、文本解读。 打开文本,我的思维便一直停留在题目《矛和盾的集合》上,停留在这个充满遐想的题目上。它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迸出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我仿佛听到卖矛盾的人在大声吆喝:我卖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任何坚固的盾都可以刺穿;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矛都不能刺穿。耳边似乎传来周围的听众对他的嘲笑声。 沉浸在题目引发的无限遐想中,我的脑海里突然迸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两样水火不容的兵器怎会集合?集合成什么兵器?威力怎样?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文本,我被发明家的其思妙想征服了。发明家将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而这一伟大的发明竟萌发于他和朋友的一次比赛中。当朋友的矛如雨点般向发明家刺来,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时,却萌发了盾太小有铁屋子大就安全了,但这样以来却变成了保命的缩头乌龟。于是,发明家想到在铁屋子里开个洞,从洞里伸出“矛”——枪口或弹口,还要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第一辆坦克的发明在什么时候,矛和盾出现在什么年代?我上网查阅的相关资料: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查到这我对发明家产生了崇敬之情,并渐渐在我心中弥漫开。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但只有这位尊敬的发明家通过多角度的思维,集中了这两种兵器的长处,让他们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让这庞然大物刀枪不入,所向披靡。 当我再次走进文本,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最终改进完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不得不让我折服。课文中描绘的两个场景深入我心。第一个场景是:发明家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第二个场景是: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两个场景,在我脑海里引起强烈的对比冲突。 第三次我以“欣赏”的角度走进文本。感受到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内容的环环相扣,叙事的简洁明了,用事实讲道理,这就是文本的独特魅力。当我读到“雨点般”、“难以招架”等词语时,我仿佛看到当时场景的激烈,发明家处境的危险。“大显神威”、“哇哇大哭”等词语让我感受到坦克第一次亮相时那壮观威风的场面。我似乎看见坦克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打机枪打炮,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被坦克吓得魂飞魄散的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慌忙而跑,嘴里不停地叫着:“怪物来了!怪物来了!”,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国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德军不站而败。 教学目标: 1、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扩展、补白等方法理解“大显神威”“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1.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导入。观看flash动画 2.揭题。从中你了解到哪些关于矛和盾的信息?预设: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 3.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矛”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同学们也很容易忘记,那一撇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盾”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三个部分写法一样,每一个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4.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课文读通,再想一想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 2、 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难以招架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紧张 危急 固然 乱成一团 庞然大物 出示履带 坦克 自卫 进攻 善于 课件出示: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 (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3、初步理解课文。 (1)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坦克 (2)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坦克的威力。 1.课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说说对坦克的认识吗? 3.我们课文是怎么展现坦克的风采?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用“~~~”划出坦克厉害,神威的句子。 3)让学生读。你觉得哪几个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坦克的神威。自己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发明家是如何想到发明坦克的? 2、默读1—4自然段。 课件出示词语和一段话。其中一段话的内容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要求边默读课文边填写生字新词。 矛 盾 集合 手持 雨点般 坦克 进攻 自卫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难以招架 从上面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把长文章读成自己的短文。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遭到对方( )地 猛烈( ),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 )。他想到:如果把 ( )做成铁屋子,再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 ),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于 是发明了( )。这个( )一上战场就( )。 3、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4、课件展现发明家的想法。(运用坦克图片加以解说) 师:我们看,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1、 课件出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做这里的趣味数学题。 (课件出示:矛+盾= 橡皮+铅笔= ) 师:日常生活中怎样的发明呢? (预设:电视+电话=可视电话:轮子+椅子=轮椅:镜片+镜框=眼镜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五、.深情小结,跃于实践。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8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 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9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坦克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指一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课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指导写“集”。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能句子,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3、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指导并范写“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问题: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二)、同桌互相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左抵右挡”。 ②“如雨点般”说明什么?对比朗读,哪个句子好,好在哪儿?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对方的矛向他刺来。 (引导学生想象:下大雨时,你打着一把小伞,遮住左边右边湿,遮住右边左边湿,这是因为-----?学生回答:伞太小啦!) ③师: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第二个“!”是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两个“!”,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第一句要带着感情来读,第二句要读出发明家的喜悦之情。 2、过渡到第三自然段: 师:盾大得像个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固然”是什么意思?后面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却”,即肯定了前面的,但强调的是后面的内容。 3、第四自然段: 师: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①出示坦克图片,让学生指出哪是铁屋子,哪是枪口或炮口,哪是轮子,哪是履带? ②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提示,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小黑板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可是, 对了, ) 4、第五自然段: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 ①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 ②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合二为一的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5、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②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③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④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三、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写在笔记上,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10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 6、理清脉络 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理清层次 第一段(1—4)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第二段(5)讲坦克在实际运用中大显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 ⑴引导学生观察。 ⑵难字示范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1、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2、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⑴可以把第一个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②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③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⑵最后一段的含义: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中心: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归纳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参考资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4、词语 集合—使集合;汇聚。 左抵右挡—“抵挡”,就是抵抗的意思。 难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危急—危险而紧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 自卫—保卫自己。 履带—围绕在拖拉机、坦克等车轮上的钢质链带。装上履带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压强,并能增加牵引能力。也叫链轨。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长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两年完成。 钻:zuān钻洞、钻研、钻探机;zuàn钻石、钻戒、金刚钻。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11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矛和盾的集合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坦克、左抵右挡”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好!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矛和盾你们认识吗?能在图中找到它们吗?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那么集合这个词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 二、初读感知: 1、矛、盾它们是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吗?读了课题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3、出示生词:检验: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熟悉文本, 5、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回顾问题:了解发明家是发明坦克的过程。 2、出示自学交流要求:(读,画、话,) 3、生生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1)交流比赛场景。 在读与情境中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当时的紧张场面。 (2)交流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在读中理清发明家的思路:盾太小——铁屋子——想进攻——开小洞——装轮子——成坦克。 (3)交流坦克的大显神威,体会发明家智慧的力量。 在读中烘托坦克的威力,进而体会集合的力量。引出道理。 (4)收获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课堂拓展: 1、回顾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思考:( )和( )集合成( ) 2、综合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 五、总结课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去想、去做。想的不一样做的就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坦克 长处 集于一身 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12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聂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考考你的记忆力”。 2.大屏幕上会出现许多物品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记,咱们比比谁记得最多,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图片) 3.说说吧,你记住了哪些?(生答)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胜利者。 4.看,这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所有物品的图片,知道吗?在这些图片里还藏着一个秘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想知道吗?认真读书,用心思考的同学一定会有所发现! 游戏我们先玩到这儿,下面我们准备上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字词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2.对,就是矛和盾。矛和盾是两个生字,伸出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中间的横钩要托起上面的部分,第四笔是弯钩,最后一笔撇要写舒展;再写“盾”,盾先写外面的部分,里面是横、撇,下面是“目”。 3.矛和盾是用来做什么的?(生答)是呀,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这两种武器是相互对立的。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矛和盾的集合”,这里的集合和我们平时站队集合的“集合”一样吗?(生答)这里指的是二者合并在一起,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就让我们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翻到第25课,我请这一组同学来接读课文,起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接读课文) 2.(出示词语)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点蓝“坦克”)“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把它的读音借用到汉语中来叫“坦克”,像这样的音译词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吉普、汉堡、咖啡、沙发图片,生相机读词)。 4.(点蓝“左抵右挡“)看看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引导生发现“左”“右”是一对反义词)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这些词多有趣呀! 5.(出示“发明家、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用上这些词语,你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小结:你们看,这些词语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它的第一个作用。 (点蓝前五个词)看看这些蓝色的词语,这是讲的——(指名说)这是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过程)再看红色的词语,它又讲了——(指名说),也就是坦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板书:作用) 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生答,相机行事板书:道理)。 你们看,这些词语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6.小结:这篇课文讲得就是矛和盾集合的过程、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道理。 (三)精读感悟,重点深究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 那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比赛。看,朋友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了,刺向你的左边,你会(生答:挡住左边)刺向你的右边了……(生答) 小结:就这样,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但最终的结果却还是难以招架。 (2)聚集两“!”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生读画句子) ①谁来读读你的画的句子。(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段话的标点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是啊,这段话中用了两个感叹号。那这两处的感叹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②(点红第一句:“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请你来读一读。看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一:学生读不到位。 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二:学生读到位,学生听不出来。 师:面对朋友猛烈的攻击,发明家想:盾太小了!你听出来什么? ③指导朗读:谁来着急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你们看,从第一处的感叹号,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的心急如焚! ④(点红第二句话:“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自己读一读,看又表达了什么情感?谁来说说。(指名说) 把盾变成铁屋子,就能保护自己了,发明家想到了自卫(板书:自卫)。 ⑤小结:想到了这么巧妙的想法,此时发明家的心情多高兴呀!就让我们把发明家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吧,谁来读? ⑥指导朗读。 (3)合作朗读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手忙脚乱、难以招架的情况下,突发灵感,产生了一个想法,多有意思呀,我们把这个情景来读一读吧。我们这样来读:老师读蓝色的部分;黑色的部分男生读;红色的部分女生读,准备好。(合作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和书上有什么不一样?(生答) (2)有“可是”和没“可是”有什么不一样呢? ①学生答到内容。 刚才发明家想到的是自卫,现在他发现了自卫的不足,一个“可是”,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想法的变化!那再看“可是”,你还读出了什么? ②学生答到情感。 一个“可是”就让我们读出了发明家情感的变化。 ③从“可是”中还能读出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生对比读。听一听,我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方案一:学生答到急、快。 师:是呀,这是发明家瞬间产生的想法,所以老师要读得快一点! 方案二:学生答不到位。 师:可—是,老师是这样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你们看,从一个“可是“,我们还读出了发明家思维的敏捷。 (3)就这样,发明家继续思考着,他又想到了——(出示: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生读。(相机板书) (4)小结:发明家由自卫想到了进攻,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了。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2)(出示坦克图),看,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能看着图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指名说,上台说) (3)就像同学们所说的,盾能自卫,改成铁屋子,自卫的本领就更大了,矛能进攻,改成枪口或炮口,进攻的能力就更强了,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能动了,坦克作战就更灵活了。你们看,坦克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想不想亲眼看看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录像) (2)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真是威力无比呀,让我们把坦克的威力读出来吧!(生齐读) 5、回顾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1)(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就是发明家的整个思考过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2)我们一起来看:首先发明家想到了——(指名说) 接着,他又想到了——(指名说) 最后,他想到了——(生答) (3)小结:坦克的发明就源于这深入而又全面的思考过程。 (4)朗读:就让我们把这个思考过程读出来吧,这次,我们这样读,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你们组推荐——,你来读第一部分;你们组——你来读第二部分;你们——你来读第三部分,你们可是大家推荐出来的呀,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非常出色。(三名同学读) (5)读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你想说点什么?(生答)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就像同学们所说,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生齐读 (2)你们想做胜利者吗?你们想做今天的胜利者吗?机会来了,还记得我们做的那个游戏吗?看!(出示课件)铅笔+橡皮就是带橡皮头的铅笔,像这样,你还能说吗?(生说) (3)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生齐读。 这个道理用一个四字词来说,就是“集优者胜”(板书:集优者胜) (4)(出示:伞衣图片),一位四川的小学生把雨伞和雨衣合二为一,发明了伞衣,这个小学生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总结全课:在生活中,像发明家一样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想问题,你也会成为胜利者!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25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过 程 自卫→进攻→合二为一 作 用 大显神威 道 理 集优者胜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