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找骆驼教学设计
范文

找骆驼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习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3、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4、师生评议。

  四、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2、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3、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2、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平。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准备】

  小组自主学习表格;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实验

  教师首先出示半杯水,然后请学生向水中放入大量辣椒水,教师和一名学生共同品尝。教师尝得津津有味,学生辣得苦不堪言。

  问:我们同样尝了这杯辣椒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生各抒己见。(如有人发现其中的秘密,可让其解释。如没有人发现课程结束前,教师揭示其中的道理。)

  (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还有意的训练了学生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与本文寻找失物紧密相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生自由回答。

  (简单回顾内容很有必要,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幻灯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我们组最棒!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填表:

  骆驼的特点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4、请将“骆驼的特点”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5、请换成“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说。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6、小组合作学习。

  7、展示交流:

  ⑴ 当学生每次用因果句式回答时,教师要追问学生是从哪一段知道的,并且为大家朗读那一段。

  ⑵ 带领学生体会商人与老人的心情、语气变化等。

  ⑶ 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分角色朗读。

  ⑷ 课本剧表演。

  (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表格的设计很符合文章的特点,“骆驼的特点”以及“老人观察到的现象”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理解课文;“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分析寻找骆驼的最好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不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从而提高对人物的认识。)

  2、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丢失的骆驼?

  生体会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拓展应用:

  请你也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破破这宗大案。谁如果成功了,就是我们班的大侦探。

  (幻灯出示案例)学生各抒己见。

  四、发散思维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上台表演。

  (想象说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说话能力,更是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揭示实验奥秘

  教师尝辣椒水的时候,用中指沾水,品尝的却是食指。(边解释边演示。)

  七、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骆驼的特点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左脚有点跛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结论 ← 思考 ← 观察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头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份礼物给你们,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猜不到吧,那老师现在就告诉你们,是一些精美的图片要送给大家欣赏欣赏。这些图片都能测试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同学们想不想比一比高低?(学生欣赏图片)

  2、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黑板的问题。 小黑板:(1)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2)老人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老人风过商人丢失的骆驼吗?(没有)那他怎会知道的这样清楚?

  4、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联把老人的观察和判断连成一段话。

  5、说了这么久老人,下面我们来说说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商人。商人在故事中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着急生气)哪个词说明商人生气了?(忿忿)商人忿忿地说了什么?“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人认为老人是在哄他,是把他的骆驼藏起来了?

  6、最后商人找到了骆驼没有?哪个词说明老人的指点是对的?(果然)

  三、课文延伸,比较异同。

  1、学了课文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商人又是个怎样的人?

  2、如果你看到找骆驼的这一幕,你想对老人或者商人说些什么?

  3、如果你是商人,在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又遇到老人,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那我们就把它读一读,演一演。(先分角色朗读,后带头饰表演)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六、作业:

  课后把课文演成课文剧,评选最佳演员。

  板书设计:

  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跛 又看见 路边有密和米 驮着密和米 还看见 树叶上的牙印 缺了颗牙齿

  观察 ---------- 判断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中国,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简评】

  崔峦:这是香港老师在内地上的一节语文课。《找骆驼》是一篇传统课文,内地老师教了许多年,但我还没有见过有一位老师像香港的曹老师这样教的。曹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怎样改进阅读教学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曹老师的教学大体分为故事导入、理解课文、学写启事等几个步骤。他一改阅读课重在理解内容的传统教法,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学写启事的习作练习。曹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彻底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33、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进行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板书设计:

  33找骆驼

  看到思考知道

  (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教学后记: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设计课的时候,又该如何去把握?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勾画重点词句、填写表格、在多样化的

  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四、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儿歌《骆驼》导入新课。

  2、师生共同板书,读课题,强调轻声的读法。

  3、看到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简单说说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要求: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检查初读情况

  (1)、齐读、开火车读词语(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正音)。

  (2)、说说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11个)

  3、看视频听读课文思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反馈:(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三)、简单学习阅读提示

  1、集体朗读阅读提示

  2、说说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

  (1)、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四)、细读感悟,解决问题

  1、分小组学习,自读讨论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勾画在书上,并填写表格。

  2、集体探究,细读解决问题。

  (1)、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①、抽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课件同步展示。(左脚跛驮着蜜和米缺牙)

  ②、把几个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集体说)

  ③、分角色朗读

  a、师读商人,生读老人。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商人的心情变化:着急——高兴——愤愤)

  b、男读老人,女读商人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课文的哪个

  部分告诉我们的?(10自然段)

  ①、读读这个部分,说说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不紧不慢”。

  ②、再读,注意读出不紧不慢的语气。

  ③、理解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课件同步展示:脚印左浅右深路上左蜜右米树叶上的齿印)

  ④、再读,同桌互相交流,在交流中用上“……因为………所以……”

  ⑤、再一次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3、商人找到骆驼了吗?齐读最后一段(果然找到了)。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男读商人,女读老人,叙述部分由师读)

  六、说说学习了课文你收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七、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老人看到知道特点

  脚印左浅右深左脚跛

  路上左蜜右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的齿印缺牙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的,懂得遇事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

  2、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3、培养学生用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骆驼对沙漠中的人们这么重要,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走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阿拉伯故事《找骆驼》(板书:找骆驼,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之前,老师给你们一个自学提纲,它能帮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1: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2:划出本课的生字词.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跛:腿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

  驮:背;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究竟:毕竟、到底;

  至于:课文中指另外再提到一件事。

  3、齐读词语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终于(找到)骆驼的事。

  四、合作探究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还可以根据课前导读来自学,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在导读中你有什么发现?a、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b、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

  3、小组合作探究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4、小组汇报归纳,学习重点段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5、学生回答。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7、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8、指名回答

  (1)填一填,说一说: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

  9、指导朗读

  10、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

  五、教师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3、师总结:是啊!我们遇到问题,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游戏

  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同学能否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板书设计

  左脚有点跛-----右边深、左边浅左驮蜜、右驮米-------左有蜜、右有米缺了一颗牙--------树叶留下牙印

  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本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理念:

  开展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找”骆驼为线索,通过朗读对话,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追寻到骆驼的踪迹而揭露真相。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关注后进生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联系提示语,学习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朗读;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对话巧引,导入新课。

  1、示片段,指导练习朗读对话。

  2、揭示题目,引入新课。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拼读字词,理解词义。

  3、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

  三、真情对话,探究真知。

  (一)读对话,了解骆驼的特点。(读一至八段)

  1、划出提示语,练习对话。

  2、设问思考: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3、汇报,板书。

  4、设疑引入下文。

  (读“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问:听了老人说的话,如果你是那个商人,你会怎样?)

  (二)细读对话,追寻骆驼的踪迹。(读九至十一段)

  1、朗读商人的话儿,理解“忿忿”的意思。

  2、读文设疑: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3、汇报,板书,小结。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真情演绎对话,体会情感。

  2、回顾过程,学习方法。

  五、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趣谈生活情景。

  2、谈话结束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左驮着蜜、右驮着米

  树叶上留下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观察——思考——结论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这是省编义务教育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一一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那只骆驼藏起来了。第10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情况以及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课文语言朴实,易于理解,尤其是文中的对话部分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朗诵感悟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读对理解感悟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运用读,想,找,议等方法学习课文,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4. 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6.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过失的骆驼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见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学会本得的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区别“过失”,“丢失”“详细”“仔细”的不同意思,

  8、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9、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0、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朗读课文,理出线索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a.老师出示问题。◆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根据线索,比较异同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角色朗读,表现人物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 印 右 深 左 浅 — — 左 脚 破

  左 有 蜜 右 有 米 — — 驮 着 蜜 和 米

  树 叶 上 齿 印    — — 缺 牙 齿

  ( 仔 细 观 察   分 析 判 断 )

  作业设计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 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三、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 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 那可不知道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l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

  6 找骆驼

  脚 印 右 深 左 浅 — — 左 脚 破

  左 有 蜜 右 有 米 — — 驮 着 蜜 和 米

  树 叶 上 齿 印    — — 缺 牙 齿

  ( 仔 细 观 察   分 析 判 断 )

  附:

  【词语解释】

  忿忿(fèn fèn):同“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指点(zhǐ diǎn):指出来使人知道。

  商人(shāng rén):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

  【难句解析】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这段话是老人所讲的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出结论的。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3

  《找骆驼》原文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没看见一只骆驼?”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赶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找骆驼》教学设计

  (一)课程名称:找骆驼

  (二)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并能够正确读写“骆驼、跛、驮、愤、啃、究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的,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五)教 具: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谜语,大家一起来猜猜看?请同学们看电脑课件。第一个,“沙漠一只船,船上载大山。远看像笔架,近看一身毡。”第二个,“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大家想想谜底是什么呢?给个小提示,猜一种动物。(生:羊、马、牛……)不对不对,再猜猜,同学们也可以从课本上找找答案。好,你的.小手举得又直又高,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猜的是什么动物?(生:骆驼)对啦,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板书),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2页,全班和老师一起大声的读出课题,找骆驼。

  2、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1)好,通过刚才的猜谜语,大家发现骆驼有哪些特点呢?这位男生你来,嗯,骆驼有两座驼峰对不对,驼峰里面藏着水。还有吗?这位女生你来,很好,骆驼耐旱,在沙漠里,可以几天不喝水。还有没有?你来,对的,还可以驮重物。那《找骆驼》这篇课文中商人丢失的骆驼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章,将描写骆驼特点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好,大家都读好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说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

  好,这位女生,请你来回答,“左脚有点跛”(板书)对不对?你能将文中的句子准确的完整的读出来吗?(生:老人说:……跛)哪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沉默)那请你先坐下回忆一下,我们请另一个同学来回答,好就请你,是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板书)、“缺了一颗牙”(板书),好的请坐,现在还请这位女生来回答,是的“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你回答的真好,请坐,同学们看,刚才她只是太紧张,一时间忘记了。

  当商人问老人,“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回答了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老师(生齐答:那我可不知道)

  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如果你是这位商人,你会怎样想?(生:这可恶的老人把我的骆驼偷走了/一定是这黑心老人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是啊,老人会不会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呢?商人这时的很生气了,于是商人愤愤地说了什么?请一位同学用生气质问的语气来给同学们读一下商人的话,你愿意来给大家读一下是吗?好的,就请你。你读的真好,把商人那种生气质问的口吻都读出来了,请坐!

  请全班同学一起用生气质问的语气来读商人的话,感受商人以为是老人把他丢失的骆驼藏起来的那种生气的心情。商人愤愤地说,起。

  (3)好的,同学们读得太棒了,老师都感觉到商人那种生气的心情了呢。如果老人说的是真的。那么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现在请男生扮作老人,女生扮作商人,老师作为旁白,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师:从前有个商人……赶上去问:(女)“……”

  师:老人说:(男)“……”

  ……

  好的,角色扮演完毕,接下来。老师要提问了,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

  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目光,就请你来,生:…… 嗯,第十段写到,老人看到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还有吗?是的,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就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那还有吗?对啦。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你回答的十分准确,声音洪亮,真是太棒了,请坐。所以,老人的观察能力是不是很强?是的。

  那么老人有告诉商人去哪里找骆驼吗?这位男生,请你来回答,嗯嗯,老人告诉商人要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请坐,那同学们告诉老师最后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是的,找到了。

  (4)同学们通过学习《找骆驼》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是的,大家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情,它们往往会告诉人们答案。

  同学们来说说,你曾经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哦,你吃苹果的时候观察到苹果上面有虫眼,你下了一跳。好,请坐。你观察的真仔细,那老师觉得那颗苹果一定很甜,因为小虫子都爱吃,对吗?还有其他同学呢?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来,你观察到你养的小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你观察的真是细致入微啊,没错的,小金鱼睡觉时眼睛也是睁着的,因为它没有眼皮。

  好,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七)作业设计

  接下来,我们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种小动物或者小植物,然后写一篇小短文,说说你观察到什么。

  2、请同学们课后将“骆驼、跛、驮、愤、啃、究竟”这几个词语抄写三遍,家长签字。

  (八)板书设计

  找骆驼

  左脚跛 路上的骆驼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颗牙 啃过的树叶上留有牙印

  (九)课后反思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出的不同心理。

  2理解课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

  3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骆驼的图片,学生介绍

  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人行走的时候必须依靠骆驼,可是有个商人,却把自己的骆驼走失了,今天我们就和他一起去找骆驼。

  3.齐读课题。

  二、了解导读语

  1.回顾学习略读课的方法。

  2.自由读导读语画出学习任务,并指名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词,列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根据提示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交流起因经过结果,并且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总结方法:今天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要素结合法。

  四、品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商人与老人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2.交流

  (1)商人是着急___愤愤地练读相关语句

  (2)老人是不紧不慢练读相关语句

  3.了解老人知道骆驼特点的探究过程

  提问:

  (1)老人为什么说起话来不紧不慢?

  (2)老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的?(理解老人是因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清楚的了解骆驼的特点)(板书)

  (3)默读十自然段,把发现的线索用横线画出,把结论用括号标出。

  (4)再读十自然段

  (5)骆驼找到了吗?从哪个词看出的?果然的意思?造句

  (6)分角色读课文比赛。

  五、拓展训练

  多么厉害的老人啊,你想夸夸他吗?用“我想对您说:‘_______。’”的句式写下来。之后交流

  结束语: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做一个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结论

  脚印左浅有深左脚跛

  路左蜜右米左驮蜜右驮米

  牙齿印少了颗牙齿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了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一、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二、解读测评,调整目标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1、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六、当堂测评

  (1),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2),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去找,照老人的(,)一路找去,(,)找到了走丢的(,)。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