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范文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6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 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4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6一、教学设计理念: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实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之前,准备不够,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不错,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气氛不够,风声的音效太短了,学生还未体会到就没了,应该再引导让学生再体会一下)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反思: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饶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反思: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 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