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范文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5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老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老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老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老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后,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6一、导入 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 1、按要求自读三遍 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促(cù)深(shn) 4、齐读两遍出示图片 5、出示词语 萧萧促织篱落夜深 6、书写 促深 7、生写两遍 三、解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2名) 2、齐读1遍 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梧叶飘飞 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听到:秋风;萧萧。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 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 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 第二句,该画什么 (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 (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寒(感到寒冷) 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寒(感到孤苦) 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 (4)梧叶(比较夏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8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9课文分析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0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 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1一、教学设计理念: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实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之前,准备不够,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不错,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气氛不够,风声的音效太短了,学生还未体会到就没了,应该再引导让学生再体会一下)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反思: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饶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反思: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 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