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
范文 |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精选13篇)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1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雄伟壮丽,歌颂了申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的是长城与运河。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 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交代了观察的独特方位:广裹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描述了观察的鲜活的图阂环嬉炀跋螅托脑媚俊4司?奇在何处,异在哪里?接着,诗人用四行诗凝练、形象进行了刻画。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诗人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无比的民族自豪感。 本诗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动。 教学建议 1·指导读书。 (1)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要让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流利。通过读课文,首先让学生谈谈课文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从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可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的几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体会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由朗读课文为主,间以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做到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2)精读感悟。 通过精读深思,重点让学生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的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时,可从三方面着手:看图(或录像)欣赏;补充阅读;读文体悟。通过看图或录相,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通过补充长城、大运河的有关信息资料的阅读,让学生立体感悟长城、运河的雄姿。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读文感悟,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 第一部分写长城的奇异:它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婉蜒;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它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谱写的不朽的诗篇。 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奇异:它像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纵贯南北五千里;它是几百万人民心血谱写的动人的诗篇。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像,感悟长城与运河的雄伟壮丽。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景色的壮美,语言的韵美,抒情的真挚。 2·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可从两方面把握诗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看,本诗描写了几幅图画;二是句式上看,一、二行与七、八行两部分上内容一样,三~六句两部分诗句表达句式一样。在掌握本诗表达特点后,让学生自由熟读成诵。在基本会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提醒学生根据诗歌的特点,注意合理的停顿、重音。 3·迁移练习。 (1)学写一段话:完成课文后练习四,根据提供的词语,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2)仿写一段诗。 着重从两方面提示学生:一是写什么,可这样设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诗来赞颂它吗?(如:京九铁路)二是怎么写。可以仿写,一、二、七、八行与课本一样,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 , 北起 ,南到 ,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或祖先)。 4·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搜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与人民智慧的短诗,在班级报栏内搞一次题为祖国颂的诗抄张贴。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2作者:承智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长城和运河》教学后评价 文/承智 自评: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 其二,是开学的时候,我的女儿回家查长城和运河的资料,让我帮她找。小女念三年级,我于是看了她上的课,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跟女儿的老师说,这课留着我来上,小女也很高兴。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在飞机上航拍的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 “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似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次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课后,有这样的几点感受: 1、 备课中的设计,基本达到了目的,预期的效果也还好; 2、 一节课的时间感觉稍紧了点,如果说是这样的教研课,分两课时去处理,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且有很多的训练点可以落实; 3、 学生的理解有一些距离,如果能在课前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先走进长城和运河的历史,有这样的前期辅垫,再上课,效果应该可以完全达到。 4、 如果分两课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写诗,是一种写作训练,尤其对于诗歌来说,引领学生走进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的兴趣。 5、 对于评课教师的评课,我收益匪浅,我想,我需要好好消化,今天整理的一些,发在网上,是想引起更多的同仁去讨论。批判是对我最大的帮助,教育的智慧是要以共享的。 张秀芝: 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我们平时上课,往往走不出教材,走不出课堂,带着学生在划好的小圈里转,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相应来讲就窄了,小了。而这节课,佘主任却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巨大空间,思考有了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了。特别是佘主任的结课,将《长城和运河》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思考,提炼出一个大写的“人”字,很有深意,你想,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祖先创造的;而他们所体现的那种文化和精神也是中华了族创造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一个大写的“人”。形象而直观。 徐丽: 佘主任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窦桂梅老师所说的,课堂上的三个度:温度、广度、深度 首先是这节课,将长城和运河放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文化时空中、精神时空中去感悟,所涉及的知识广度到位;而在提炼中,一个大写的“人”字,将“不朽”和“动人”诠释得很充分;在课堂上,佘老师情绪饱满,“温度”调适到位,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整个课堂和谐而充满活力。 吴建华: 这节课,佘主任对《长城和运河》的提炼挖掘很深,拓展得很广。这是我们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尤其是结果中,总结的那个大写的“人”,形象而直观;这节课中,佘主任注重语文的积累,如由“连绵起伏”拓展词语“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由“银光闪闪”而引出“波涛滚滚、金光闪闪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都做得很到位。但从课堂结果来看,学生距离预期似乎还有一段距离,比如说,佘主任对诗歌的朗读要求很严,但学生读得还是没有明显效果,学生的情感投入不不是很到位,这方面还要去研究,也许与这段历史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有关。学生没有体验,是很难体会出情感来的。 杨涛: 这堂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是教数学的,但是教学的课堂是相通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很充分到位,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参与融为了一体。但在最后结课时,做为一个中国人,那种自豪感应该不只是学生有,教师也应该有,如果最后,不是让学生再读课语文,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那样的感染效果可能会更好!让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 陈先发: 佘主任的这堂课准备充分,在超越自我中,给我一次强烈的洗涤。主要表现在: 1、 扎实: 一节课应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佘老师能根据教材,抓住了很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经常会对词语望文生义,本课教学中,佘老师开课即与学生一起查字典,了解“奇迹”的意思,并且不注明出处,这种示范,对学生是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工具书,而且要求学生要严谨地用工具书。 语文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词语积累很重要,本课中,教师不适时机地创造积累的机会,课文中“连绵起伏、银光闪闪”两处恰到好处积累词语,不仅学了新词,而且教给了学习新词的方法。 课文朗读在课中体现得很充分,形式多。佘老师很煽情,对朗读推波助澜,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精神承载民族的文化,为学生朗读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有感悟,有思考,效果明显。 2、 厚度: 语文更需要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佘老师在课中,从画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让学生体会到“长城和运河”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在课堂上,出现有长城的题词和字画,这对于引导学生感悟长城,感悟长城的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的灵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很多语文的课堂看不到的,这种厚度是教师个人的文化厚度,更是教师对于教学的孜致追求。 3、 大气: 佘主任课大气,激情满怀,不仅学生受感染,听课的老师也情入课间。这种挥洒自如,是一种自信,散发着人格的魅力。 一点建议: 对运河这段,师生可共同自学,但教师要简介这段文字的背景,如展示五大水系,让学生找出长江、黄河、淮河的流向,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京杭运河的流向,从而充分理解“动人”;而运河的录像,可以让学生先看,让学生不仅观察读诗文中的描写句子,还应该让学生发现运河上的运输繁忙景象,从而明白运河的开凿的意义和祖先的创造性;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仿写,用自己的笔去写其他的人间奇迹。 汪修祥: 佘主任作为教学的业务领导,能够在开学初,工作繁忙的时候,上一堂教研课,这种精神可嘉,而他勇于探索,超越自己的努力,将提供一个样板,教研就应该这样扎实地去做,这要形成一种风气,建安小学在这方面是有好的传统的。 佘主任善于学习,而且不断地超越自己。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他吸取窦、干的精神,这堂课突出在: 1、 突现人文精神,始终抓住“人”字,引导学生想象,进入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厚重感很强;引领学生想象;在美的熏陶中,去感悟课文,去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 工具性很突出;词的训练点选取得好;词的积累扎实,教给学生方法;读的运用很到位,在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运用课件录像,始终不忘与课文的联系,这是语文工具性的充分体现。 3、 课的创意很好,过渡自然,特别是课后的结课,一个大的“人”概括的准确而有他意。课件的设计突出了难点,解决了重点,看得出,佘主任是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4、 课中佘主任始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这感染了学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产生了情感的落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 有一点思考的地方,这课的挖掘似乎深了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所以,这堂课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吴福雷: 刚才,老师们都说了不少,相同的我就不说了,就佘主任这节课,我想,我最大的感受是,因为对小学语文的热爱,才有了自身不断地在课堂上的追求。 这堂课,佘主任力求超越自我,把这首诗放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解读它突出课文的难点,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历史,主要体现在: 1、 三个目标的实现: (1) 语文的目标上明确,语文味浓,语文基本功扎实,如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教会学生积累词语;还有多层次地读等,这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2)情感目标实现充分,挖掘课文的内部的情感,由表像的感知,到进入历史的时空,最后到抽像的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学生随着情感的不断丰富,朗读也由最初生疏而亲近,朗读也有了点味道。 (3)价值观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设计的很巧妙,特别是结果中,对“人”字提炼,巧妙而自然,却画龙点睛。 2、几点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冲击力,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奇异”引出长城与运河的形象;进而由奇在何处,而导入“人间奇迹”,最后达到理解“不朽”,不朽的不仅是长城和运河,更是长城和运河所蕴育的精神和文化。这样也是一种方法,可能会帮助学生去体验感悟。 转载;id=499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3《长城和运河》课文原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和运河》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洒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4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本单元进入了读课文了解内容阶段,石老师执教的是15《长城和运河》。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观看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象,老师配音,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股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涌动,老师水到渠成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题。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识字为主。老师非常注重音节的复习如:壮、创,强调翘舌音和后鼻音,丝,注意平舌音,强化拼音练习。识字教学中,在阅读中识字,梳理归纳有侧重,引导学生读句,读课文。写生字“京、堂”时,老师运用了一首儿歌的形式,让京中小字头摇身一变到堂字中去,非常生动有趣,简单易记。引导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一举多得。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找来很多资料,词语等,让学生模仿课文来学做小诗人,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上课时激情饱满,但一堂课下来听课者都觉得疲劳。 - 作者: 人间彩虹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5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 她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现代诗歌。 2、初读感知,自主设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引导学生质疑。 3、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如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和运河。 4、正确读文,学会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②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给生字打上重点号。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 (4)全班交流检查,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给生字扩词; (5)指导学生书写 ①教师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蜒”、“篇”、 “谱”的字形; ②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5、熟读诗歌,了解长城和运河。 (1)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情况。(指名读或小组读) (2)集体交流问题: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3、拓展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过程: 1、温故导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熟了诗歌,了解了诗歌大意。回忆一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 3、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会向别人介绍长城和运河,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4、自主探究,自读解疑 学生围绕问题边看图边读诗歌,不懂的地方打上“?”。 5、学习第1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观察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6、学习第2节 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引读)(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8、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9、学习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0、质疑、解疑。 11、课堂小结。 12、完成课堂训练题。 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首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尽情讴歌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延展展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3、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说出个性,说出心声。 教具准备:长城、运河图。 课时计划:2课时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6【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是一篇诗歌,全诗尽情呕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长城(运河)风景欣赏、长城(运河)建造史、课文欣赏、祖先创造人间奇迹欣赏(故宫、圆明园等)、网上交流”等内容的长江(运河)信息集锦。从而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多元的信息源,让信息多向流向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但是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本身不能产生教育作用,只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 【课例设计】 板块一:认识长城(运河),为建构新知做准备。 1.点击进入“长城(运河)风景欣赏”。 2.点击进入“长城(运河)建造史”。 板块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问题: (1)在作者眼里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 (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3)精读课文,理解对长城的描写 …………… 师:万里长城的奇异具体表现在那里呢? 大屏幕展示万里长城风景图,同时播放歌曲《长城长》(学生观看,相互讨论) 生:很长,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生: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生: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 板块三:读中领悟知识拓展 1.点击进入“课文欣赏”,自由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悟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 …………… 表达、交流探究所得:点击进入“网上交流”,在交流区里进行交流。 再次点击进入祖先创造人间奇迹欣赏。 板块四:作业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并在网上交流区里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实践新课程理念,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角色、教学过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1.板块一让学生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对话,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讨论交流表达奠定信息基础,创设一个特定情境。 2.板块二中,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画面,铿锵有力的歌曲,不仅巧妙地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力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板块三以学生为主体,多方互动,同时教师转变了“课程即教材”的观念,走出文本的狭隘视野,应地制宜地建设开发,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让其更好地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凭借,可让学生交流更顺畅,学习更主动。 4.板块四,在此环节中,教师再次让学生与文本相关内容对话,并搭建一个能使学生表达、交流、欣赏的平台,让学生们尽情挥洒个性笔墨,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7鸿雁感言: 诸校是个真思考的人。所以,且不论课的成败,先搬过来品评一番,想来不会介意。第一课时三大板块,十分钟一个导入,够牛,正像干国祥等人后来评论的一样,纯属多余。第二板块诵读不足二十分钟,第三板块识字十余分钟。看来,诸校首先关注的并不是文章体裁:诗歌是不是该上出诗情来?但是,抛开遗憾不提,拿开学第一课开刀,恐怕读贴的你我未必就有这份勇气,而课后评点与改进意见更显金贵,彰显出这是一场不讲价的研讨——教学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研讨(拒绝好好先生的研讨)。 题记: 感谢诸向阳校长的自告奋勇,并提供了一个极有探讨价值的案例。这毫无疑问是新教育有效教学研究旅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堂课,也是新教育小学有效教学范式的第一块基石。 若没有这样的勇气与课堂,我们就无从接近真理。 上午第一节,8:35,三(9)班教室,与陈金铭和三年级语文老师一起听诸向阳校长的《长城和运河》一课,这是新教育小学每日对课堂进行观议思活动的开始。 课前,学生们或在各自的座位上,或者跑到朋友那边,玩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我们在课堂上极难看到的光彩。把这种迷人的光彩,保留、延伸到我们的课堂上,在求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容光焕发,这正是我们理想,但事实上,我们目前远未能够达到。这并非是口号与一时冲动所能够完成的重任,而阻拦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专业素养还不够理想,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种种“见障”时时妨碍着我们突破自己的旧皮肤。 我坐在教室的前侧,选定第一排两个学生,女生 ,我在笔记中记作a,男生 ,我在笔记中记作b。 我问a,预习做过了吗?做在哪里?——因为我看到他们的课本,都是干净得一笔未染,而且也没有预习笔记本。 a回答:预习过了,老师就叫我们读…… 我在前天与昨天晚上,一直在思考预习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模糊的,不能检测的预习,既在知识习得上会低效,而且还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精确与检测,这可以视为预习的两大要点。 当然,这是开学第一课,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书本刚刚发下去,老师刚刚开始备课,可能大家都没充分的时间,来考虑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铃声响起。 诸校长先让同学们背诵了一下冰心的诗《繁星》: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然后在老师一小段诗意与激qing的讲述后,师生们正式开始了《长城与运河》的旅行。课文如下: 第一环节中,诸校长在打开书本之前的问题与口头练习有: 说一处我们伟大祖国的名胜古迹…… 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说说长城,说说长城的样子; 说说运河,说说运河的样子; 逐一出示长城和运河教学挂图,说说图上的长城和运河; 至此,大约用了十分钟。这是第一板块,可以视为一个比较长的“导入”。 有学生在描述长城与运河时,用到了“巨龙”与“绸带”的比喻。 在全过程中,我观察的学生除听同学在回答外,只有一处个体活动,a对b说,(挂图中的长城与运河)太小了。这时候,老师的问题是: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诸校长用“那么诗人笔下的长城与运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来过渡教学,引导学生打开书本,进行第二板块,重点在朗读的教学。 先学生自读两遍。a声音极小,b出声。 然后诸校长逐段抽一个学生检查朗读,读第一段的学生读得错误百出,诸校长引导学生对其指正,此生读第一段共三遍,近五分钟。但a与b皆成为漠不关心的看客。 第二段朗读一遍即过。 然后,诸校长再让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问: 两节诗,哪一节写长城,哪一节写运河? 两个学生作了回答,但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而且诗句中有明确的词语。这本不是一个问题。老师的本意或在后面一个问题: 标题中的运河与长城可不可以换过来? 不过,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真正的挑战与明确的意图。 此后,学生再读课文。 至此,课堂进行到近三十分钟。也就是说,第二个板块朗读,计用时近20分钟。 最后的十来分钟时间,老师让同学们放下书,用课文中的八个生字(除“朽”字外),再配上字形相近的另外八个字,要求辨字组词。 a抄全部题目后再组词;b直接组词。b完成速度比a要快,用时约六七分钟,但质量较a略低。关键是“蜿蜒”的“蜒”,理解为“蜻蜓”的“蜓”,但仍然写作“蜒”,——这是因为小黑板上面有范字,只是第四笔竖折分成了两笔来写。另外有一个词语组错。 我看到两个人完成后无事可做,就建议他们交换作业进行批改,a帮b批出了两处错误并对他指出了。 最后一两分钟,诸校长着重讲了“蜒”字,抽学生组了四个词,但另外的字的书写及理解,以及组词的正确性,已经来不及更细致地检查。 综观课堂,共分第一板块特殊导入10分钟,老师的本意是为第二教时的内容服务的;第二板块课文朗读近20分钟;第三板块生字教学10分钟有余。 课后,上课和听课的九位老师聚在我办公室,进行了相当直率、深入的讨论,形成了诸多教学上的共识。 对诸校长此课,大家的改进意见如下: 第一个“导入”环节10分钟可以整个删除; 第二个朗读课文环节用时20分钟,但基本在同一个层面的朗读,应该有明确朗读的技法、朗读知识点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向明确的提升性朗读练习,譬如节奏与重音的训练。可以同学间、小组内互读。 第三个环节辨字组词是最为紧扣目标,且较为有效的。但可以在小组内的互批上建立更为严谨的程序,加强反馈。同时,对某些生字还应该加以重点教学。 至于或删除或改进后的课堂,在扎扎实实完成字、词、朗读的教学后,还能省出来的时间,则可进行“贴切的比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也可以与朗读结合起来进行。 对诸校长课堂上对一个学生三次重复读第一段并进行指导,共耗时近五分钟,大家认为,根据课堂观察,这时候其他同学处于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也就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最佳的处理办法是直接给予评价并采取课后措施:“你的预习太不扎实,今天读得太差,明天傍晚到我那里来背出课文。”而不能让其他同学作太长时间的坐等与观望。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此课教学上的具体建议: 一、在生字中,除必讲易错字外,每次可伺机讲规律性的字及有特殊意义的字,譬如这次可重点讲讲“族”字,以及同一部首下的“旗”字一族:旗、旌、旗、旃、施、旄…… “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对我们今天而言,这面旗就是五星红旗,而矢,则包括坦克、军舰、导弹甚至核弹在内的一切武器。 而对“蜒”这样特殊的易错字,建议可以用填空来强调,如:“蜒”这个字共有___画,第四画是___。 二、在让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时,可问“为什么要让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二段”?其实这背后大有讲究,因为第一段是群山上的长城,用巨龙来比喻,比较雄壮;第二段是平原上的运河,是水,用丝绸来比喻,相对而言比较“柔软”。这一问,事实上也就将朗读技巧,比喻的贴切,都蕴含于其中了。 三、本课的核心知识能力目标可设定在两个:依据格式仿写,理解并运用贴切的比喻。比喻可以在朗读时结合着讲,仿写应该放在第二课时完成,二者需要在仿写中结合。 比喻的贴切可以在上面建议二的基础上,讨论可否将“巨龙”与“绸带”二者互换,并在仿写中进一步体现。 仿写,则是注意诗歌的“重复”特点,以及题材(主题)与比喻的准确性。即: 1. 仿写在这里事实上是续写第三段,续写时,开头与结尾的四句诗是原封不动抄写的。要跟学生讲明,这是诗歌的重复,以加强一种韵律感,即一唱三叹。 2. 在仿写的题材上,要注意既不能用自然景观,如三峡;也不能用国外的人类奇迹,如金字塔;还不能用现代的建筑,如明珠塔。但这些不应该建立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若干题材中选择,学生的错误选择,正好是探讨的基础。譬如,可出示“金字塔、九寨沟、莫高窟、乐山大佛、黄河壶口瀑布、东方明珠塔、故宫、美国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马俑”等词语,让学生说说准备挑哪一个来续写,在辨析之后,再开始续写。续写时,要提醒注意比喻的贴切。 3. 仿写可以按照以下的格式来“填写”: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_______诗篇。 是谁创造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四、因为宝应正处于京杭大运河边,所以,可布置一道特殊的课外作业: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京杭大运河的相关资料(可在教室作资料展),利用星期天时间让爸爸妈妈陪伴,与同学家庭结伴游玩运河。写下“运河记”。 在教学框架上,大家达成以下共识: 一、预习环节一定要继续加强,预习什么并如何预习,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生要能够“动手做”,课堂内要能够进行检测反馈评估——尤其是要利用小组内的检测评估流水线。 二、三年级及以上学生,预习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能在课堂上把这篇课文学得更好,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独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习惯,最终在五六年级达到一个人能完成全部学习目标。 三、每一个板块,应该清楚紧扣哪一个知识点;落实的程度如何,要有一定的个体学生训练量,及必要的检测评估反馈。 四、个体学生的训练量,仍然极容易甚至最容易在教学中被忽略。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框架中的右手栏,大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意义所在。 还有一些关于教学的建议及技巧: 一、三人小组要形成常规性的学习小组,要建立小组的检测评估流水线,可依据学生知识高下,分为a、b、c三人,最优秀的a居中,批阅较差的c,c批阅b,b批阅a。各自在完成任务后,自动地无声地将练习本交到批的那位同学桌边,自己静静打开书本,在自己完成并获得应批阅的那位同学的练习本后,自动用规定的方式进行批阅。在此过程中,甚至不必要任何声音——除需要讨论的题目之外。 二、每个学期要让学生准备一个“错误本”,对一切练习中的错误,要将题目抄在这个“错误本”上。但不要做出答案,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而且在复习时能够持久起到作用。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8时 间 2011、2、20 年 级 三 学 科 语文 说课人 周华 教学内容 长城和运河 共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说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中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文中的关键词语。 说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借助图片和有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从而颂扬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说教法 图文结合,形象感悟;课内外结合,立体感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 说学法 品读、欣赏、感悟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有关长城、大运河的图片资料、中国地图 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长城→巨龙 长城 大运河→绸带 作业 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说 教 学 过 程 (一)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首饱含爱国怀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了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的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全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篇章。文中有两幅插图优美形象,展示了长城蜿蜓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姿和运河在平坦的大地上绵延伸展的动人风姿,有利于学生对长城与运河“奇异的景象”的体悟。 教学主要流程 (一)初读感知。学习本课,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回忆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古代伟大的工程,如:长城、故宫、圆明园、运河等,由此导入课题,并出示长城与运河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与运河的雄奇。初读课文,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改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检查自读效果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另一方面要引导结合具体诗句,借助文中插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等。在学生自学中完成了教学的认识目标。 (二)精读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文中长城的插图(或其他音像图片资料),再引导学生读诗文,从“东起……西到……”的诗句,体会长城的绵延万里的特点。教师也可借助地图,显示长城由东到西所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至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课文边想象长城的雄姿。接着,师生共同交流有关长城的建造、作用、规模、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长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突破重难做好铺垫。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美读把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对长城的热爱、颂扬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尽情地表达出来。第一部份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在学生的美读中游刃而解了。第二部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可以与第一部分大致相同,首先是图文结合,感悟运河的特点。抓住“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等语句,体悟运河纵贯几千里的绵长和银光闪闪如绸带的柔美。借助地图,显示运河的流域,体会运河的壮观、奇丽。通过指导感情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接着,师生也可共同交流有关运河的建造、作用、规模等资料,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这也是为解决第二部份的重难点做好辅路的。最后,可以通过美读,把悟得的感受与体验到的情感真切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学生难够感情饱满,情真意切地诵读这部份,我想学生与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已接近0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9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10《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但我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有目的地在薄弱环节适当进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如教"驾驶"这个词时,可介绍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所以这两个字里都有"马",这样便于学生记忆.还在黑板一角对多音字等字词常见题型进行记录型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课后反思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长城和运河》课堂有感 每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____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自豪.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 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即将完成时,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我该怎么办呢?再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全诗,未免太老套.我灵机一动:那就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惊人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建筑和“东方明珠”等中国的现代艺术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你能说这堂课只是完成了原先的教学目标吗?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从严密的语文教学角度讲,我或许把学生带得太远,可这何尝不是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扩充的一个更好的契机呢?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把握!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12今天再次让我们领略到田老师的风采。田老师的课跟她的讲座一样精彩!虽然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却魅力四射。 首先,我们看到,课伊始,情已生。开课时,老师用她那亲切、热情的话语征服了学生,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我们更感受到田老师那不同凡响的课堂艺术,导语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语言的贴切、适当,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总是那样的和谐、融洽。 其次,教学设计的精彩,以克林顿的话导出奇迹,紧扣奇迹品读长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还是以克林顿的话结课,升华了奇迹,从孩子们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克林顿的话,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想说话。可以说教学线索非常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田老师通过一画面的欣赏,情境创设,使朗读的指导不着痕迹又那么顺理成章。并且朗读层次分明,首先,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了解长城的待点,读出长城的雄伟壮美,这是第一层次。然后,老师又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什么?)通过联想,了解长城的建筑,读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层次,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长城,突出长城的不朽。 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在课中,将“穿行”换成“爬行”可以吗?通过换词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作者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的,用穿行更恰当生动。另外在教学起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师: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还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今天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例。 《长城和运河》教材分析 篇13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比喻句。 4、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发明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3、 指名读, 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 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驾 折 蜒 谱 朽 篇 创 簇 绸 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指导同学说 6、指导同学写字 蜒 左右结构 与“蜓”的区别 创 注意“仓”的写法 驾 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同学描红 8、同学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形近字组词 架( )蜒( )谱( )拆( ) 驾( )蜓( )普( )折( )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划出来 板书设计: 蜒 长城 和 运河( 雄伟而壮丽) 创 驾 ( 惊喜而自豪)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