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麻雀》教案 |
范文 | 《麻雀》教案(通用15篇) 《麻雀》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的情感。 2、在情感体验中,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 3、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洪亮。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麻雀头饰一个、《扮家家》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入教室,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们,我来扮演麻雀妈妈,你们当我的麻雀宝宝好不好?"幼儿回答。教师:"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你们唱歌给妈妈听吧。"(配课教师放录音带)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二、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对话。(重点)(配课教师:"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同时,停止音乐)教师和幼儿停止表演。教师:"是谁在说话?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呀?"(屏幕出现猫头鹰)教师:"咱们去问问猫头鹰吧"教师带领幼儿:"猫头鹰,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猫头鹰:"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下面的朋友?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幼儿猜想。 (屏幕出现小猴子)教师:"我们问问小猴子"(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猴子,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猴子:"小猴子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蝴蝶)教师:"我们再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蝴蝶,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蝴蝶:"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蝴蝶:"它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松鼠)教师:"快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松鼠,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松鼠:"是呀,是我不让你们唱的?"教师引导幼儿:"问问它为什么呀"幼儿提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小松鼠:"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教师:"小松鼠让我们去看看,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了!"(配课教师模仿"呼噜呼噜"的声音,然后屏幕出现睡觉的小花狗)教师:"啊!怎么了"引导幼儿回答:"小花狗在睡觉。"教师放低音量:"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主动想办法)教师:"好吧,我们不要吵醒小花狗"带领幼儿带一旁围坐下来,教师:"那么妈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三、教师讲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并提问。 提问: 1、"故事中都有谁呀?" 2、"小麻雀是怎么问它们(按故事中顺序逐个问)?" 3、"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了?它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了?" 4、"小麻雀是怎么做的?" 5、"你们喜欢这只小麻雀么?为什么?" 6、"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大声讲话?" 四、教师总结。 《麻雀》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的方法。 2、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习惯和对折小麻雀的兴趣。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贴有小麻雀的挂图;正方形彩纸若干张;彩色笔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好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挂图) 2、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纸折成的,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折的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让孩子自己看图示,相互说说用的什么形状的纸,有几个步骤,哪一步比较难。 2、集体讨论。 三、引导幼儿看图示折纸,并尝试独立完成。 1、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的纸张看图示尝试不在别人的帮助下折小麻雀。(教师巡视,看看孩子独立折纸的能力。) 2、师:“哪些小朋友已经完成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给大家看一看。”(让会折的孩子到前面来示范) 3、师:“老师看到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完成,谁能告诉我,是哪一步难住你了呢?”(请个别不会折了的孩子说一说) 4、老师讲解幼儿认为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学折小麻雀,再次巩固折法。 1、师:“请小朋友们再拿一张彩纸和老师一起看图示折一折,比比谁折得又快又好。老师数“1、2、3”我们就一起开始,好吗?”(师生比赛折小麻雀) 2、表扬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励折得慢的孩子。 3、师:“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有一双好看的大眼睛,请你们来帮帮忙,给小麻雀画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儿用水彩笔给小麻雀添画眼睛,鼓励孩子画出不一样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现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请小朋友们把折好的作品贴到老师画好的树上,大家一起欣赏。) 《麻雀》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词语,懂得有关词语的意思。 2、学习本文借麻雀表达人类社会观念的写法,即“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文章通过铺垫、对比的写法,写出麻雀的“不自由,毋宁死”的尊严与气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初步预习、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理解关键词句,感受文章中麻雀为尊严而战、为自由而死的精神,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文中选材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语,导入新课。 1、学习有关词语: 学生边读边圈划文中的有关词句。 要求积累的字、词有:栖止、雏鸟chú、奢侈shē chǐ、淫威、繁衍yǎn、炫耀、无动于衷、翱翔áo、土崩瓦解、禁锢gù、桀骜不驯jié ào、煎熬、诱饵、随身附和、恩赐、奄奄一息、无可厚非、俯首帖耳、差遣chāi。 将下列解释性的词句与相关的成语联。 (1)比喻彻底崩溃。 a、无动于衷 (2)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b、土崩瓦解 (3)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c、随声附和 (4)形容气息微弱。 d、俯首帖耳 (5)看到了假装没有看到的样子。 e、桀骜不驯 (6)性情倔强,不被驯服。 f、奄奄一息 2、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有关词语,接下来在没有分析课文之前老师来作个统计: 在没有看过文章之前老师问一下同学:在鸟类中是你最喜欢麻雀吗?请你举手。说说为什么呢? 好,老师接下来再来问一下同学,经常看到过麻雀的请举手。那又为什么呢?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看课文第1到3节说说你经常看到麻雀的理由。 麻雀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 2、请哪个同学把刚才同学说的内容概括一下,课文分几个方面来麻雀对人类的依赖性的。 再简单些,二个字。 3、麻雀对人类的依赖性这么强,我们人类驯化了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生动物,如果麻雀被驯化了大家感到奇怪吗?有没有意见?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一起来读14节。 问题是麻雀有意见。 三、再读课文,圈划品读。 1、作统计:有谁看到过被驯化的麻雀吗?看来一致通过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小小的麻雀竟然没有驯化真是想不到。 2、那是为什么呢?用文章的一句话来回答一下。 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 唯一说明了什么?我们一起来读黑板上的两句话。说说文章哪一句是作者所要论述的重点?那为什么还要写前面四节? 3、所以作者称麻雀为什么?用课文后面用哪一句和它照应的一句话来赞美它?麻雀是动物世界最后的烈女。 文章称麻雀是最后的烈女解释一下烈女的意思?文章的“烈女”又是指什么呢?请同学看第(11-18节)用文中的词语或短语说一说麻雀的“烈”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划出有关词语来说一说。 捍卫着自由、倔强地抗拒着、以死抗争、视而不见、绝食、致死都紧紧地闭着眼睛和嘴、一副凛然不可冒犯的神态、抵御、顽强 那么麻雀为什么这么做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节。 4、麻雀是烈女吗?不是。这种写法是什么?用人格化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5、噢,那老师要问了如果改成现代时髦的形容女子的说法叫什么?“美女”行吗?为什么? 6、因此,文章赞美麻雀一种什么精神? 7、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麻雀为尊严而战、为自由而死这样做值得吗? 下面我们进行正反方的辩论赛。 通过以上的辩论,我相信同学们自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四、拓展延伸,领悟主旨 1、通过文章的分析同学们知道了作者通过文章赞美了麻雀尊严而战、为自由而死的以弱抗强,坚韧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老师就把这种精神称之为“麻雀精神”古往今来,以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去抗争强权,坚持正义,捍卫我们民族的尊严,追求我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我们中华民族有这种“麻雀精神”的也不乏其人,请同学举例说明。 明代于谦光明磊落,“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其一生的写照。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查禁鸦片,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勉。 坚贞的共产党人夏明翰临刑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慷慨赴死。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早已亡国灭种了。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志士仁人坚持这种精神,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那么,既然我们把麻雀比作这样的人,那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中写到的其它被人驯化鸟类是什么呢?比如“宠物、喜鹊、乌鸦、白头翁、鹰、鹦鹉、鱼鹰”等是什么人呢?默读(6-10节)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五、总结文章,感情升华。 1、课上到这老师要停一下教学工作再作个统计:从品格上来说你喜欢麻雀的同学请你举手。 2、看来这就是应了一句话:“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3、既然大家因为麻雀为尊严而战、为自由而死的精神而开始喜欢上了麻雀,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写写喜欢的理由吧。我喜欢麻雀,因为 。 课堂赠言:让我们对自尊和自由多一份坚守,去搏击属于我们的天空! 六、作业布置,巩固复习。 1、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动植物,赋予其人格化加以赞美。 2、课外阅读老舍《小麻雀》、屠格涅夫《麻雀》说说为什么方刚的《麻雀》和另两位作者的小麻雀形象各不相同?作者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麻雀》教案 篇4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 1.出示麻雀图片,观察图片。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麻雀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麻雀:鸟,头圆,尾短,嘴呈圆锥状,头顶和颈部是栗褐色,背面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点,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和昆虫。有的地区叫家雀儿或老家贼。)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一个发生在麻雀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 (1)故事发生在谁和谁之间?(麻雀和雀鹰。) 简介。雀鹰:猛禽的一种,比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也叫鹞,通称鹞子或鹞鹰。 (2)故事讲了他们之间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讲一群麻雀在草地上找食、玩耍时来了一只雀鹰。他们胆小,也没有齐心合力对付雀鹰,最后有一只麻雀被雀鹰叼走了。)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 2.交流讨论,检查自学情况。你认为要注意哪些生字的读音和书写?相机指导识记。 算: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目”,不要写成“日”。 散:左右结构,右边是“反文儿”,不要写成“折文儿”,共12画,有“sǎn,sàn”两个读音。 3.同学们一定又学到了很多好词好句,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四、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一群麻雀在草地上很高兴地边找食边玩。) 用“一边……一边……”口头说话。 3.齐读。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当麻雀高兴地一边找食一边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1.默读。 思考: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2.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雀鹰的? 理解:打旋儿、俯冲。 谁能用自己的动作把雀鹰“打旋儿”和“俯冲”表演出来。 (2)启发想象:当雀鹰看见一只只又圆又壮的麻雀,心里会怎样想? (3)大家发现雀鹰后,齐声叫唤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理解:约定。(经过商量确定。) (4)他们有什么约定? 3.小结:麻雀早有约定,雀鹰来了,谁也别害怕,齐心合力与雀鹰斗争。 雀鹰真的来了,它们按约定去做了吗? 三、理解课文第七至十自然段。 1.范读。边听边画记描写麻雀的有关句子。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画。 图上的麻雀有什么不同表现? 3.完成练习。 (1)填空。它们惊慌失措,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2)读句子。 (3)照样子,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4.雀鹰真的来了,这时它们叫唤的不是“齐下手”,而是_______。 四、理解课文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在空中飞翔的雀鹰见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想?怎样做? 1.自由读。 2.讨论交流。 (1)雀鹰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相机理解词语。 架势:姿势;姿态。 发怵:胆怯,畏缩。怵:恐惧。 (2)麻雀是怎样做的? (3)它们叫唤“查查少了谁!”结果少了谁?为什么? (4)雀鹰来了,麻雀有没有一只也不少的办法? 3.小结:如果麻雀齐心合力、勇敢地与雀鹰斗争,它们谁也不会被雀鹰叼走。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能告诉大家吗? 六、质疑。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麻雀(胆小、不齐心合力) 约定: “齐下手” 一窝蜂似的乱飞 雀鹰来了 惊慌失措、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各顾各 《麻雀》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的方法。 2、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习惯和对折小麻雀的兴趣。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贴有小麻雀的挂图;正方形彩纸若干张;彩色笔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好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挂图) 2、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纸折成的,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折的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让孩子自己看图示,相互说说用的什么形状的纸,有几个步骤,哪一步比较难。 2、集体讨论。 三、引导幼儿看图示折纸,并尝试独立完成。 1、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的纸张看图示尝试不在别人的帮助下折小麻雀。(教师巡视,看看孩子独立折纸的能力。) 2、师:“哪些小朋友已经完成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给大家看一看。”(让会折的孩子到前面来示范) 3、师:“老师看到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完成,谁能告诉我,是哪一步难住你了呢?”(请个别不会折了的孩子说一说) 4、老师讲解幼儿认为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学折小麻雀,再次巩固折法。 1、师:“请小朋友们再拿一张彩纸和老师一起看图示折一折,比比谁折得又快又好。老师数“1、2、3”我们就一起开始,好吗?”(师生比赛折小麻雀) 2、表扬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励折得慢的孩子。 3、师:“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有一双好看的大眼睛,请你们来帮帮忙,给小麻雀画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儿用水彩笔给小麻雀添画眼睛,鼓励孩子画出不一样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现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请小朋友们把折好的作品贴到老师画好的'树上,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课幼儿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在孩子饶有兴趣的参与图示步骤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折纸有着很浓的兴趣,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折纸这个活动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几个能力差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基本上能在老师少许的语言提示下完成,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很是欣慰。这次的图示比较简单,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但是对于强的孩子来说缺乏挑战性,在下次的活动中要稍加难度,循序渐进,争取在看图示折纸的这个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在折纸的区角中也可以提供难易程度不一的图示,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麻雀》教案 篇6设计意图: 《爱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这一悬念,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美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作品中角色较多,我将有关角色认知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为理解故事埋下伏笔;故事后半部分层层递进,既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理解、想像的线索,又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准备: 1.用旧挂历自制的有层次的图书及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卡片,书的内页制作如图,前一页都比后一页短一些,每一页上都有一棵树的造型。 2.利用图书的封面、封底绘制一棵大树。 3.故事录音。 过程: 一、第一遍听故事,突出认知――别人睡觉时不要唱歌,不能吵醒别人。 1.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图画书,展示用封面、封底制作的大树,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猜故事可能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最下面? (3)提问: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听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经验,为小麻雀想想办法 1.展示图书。 教师打开图书,让幼儿了解本书结构,然后将动物卡片分别粘贴在不同的页码上,合上书。 2.合作讲述。 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留给幼儿讲述。 3.分析讨论。 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可现在不能唱了,怎么办呢?(轻轻地唱;到别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觉,等等。)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鹿宝宝醒了再唱。) 三、第三遍听故事,行为练习――和小麻雀一起为小鹿唱最好听的歌 1.播放录音故事。 2.引导幼儿静静地等待小鹿醒来,在最后时刻,教师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原来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带领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4.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附: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 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啄木鸟问:啄木鸟,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啄木鸟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草丛中的鹿宝宝正在睡觉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鹿宝宝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麻雀》教案 篇7与众不同的麻雀 备课人 总第 节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当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时刻提高警惕,注意危险的出现,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品质 3、初步了解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识记本课的生字 难点: 理解课文 关键:认字 、识字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卡片 学具:教材等 相关知识点:对麻雀的一些了解 教学突破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认识它吗?(出示一只小麻雀的图片)大家看它与普通的麻雀没什么两样,其实啊,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2、 议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 出示生字:责、丝、刮、悄、救。 2、 把生字卡分给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 3、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对于合作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小组给予表扬,奖励果实。 四、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 老师读课文。 2、 教师领读。 3、 指名读。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练习。 一字开花。 六、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与众不同的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开火车读下列词语。 丝毫、妨碍、继续、人群、刮目相看、七嘴八舌、耳目一新、与众不同。 二、导语: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从课文中哪些地主可以看出它与众不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读对话,注意读出人物语气。 1、 麻雀们说:“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为什么你跟我们相反?” 2、 小麻雀说:“我喜欢这样,我并没有防碍你们呀!” 3、 麻雀们谴责道:“和我们大家不一样,你真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4、 小麻雀大叫道:“猫来了!猫来了!快逃!” 四、练习: 1、 自己试着说一句带有这种语气的句子。 2、 同学生们表演课本剧。 五、小结:你们喜欢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吗?学习完这篇课文对你有何启发? 六、特色作业设计:把《与众不同的麻雀》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与众不同的麻雀 小麻雀—麻雀们站的相反—迎风站立 没有防碍—谴责 《麻雀》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3.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韵律; 2.能生动地歌唱《小麻雀》,歌声轻盈、跳跃,富有美感;让学生有爱护 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2.歌曲编创和音乐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合作表演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竞赛活动……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打击乐器。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勤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 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2.谈话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鸟的种类?(如:鹦鹉、麻雀、喜鹊等)并让 小朋友学一学它的叫声。 二、寓教于乐 1.老师边放录音边读歌谣(歌曲歌词):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只歌讶,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活泼的、调皮的、懂礼貌的小麻雀等) 3.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指导。 4.请同学们为歌谣编上动作边做边读,加上表情读。 5.听录音读歌谣。 6.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谣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谣的节拍。(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来示范,其他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用动作表示) 7.启发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读歌谣. (请大家说一说除了加动作读,加打击乐器读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8.想一想除了为读小麻雀的歌谣,我们还可以把歌谣编成哪种小动物的歌?(如:小猫、小狗、小鸡等)然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歌谣,大体不变,按课本上的要求来变。 三、创造表现 1.然后出示电脑课件 2.老师范唱,请大家为老师打节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觉。 3.听音跟唱歌曲。 4.老师弹琴,请大家小声跟唱,老师大声唱。 5.师重点强调歌曲要唱的轻盈而富有弹性.多练习几遍. 6.边唱边打节拍,注意三拍子韵律特点。 7.把自己刚才创编的新歌词加入唱一唱,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同位两个一起配合着表演。 8.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9.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唱,一组打乐器,和着同学们的歌声听听演奏的效果怎么样。 一组玩后,交换玩成。 10.个别抽查 学生自评,互评.(师指导学生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 《麻雀》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听说游戏,能大胆地与小朋友,老师一起愉快游戏的情感。 2、教会幼儿学习倾听教师的讲解,掌握游戏玩法,遵守游戏规则。 3、学会正确地说出小动物名称,叫声,并做相应的手势动作。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课前学习儿歌〈可爱的小动物〉 2、小动物住的房子个一座 3、大象、老虎、老鼠、猴子、小鱼的手偶各一个,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动物手偶,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有许多的小动物要到我们小二班做客,我们学过了一首儿歌,里面就有许多的小动物,这是什么儿歌呢?把现在我们一起念这首《可爱的小动物》欢迎这些小动物到我们班上来,好吗?" 幼儿念儿歌完儿歌后,教师提问:"儿歌中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孩子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小动物手偶。 2、"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这么热情的欢迎他们,可开心了,他们想给小朋友做很多漂亮的动作,你们能帮他们想想能做哪些漂亮的动作吗?""大象喜欢做什么动作?"请全班小朋友一起学习。 3、游戏—做客 布置游戏场景,讲解游戏玩法 玩法:小朋友到了哪个小动物家里时,必须先敲门,并学习这种小动物的叫声或动作,这样小动物才会给你开门,让你进去。 玩一玩: 1)先请全班小朋友学一句礼貌问句,如:"小鱼姐姐,请问,我能到你家做客吗?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分组游戏,请一组幼儿分组敲门 3)把小动物的家搬到户外,让小朋友自由选择敲小动物家的门。 4、游戏结束。 教学反思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开展了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还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了解常见的动物名称、特征和习性,认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动物,使幼儿喜欢小动物,并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萌发幼儿喜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本次活动的内容,以整合的理念和方法,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在活动进行中穿插幼儿喜欢的各种模仿动作、音乐游戏、律动等,既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又让幼儿在玩中得到了知识。由于是小班的幼儿,在介绍他们喜欢的动物时,孩子们的声音不够响亮,还有点拘束,不能完全放开。 《麻雀》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指导写好“惯”字。 2、创设情境,角色体验,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我知道,你们那是为我好哇!”这句话的意思,懂得独立生活,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角色体验,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我知道,你们那是为我好哇!”这句话的意思,懂得独立生活,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是的,哪有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呀? 3、(出示课题)我们一起齐读课题。你认为这只小麻雀的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吗?(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麻雀爸爸妈妈的特殊的爱。 二、新授 “赶”出家门 1、你出声地读一、二自然段。说说小麻雀为什么会被爸爸妈妈赶出家门? 指名说说。(独立生活) 出示:你们的翅膀长硬了,自己去独立生活吧。 “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什么是独立生活?(自己生活,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照顾自己) 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连起来吗?(指名说) 2、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对话 (1)指名说画的内容。 (2)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 只有一只麻雀不舍得走,它哭着说:“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 小麻雀说这段话时什么心情? 带着这种心情去读。 麻雀妈妈心软了,悄悄地跟麻雀爸爸商量:“要不,就让它多住些日子。”面对小麻雀的不舍和眼泪,麻雀妈妈怎样?心软了,在和爸爸商量什么? 请你再悄悄地跟麻雀爸爸商量商量。(自由读、指名读) 麻雀爸爸坚定地说:“不行,这是害它,总不能让它跟着我们过一辈子吧。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时候才能独立生活呢?” 麻雀爸爸,你对麻雀妈妈的建议有什么看法? 问:这是害它,“这”指的是什么?(让它多住些日子) 问:麻雀爸爸此时心意已定,语气是怎样的?(坚定) 请你们带着坚定的语气再来读读麻雀爸爸的话。 (3)分角色读三个人的对话。再来体会小麻雀的悲伤、妈妈的心软和爸爸的坚定。 3、麻雀爸爸的语气是坚定的,心意已定。最后,硬是把这只麻雀赶出了家门。(出示课件) (1)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态度坚决)(板书:硬)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才理解了一个“硬”字的意思。(出示课件)有什么不同?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回”到家中 1、几个月过去了,一天早晨,那只小麻雀回到家,它欢快的唱着:(生读) (1)它怎么唱着?(欢快) (2)是呀!又回到家中心情多么欢快,你就是那只小麻雀,你来欢快的唱唱。(指名读,齐读) 2、这几个月的时间,小麻雀的变化多大呀!连它的爸爸妈妈都认不出它了,他们说:(出示课件)(齐读) 小麻雀不仅心情变化了,连身体也变得健壮了。(板书:健壮) 想象:在这几个月里,是什么让小麻雀变得快乐、健壮的? 1、出示口语交际练习 请你想象,在这几个月里,小麻雀经历了哪些事情?(出示课件) 在的时候,我。 (预设:在遇到刮风下雨时我就躲进树洞;在遇到猎人时我就藏起来;在空闲时我认识了许多朋友;在无处休息时我学会了筑巢;在空中飞行时我欣赏风景……) 2、点拨:、其实,小麻雀不但遇到了困难,还有许多让它高兴地事呢!你相象一下,它会遇到什么高兴事?(指名说) (交到了好朋友,尝到了从没有吃过的美味,自由的飞翔等等) 3、出示课件。小麻雀在天空飞翔时,低头一看,啊!太美了。它看到了什么? 师总结 在磨难和快乐中,小麻雀学会了勇敢、坚强,学会了保护自己、躲避危险。学会了许多的本领、技能。变得健壮、快乐。其实,无论是困难,还是幸福,这都是在爸爸妈妈的翅膀下无法体会到的。 体会良苦用心: 正因为爸爸当初硬把小麻雀赶出家门,小麻雀才迅速的长大了,它理解了爸爸妈妈,它最想对爸爸妈妈说 出示:我知道,你们那是为我好哇! 追问:那是为我好,“那”指什么?(被赶出家门。) 为什么说“你们那是为我好哇”?(让我学会了独立生活)(板书:独立生活) 回归整体: (师引读,生填空)出示:孩子,当初你的翅膀才刚刚长硬,我就把你赶出家门,你哭着说(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几个月后,你翅膀硬了,欢快地唱着(唧唧喳,唧唧喳,爸爸妈妈快来呀,我是被你们赶出家门的孩子,我看你们来啦!)你终于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对父母说(我知道,你们那是为我好哇!) (生独立试填、指名说、配乐齐读。) 总结: 同学们,当初爸爸硬把小麻雀赶出家门,这也是对小麻雀的爱。(板书:爱)你们现在的学习、锻炼身体都是在经历翅膀长硬的过程。你们能够理解爸爸妈妈和老师对你的严格了吗?你应该怎样做。(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争取早日在天空自由的翱翔。早日独立生活。) 三、学习生字:惯 1、出示。 2、看书自己学习惯字 3、怎么记?惯,习惯的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竖心旁,右边的上半部是撇横横竖横点,下面是个贝字。 4、怎么写? (1)笔顺是 (2)写时注意:右边的上半部是撇横横竖横点; 贝字最后一笔是点。 左窄右宽。 占格。 5、写一写。 6、展示。评价。 四、拓展短文。 自己读读。 指名读读。 谈谈体会。 板书: 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 硬独立生活 爱 《麻雀》教案 篇11教学目的: 1.学习动作、外形、神情的描写方法 2.注意词语的搭配 3.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小麻雀的命运为线索,展开曲折的故事情节; 2.动作、外形、神情的描写; 3.弄懂小麻雀“似乎明白了什么”一句的含义。 教法: 参看提纲,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我们学习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小麻雀》。作者是老舍。 这篇文章写于30年代,历经岁月的磨洗,曾打动了几代人的心,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又是怎样把小麻雀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叫人同情,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让我们一起透过饱含挚情的字里行间,寻求其中的奥秘。 听录音,思考。 二.研读自读提示 三.讨论自读提纲 附: 主题:本文叙述了一只带伤的小麻雀被猫咬伤的遭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被损害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暗示弱小者应该从小麻雀的遭遇中悟出一点道理,那就是要以抗争求生存。 语法·动补短语 一.什么是动补短语?(形补) 由动词和它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合而成。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 (用 想得 想得 …… 二.要区别动补短语和动宾短语 [出示玻璃板] 动宾 动补 1.盛饭 盛 2.洗衣服 洗 3.看他 看 4.敲门 敲了 5.买苹果 买了 6.看戏 看了 7.牵牛 牵 8.抱孩子 抱 动宾短语告诉我们做什么,而动补短语告诉我们做得怎样。 三.形容词+补语构成的动补短语。 有些动补短语是由形容词+补语构成,它的性质与动补短语相同。 动补 偏正 暗得 [很]暗 冷得 [太]冷了 大 [很]大 坚强得 [十分]坚强 漂亮 [很]漂亮 坏 [极]坏 好得 [很]好 四.学生辨别: (傻)妞 [真]傻 傻得 (笨)家伙 [真]笨 笨 五.做练习,布置作业。 《麻雀》教案 篇12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麻雀》教案 篇13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准备: 1.用旧挂历自制的有层次的图书,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卡片。 2.利用图书的封面、封底绘制一棵大树。 3.故事录音。 过程: 一、第一遍听故事 1.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图画书,展示用封面、封底制作的大树,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猜故事可能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下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最下面? 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听故事 1.展示图书 打开图书,让幼儿了解书的结构,然后将动物卡片分别贴在不同的页码上,合上书。 2. 合作讲述 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留给幼儿讲述。 分析讨论 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可是现在不能唱了怎么办呢? 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 三、第三遍听故事 1.播放录音故事。 2.引导幼儿静静的等待小鹿醒来,在结尾时,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带领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们。 《麻雀》教案 篇14教学目标 1.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3.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韵律; 2.能生动地歌唱《小麻雀》,歌声轻盈、跳跃,富有美感;让学生有爱护 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2.歌曲编创和音乐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合作表演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竞赛活动……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打击乐器。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勤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 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2.谈话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鸟的种类?(如:鹦鹉、麻雀、喜鹊等)并让 小朋友学一学它的叫声。 二、寓教于乐 1.老师边放录音边读歌谣(歌曲歌词):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只歌讶,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活泼的、调皮的、懂礼貌的小麻雀等) 3.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指导。 4.请同学们为歌谣编上动作边做边读,加上表情读。 5.听录音读歌谣。 6.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谣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谣的节拍。(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来示范,其他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用动作表示) 7.启发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读歌谣. (请大家说一说除了加动作读,加打击乐器读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8.想一想除了为读小麻雀的歌谣,我们还可以把歌谣编成哪种小动物的歌?(如:小猫、小狗、小鸡等)然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歌谣,大体不变,按课本上的要求来变。 三、创造表现 1.然后出示电脑课件 2.老师范唱,请大家为老师打节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觉。 3.听音跟唱歌曲。 4.老师弹琴,请大家小声跟唱,老师大声唱。 5.师重点强调歌曲要唱的轻盈而富有弹性.多练习几遍. 6.边唱边打节拍,注意三拍子韵律特点。 7.把自己刚才创编的新歌词加入唱一唱,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同位两个一起配合着表演。 8.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9.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唱,一组打乐器,和着同学们的歌声听听演奏的效果怎么样。 一组玩后,交换玩成。 10.个别抽查 学生自评,互评.(师指导学生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小麻雀》,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小动物。 2.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小麻雀》,并和《早上好》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3.能创编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二、教学重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能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歌曲。 3.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表演《小麻雀》 a.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课题是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b.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c.唱会歌曲后在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2.表演《小麻雀》 a.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听歌曲。 b.再听范唱。 c.尽快用听长发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d.分小组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篇三 教学目标: 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2.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评价自己、评价他人,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 教学难点:歌曲3/4、2/4变拍子的正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表演《小麻雀》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录音拍节拍,感受歌曲。 2.第二次边听录音边拍节拍,用以轻声哼唱。 3.听教师范唱,小声跟唱歌词。 4.听教师弹琴,边唱边看图、做动作,用动作帮助记忆。 5.听录音,分小组编创歌词和动作。 6.将四组学生编的歌词和动作综合成四段,分段表演。 二、编创与活动 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麻雀》伴奏。 第一行图谱:可选择木鱼或双响筒。 第二行图谱:可选择串铃或沙球。 第三行图谱:可选择三角铁或碰钟。 1.选择打击乐器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可分组选择,每组选择三种乐器搭配在一起,演示给大家听,尝试搭配的效果。 2.合着同学们的歌声伴奏,看哪一组做得协调、好听。 《麻雀》教案 篇15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的方法。 2、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习惯和对折小麻雀的兴趣。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贴有小麻雀的挂图;正方形彩纸若干张;彩色笔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好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挂图) 2、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纸折成的,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折的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让孩子自己看图示,相互说说用的什么形状的纸,有几个步骤,哪一步比较难。 2、集体讨论。 三、引导幼儿看图示折纸,并尝试独立完成。 1、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的纸张看图示尝试不在别人的帮助下折小麻雀。(教师巡视,看看孩子独立折纸的能力。) 2、师:“哪些小朋友已经完成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给大家看一看。”(让会折的孩子到前面来示范) 3、师:“老师看到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完成,谁能告诉我,是哪一步难住你了呢?”(请个别不会折了的孩子说一说) 4、老师讲解幼儿认为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学折小麻雀,再次巩固折法。 1、师:“请小朋友们再拿一张彩纸和老师一起看图示折一折,比比谁折得又快又好。老师数“1、2、3”我们就一起开始,好吗?”(师生比赛折小麻雀) 2、表扬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励折得慢的孩子。 3、师:“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有一双好看的大眼睛,请你们来帮帮忙,给小麻雀画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儿用水彩笔给小麻雀添画眼睛,鼓励孩子画出不一样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现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请小朋友们把折好的作品贴到老师画好的树上,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课幼儿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在孩子饶有兴趣的参与图示步骤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折纸有着很浓的兴趣,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折纸这个活动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几个能力差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基本上能在老师少许的语言提示下完成,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很是欣慰。这次的图示比较简单,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但是对于强的孩子来说缺乏挑战性,在下次的活动中要稍加难度,循序渐进,争取在看图示折纸的这个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在折纸的区角中也可以提供难易程度不一的图示,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