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秋游景山教案 |
范文 | 秋游景山教案(精选3篇) 秋游景山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品读课文第二段,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果园迷人的秋色。 2、理解课文第三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按方位顺序写景的,并能有感情地读。 3、感受首都北京文化园林建设和现代化建筑的雄伟,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秋游景山》,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景山公园的大门。抬头望去看 了山顶上的万春亭,还领略了山脚下大花坛的美景,现在我们又沿着山路去游览果园,欣赏那儿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段: 1、让我们一起先来听一听,看一看。 课件出示:配有录音的果园美景。 2、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同学们自己想不想读?请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读通顺。你觉得读一篇不够还可以再读几遍。 3、学生自读。 4、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那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大部分学生找了这句。) 5、其实方老师也对这里的景色作了一番描写,请看:出示句子: 海棠果在枝头摇动着,大苹果长在枝头,大柿子挂在枝头。 (1)、你觉得老师写的怎么样?老师要请你说说理由,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 (2)、学生自读这两段话体会,小组讨论。 6、交流汇报: (1):哪位同学来说说,好在哪儿? 海棠果:写出了海棠果的什么?你觉得怎么样?它好象想对大家说?(出示课件海棠果图)。 老师小结: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棠果的.形状,样子非常可爱,谁能通过朗读把它那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指导朗读:先试读,指名读,齐读。 (2)、还有吗?好在哪里? 交流大苹果、大柿子句。出示相应的图。 颜色、动作词去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的小眼睛非常厉害。书上的句子确实生动,不像老师写的干巴巴的。 学生齐读 7、小作者把果园里的水果当成了人来写,写出了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到书上找找。板书:果实累累。 出示句子:果园里真是果实累累。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仿佛闻到了成熟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怪不得作者说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最后一句: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小结:先概括后分述再总结。 8、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谈话: 在秋色的装点下,古老的北京城更显得雄伟壮丽,让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路拾级而上,登上万春亭,去观赏一下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3-7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么你读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 4、是的,北京城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出示课件:图。 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么写下来的? (1)、请学生拿出作业,填好顺序这一栏。 (2)、学生答:出示方位词。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5、老师想请同学们四人小组来学习,请你们选择喜欢的一个方位的景色来学。 (1)、讨论选择。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填好相应的表格。然后请学生深入学习,仔细读这一段话,体会这一方位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3)、交流汇报: A、朝西望:放大图。认为美,美在哪里?学生答。(先交流景物。出示词语。) 能否美美的读一读? 小结:你们看这里塔美,水清,加上一只只游船,这自然风光显出一种宁静的美,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齐读。 B、向南望:交流景物。站起来说说喜欢什么?简单介绍。出示图片。 体会到了什么?(简单介绍故宫。:体会古代建筑的庄严、雄伟。) 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这个特点表达出来。 指导读。 小结。 C、往东看:交流景物。出示图 理解:鳞次栉比、纵横交错。 一幢幢、一排排、一座座,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 小结。 6、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想? 学生答。 是啊!北京的美,不仅有宁静的美,更有现代化繁华的美。我们从这里不难体会出首都北京正迈着前进的脚步,所以作者说―――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刚才我们观看了图片,读了课文,就好象自己真的在那里观赏美景。现在假如有些外国朋友登上万春亭,请你当导游,你是否能把这里的美景向客人们介绍一番呢?我们先来准备准备,你自己选一个方位的景色说得生动具体,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学生准备。 交流。 四、总结。 秋游景山教案 篇2第一自然段:“……走进公园大门,抬头望去,山顶上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段话中的“映衬” 这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谁能告诉大家,“映衬”是什么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映衬”就是“衬托”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 师:那“映衬”“衬托”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它们讲清楚? (此时学生感到困难,无人举手回答。) 师:看来要真正学懂一个词语,还不是查字典那么简单,还得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找出课文中是什么“映衬”什么。 (学生开始细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 生:是茂密的树林“映衬”着红柱黄瓦的万春亭。 师:(出示“万春亭”的小图片)这是什么?美吗? 生:万春亭。美。 师:(出示“树林”的大图片)这是什么? 生:茂密的树林。 师:(演示:用“树林”的大图片作背景,把“万春亭”的小图片放到背景上去。)你们觉得这“万春亭”怎么样了? 生:万春亭好美啊! 生:万春亭比原来更美了。 师:对了,像这样一种事物在另一种事物的对照下,更突出了,更美了,就叫做—— 生:(齐答)映衬。 师:(出示课文句子: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并且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生: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茂密的树木映衬着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茂密的树木把红柱黄瓦的万春亭映衬得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①(什么)在(什么)的映衬下 ————②在(什么)的映衬下,——③(什么)映衬着(什么),——④(什么)把(什么)映衬得——。这是“映衬”的四种用法,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来说一个句子。)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相当热烈。) 评析 这个训练克服了词语教学中重抽象释义,轻形象感知的积弊,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借助形象的图片演示和句子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领悟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整个训练经感知理解为起点,以积累为手段,以运用为目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实乃词语教学的“高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但准确了解学情,而且还能充分展示学情,抓住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教学的契机,细致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秋游景山教案 篇3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读准累、拾、禁这3个多音字的读音;读写凉爽等11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能按浏览顺序(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课题秋游景山,请学生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事件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写到了作者浏览了哪几个地方(公园大门、果园、万春亭) 2、学习生字词(本课生字基本上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字音字形,课堂上不用花过多的时间) 3、抓住表示地点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走进公园大门写在景山公园大门口看到的美丽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我们沿着山路来到果园。(过渡句)写在果园看到的迷人的秋色; 第三段(第3-7自然段)离开果园,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万春亭。 (过渡句)写在万春亭举目眺望美丽的北京城。 (三)重点学习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该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在公园大门口作者看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以山为中心,山顶上是万春亭,山脚下是大花坛。 3、朗读体会两句话的特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后集体指名读,再评读,说说谁读得好,请这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读好的。(采用了比喻句,把树林映衬下的万春亭比作一幅美丽的图画,以此来说明景山公园内景色的美丽)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大花坛的句子,注意千姿百态的用法,说明花坛里花不但颜色多而且形态美。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使学生产生对景山公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能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2、3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 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 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 (3)学文体验。读第二段。划:景物(海棠、苹果、大柿子)、特点。读:描写优美的句子。悟:词句美(每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说:感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看到过的类似的情景)。 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 自悟: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 随机出示相应画面并好好地读一读。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明亮一只只一片片 向南望:庄严金装雄伟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新型纵横交错巨人的步伐 (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出现北京的优美景观,请学生配上解说词(A类同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语言,B类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掌握课文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体会作者情感 你看到了那么美丽、壮观的北京你有什么感触,请你说一说。 作者又是怎样想的呢?请体会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3、试着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修辞方法写句子 3、能学习课文的写法,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 2、请各自然段背诵的擂主说说自己背诵的诀窍。让大家一起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 3、摘录课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4、有条件可以登上学校附近的山或楼房,看看绍兴的景色,说说登山(楼)观景的感受(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 三、作业: 把自己的感受整理成文章记录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