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两首
范文

古诗两首(精选17篇)

古诗两首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 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 班上汇报。

  4. 创设情境

  5.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

  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

  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古诗两首 篇2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5页至第7页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ǒng)柳(liǔ)。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严格的妈妈。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古诗两首 篇3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3、 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 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 板书课题

  二、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 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 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 精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 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 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 齐读第一句

  6、 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 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8、 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过程

  四、 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二、学习新知:

  验收责任

  请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朗读背诵课文,学会诗中的生字。

  一、亮责任

  背诵默写课文,学会诗中生字。

  二、落实责任

  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学生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学生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学生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三、验收责任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三节

  教学责任

  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学生练习写一写。

  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一、亮责任

  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并能写成一段话。

  二、落实责任

  1.指导学生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及自己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4.提出写话要求。

  (1)格式。

  教学过程

  (2)注意标点。

  (3)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三、验收责任写一段话。

古诗两首 篇5

  教学设计

  b>【教具准备】

  1、图标:

  “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我会编”。

  2、本课7个生字的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了解诗人。

  4、有兴趣根据古诗和课文插图编故事。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朗读导入自主识字1、小朋友,去年春天,我们学过两首描写春天的古

  诗,你们还记得吗?

  2、今天我们又要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会读?(出示“我会读”图标)。

  3、看来,我们要先认识了生字,才能读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生字卡片,拼一拼,读一读,看谁能把这些字读正确。

  4、下面我们来开火车,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得又快又

  准。1、争先恐后地背诵《春晓》《春居》。

  2、小组合作试读《古诗两首》,个别字音读错,如,把“疏”读成了熟字“流”。“荣”读音错。

  3、拼拼读读,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读准字音。

  4、看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主要让学生互相帮助纠正。

  教师注意抓住重点指导,指导要落实。

  朗读感悟识字写字   (第一首15′)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

  首,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2、小朋友,你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

  ⑴我听你读出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⑵我听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繁茂的小草。

  ⑶你把春天里的小草读得多么生机勃勃呀……

  3、同学们,让我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想诗句的意思。

  4、我们读了这么多遍

  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可以一个同学说,也可以几个伙伴一起说,互相补充。

  5、这首诗写得真美呀,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让我们在朗读中表达出我们的感受!

  6、(出示“读读背背”图标)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试着背一背吧,你准行的!

  7、板书:“枯、荣”。这两个字藏着小秘密,你发现了吗?

  8、指导写“枯、荣”:写“枯、荣”这两个字时候,要注意“枯”写得左窄右宽,“荣”要写得上短下长。

  9、提醒怎么记住“烧”字,写时要注意什么。

  10、谁知道这首诗的诗人是谁?谁还知道得更多?

  11、补充小结。

  1、几个学生分别试读。

  2、⑴听出了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

  草。

  ⑵小草很顽强。

  ⑶我一边听一边看插图,我感觉这幅图画的是春天的小

  草,又多又美……

  3、反复读:齐

  读、男女轮读、接力

  读。

  4、⑴我不明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⑵我知道,我爸爸给我讲过,就是说:原野上的野草很茂盛,每年秋天枯萎以后到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

  5、师生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读。

  6、学生试背、齐背。

  7、⑴两个字都有“木”。

  ⑵说明与植物有关。(师:在这指草的生长状况。)

  ⑶这两个字中的“木”是不一样

  的,“枯”字中的“木”在左边,最后的捺变成了点。“荣”字中的“木”在下边。   ⑷这两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还正好相反呢,一个是“枯萎”的意思,一个是“茂盛”的意思。

  8、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里各写两个。

  9、①春晓的晓换偏旁。

  ②注意写好斜勾。

  ③书空。

  10、学生读我知道中的介绍:

  自由说自己了解的关于诗人和这首诗的事情。

  用字卡帮助纠正读错的字。

  引导通过读和图来感悟。

  教师相机插话指导。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朗读感悟随文识字写字

  (学第二首古诗15′)

  1、上节课我们学了生字和第一首古诗,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注意,下面我们进行生字抢读比赛,谁第一个读出生字,我就把字卡给他。   2、小朋友们把生字掌握得很好,《草》这首古诗还会背吗?

  3、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第二首古诗,请大家一起读第二首古诗的题目。

  4、大家还记得写《小池》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吗?这首诗也是杨万里写的。大家先看看这首诗的插图,比一比,看和我们在第一课里看到的春天有没有不同?

  5、同学们真会观察,第一课是春天刚刚来,这一课却是春天就要结束了。我们来读读课文,来感受感受这春末的美好景色。

  6、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画,这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时看到的,大家再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把你看到的图画给我们描绘描绘。

  7、小朋友们,你们喜爱这图画吗?

  8、同学们,把你们的喜爱之情尽情地读出来吧!

  9、小朋友们,我们再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好吗?

  10、多么有趣而生动的画面啊,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我们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春天的日子里,我们在和图中的那个小朋友一同捉蝴蝶,一起做游戏!小朋友,我们一起再用喜爱的语气读好这首优美的诗吧!

  11、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发五张字卡给你们,宿、徐、篱、疏、未,老师读一个字,你们在桌上摆一个字。

  12、同学们真能干,都摆对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节课要写哪些字。(出示图标“我会写”)我们把这课要写的字写好!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些字不好写?

  13、师边讲解边范写:

  未: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整个字在田字格中间摆端正。

  14、同学们,我们自己观察“追、徐、菜、店、宿”,说说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5、写完字的同学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吧。1、教师快速出示字卡,学生抢读,评出优胜者。

  2、背诵《草》。

  3、读“宿新市徐公店”。

  4、⑴第一课里我们看到的是春天刚刚来到的时候,小草才从地下探出头来。   ⑵野花才开了一朵两朵。

  ⑶在这首诗的图上,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多起来了,地上的花也多起来了。

  5、齐读。

  6、自由读,互相补充说(教师引导)一截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7、我们喜爱,我们想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8、三小组有感情地朗读。

  9、学生自由组合练读,自由展示朗读,边读边悟边说边评①他读出了春天的美!②他读出了儿童的“急”!③他读出了“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失望……

  10、学生专注地听。齐读。

  11、学生争先恐后地合作摆字卡。

  12、“未”字很简单,但是容易写错。

  13、写两个。

  14、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说。

  15、背诵。

  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扩展练习   (5′)1、扩展练习:   (出示“我会编”)我们可以通过插图想一想这个追蝴蝶的小朋友追到蝴蝶了吗?如果追到了,他又会做什么?如果没追到,他还追不追呢?我们分组来编个追蝴蝶的故事吧!

  2、展示:

  (出示“展示台”)

  小组合作编故事。

  组内展示,全班展示。发散思维,想象练说。

古诗两首 篇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春晓》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观看vcd《春晓》

  二、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三、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 不读mn 。 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 / 不觉晓,处处 / 闻啼鸟。夜来 / 风雨声,花落 / 知多少。

  (3)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村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能背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呢?

  2.指名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愿意跟我一起学吗?(愿意)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村居》。

  板书课题。认识“村、居”两个字,师正音。

  二、学习古诗《村居》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二月天:指春天。日字旁理解。

  (2)纸鸢:风筝。

  (3)东风:指春风。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忙:左边竖心旁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不用花很大功夫来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两首 篇7

  以前的资源:

  《春晓》教学实录:

  《春雨》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育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案1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背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放大的诗文,写好“随”“啼”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了。瞧,小树吐出了嫩芽,花儿露出了笑脸。听,春雨淅淅沥沥,鸟儿叫声清脆。多美好的春天啊!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表达对春天喜爱的诗。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教学《春雨》

  1、读课题。

  教师简介:原诗八句,这儿节选了其中的前四句。

  2、出示放大的诗文。

  ⑴范读。

  ⑵领读。

  3、看图导读,学习生字。

  (出示挂图)

  ⑴指导看图说春雨的特点。

  ⑵自由读诗句。

  划出生字。

  ⑶出示生字卡片。

  认读。

  想办法自己记字形

  ⑷分句理解。

  自学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指名试说诗句大意。

  ⑸指导反复练读诗句。

  重点指导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赞美的感情。

  4、指导生字书写。

  重点写好:

  随:范写,学生观察说注意之处,红笔描,书空,描红。

  乃:注意笔顺。

  5、熟读背诵。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填空:

  《春雨》的作者是,写的是(季节)的雨,作者在诗里夸春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春雨》

  2、说说这首诗谁写的,夸春雨怎样?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认读:晓,解题。

  2、师范读,领读一遍。

  3、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⑴出示挂图。

  按“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图意。

  ⑵指名读诗句。

  ⑶学习生字。

  a、卡片出示,读准字音。

  b、析字形,说字意。

  ⑷分角理解。

  第一句:重点“晓”与课题的区别。

  第二句:重点,“啼鸟”

  第三句:第四句连起来讲。

  4、总结。

  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5、熟读成诵。

  ①掌握节奏,韵律韵脚字加点)。

  ②试读。

  ③试背。

  6、课堂作业。

  ⑴抄写生字(先描红)

  ⑵抄写《春晓》

  第三课时

  一、朗诵课文。

  1、指名朗诵。

  2、齐诵。

  二、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见练习册)

  2、“找朋友”

  ⑴组词:

  春:随:觉:

  时:眠:啼:

  ⑵根据意思写诗句。

  (见练习册)

  3、默写两首古诗

  三、发展练习。

  1、表演《春晓》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意思。

  (结合图意)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与春天有关的古诗?

  四、总结。

  1、完成练习册发展题。

  2、从课外书上自学一首以上古诗。

  板书设计:

  ㈠

  知时发生

  春雨好雨

  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㈡

  ,想

  。听爱春

  春晓,听

  。想惜春

古诗两首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 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 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两首 篇9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和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所见》。《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两首诗简单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渗透着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细读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1、学前谈话,揭示学法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古诗,谁能背上一首?生1:《望庐山瀑布》生2:《小儿垂钓》生3:《清明》……师:看来大家学会的古诗还真的不少呢。那么,同学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生1:老师让我们读一读,把意思抄下来让我们背。生2:老师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把诗意抄下来,让我们背诵。生3:老师让我们先把诗句读熟,把关键的词句讲一下,把意思抄下来,给我们背。师:如果给你一首古诗,你会自学吗?生:不会生:我可以查书生:沉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学习古诗就不用老师教了,自己也能学,想知道什么方法吗?生:想师:板书:学习古诗“四步法”: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谁能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生:“释”就是解释的意思吧!师:对,非常准确。生:“知”就是知道;生:“明”就是明白;生:“悟”就是懂得,领悟。对,今天,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2、释诗题—《寻隐者不遇》(1)抓住重点词语:寻?隐者?遇?不遇?(2)查字典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就是寻访,寻找。“隐者”就是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就是遇到,碰到;“不遇”就是没遇到,没碰到。(3)诗题的意思是:没有遇到寻访的隐者。3、知诗人——贾岛讨论:你知道贾岛的什么?生:贾岛是唐朝北京的一名诗人。生:贾岛以前做个僧人,后来还俗了,去考试,由于出生低微,考多次也没考上。生:贾岛写诗很讲究字的准确,“推敲”的故事就是讲贾岛写诗的,他被称为“苦吟派”诗人。师: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呀。不错。4、明诗意这首诗内容比较容易懂,自己读一读诗句,一句一句地去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谁说得好?交流:诗人会问童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么回答的?想像一下诗人与童子对话时的各自的语气、神态。5、悟诗情师:诗人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隐者的家,却没见到隐者,心情如何?生:很失望生:很痛苦生:很难受师:没见到隐者,见到了云雾缭绕的山林,诗人会想到什么?生:山上有小草,小花,还能听到鸟的鸣叫,山林的景色真美生:山间云雾缭绕,真是人间仙境呀!生:这座山上的草药一定很多生:……师:隐者的弟子童子都不知道师傅在哪里,说明了什么?生:隐者隐得很深生:隐者不想让外人知道他的行踪生:隐者看破了社会的黑暗生:隐者看破红尘生:隐者喜爱上这里幽静的山林,喜欢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师:是什么吸引着隐者到这里隐居的呢?生:这里的景色美生:这里没有尘世间的纷繁险恶生:这里空气好,幽静生:这里远离闹市,很僻静,很适合隐居师:隐者很喜欢过这样的幽静的生活,我们应该尊重隐者的选择。既然隐者隐得那么深,诗人为什么还要去寻访他呢?生:诗人很羡慕隐者。生:诗人很想见到这位高人,跟他畅谈生:诗人想向隐者学习本领生:诗人也羡慕隐者的生活师:是呀,诗人因为屡试不中,尘世险恶,也向往隐者自由无拘,向往山中的清静安乐的生活呢。虽然没见到隐者,但见到了山林的美丽景色,也不虚此行呀!第二节课,让学生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学《所见》。

古诗两首 篇10

  一、了解学情,指导读诗写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新课——古诗两首。

  2、和这两首诗见过面吗?

  小时候爸妈教过的。

  自己读的。

  3、读准古诗 会念吗?

  △指名读

  《池上》后鼻音:撑艇   萍

  《小儿垂钓》平、翘舌音:侧稚

  △出示生字表

  △写字:拿出笔,认真地描一描,要求:先好好看看这个字,再边写边想这个字哪一笔最难写。

  δ写这几个字有困难吗?

  二、基本理解诗句

  1、了解古诗大意  

  △两首诗写的都是谁?怎么知道的?

  小娃、小儿、稚子

  △这两个孩子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池上》   偷采白莲;

  △白莲见过吗?

  (嫩嫩的莲蓬)

  △还有那些词语或诗句诗你一读就能会的?

  不解:不明白。

  藏踪迹:隐藏自己的踪影。

  开:划开。

  △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3、《小儿垂钓》   学垂钓;

  △可以从哪儿一下子就读到诗的内容? 指读题目对照彩图

  △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钓丝。垂纶:泛指钓鱼。

  △小儿在哪里钓鱼?

  莓苔:莓,一种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泛指野草。

  △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借问:问,有礼貌的问。谦辞。

  教师叙述:古人总是很谦虚,杜牧《清明》一诗中也曾提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侧坐:侧着身子坐。看看插图

  △草映身:野草掩映着身体。看插图

  △读一读这首诗,能通过文字看到插图上的画面吗?

  4、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同学们通过看图,讨论一下子就明白了诗句的意思。可是诗学到现在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让眼前看到的画面活起来,还要读出古诗地味来。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学习《小儿垂钓》

  1、先看《小儿垂钓》这首诗,小儿学钓鱼,遇到了什么事?

  出示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小儿怕什么?

  (怕问路人的声音惊跑了鱼儿;

  担心鱼儿马上就要上钩,被问路声吓跑了……)

  3、这个“怕”其实是一种担心。读读整首诗,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儿怕?

  (1)蓬头:形容头发乱。

  △你猜测一下小儿则门会“蓬着头”?

  (看到小儿因为急于学垂纶,怕耽搁时间,根本顾不上梳头)

  师: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小儿的模样,还感受到小儿学垂轮的急切心情。

  读出它的这份急切,这份怕。

  (2)侧坐:身体向一边歪斜着坐。

  △拿起相机,给小儿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再和诗人心灵沟通一下,想想:诗人描写这个小动作,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孩子的坐姿吗?

  (侧坐莓苔草映身,体现了孩子不在意坐的地方,只是一心想着怎么才能钓到鱼儿;

  侧坐这个姿势更方便观察鱼儿上钩的情况;

  侧坐莓苔草映身,杂草挡住身体,不易被鱼儿发现;)

  评价:这个小儿一心就想着钓鱼,侧坐就是生怕看不到鱼儿上钩。

  指名朗读

  (3)遥招手:远远地摇手。

  △遥招手是在哪儿招手?(远远的)

  △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小儿,做个“遥招手”的动作。

  请2名学生说说: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一个摇手让路人别过来,走得远一点;

  (教师叙述: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钓鱼心切呀!)

  一个招手让路人走到跟前,悄悄地给他指路;

  (△师引导:嘘,鱼儿马上就要上钩了,现在可不能说话……对于这个招手还有不同理解吗?)

  △争论:你们同意哪一种?请说清理由。

  △你们说的头头是道,请你读一读。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招手”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其实,小儿招手,不管是让路人走近还是走远,原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引说)怕得鱼惊不应人。

  4、诗中的小儿刚刚学习钓鱼,非常专注,技术还不娴熟,但他多么希望能钓上一条大鱼啊,多么希望能初战告捷。你们是最能理解他的,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学习《池上》

  1、另一个小娃呢?他在干什么?引说——偷采白莲

  2、品味“偷”字

  △读读前两句,品品这个“偷”字?

  △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去干过自己喜欢的事?心情怎么样?

  (紧张,兴奋,高兴)

  教师叙述:小娃小心翼翼地撑着小船独自去采摘莲蓬,太想吃嫩滑、甜美的莲蓬,采着采着,心里越来越开心。他一边划小船,一边哼着小曲呢。

  △在诗人眼中,这个小娃会是贼吗?联系下面的诗句,再读一读有什么新的理解?

  出示:不解藏踪迹

  △是什么暴露了小儿的踪迹?

  浮萍一道开

  教师叙述:夏天,满池绿油油的大荷叶,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白莲盛开了,挤挤挨挨的,嫩生生的莲蓬招人喜爱。真是“莲叶何田田。”小娃采了莲蓬

  小娃根本不知道隐蔽自己的踪迹。虽然他顶着荷叶,但他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浮萍,小池上留下的水痕早就被别人看到了。

  △这个“不解”,这个“偷”子让我们认识一个怎样的孩子?

  有评论家这样称赞这二十个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

  △多么可爱的小孩啊,这么小,这么顽皮,瞧他的样子,就是一首天然的诗。  指名读一读

  5、总结两首诗

  △童年是最令人羡慕的,这两首写的就是你们,你们是最快乐的,来将这份快乐和画面融为一体。指名分别读两首诗。

  (评价:吟诗是感情丰富的表现,是自我陶醉的体现。)

  △同学们,喜欢读这两首诗吗?其实不仅你们喜欢,像老师这样的成年人也喜欢读,因为在诗句中我们也能读到自己的影子。  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三、指导背诵两首诗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与诗中的小娃一起体会偷采白莲的乐趣,一起去河边钓鱼……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感受了那飞扬的童趣。让这些童趣定格在我们的脑中。

  给你们配上音乐。提一个要求:不能看着文字读,请看着画面读。

  出示:画面

  四、拓展阅读

  1、顽皮、淘气是孩子的天赋。这两首诗是我们自己的诗,像这样的诗句你还能吟诵一句吗?

  所见宿新市徐公店

  袁枚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  篱落疏疏一径深,

  歌声振林樾。  树头花落未成阴。

  意欲捕蝉鸣,  儿童急走追黄蝶,

  忽然闭口立。  飞入菜花无处寻。

  2、课后作业:(1)选择一首诗编写一个儿童小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听;也可以将这个生动的情景剧演一演。(2)找一找,读一读,更多的描写儿童的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高鼎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  刘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幼女词》  施肩吾

  《21、古诗两首》课例分析

  一\字词教学:(基本上这些生字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根据学生情况没有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基本理解诗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结合了图、文、课外资料来学习古诗,展示了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后来的指导打下了基础,教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在我教学的时候,学生曾经提出“蓬头”的两种理解,一种是代表小孩子所梳的那个发型,从这个“蓬头”可以看出小孩子很可爱,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乱蓬蓬的头发。孩子可以从这生发出去,想象到可能是孩子早上起晚了,着急的要去钓鱼,来不及梳头发的饿急切心情。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孩子对文本有不用的解读!)

  怕:(从“怕”字入手,一个怕字统领全文,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到关键词的妙处!)

  (两首诗歌都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童趣,用前一首诗歌做例子,学习第一首扶,第二首放,学生也在其中学习了方法)

  这堂课中,教师激情,学生积极,学得有滋有味,学出了古诗的味道。其中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一举两得。

  当然,我也有一点思考:就是“摇招手”的理解。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会印在他的内心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纹路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可以从细微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我们要肯定积极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特体验的同时,结合行为规范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古诗两首 篇1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古诗两首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 2、难点: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引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有什么要对小草说的吗?

  3、小结:小草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自主试写“未、店、枯、荣、菜”,评价再写

  3、教师指导书写“追、烧”。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  枯树   光荣

  2、听写:未来  追赶  枯树  烧火  光荣  洗菜 青菜 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疏疏、未、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五、小组赛读

  1、认读生字   住宿  徐徐  篱笆  稀疏  未来 

  2、赛读古诗(师读——生读——小组读)

  六、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七、比赛背诵

  八、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九、迁移使用,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 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 篇13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两首 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 篇15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 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 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 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 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枝/ 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读,;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 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 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读。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读,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 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古诗两首 篇16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指导理解、书写。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按一定方位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及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3、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情感目标:

  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等途径对天安门广场有一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景观的特点及天安门广场是我们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的壮观、景观的辉煌及其历史地位。培养学生观察、自学、搜集资料的能力。

  难点: 结合课文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写作指导。

  【教具准备】

  与课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五、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六、诵读古诗

  1.美读。

  2.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元日》,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读《江雪》,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江雪》一诗中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不少同学可能有过钓鱼的经历。垂钓之风,应该说很早很早以前就有的。有人以垂钓为业,有人以垂钓为乐。大家可能看过《封神演义》,姜子牙垂钓用的不是弯钩而是直钩,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在诗中他也描写了一个垂钓的画面,那柳宗元在诗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江雪》。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 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板书设计】

  江   雪   柳宗元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孤独寂寞

  精神--------顽强不屈

古诗两首 篇17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