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为儿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懂得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用“沉甸甸”说一句话。

  二、由疑引读:

  师:1、同学们,课文明明以《三个儿子》为题,而老爷爷却说自己只看见一个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多么奇怪呀!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3课三个儿子自由朗读吧!(板书:23三个儿子)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课文除了有三个儿子,还有哪些人物?(指导看图:三个妈妈一个老爷爷)

  2、思考:三个妈妈分别说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找出有关的段落来读一读。

  (二、三、六自然段)

  (1) 第一个妈妈是怎么说的?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一有力气)

  思考:第一个妈妈的心情怎样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再读一读。(生回答:得意.自豪)

  请大家.用......既......又......造句。让学生练一练,说一说。(板书:......既......又......)

  (2)第二个妈妈是怎么说的?与第一个妈妈的语气相同吗?请第二组的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生答:相同板书:二唱歌)

  (3)第三个妈妈又是怎么说的?请第三组的同学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生答板书:三没特别地方)

  思考:第三个妈妈的心情怎么样呢?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平和.平淡)

  (4)指名分色地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3、三个孩子见到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怎样做?(学习七至十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七至十一自然段。找出三个孩子怎样做的段落。应用什么语气读?

  (2)第四组的同学来读一读第一个孩子的做法。(板书:翻跟斗)

  出示:小黑板第九自然段仿造句子读读说说。)

  (3)女生来朗读第二个孩子的做法。(板书:唱歌)

  (4)男生来朗读第三个孩子的做法。(板书:帮妈妈)

  4、指三名男生分角色地朗读三个儿子的做法并上台演示。

  5、当孩子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时你们觉得怎样?哪个词语体现出?(重沉甸甸)

  6、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孩子吗?一起来读一读第十三自然段。

  (1)老爷爷说话的语气怎样的?再读一读。(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

  (2)读了十二自然段你们知道老爷爷说的话意思吗?(知道因为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

  (3)指名上台演示老爷爷说的话。

  7、你们喜欢哪一个?(第三个因为他懂得孝敬父母)

  8、学习了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总结:

  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一    二    三

  有力气  唱歌没  什么特别

  翻跟斗  唱歌   帮妈妈

  ?    ?   好儿子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三个儿子》语言十分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中无需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但要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

  学校、学生状况分析:

  本次授课我用的是海区八小二年级四班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上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既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校学生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语感较好,把课文读流利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我把指导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人物角色朗读方面,进入角色朗读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朗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三个儿子》。(板书课题)

  2、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开火车领读生字词:既然嗓子晃荡胳膊沉甸甸拎着水桶

  3、导入:

  (1)同学们,在家里父母是怎么夸奖你的?

  (2)你能带着表情和动作学一学父母的样子吗?

  (3)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的三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自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出示第一位妈妈的话,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采访“妈妈”:您刚才在夸奖自己儿子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那你能夸得再自豪点吗?(再指名读句子)

  师:第一位妈妈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第二位妈妈也不甘示弱,她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呢?

  (2)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指导朗读。(提示:可边读边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位妈妈的表现。

  (3)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指名读。

  师:两位妈妈都夸奖了自己的儿子,而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能谦虚地读一读?

  师:真是一位谦虚朴实的妈妈!孩子们,有句话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但是呀,可千万不能像骄傲的大公鸡、花孔雀那样翘尾巴啊!

  (4)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4、继续读文,体会“孝敬”美德。

  (1)引导朗读7、8自然段: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位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她们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呀?

  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告诉了我们水重?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2)引导朗读9——11自然段:

  师:三个儿子面对这么重的水,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继续读课文,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画上“~~~”。

  交流,相机板书。

  说话练习: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如果这三个儿子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点儿什么吗?(指名说)

  (3)引导朗读12、13自然段:

  师:其中的一位妈妈和老爷爷也有一段对话,请你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展示。

  采访“老爷爷”: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指名回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啊!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条件好了,水桶是不用你们提了,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来孝敬他们?(生自由说)

  2、我们都是在爸爸、妈妈手心里疼爱着长大的,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有的学生就开始粗声粗气的对父母讲话,甚至不耐烦,其实我们应该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爸爸、妈妈呢?(生自由说)

  3、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名字叫《感恩的心》。(播放歌曲)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回忆父母曾经为我们的付出、给我们的关爱,请在这张空白的心形卡片上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几句心里话。

  4、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卡片上的话。(及时鼓励、引导)

  四、指导书写“胳膊、晃荡”:

  1、引导观察范字,请学生指出该注意的地方。

  2、分别范写“膊、荡”,学生练写。

  五、小结:

  同学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小孩。老师要送给大家两句话,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维吉尔

  六、作业:从今天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在课堂上我主要力求以下几点:

  1、阅读教学生活化。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通过学生个性的思想,个性的语言,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来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说:“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而且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感恩的心》)中写下自己的心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孩子们,看到这样的三个儿子,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吗?”这时,孩子们有点儿不知所措,当我换一种问法:“如果这三个儿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点儿什么?”孩子们就像立刻清醒了一样,激动地举起了小手。这就告诉了我:提问要有艺术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所提问题的难度。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神色漠然”,那么教师就要立即作些提示或换一种问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节省了时间,如果能在课上做好这一点,就能使最后的写字环节有更充分的时间。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材目标:

  1. 学生朗读交流,从中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2. 完成“读读说说”练习

  二、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3课《三个儿子》,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谁敢来接受挑战?

  1、复习生字、词语。

  聪明   水桶   车轮   歌声   特别     拎着 

  跟头   嗓子   胳膊   晃荡   沉甸甸   走走停停

  2、回顾: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课文写了三个在井边打水的妈妈,她们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后来三个儿子出现了,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都没有看见妈妈手中的水桶,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过去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手桶。

  第三个儿子到底是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我们这节课来看看。下面请你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话。(二)、自读自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划出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对话。

  2、同桌相互讨论:三位妈妈说话时语气(语速、语调)一样吗?同桌之间互读互听。

  (三)、自主发现、朗读交流。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同桌互读——个读

  1.谁来当第一个妈妈,读一读。谁还想当第一个妈妈?

  2、评评议议,模仿读一读

  3、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儿子棒吗?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儿子怎么样?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4、这个儿子怎样?所以这里也要读出“自豪”的情感。生个读。

  这个时候第三个妈妈沉默了,面对着前两个妈妈的疑问,她是怎么答的?谁来读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5.个读,教师示范读

  6.全班齐读。

  自由练读——品读

  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7、8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2、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你能用朗读来表现水重吗?

  3、自由读。

  4、品读

  小组赛读

  1.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多媒体出示:“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先在小组里面交流读,选出一名代表,代表小组参加比赛。

  3. 评出读得最好的小组,用画星星的方法来比赛。

  4. 齐读。

  (四)探索、启示

  这时候,一直在旁边的老爷爷提出了疑问。质疑: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师生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

  (五)读读说说

  1.(迎面走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 照样子,说句子

  (1)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

  (2)一(  )                                             。一(  )                                                    。另一(  )                                              。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与爸妈一起交流一下。

  2.学习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呢?以周记的形式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

  只有孝顺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生字:出示课件:游戏:小猫走迷宫;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厉害!你们真棒!

  (二)、生活情景导入  :

  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的,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呀?(指名说)

  你还能加上你妈妈的表情、动作,来说说吗?

  (三)、朗读指导:

  这里,还有几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在小组里面和你的小伙伴先练一练。

  3、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几生读)

  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

  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课件出示(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么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指名生读)

  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交流读,评价,提高。

  5、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呀?(指名生回答)出示妈妈的话,你想这个妈妈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再去读课文,用笔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自由朗读)

  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8、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准备一下,来扮演最后一个妈妈和老爷爷,读读这两句话,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来?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学生讨论)

  10、这个妈妈和老爷爷还会说什么呀?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和同桌一起表演)

  11、展示表演的结果:请两组小朋友来表演对话,随机点拨升华主题。

  (四)、小结:读读、议议

  你认为我们要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说说你是怎么帮助父母亲做事的?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

  【教学重点】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要这样说。

  【教学难点】懂得“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桶满满的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

  (小黑板出示课题)

  2、师:小朋友们,老师先要考考你们上节课生字学得怎么样?谁来接受考验!

  课件出示:

  既 然  嗓 子  拎 着  水 桶  晃 荡  走 走 停 停   

  胳 膊  沉 甸 甸

  师:大家真不错,把词语都记住了!

  二、自读自悟三位妈妈说自己孩子的话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井边,这一天三位妈妈一起去打水。他们边打水边说话,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讨论的内容,划好后自己读一读。

  2、学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并读一读。

  3、学生交流反馈。可以一名学生也可以请三名学生说说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

  师逐句出示:

  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三位妈妈在谈论什么呀?

  生1:在谈论他们的儿子。

  生2:他们在夸奖自己的儿子。

  5、师:那就请你当当妈妈,来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生自由读读三位妈妈说儿子的话)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谁来当当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1、出示: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⑴ 学生读到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⑵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妈妈的话?

  (学生自由说说理由:很骄傲、很自豪)

  (师板书: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⑶ 谁能读得更自豪些?

  (指2生读)

  ⑷ 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其余学生尝试评价,师做适当引导)

  ⑸ 我们一起来当第一位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齐读)

  过渡:

  第二位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呢?谁来夸夸。

  2、出示: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⑴ 学生当第二个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

  ⑵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她很自豪。

  生2:我知道她的儿子唱歌很好听,所以她说得那么自豪。

  (师相机板书:第二个 唱歌好听。)

  ⑶ 师:谁也想来试试?

  (指2~3生读)

  ⑷ 师: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生:她的“谁也”读得特别重。

  师:是啊,“谁也”读重了夸奖的味更浓了。

  ⑸ 师:我们一起来夸夸吧!

  过渡:

  前两位妈妈眼中都有位优秀的儿子,那第三个妈妈呢?

  3、出示: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⑴ 学生当第三个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⑵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跟前两位妈妈说的不一样?

  生1:语气一点儿也不骄傲。

  生2:因为她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她读得非常平淡。

  (师相机板书:第三个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⑶ 师: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会这样读,那这特别的地方你指的是什么呢?

  生1:是指没有像前两位儿子那样的特长。

  生2:她的儿子很普通。

  ⑷ 师:谁也想来读一读!

  (指名2生读)

  ⑸ 齐读!

  过渡:

  现在,我们都了解了妈妈谈论的话题,我们连起来读读吧!读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

  (齐读)

  四、理解“老爷爷说的话”

  1、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这里共有几个儿子?

  (生:3个)

  2、师质疑:可最后在旁边的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

  (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1:明明有3个儿子,怎么只看见一个呀?

  生2: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4、师:老师也很疑惑,请小朋友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读课文,找找答案)

  5、反馈交流。生自由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及三个孩子的表现。

  (师相机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6、师:请小朋友们好好地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好后请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7、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不用给予肯定,指导朗读这三句话。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这三句,知道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

  8、师: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个“沉甸甸”,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我想告诉大家这桶水很重。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描写水桶很重,请你找一找。

  9、出示: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桶水,我们也来感觉一下这桶沉甸甸的水。

  (4、5生试)

  学生试后,教师作记者采访学生提水后的感受,相机理解词语:晃荡、走走停停。

  10、指导写字:

  师:是呀,这么重的一桶水,胳膊都痛了,我们来写写“胳膊”着两个字吧!

  ⑴ 课件出示:胳膊(带田字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注意点。

  ⑵ 学生各试写一个,教师巡视。

  ⑶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进行对比。

  ⑷ 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重点指导“膊”。

  ⑸ 学生再次练写。

  师:小朋友们,我们写了一会会儿字,胳膊就开始酸了,而妈妈们却还要提着这满满一桶水,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辛苦吧!一桶水可重啦!

  (引读第8自然段)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

  (引读三个孩子的表现)

  11、看着这桶沉甸甸的水,再看看这三个孩子的表现。你明白老爷爷说的话了吗?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又为什么要这样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同桌讨论)

  12、交流反馈,学生畅所欲言。

  13、教师小结:是呀,一个真正的儿子,他懂得妈妈的辛苦,他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师:如果你是他的妈妈,你可以怎么夸自己的儿子呢?

  课件出示:“我的儿子 。”

  学生尽情夸赞。

  2、师:看来,这位儿子并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觉得我们的板书哪里需要改一改吗?

  师按学生要求将板书第3个儿子的下面补上:

  孝顺、懂事

  3、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感情升华。

  师:是呀,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成为这样的子女。在我们德清也有一位大孝子,他叫──孟郊。让我们借着一曲《天下游子同此情》来赞扬一下所有的孝子吧!

  (师生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胳 膊

  第二个 唱歌好听

  第三个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孝 顺、懂 事)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三个儿子》语言十分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中无需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但要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上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既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学生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语感较好,把课文读流利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我把指导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人物角色朗读方面,进入角色朗读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朗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既然   嗓子   晃荡   胳膊   沉甸甸   拎着水桶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表现得太棒了,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放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好妈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听歌观察画面,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3、师: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

  (1)同学们,在家里父母是怎么夸奖你的?

  (2)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的三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自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出示第一位妈妈的话,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采访“妈妈”:您刚才在夸奖自己儿子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那你能夸得再自豪点吗?(再指名读句子)

  师:第一位妈妈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第二位妈妈也不甘示弱,她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呢?

  (2)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指导朗读。(提示:可边读边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位妈妈的表现。

  (3)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指名读。

  师:两位妈妈都夸奖了自己的儿子,而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能谦虚地读一读?

  师:真是一位谦虚朴实的妈妈!

  (4)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师:孩子是妈妈心中的太阳,当妈妈的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品读文本,体会“孝敬”美德。

  (1)引导朗读7、8自然段:

  师: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位妈妈打完了水向家走去。她们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呀?

  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告诉了我们水重?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2)引导朗读9——11自然段:

  师:三个儿子面对这么重的水,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继续读课文,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同桌交流后,师相机板书。

  说话练习: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如果这三个儿子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点儿什么吗?(指名说)

  (3)引导朗读12、13自然段:

  师:其中的一位妈妈和老爷爷也有一段对话,请你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展示。

  采访“老爷爷”: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指名回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啊!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条件好了,水桶是不用你们提了,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来孝敬他们?(生自由说)

  2、我们都是在爸爸、妈妈手心里疼爱着长大的,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有的学生就开始粗声粗气的对父母讲话,甚至不耐烦,那么我们应该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爸爸、妈妈呢?(生自由说)

  3、孩子们,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名字叫《感恩的心》。(播放歌曲)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回忆父母曾经为我们的付出、给我们的关爱,请在这张空白的心形卡片上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几句心里话。

  4、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卡片上的话。(及时鼓励、引导)

  四、指导书写“胳膊、晃荡”:

  1、引导观察范字,请学生指出该注意的地方。

  2、分别范写“膊、荡”,学生练习书写。

  五、小结:

  同学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用你们美丽的微笑去回报母亲吧!

  六、作业:

  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有心的同学还可能将这些记在你的日记中,我将是一份最好的成长记录。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准人物的不同语气,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网络游戏复习生字。

  2、开火车认读此语。

  过渡:大家真棒!大家看,老师是这样夸你们的,你们的妈妈是怎么夸你们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这些妈妈是怎么夸自己的儿子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们的话。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要读出她们的样子来。

  3、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三位妈妈的话。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第一、二位妈妈的骄傲、自豪。第三位妈妈语气的平淡)

  (第三位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相关板书:即聪明又有力气唱歌好听没什么可说的)

  4、分角色表演三位妈妈。

  5、在妈妈打水回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6、幻灯片出示第8段,学生齐读,你读了这段,有什么发现?

  7、指导读出水重的感觉。

  8、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想: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9、小组讨论后汇报。

  (引导结合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说)

  10、引导理解:老爷爷看见的儿子是哪个儿子?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孝敬父母)

  (擦去没什么特别)

  11、看了这三个儿子的做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给第三个儿子戴上一朵大红花。

  (板画:花)

  过渡:在我们的资料城中,还有许多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大家去读一读,等会儿把你了解到的故事说给你的好朋友听。

  三、拓展阅读

  四、打写

  1、我能做个好儿子(女儿)。

  2、说话你平时在家里是怎么做的?读了课文和资料城里的故事之后,你有新的想法吗?

  3、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2.导课: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朗读感悟

  1.组内读书,相互帮助

  ⑴一个一个地读,相互学习,相互指正。

  ⑵分角色读课文。

  2.自读自悟

  思考问题:文中出现了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朗读第二、三、六自然段。

  ⑴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①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②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③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⑵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说话时很得意,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调平稳)

  ⑶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⒋朗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⑴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①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②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③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真想有人来帮忙……)

  ⑵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①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②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③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⑶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通过交流得出:真正的儿子应该是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孝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在老爷爷眼里,不懂得孝敬父母和为父母分忧的儿子,不算真正的儿子。

  三、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让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孝敬父母当然也是。)

  2.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第三个孩子下的“没什么特别”改成“孝敬父母”,并画一颗红红的爱心。

  3.学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四、积累运用

  1.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2.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定会打电话吧!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再实践一下,看看你填的对话合适吗?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小强:“喂,你好!小华在家吗?” 小华:“ ”

  小强:“我是小强。” 小华:“ ”

  小强:“ ” 小华:“ ”

  3.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练习说话时,应允许学生使用“个”、“只”以外的量词。

  五、课内练习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3.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⑴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⑵格外。

  ①特别——

  ②特别——

  4.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⑴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⑵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 ) 重——( ) 后——( )

  ⑶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⑷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聪明有力气

  唱歌好听

  孝敬父母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

  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有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

  情感目标:理解老爷爷说的“一个儿子”的含义,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

  2、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3、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位小朋友,他们在这方面会怎么做呢?

  4、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谁开口讲话了?讲了什么呢?

  (课件配音:“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咦,明明图片上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乌鸦反哺的故事导入后,激疑:乌鸦知道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文中的三位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呢?然后利用课件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在自主观察、探讨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住了重点,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通读,潜心会文初动情

  (一)出示读书的要求:(课件出示)

  一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并圈出难读的生字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用“____”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二)交流反馈:

  1、巩固生字

  (1)带拼音复习生字。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给生字宝宝打声招呼。(齐读、开火车读)

  (2)读准字词: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既聪明又有力气。(提醒读准“沉甸甸”)

  2、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3、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尝试模仿妈妈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一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自主空间。

  三、参读,感悟妈妈对儿子的爱

  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你都在课文中找到了哪几句?

  (课件出示前两位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指导朗读

  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

  2、扶放结合

  师生搭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骄傲、自豪的语气)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

  (预设)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来。

  师:那你能上来试一试吗?

  (预设)(昂首挺胸,骄傲的眼神)读得有声有色。

  大家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3、学法迁移

  利用课件,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前两位妈妈都夸奖自己孩子,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

  (3)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这位妈妈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应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甚至可以“授之以渔场”,这环节的设计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人人都灵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最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自主学习当中去,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研读,理解妈妈的辛苦

  (一)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过渡: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1)谁来读一读?这个字叫——拎。什么是“拎”呢?(拎:用手提,把水提起来。)

  (2)角色转换:同学们,站起来。此刻你就是那三位妈妈,你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你正拎着这桶水走在回家的`路上。

  采访:妈妈,这桶水重吗?大概有多重啊?你告诉大家——一桶水可重啦!(随机问3个)

  妈妈们,一起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齐读)

  (3)那么重的水,你提着辛苦吗?(预设:好辛苦啊,好累啊!)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提水很辛苦呢?把你找到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线画出来。(水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腿也酸了)

  2、结合课文理解“晃荡”。(向两边摆动)“直晃荡”(不停地向两边摆动)

  (1)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妈妈走一步听三步的辛苦样子读出来呢?(指名读)

  (2)补充词语:一桶水可重啦!妈妈累得。

  3、师: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种的水桶,你会怎样做?

  (预设):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妈妈。

  师赞扬:你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课文中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师小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都很大,但他们却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能够?(孝敬父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三个儿子默默无声的表现,立刻就能体会到:一个好儿子的好,不能光表现在会翻跟头、会唱歌上,而应以实际行动去分担妈妈的重担。此时,学生已模糊地意识到,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师:你能像课文中“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的句式来练习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师提示: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这个句型的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无比。

  五、精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师: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妈妈面前时,一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1、师范读。

  2、小组讨论:为什么明明三个儿子,而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呢?(指名答)

  3、我们再回头看第三个妈妈的话,她说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你认为呢?现在你觉得第三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4、想象一下这个儿子平时还会帮助妈妈做什么?

  5、指名分角色读妈妈和老爷爷的话。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老爷爷这句话的含义了,谁愿意当老爷爷来说说。

  评价:老爷爷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

  师小结:小朋友,你最想当哪个儿子啊?(针对学生回答总结)是啊,生活中有的人确实没有什么特长。但是只要有一颗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心,那么,你就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就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儿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体验的升华。此时,不需要干涩说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不在简单到认识文章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文本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六、活读,表演且抒个中情

  1、小组内合作表演文中的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3、拓展练习:第三个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她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续编对话,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正起到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着力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2、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教学板书】

  23、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聪明有力

  又一个儿子唱歌好听

  另一个儿子孝敬父母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三个儿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7-13小节,能体会水重,母亲提水的辛苦。

  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有感情情朗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巩固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老爷爷话的含义,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flash动画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一、课前谈话,回读妈妈的话。

  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在家里帮父母做过事情吗?你都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师:你们真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师:可以上课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1到6小节,知道了在井边打水的三位妈妈对三个儿子的评价。

  课件出示句子: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板书:力气大)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板书:嗓子好)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板书:没什么)

  二、学习课文7-13小节,体会水的沉,妈妈的辛苦

  过渡:在妈妈的心中,儿子都是了不起的。三位妈妈谈到了三个儿子。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几个儿子,(3)可是这位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出示句子)

  师:读了老爷爷的话,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明明是三个儿子,怎么只有一个儿子呢?在再读“读老爷爷的话”

  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使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7-13小节,认真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预设学习重点段:出示: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三个妈妈拎的水桶很重。我给大家读一读:“一桶水可重了!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水很重的样子,我能读得比他好。(此名学生朗读)

  师:通过他的读,你感受到水很重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能通过读,让别人也感受到水很重吗?

  (学生齐读此段)

  ▲听老师范读拎水的句子

  (1)让学生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什么?(妈妈喘气声,水晃荡声等)

  (2)让学生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什么?(妈妈流汗,弯着腰很累的样子)

  (3)让学生用心体会用口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再一次体会妈妈的累)——全体深情朗读——表演

  (4)假如是你看到了会怎么做?你会说些什么?(联系实际发散、创造)

  三、学习三个孩子的表现,呼应前面的表扬,质疑升华

  师:而三个孩子是怎么做的呢?看图,先看孩子看图自由说,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

  从课文中找找,并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看图分别说,出示句子

  1、板书:翻跟头回读夸奖的话

  2、板书:唱歌

  3、板书:拎水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这位妈妈吗?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他真的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吗?看了这个孩子的做法,

  师:此时此刻,你是这位妈妈,再谈论孩子时,会说什么?(板书:孝敬父母)

  如果你也在旁边,你觉得谁做的最好?你又看到了几个儿子?

  这一切老爷爷看在了眼里,怪不得他说-----

  他看到的是哪一个?看到了是什么?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个儿子只顾表现自己,只有这个儿子帮妈妈。

  生:只有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

  生: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

  生: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板书:真正的儿子)

  ……

  怪不得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一个真正的儿子。(板书:一个真正的儿子)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语气不同。

  四、齐读全文,总结

  齐读课文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才是孝敬父母?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做?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做一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一   二   三

  力气大 嗓子好 没什么特长(孝敬父母)

  翻跟头 唱歌  拎水桶

  真正的儿子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三个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前两个儿子只知道展示自己的特长,只有第三个儿子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就是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要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需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 “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体验和讨论。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准人物说话时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认识“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桶、胳膊”。

  3、能准确地理解 “沉甸甸”等词语

  4、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老师讲述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一边读一边划使学生熟悉课文,熟悉生字。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词语,读通课文。

  4、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妈妈们的自豪,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妈妈的辛苦。

  【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学生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要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启蒙。养成拿笔读书,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规范生字书写。

  2、通过代入角色朗读体会课文情感,感受妈妈的自豪。  

  3、理解妈妈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 激qing引趣,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感受妈妈的夸奖

  胡老师觉得同学们是既聪明又可爱,老师很喜欢你们。相信你们的妈妈也很爱你们,能说说在平时妈妈是怎样夸你的吗?

  (2人)

  2、你们都是妈妈的好孩子,有三个儿子和你们一样也是妈妈的骄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想听听他们的故事吗?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讲讲平时妈妈是怎样夸你的从而引入课文,简单明了,贴近学生,使学生很有亲切感,而且很感兴趣,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让学生很投入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老师讲故事,学生聆听:

  看着屏幕,听老师读课文。

  2、故事质疑:

  听老师读完了,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为什么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

  3、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到课文当中去找找答案,把生字学好,把课文读通顺。打开书本104页,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并多读几次。

  4、认读生字:

  ⑴ 带拼音读。

  这课的生字你都会读了吗?(课件出示生字)真的会读了吗?胡老师要考考你们,请同学拼读这些生字,如果他读对了,你们就跟着他读。

  (师指生字学生个别拼读)

  (提醒拎、晃,开火车读强调)

  ⑵ 去拼音读:

  那去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师出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5、认读词语:

  胡老师把这些生字组了词,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词语,全班读词语)

  提醒:晃荡、沉甸甸。

  6、读句解词:

  把这六个生字放入句子当中,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三个句子)

  (自由读)

  把句子读给同桌听,你的同桌能把这三个句子都读通顺的请举手告诉胡老师,真不错,那谁愿意把第一句读给大家听。

  ⑴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谁来既响亮又通顺地读第一句。

  (单击课件,“好嗓子”变红)

  我们班谁的嗓子是最好听的?

  就请你来读读这个词,真好听,那请你再读这个句子,听,这就是好嗓子,我们一起读这句

  ⑵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学生个别读。

  “拎着”,换个词可以怎么说。

  (课件该词下面加横线和括号)

  (提着,拿着)

  通过分别做动作来区分哪个词更准确。

  (提着)

  这个动作是用手来做的,所以有个提手旁那桶字呢?

  (用木头做的)

  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汇报)

  ⑶ 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句老师想请一个小组来读──全班齐读。

  (把生字和词语放入句子中,把句子读通顺,既复习巩固了之前认识的字词,又把课文中有难度的句子先读通顺了,为读通顺整篇课文打下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在读句子的时候,还巧妙地理解了“好嗓子”和“拎着”这两个词语,随即书空了“拎”和“桶”,把几个教学内容很自然地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7、指导写字:

  ⑴ 观察“膊”

  (出词语“胳膊”)

  胳膊这个词既要会读,还要会写,特别是“膊”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写“膊”,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⑵ 老师范写“膊”

  ⑶ 学生汇报:

  “膊”是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不能漏了一点;左窄右宽。

  (老师用红笔把相应的笔画描红)

  ⑷ 请同学们打开书107页,拿出一支铅笔,摆好写字的姿势,对照着生字表里的生字,把“胳膊”这个词语写一个。

  ⑸ 师生评价:

  我们来看这个同学写的字。

  (投影一个同学写的字)

  首先看有没有漏了点,接着看“膊”的横折是否写准了;然后看写得美不美,他写得既正确又工整,胡老师奖励他一面红旗。

  (标红旗)

  像胡老师一样,同桌评一评对方写的字,写得既对又好的就评红旗,如果写正确了,但还不够美观的,就给他奖一朵红花,希望下次继续努力,把字写得更好。

  (要写的生字词语很自然地从句子中抽出,使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有如行云流水很自然。前面的“拎”和“桶”是书空,这里的“胳膊”则执笔书写,老师重点指导了“膊”的书写,整个写字环节的处理轻重分明,难点突出。在对学生写字的评价方面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老师作了示范评价后,让学生根据标准自己来评价同学写的字。)

  8、同学们刚才学习得可好了,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课文,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1、2段老师和一位同学一起读;3、4、5 、6段分小组轮读;7、8段请好嗓子的同学接着读;剩下的课文,全班一起读。

  听同学们的读书,胡老师知道,你们真的把课文读准了,读顺了,然而,我们还要把课文读懂,刚才同学提出了个问题,为什么老爷爷只看到了一个儿子,接下来,我们就要弄懂它。

  三、 品读课文,感受妈妈们的夸赞

  1、这故事发生在哪儿呢?全班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汇报:

  (井边)

  (老师贴水井)

  有三个妈妈(贴图)去(打水)。

  还有谁(老爷爷)(师贴图)。

  2、妈妈们在井边(打水),一边打水,她们一边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她们是怎样说自己儿子的?请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妈妈,把妈妈们说的话读一遍。

  3、交流:

  ⑴ 第一个妈妈:

  (板书贴妈妈说的话:“既聪明又有力气”)

  一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

  (板书:一个)

  (指名读)

  好:

  从你的夸奖中,我知道了你的儿子真聪明啊,你能再读一次,让全班同学都听听你的儿子在哪些方面特别棒。

  (该生再读)

  你们听出他儿子哪方面特别棒吗?

  (聪明、有力气)

  是啊,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不好:

  你听听老师是这样读的。

  (师范读)

  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这两位妈妈是谁在骄傲地夸儿子?

  你能像老师刚才那样读吗?

  (该生再读)

  这时,你是在夸你的儿子啦。

  我们也一起夸夸自己的儿子。

  ⑵ 第二个妈妈:

  (板书贴妈妈说的话:“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多自豪的妈妈啊,你们真有个引以为荣的儿子,那又一个妈妈是怎样夸儿子的?

  (板书:又一个。)

  (个别读3次,及时评价。)     (不是一般的好听,是非常好听,课文中用的词语是:好听极了。)

  带着你的自豪、骄傲,男同学,夸夸你的儿子(男生读),女同学,也来自豪地赞一攒。

  (女生读)

  ⑶ 第三个妈妈:

  当前两个妈妈在自豪地夸自己的儿子时,(板书:另一个)另一个妈妈却是怎样?

  (什么也没说)

  老师问: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啊?

  (板书贴妈妈说的话:“没有什么特别的”)

  学生读她说的话,这位妈妈说得真平静啊,她的儿子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吗?在稍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去见见这位儿子,看是否真的像妈妈说的那样。

  4、看看,这就是三个妈妈眼中的三个儿子:

  (师指着板书,引领学生读)

  一个一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又一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另一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5、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这三个妈妈谈起自己的儿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在四人小组里由组长协调,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

  6、全班分角色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品读感受三位妈妈对自己儿子的自豪,了解妈妈眼中三个儿子的特长,在读中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读出对妈妈心情的体会。老师的范读很有必要,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引领着学生读得更好。)

  四、 亲身尝试,体验妈妈们的辛苦

  1、说着说着,妈妈们已经打好了水,拎着水桶往家走了,老爷爷跟在后面慢慢走着。(课件出图)妈妈们拎着水走,是怎样的?

  (学生看图说话,观察妈妈的动作)

  2、从妈妈们擦汗、捶背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她们提的水──太重了(课件出第八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用“—”划出能感受到水很重的词语。

  3、汇报:

  (课件中相应的词语变红)

  为什么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水很重?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说出理由:

  可重了、直晃荡、走走停停、痛、酸。

  4、老师引读这段。

  5、(课件出示比较句子)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一起来读读:

  你从哪个句子更能感受到水很重?

  学生品词,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这桶水的重。

  6、对啊,这桶水多重啊,请同学们自己再轻声读这句,除了感受到水很重,你还感受到什么?

  学生谈感受朗读(妈妈很辛苦)从那些词语感受到妈妈的辛苦?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可重了、直晃荡、走走停停、痛、酸”进一步谈感受)

  7、请一位妈妈上来现场演绎一下拎水桶。

  (学生上来拎水走几步)有什么感觉?(很重)如果让你把这桶沉甸甸的水拎回家,你会怎样?

  (很累)

  8、我们只是走几步就已经开始感觉到辛苦了,那三个妈妈要一直把水拎回家,她们会多累啊:

  (看图)师引读:看,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9、是啊,这水太重,妈妈已经累得快拎不动了,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妈妈,这时,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有人来帮我)

  10、是啊,如果这时有人来帮帮妈妈,那该多好啊!正在这时,迎面跑来了三个孩子,是谁?(她们的儿子)她们的儿子一个是怎样做的?一个是怎样做的?另一个又是怎样做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来了解。

  【教案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理解段落句子的含义呢?在本段的学习中,老师就由浅入深地二度品读,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段的内在含义。第一次品读感受妈妈手里的水是多么的重,在此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品读,深挖文章的内涵,感受妈妈们的辛苦。再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体会妈妈的劳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第二课时中理解老爷爷的话做好铺垫。“一个……一个……又一个……”,这是课文要求掌握的句式,虽然出现在第二课时中,但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已经把它渗透其中。在引出三个妈妈的话语板书“一个”、“又一个”、“另一个”;在回顾三个妈妈眼中的三个儿子时,用上了“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句式;在最后的结语中,老师也有意识地提出一个儿子是怎样做的?一个儿子是怎样做的?另一个儿子又是怎样做的?把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有意识地穿插渗透在全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随时都在无意识地接触着,熟悉着,到正式提出这个重难点时,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掌握知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之一

  作者:碧水寒潭

  教学目标 :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歌曲,导入  课文

  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

  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沉甸甸胳膊晃荡)

  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注:板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

  7、在板书的过程中,写字指导“聪”

  ①、提醒老师注意在田字袼中写字该注意什么?

  ②、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③、师生同写,看谁写的字既快又好。

  ④、评价。

  三.学习课文2、3、6自然段

  1、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划好后好好读一读。

  2、示三句话的小黑板,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妈妈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练习读)

  3、朗读指导

  ①、抽三生读,读后评议。(你认为谁读的好,为什么?)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一桶水很重?

  2、用朗读表现出水很重。

  3、如果你看见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4、质疑:三位妈妈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课文的(由学生得出9、10、11自然段)

  五.学习第9、10、1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

  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老师觉得你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孩子的表现,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说三个,那就太了不起了!)

  (设计的目的: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质疑: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人人都认为应该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可一个孩子却发表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一桶水连妈妈都提的腰酸悲痛,儿子怎么能提得动呢?我觉得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现很好,他们想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妈妈忘记疲劳。)

  (孩子真的很能干,我备课的时候虽也想到,可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往这方面去想。)

  六.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让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孝敬父母当然也是。)

  2.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第三个孩子下的“没什么特别”改成“孝敬父母”,并画一颗红红的爱心。

  3.学到这儿,吴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出示: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七.拓展内容,课外延伸

  1.读课外故事《乌鸦爱妈妈》,谈谈感受。(由于时间不允许,未交流)

  2.总结:课外也可以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细细阅读,相信能给你们很多的启发。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鼓励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从而更轻松地识字。

  由“疑”引路,由“疑”引读。读书贵在有疑,因此教学要始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质疑的热情,这样的阅读收获才会大。

  【教学目标】

  ⒈会识“既、嗓”等6个生字,会写“拎、桶”等5个生字及“胳膊、晃荡”等两个词。

  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懂得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

  3.分角色读课文,并演一演。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以疑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内容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老爷爷并不是盲人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书读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设计意图]呈现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⒈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梗概。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明白老爷爷“看法”产生的来龙去脉。

  [设计意图]两次初读,虽然都是初步感知大意,但是第二次“边读边想”,要学生弄清老爷爷“看法”产生的来龙去脉,两次初读的意图有不同,程度有区别。

  三、读文识字,扫清阅读障碍

  师:刚才的阅读,肯定有同学遇到了生字障碍,现在我们一起解决生字问题吧。

  ⒈教师呈现生字卡片,学生自读生字。

  既 嗓 拎 桶 晃 甸

  ⒉学生自主识字,分析记忆,教师注意引导。

  既,读jì,可以组成“既然”等词。

  拎,读līn。注意:其它的带“令”的字大多是后鼻韵母,而“拎”例外,它不是后鼻韵母。“拎”还容易将右边写成“今”,比较“拎──令──今”,谁的读音与“拎”更近?当然是“拎──令”更近,因此,要记住“拎”右边是“令”不是“今”。

  3.齐读,抽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教师注意倾听发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多数形声字,学生识记并不难;对容易混淆出错的字,需要教师未雨绸缪,及时引导提醒。

  四、读文练句

  师: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生字加粗或红字)

  (1)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2)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3)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4)读下面的句子,练说“一个(只)_______。一个(只)_______。另一个(只)_______”的句式。

  一个孩子翻着跟斗,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设计意图]读这些句子或段落,一是为了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巩固汉字的识记效果,二是为了抓住重点句子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三是可以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阅读打基础。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会写的生字)请观察第一排三个生字,谁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预设: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形声字;都是左小右大;都是左形右声……)

  2.师:书写这三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拎: 右边是“令”,不是“今”。

  教师范写:提示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右不能平均分布。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的共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汉字进充分的观察,不但要观察笔顺笔画,还要观察结构比例的细微区别,并注意笔画的穿插变化等。

  五、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大家能这么快认这些字,会写这些字,不简单!现在再读课文,看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吗?这次可要读得正确流利哟!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后,就要引导学生迅速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读文引疑,重点练读

  1.师:大家把课文读了几遍了,知道这篇文章几个人物吗?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明明三个儿子,硬说只有一个儿子的人是谁呢?(老爷爷)

  师:三个妈妈没有这样说,三个儿子也没有这样说,惟独他这样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老爷爷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学生以读回答,读得正确予以肯定;语气表达不当,可适当引导。)

  2.(呈现课文第二、三、六段)练读三个妈妈的话,看下面的空格里加个什么样的语气词恰当,再试着读一读。

  (1)一个妈妈______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另一个妈妈______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第三个)妈妈______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如果学生加的语气词不恰当,教师可问:为什么是这个语气呢?说说理由。纠正后,请学生再试读)

  3.重点读“三个儿子的表现”的句子。

  师范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你们也能读出水“重”吗?能听出水很“重”吗?注意读好“沉甸甸”。

  师:这些儿子后来的表现怎样呢?以读回答,读出三个儿子的表现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斗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提水

  师: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你明白老爷爷说“只看看一个儿子”的意思了吧?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以疑引读,以读回答,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三个妈妈的说话语气,由不同的语气体会三个妈妈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体会水的“沉甸甸”,再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对待妈妈的态度的区别,从而理解老爷爷的话的含义。

  二、分角色朗读,演故事

  1、分角色朗读。

  师:理解了这篇文章,能分角色朗读吗?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组分角色朗读。

  2.演故事。

  师:能分角色读好,现在我们来演这个故事。不过,要演好这个故事,必须要丢开书本,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语气、动作。

  分组自愿组合,读书、排演。

  全班汇报演。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深入思考

  1.再读课文,你想对三个儿子说什么?

  (1)对第一、二个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个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了课文,你想对三个妈妈说什么?

  (1)对第一、二个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个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属于第几个儿子呢?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自己说得最精彩的几句话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对“三个儿子”“三个妈妈”“老爷爷”和自己说话,这组说话练习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除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本主旨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将孝顺的思想植入孩子的内心。

  四、写字练习

  1.重点引导对“胳膊”一词的观察。

  课件呈现 象形字“肉”到“月”的演变过程(“月”字旁,也有人称为“肉”字旁)。

  师: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月”字旁的字来呢?大家发现带“月”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联系呢?

  3.学生书写“聪”“甸”二字及“胳膊”“晃荡”两词。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斗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提水

  [设计意图]板书既要反映出三个儿子的特点,也要反映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及线索,还要揭示出核心问题:为啥“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 ?通过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只有第三个儿子主动帮妈妈提水,只有他知道体贴孝顺父母,所以他才是妈妈“真正的儿子”。至此,文中道理得以昭示,故板书把文前提出的“?”换成“!”。

  【特别建议】

  要正确处理文本主旨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有这样一则教例:有学生认为本课中三个儿子都有长处,都可以是妈妈引以为荣的儿子,大概这个观点是教师没有想过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就肯定学生是“善于创新的孩子”。其实,这个孩子的理解明显背离了作者的本来意图,作者在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是:只有知道体贴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我们应该做体贴关心父母的孩子。从这例背离文本主旨的所谓“创新思维”看,它反映了孩子并没有读懂文意的情况,如果我们教师纵容此类“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不读懂课文就胡乱“创新”的错误习气,危害很大,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和独特体验。

  ──此文收入《名师同步示范教学设计丛书》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主要内容提示: 《三个儿子》是课程标准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实孝敬父母贯穿始终。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起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欣赏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一、复习生字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谁来读课题。

  评价:读得很准确,儿子的子在这里读轻声。谁再大声地读读。

  咱们一起来。(齐读)

  生字宝宝也来了,大家还记得他们吗?

  个别读、开火车读。

  “嗓”的平舌,后鼻音读的真准。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已经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点评:通过复习生字的环节,夸奖同学们的识字能力,顺势导入下一个环节)

  二、生活情景导入。

  师:老师刚才在夸奖你们呢!那平时妈妈是怎样夸奖你们的呢?

  生1说:妈妈夸我是爱劳动的孩子。

  生2说:妈妈夸我是懂事的孩子。/

  评价:是的,爱劳动的孩子大家都喜欢

  (点评: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朗读指导,学习课文:

  1、师:这里,有三位妈妈在井边打水,听,他们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她们是怎么夸的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轻声地读2—6自然段,找出妈妈夸儿子的句子,并划上横线,再读给你的同桌听。(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划上线。互相读读。

  师:谁来当第一个妈妈。出示: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生1读。

  师:你的句子读对了,但不太像妈妈夸儿子的语气。谁在当妈妈夸夸。

  生2读

  师:你为什么把“既、又”读得这样重?

  生:这样可以说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有力气,真是最棒的。

  师:哎呀,这位妈妈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儿子啊!谁再来夸夸。

  师:你为什么把“谁也”读重了?

  生2说:说明妈妈觉得儿子有很多优点。

  师:多骄傲的妈妈。咱们一起来夸夸。(齐读)

  4、出示: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第二个妈妈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呢?

  生1读。

  师:谁来评价他的朗读。生2评:这样说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棒,妈妈感觉很骄傲。好象在和第一个妈妈比赛。

  师:你真会评价,相信你更会朗读。你来读。(生2读)

  师:多得意的妈妈呀!我觉得你的语气读得特别好,如果能加上妈妈骄傲的表情和动作,这样一定会更好。(师表演读)来全班同学一起来试试(昂起头、骄傲的眼神、竖起拇指)

  男生当妈妈来夸夸。

  女生当妈妈来夸夸。

  5、 师:咦?当两个妈妈都在夸奖自己的孩子时,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直到有一位妈妈问她,她才说:(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听老师怎么读的。

  师: 老师为什么读得这样平淡呢?

  生:听读、思考。

  生1: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长处。

  师引导:1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

  生2:虽然第三个妈妈嘴上什么也没说,但是她在心里夸自己的儿子。

  生3: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前两个儿子那样聪明,有那样的好嗓子,但还是有很多的优点,她只是把爱放在心里

  师:原来第三个妈妈把对儿子的爱藏在心里,没有像前面两个妈妈那样夸耀。。

  师:读。看老师,注意老师的语气和表情。

  生1:我发现老师是笑着读的。

  生2:我发现老师的语气读得很平稳,听起来还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师:对,妈妈把爱藏在心里,却露在脸上。你们真了解老师啊,老师就是这样想的,这样读的。你们也来读读。

  你来,你来,你来。

  师:你们已经体会到第三个妈妈的那份爱。(我们一起来)

  师:请同学们扮演三个妈妈,再来夸夸自己的儿子。

  生1、2、3、按顺序读。

  过渡:妈妈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那儿子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的呢?

  6、。师:瞧,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过来了,听老师读课文第8自然段, 边提水边读。

  师:谁也来当妈妈提提这桶水?生上台提水。

  师:我来现场采访一下这位妈妈,请问什么感受?

  生:水好重啊,我的手都疼了,背都直不起来了。

  师:哪位妈妈再来提提?

  师:水桶真沉,妈妈真累啊!我们一起来体会妈妈的辛苦。大家练读练读。

  生:自由读,个别读。

  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他读的怎样?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感到妈妈真累啊。

  生:我看到了三个腰酸背疼的妈妈。

  师:妈妈们,当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好累啊,谁能帮帮我就好了。

  7、这时候,迎面跑来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出示挂图

  指图,边板书。

  请一生读课文9-11自然段,同学们找出三个儿子的表现划下来。再读 读。

  第一个儿子,谁来?板书:好看

  第二个,第三个呢?板书:好听

  三个儿子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在妈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提水,帮妈妈分忧,懂得为妈妈着想,是个好孩子。

  评:你真是乖女儿,请你读。

  生:我也喜欢第三个儿子,

  评:你真是孝顺的孩子。请你读第三句。

  8、老师也很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她是懂事孝顺的孩子。我们再次夸夸他。

  板书显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9、指图:这时候的妈妈,她终于笑了,笑得那样欣慰,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他啊帮助妈妈提水,他最关心妈妈!

  齐读

  生:(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

  生1、2、3读。

  齐读

  10、师:一位老爷爷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是怎样评价的呢?请两个同学分别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老爷爷的话。

  出示最后一句:“三个儿子?”谁来读?

  注意“三个儿子?”后面的问号,

  师: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和学习伙伴先交流交流。

  生: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生:我来补充,另外两个儿子只顾着自己,没有用行动去关心妈妈,所以、

  师: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11、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感人的一幕,一起分角色读读。

  四、情感升华

  师:两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样想?

  师:第二天,妈妈们又去打水,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五、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第二天出现的情景写下来。

  3、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评:激发情感,加强体验,促进自主学习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二类字,会写9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语气。

  3.理解老爷爷的话,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件。

  教学难点:

  把握不同人物的语气,从课文中学到“孝敬父母”。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情景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打开课本。板书三个儿子,看到题目,你能提出什么疑问?(把三用其它颜色的粉笔写出来)

  2.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

  3.同学们都各有各的设想,请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那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吧。

  二、新授

  朗读完,以闯关形式学习新知。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认真默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A第一关我会认,同学两个人互相认读,全班一起读,再请请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实时表扬同学)B强调“嗓”和“拎”的读音以及注意嗓的形近字区分,拎的动作和写法要点。

  B我能读,词语环节。拓展学生对相似词组的积累。在此环节讲解膊,聪和荡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说出写字要点,并以有趣的方法讲解聪,师板演后,学生在下面写师实时指导)全班再读,开火车读。

  C我会填,课文主要内容。

  三、小结(练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二、读课文

  1.找出三位妈妈夸自己儿子的话(老师指导)

  2.联系自己的妈妈夸奖自己的事实,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

  4.用关联词既···又···造句。

  三、探究课文明确中心

  1.提出疑问,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

  2.A.文中是如何说明水桶重的?怎样读?并且表演出来。

  B.妈妈此时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妈妈的儿子该怎样做?

  3. 文中三个儿子是怎样做的?你想对第三个儿子说些什么?对第一第二个儿子说什么?

  4. 所以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四、 总结

  五、拓展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关心

  体贴 真正的儿子

  孝顺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