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范文

乡下孩子教学案例(精选2篇)

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篇1

  一、理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根本性的资源。学生因为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本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心理和感情上差异,如果总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会“立与文外”而无动于衷,这就必须指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角色转换,缩小人与人、与课堂的诸多差异,消除认识心理障碍。

  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只要内容。

  3、  通过转换学生课堂角色,培养学生角色体验能力和思维水平。

  4、  初步感受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对话导入课堂。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的有趣的家庭作业完成了吗?

  生:完成啦!

  师:老师要求你们回去听一听爸爸妈妈有趣的童年故事,同时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记下来。谁来说说?

  生:我用画画的方式来介绍爸爸妈妈的童年故事。

  生:我是用录音的方法来记下爸爸妈妈的童年故事的。

  生;我想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介绍爸爸有趣的童年故事。

  (二)转换课堂角色,体验童年生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介绍爸爸妈妈的童年,谁先上来?  

  甲生:拿这磁带上来,兴奋地说:“我把爸爸的童年故事用磁带录了下来,你们听。”(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录音机里传来他爸爸的童年回忆: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的田野留下了我很多很多有趣而又难忘的故事。就拿放学回家到野外去割猪草的是来说吧……(同学们听到有趣的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放声大笑起来。)

  乙生:拿着一张照片(春天在油菜田里几个小朋友的合影),放在投影下介绍起来;你们知道这位七八岁的小姑娘是谁吗?她就是我的妈妈。(学生哈哈大笑,其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蒋成,我想纠正你刚才的讲话。你应该说:这位小姑娘是我妈妈小时候。”)他停了一下,说:“对,旁边一些孩子都是我妈妈童年时的伙伴,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妈妈村子里来了个拍照片的,这天刚好是妈妈的生日,于是妈妈就用自己仅有的一元钱邀请伙伴们合影。你们看,我妈妈是不是笑的最甜?(又是一阵笑,有的学生说,你妈妈真幸福,有的学生说,你的妈妈真自由……)

  师:不错,刚才你们听得很认真,特别徐丹小朋友还及时跟介绍的小朋友纠正错误。下面我们继续开始。 

  丙生:拿着一张画上来放在投影下,自豪地说:“听完爸爸妈妈的童年,我通过想象,把爸爸妈妈的小时候的生活画面用图画表现出来了,你们看,这是我爸爸妈妈小时候游泳的池塘……(其他同学边看边问,七嘴八舌。有的问你爸爸妈妈小时候就生活在一起吗?有的问:那池塘大吗?现在还在吗?有的问:那池塘里的水是不是很清澈?……)

  (三)配乐朗读课文,理解诗中角色。  

  师:同学们的介绍使我们仿佛回到了爸爸妈妈的童年,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童年,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老师的童年,你们想听吗?(同学鼓掌欢迎)我的介绍方式跟你们不一样,我用诗歌的形式(板书:乡下孩子)

  师:配乐朗读结束后,说:“这就是老师的童年,我们乡下孩子的生活。你们觉得老师讲的美吗?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呢。现在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欣赏吧!

  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中的野菊和黄鹂是指什么?(2)乡下孩子在田野里会做什么?

  生:读后交流,各抒己见。

  (四)想象编写诗歌,比较两种角色。

  师:是呀,乡下孩子的生活在田野里,在阳光下,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开心。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也有我们生活的乐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平时都做了哪些有趣的生活。

  生:……

  师:讲得真好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编成一个有趣的诗歌。老师说上句,你们动脑说下句。

  师:曾是爸爸怀里?

  生:好问的皮猴。

  生:听话的绵羊。

  生:美丽的杜鹃鸟。

  师:曾是妈妈背上?

  生:……

  师:拿出一张纸头,可以?

  生:……

  师:去一回公园,就有?

  生:……

  师:玩一次橡皮泥,能够?

  生……

  师:喔,城里孩子?

  生:生活在校园里。

  生:生活在公园里。

  生:生活在闹市里。

  生:生活在商场里。

  ……

  师:拿出你们的笔,模仿《乡下孩子》的格式把刚才的对口练习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诗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好吗?

  生:《城里孩子》

  三、教后反思。

  (一)角色转换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着眼点“。课前准备和课堂上不同形式介绍父母的童年故事使学生由父母的童年转换为自己的童年。将他们走向于生活角色,有话可说,有理可悟、有情可发。

  (二)角色转换和文本内容相结合。

  因为孩子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度的变更    

  爸爸妈妈的回忆就是我今天的生活,便轻而易举地将学生从文外拉进文中。学生在与教材零距离的接触中放飞想象,更深、更透地理解文中内容,仿佛自己就是父母背上的野菊、黄鹂,仿佛自己就是在田野里、小河边抓鱼、摸虾的乡下孩子。

  (三)角色转换和思维培养相结合。  

  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在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时,我利用教材蕴涵的资源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体会自我角色 城里孩子。说说自己的城市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积极动脑,师生进行对口练习,最后编写诗歌《城里孩子》。使孩子的创新思维得以放飞。

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篇2

  背景: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初涉教坛的我迎来了几十张天真无邪、充满童真童趣的新面孔。短短的一个多月,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面貌一新的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篇真情流露、文质兼美的佳作,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新悦目之感。课堂上学生的童言无忌、奇思妙想,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每每看到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生命之花得以绽放之时,我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感慨。为此,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成为我人生的一大乐章!

  [教学实况]

  窗外,秋意浓浓,落叶正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课堂上,我正在讲授一篇真挚感人、富有童趣的诗歌——《乡下孩子》,“乡下孩子”的生活状况紧紧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在完成第一步识字认读过程后,我打开图文并茂的课件,想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使朗读上升一个层次,可对于长期生长在城填的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并未真正地体验过乡下的生活,而缺少足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的时总是拉着长声平平地读。

  于是,我又试图用自己的范读把自己对“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的理解传送给孩子们,可孩子们怎 么也进人不了状态,我所期望的情感境界迟迟未出现。

  就在这时,一组异样的镜头闯人我的眼帘:莹莹抱着文文,还把嘴凑到了文文耳边,好像在小声的诉说着什么。后面的同学看着他们,发出了嗤嗤的笑声。我刚想悄悄制止这看起来有点过分的行为,可已经来不及了,调皮的东东喊了出来:“莹莹没羞,亲了文文一口!” 我猛一下愣住了,孩子们把目光全都移到莹莹和文文身上,又移至我脸上,教室里的空气即刻紧张起来。怎么办?这时莹莹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文文告诉我,孩子在妈妈的怀里应该是很开心很安全的,妈妈也会给孩子说故事。”一句话提醒了我,到嘴边批评他们的话收了回来,我灵机一动对大家说: “同学们,你们瞧,莹莹和文文多像文中的妈妈和黄鹂呀,我们也像他们一样来演一演,好吗?”听了我的话,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小家伙们一会儿你躺在我怀里做“黄鹂”,我抱着你做“妈妈”;一会儿凑到对方耳边说悄悄话,还有的躺在另一个身上撒娇,他们边读、边说、边演,一时间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自由欢乐的情形、妈妈对孩子说悄悄话的温馨画面。尴尬的场面化解了,文文和莹莹羞红的脸上露出了心存感激的微笑,孩子们在热热闹闹、说说笑笑中真正地领悟了这篇真挚美妙的诗歌,并使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

  [简评]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许多类似这样的意外。面对孩子们的童言无忌、过分的言行,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该怎样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呵斥制 止,不加指责、悄然无声地息事宁人;还是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与众不同,还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权,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呢?毫无疑问,答案应该是后者。试想如果当时我一口否定了他们的表现和感受,即时批评文文的做法,那我们就无法看到他们心灵中的某些亮点,也无法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达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界,甚至会伤害文文和莹莹那幼小的心灵,给其善良美好的一面抹上阴影。

  我们知道,稚嫩的童心在还未懂得成人的规矩及做法时,他们总是会及时地含羞地却又毫不隐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细想一下,文文和莹莹的表现不正是孩子乐于参与、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的表现吗?他们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胆表现出来,是一种普通的个性张扬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应摘下长期以来禁锢在头上的尊者的裹头布,做学生个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颗平常心,善待孩子们类似这样的个性化言行,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保护好孩子们的积极性。并用爱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爱 心去体验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们一个表演的舞台、思维的空间,还他们全天候的心灵自由,让他们自信地去说、大胆地去做。

  当然,莹莹的做法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也许平时受外界的影响,有故意想亲近他人的倾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避重就轻,转移话题,向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方面去引导。这时,其他孩子会在教师赞赏文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当最后我问大家,学完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时,孩子们就各抒已见:“老师,我就是那只欢唱的黄鹂!”

  “老师,你的怀抱就像妈妈的一样温暖,我们就是那一只小黄鹂,在你的怀抱中不断成长。”

  “老师,你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的妈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乐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他们自由表现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许多生命的亮点。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来尊重每个孩子真实的独特感受,捕捉课堂上的有利契机,呵护他们心中的那份爱。

  [思考与讨论]

  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们的过分言行,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使他们建康快乐地成长?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