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教《山行》 |
范文 | 我教《山行》(通用13篇) 我教《山行》 篇1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教《山行》 篇2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教《山行》 篇3【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 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 石径。 ① 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 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 人家 ① “生”是什么意思? ②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 “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 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 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我教《山行》 篇4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 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2、指导背诵。 3、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我教《山行》 篇5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我教《山行》 篇6《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一、揭题,激疑导入: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三、精读诗歌。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角色转换——孩子成为诗人,完成情感体验。 (一)以诗人的视角看世界 1、创设情境: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二)以诗人的情感诵诗歌。 同学们,你觉得眼前这情景怎样?诗人看着看着,竟不禁高声吟诵起来,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我教《山行》 篇7《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我教《山行》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我教《山行》 篇9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我教《山行》 篇1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我教《山行》 篇11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我教《山行》 篇12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1)画一幅秋色图。 (2)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我教《山行》 篇13教材简析:《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