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练习7》教学设计 |
范文 | 《练习7》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练习7》教学设计 篇1教学要求: 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努力写得入体。 2、认识儿化音,读读比比某一个词儿化后读起来语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练习运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4、修改病句,知道句中语意必须明确。 5、熟记12条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6、读背《水调歌头·中秋》。 7、根据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了解民族风俗,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 4)以“爱”、“歌”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比一比同一组词前后有什么变化。 2)指名学生回答,讨论。 3)教师范读,讲解方法:在发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的同时卷舌。 4)学生模仿发音。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四人小组轮流读,互相指正。 4、反馈。 1)指名读,注意纠正指导。 2)延伸练习:平时学习中,你还读过或听过哪些儿化音?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读例句,思考:填了一个什么词? 2)师生讨论:怎样选用合适的叹词? 3)学生再读例句体会。 3、练习。 1)学生自读句子,思考句意,体会语气。 2)选择合适的叹词填空。 3)填好后自己再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4、反馈。 1)指名读,师生共同讨论是符合语气。 2)拓展练习。 投影出示: 放学回家,我推开门一看,,怎么家里一个人也没有? ②,早晨的校园太美了! ③,我不小心把墨水洒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病因。 3)想一想,该怎样改。 4)学生修改,教师提示学生使用修改符号。 5)朗读修改好的句子。 6)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读,二想,三改,四查。 3、练习。 1)让学生一读,二想,三改,四查,自己修改。 2)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同桌互查。 3)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 5)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①哪些词你熟悉?请说说它的意思。 ②不熟悉的词查字典。 ③还不明白的提出来交流。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回忆在哪儿出现过。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试读。 4)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指导。 5)对照插图理解词意,教师相机点拨。 6)教师小结。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齐读。 4)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各个民族的资料,了解该民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并列出提纲。 2)绘制一件该民族的特色物品或学会一个动作。 2、审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话题:介绍我国一个民族 2)指名读题。 3、指导。 1)启发谈话: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资料,做了精心准备,待会儿我们就各自向大家介绍一个民族,好吗? 2)介绍指导:①根据查阅的资料选取合适要求的内容,进行口头介绍;②在介绍有关民族的知识时可以有详有略,但要抓住民族的特点。 4、练习。 1)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介绍。 2)轮流上台介绍。 5、总结。 二、教学第八题(略) 一、教学目标 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写入体。 2、认识儿化音,读读比比儿化音与原来的读音有什么区别。 3、练习运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4、修改病句,知道句子的意思必须明确。 5、熟记成语,丰富积累。 6、根据资料介绍一个民族,了解民族风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了解题意。 2、指导: (1)学生自读。 (2)仔细观察,揣摩。 (3)交流所得。 (4)以两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用笔特点。 (5)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弄清题意。 2、指导: (1) 学生自由读,比一比同一组词前后有什么变化。 (2) 指名回答。 (3) 教师范读,讲解方法:在发前一个音节的韵母时卷舌。 (4) 学生模仿练习。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学习小组读,互相指正。 4、师检查,纠正指导。 5、延伸。平时,你还说过哪些儿化音。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审清题义。 2、学生再读例句。 3、练习。 (1)自读句子,思考句意,体会语气。 (2)选择合适的叹词填空。 (3)检查。 4、全班交流,共同讨论、评议。 5、拓展练习: (1)放学回家,我推开门一看,____,怎么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2)____,早晨的校园太美了! (3)____,我不小心把墨水洒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病因(语义不明,“自己”是指“我”还是指“同学们”?) (3)想修改的方法。 (4)提示用修改符号。 (5)朗读改好的句子。 (6)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读,二想,三改,四查。 3、练习。 (!)用修改方法自己修改(2)、(3)、(4)句。 (2)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讨论修改情况,明确正确答案。 (2)同桌互查,修正答案。 (3)大声朗读修正后的句子。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范读。 (3)指名读。 (4)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a、说熟悉的成语的意思。 b、不熟悉的查字典。 c、再不明白的提出交流。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说说成语的特点。 (3)根据特点熟读记忆。 (4)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第六题 1、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各民族的资料,了解该民族的聚集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并列出提纲。 (2)绘制该民族的一件特色物品或学会一个动作。 2、审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话题: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2)明确要求。 3、指导。 (1)启发谈话: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大家课前已经作了精心准备,现在我们就各自向大家介绍一个民族。 (2)介绍指导:1、从资料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口头介绍;2、在介绍有关民族的知识时,可以有祥有略,但要抓住该民族的特点。 4、练习。 (1)四人小组交流。 (2)上台介绍。 5、总结。 《练习7》教学设计 篇2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漏用标点) (4)给句子加标点。根据加标点位置的不同,会出现两个句意相反的句子,但两个独立的句子意思非常明确)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四个句子,看看标点用得对不对。 (2)学生试着改正用错的标点。 (3)师生共同改正。让学生说出理由。 (4)小结。错误的原因:漏用、错用或多用了标点。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意思,明确小芳写日记时的心情和日记的语气。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注意不要使句子产生句意不清或是病句的现象。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段文字的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在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师生归纳: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朗读。 (2)集体齐背。 (3)指名背。 第二课时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称,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地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3、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注意:声音要洪亮,举止要大方,感情要丰富,要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4、反馈。 (1)对介绍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介绍世界名城。注重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学生读帖,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3、练习。 (1)学生仿照课本来写,教师指导。 (2)学生再次练习,注意基本笔画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练习7》教学设计 篇3第一课时 1.复习本单元部分生字新词,指导练习1—2题。 (1)用卡片复习以下词语,读准音,说出带点字及词语意思,对易错的字提示点拨。 迷惑不解 眼花缭乱 争先恐后 畚箕 不可开交 大汗淋漓 不由自主 硬币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斥责 坚持不懈 挑灯夜读 举世瞩目 灵感 (2)完成作业本1、2两题。教师巡视,了解作业情况。 (3)检查。 ①第1题要求学生逐组口述,说出形近字的读音区别、字形区别,各组成什么词及词的意思。 ②小黑板揭示第2题答案,核对订正。 (坚持不懈无计可施不由自主一事无成) 2.指导练习第5题。 (1)怎样给一段话加标点?(回顾已学的课文,在课堂讨论基础上归纳:①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②弄清这段话应该有几句。——一句话只有一个主语,讲一个主要意思。③根据短文意思确定加。?!……或。) (2)默读这段话,弄清楚内容,用铅笔在书上断句。(其他标点先不管。)交流。议论理由。 (3)根据意思,确定标点。(在书上加。)检查,核对。有争论的说出理由。 (4)巩固方法,完成作业本第5题。 3.指导练习第6题。 (1)说出“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示分句间什么关系。(转折。)用上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评价:①运用是否正确?②句子的内容有无积极意义?) (2)指导运用“只要……总是……”。 ①黑板揭示例句。“只要下定决心,努力改正,缺点总是可以克服的。” ②认识例句表示的关系。克服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通过哪个词表示?(只要。)“总是”连接什么?(在这个条件下的结果。) ③仿照例句,口头运用“只要……总是”说话。 (3)完成作业本第6题。 第二课时 1.指导练习第4题。 (1)指名读题、审题。说出题目有哪几个要求。(①重读课文。②思考各篇课文的写作目的。填空答题。) (2)速读三篇课文,思考各篇课文写作目的。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完成作业。 参考答案: 《数鸡》赞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赞扬小姑娘做事认真、实事求是、诚实、有礼貌、乐于助人、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品质。 《才能来自勤奋》说明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指导练习第3题。 (1)审题,明确题意。(要点:①在填空格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②体会填上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即这些词表达出什么。) (2)按课文内容填上动词。交流检查。 (3)指导理解填人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读(1)、(2)两句,说说填人的动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描写我怎么数鸡的。) ②怎样的“数”叫横数竖数?请演示动作。 联系句子说话,这个词写出了什么?(由于鸡太多,我反反复复努力数鸡。) ③动作演示“开门”、“放”一只、“数”一只。说明这些动词的作用。(写出了无论如何要把鸡数清楚的态度。) ④运用学到的方法,了解动词描写什么。(想象或演示动作,体会作用o)说说第(3)句动词的作用。(写出了小姑娘用尽力气帮助售货员推车。) (4)小结。说出这道题的训练有什么意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语对句子表达起的作用;写作时要准确用词。) 3.指导阅读短文。(第7题) (1)审题。阅读这篇短文有哪几个要求?(①联系句子,解释多义字“焦”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②领悟〈拔苗助长〉的写作目的。)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怎样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理解内容,再体会写作目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①划出解释题目的一句话,说出什么叫“拔苗助长”。(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帮助它长得快些。) ②那个农夫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是没有长高吗?(是说长得慢,人们发现不了,看上去好像没长高。) “焦急”是什么意思? ③“拔苗助长”的结果怎么样’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的?(违背厂禾苗生长的规律。) (4)完成作业本习题7。 (5)检查。 a 为什么取③?选项①、②错在什么地方? (选项①、②对中心的理解停留在寓言故事本身的人和事上,选项③指出了寓意,有普遍指导意义。) b.交流“焦”在句子中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焦急:着急。②烧焦:指火力过猛,衣服呈现黄黑色,发脆。③花儿快烤焦:指失去水分、枯萎。(学生答案只需意思接近即可,课后再查字典验证。) 《练习7》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能把自己的意思具体地表达出来。把句子写通顺,把一段话写具体。 2、读背《边疆小夜曲》,引领学生“贴着诗人的心”“走进诗歌的境界“,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3、设计一条公益用语,激起学生参与公益用语设计的热情。指导他们把平时学到的本领,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设计公益用语。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难点: 读背《边疆小夜曲》,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2、(把句子写具体)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观察插图。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6)师生小结。(把一个句子写具体,再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 2、教学第二部分。 (模仿课文《莫高窟》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 (1) 复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中怎样用中心句总领,然后再具体描写。再抓住一个典型细节着重描述的方法来写莫高窟的“彩塑”、“塑画”、“藏经洞”的,从中获得启发。 (2)、学生练笔。 (3)、交流、评讲。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怎么才能读得有声有色?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师生归纳:一边读一边体会思想情感的变化,就能读出各不相同的语气来。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朗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朗读。 (2)集体齐背。 (3)指名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金字旁、绞丝旁。两个例字是:钉、给。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钉、给”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学生再次练习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介绍公益用语的作用。 3、组织设计。 (1)、设计下面这样的一些填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设计公益用语。 爱花惜草,(珍惜生命)。 共织一片绿荫,常留(一份申请)。 (小草青青野人怜),劝君款款绕道行)。 播种(爱心),收获(美德)。 涟涟清水流,何忍(投秽物)。 (2)、尝试设计。 (3)、交流、评讲。 (4)、展示优秀设计用语。 二、作业设计: 1、将句子写具体。 (1)、这个房间真小呀, (2)、教室里静悄悄的, (3)、小溪里的水清得很, (4)、早晨的无可真大呀, 2、《综合练习与评价》p78页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积累成语。 4、写好钢笔字。 《练习7》教学设计 篇5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了解一些生活中最新出现的词汇。 2、让学生通过诵读掌握一些表示说话时的情态的词语,积累以备用。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即兴演讲。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丁大勇和爸爸看电视时,爸爸对大勇的“劲歌劲舞”这个词表示不理解。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什么是新词儿?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说新词出现的原因。 (4)引导学生小结: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新的词汇层出不穷,这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学习。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意思。 (2)学生试说这些新词儿的意思。 (3)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思考准备。 (2)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知道的新词儿。 (3)总结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说出这些词语的特点。 (4)同座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的大概用法和使用的语言环境)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与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读。 (2)用其中的一些词语模拟一个语言环境,说一段话。 (3)集体齐背,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月光启蒙》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体,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练写。 第二课时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自选话题。(可用题中的参考话题,也可自己拟定话题) 2、指导 (1)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演讲的技巧和时间分配技巧。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话题用五分钟的时间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提出各自对对方演讲的看法)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内容、用词、语气、方式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售、军。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售、军”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写,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练习7》教学设计 篇6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 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 读句子,理解语意。 (3) 选词填空。 (4) 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 :《作业 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 :《作业 本》第5题。 《练习7》教学设计 篇7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复习学过的全部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读字形,读准字音。 2、复习巩固学过的18种基本笔画和45个汉字,能正确书写。学习熟字组成的新词。 3、使学生知道要锻炼身体,爱清洁,讲卫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练习1——4题。 教学过程 : 一、提出学习任务。 我们已经学完了23个声母,24个韵母(6个单韵母、9个复韵母、9个鼻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还学习了四声和拼音。另外还学了18种基本笔画,45个汉字。我们来复习一下,看谁学得好。 二、指导练习第1题。 1、读韵母表,让学生按单韵母、复韵母、前后鼻韵母的类别读,并用卡片认读。 2、读整体认读音节。 复习时为避免学生学得枯燥,可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如“送信”、“找朋友”等。 三、指导练习第2题。 在上一题复习韵母表的基础上,比较形近、音近韵母第一行是形近韵母,看清字母形状,不要读错。第二行是音近韵母,前后鼻音要区分清楚。 四、指导练习第3题。 1、卡片认读学过的基本笔画。 2、说说横折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竖弯、横折弯钩、撇点这6种笔画的名称。再想想这笔画在什么字中出现过。如:横折钩(月、地),竖弯钩(地、七),竖弯(四),竖折折钩(马),横折弯钩(九),撇点(女)。 五、指导练习第4题。 1、用卡片“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 2、看音节找汉字或写汉字。 dì lì qī mǐ tǔ wǔ zhú fù 地 立 七 米 土 五 竹 父 mù yī yù nǚ ɡuǒ duō zuò 木 一 玉 女 果 多 坐 niú liù jiǔ sì shí rì 牛 六 九 四 十 日 3、读读写写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练习5——7题。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让学生独立选一个表示图意的字,可先圈起来,再填在作业 本上。 二、指导练习第6题。 让学生先认认图中的事物,再拼读音节,把图和音节连起来。答案是:树叶、熊猫、蝴蝶、台灯、手表、喜鹊、水牛。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看图,说说丁丁、冬冬是怎么做的。 图1,丁丁每天做早操。 图2,冬冬跳绳,锻炼身体。 图3,冬冬爱清洁,饭前把手洗干净。 图4,丁丁也讲卫生,常剪指甲。 2、你和丁丁、冬冬一个样吗?做到的在图下方打一个√。 3、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学生像丁丁、冬冬那样,养成锻炼身体、讲卫生的习惯。 《练习7》教学设计 篇8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将6个多音字按不同读音组成12个词语;能正确填字,把词语补充完整;能正确地辨别4个多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并能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通过四项训练,培养学生辨析、运用文字的能力。 2、能改正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在一段话中正确使用逗号、顿号、句号、引号、冒号和感叹号。 3、能独立阅读一篇短文,按要求简要复述短文《一封信》的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进行句子训练,改正句意前后矛盾的病句;独立阅读短文,简要复述短文内容。 教学难点 :独立地、简要地复述短文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给6个多音字组词。 1、指名读题,明确练习目标:按6个多音字各自的两个不同读音,各组两个词语。 2、指名学生读准6个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教师指出一个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意味着它可以组成不同意思的词语。那么你们想想看“喝”的两个读音“he”和“he”,各自可以组成哪一个词语?“喝”(he)是把东西咽下去的意思,喝水、喝茶、喝酒……“喝”(he)是大声叫喊的意思,如喝彩、大喝一声……(教师把这些词语分两行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读一读。) 3、学生独立组词后全班交流,订正。(在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出示正确答案后还得读一读。)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填上恰当的字,把词语补充完整。 2、完成作业 :学生先轻声读一读,再书面完成作业 。 3、反馈交流,纠正错误,正确答案通过投影显示。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指名读题,搞清题意。说说“信、计、道、喝”四个多义词在不同句子(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说“信”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一封信的“信”是“书信”的意思;失信的的“信”是“信用”的意思。 3、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先自己说说,同桌议议,再大组讨论,搞清意思。要指点学生“读清楚句意,正确理解词的意思”;要引导学生纠正同学的错误;要给说错的学生以机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不计其数的“计”是“计算”的意思。 用计的“计”是“计策或计谋”。 怒喝道的“道”是“说”的意思。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的“道”是“以为或认为”的意思。 大喝一声的“喝”是“大声叫喊”的意思。 八戒捧起酒壶大喝起来的“喝”是“把液体咽下去”的意思。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指名读题,明白要求:把三对关联词经辨析、选择,正确填入括号。 2、学生轻声读句子,体会句意,选词填空,完成书面作业 。 3、根据学生回答,投影显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说说道理,从实际运用中懂得三对关联词分别表明了选择关系、递进关系和条件关系。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句意,从而了解《西游记》、《三国演义》确是两部闻名中外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 (1)不是……而是…… (2)不但……而且…… (3)不管……总是…… 五、指导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意。改正前后意思矛盾的四个病句。 2、读句子,试改第(1)句,主学生发言指出“病根”:“基本上”和“全部”意思矛盾;应删去其中一词。 3、按上述方法,先划出句子前后意思矛盾的词语,然后独立地完成书面作业 。 4、反馈,纠错,求得正确答案。学生发言时要说明改的理由,如何改,改的结果。 5、齐读修改正确的句子。 六、指导完成第6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给下面一段话点标点符号。 2、点标点符号必须明确六种不同标点符号的作用。让学生想想说说“顿号、逗号、冒号、引号、叹号”等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3、各人自由轻声读句子,想想该如何点标点符号,然后完成书面作业 。 4、反馈,交流,纠正错误。 5、齐读这一段话。 第2课时 一、回顾单元“学习提示”,读提示,并说说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一练习题,就是要按照提示所指点的方法进行复述。 二、让学生独立阅读短文《一封回信》,自己按要求拟复述提纲,拟时允许前后、左右同学“交头接耳”。教师可对有困难的同学作指点。 三、交流复述提纲。可以选择优秀的以及带有典型性问题的提纲交流,让学生相互帮助,确定相对的最佳复述提纲,在投影上显示。 1、第一种提纲: (1)蝙蝠在冬天怎么会出来飞行? (2)写信去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叔叔阿姨。 (3)中科院来信。 (4)蝙蝠冬天出来飞行有两个原因。 (5)中科院叔叔阿姨赞扬“我”认真观察、细心思考。 2、第二种提纲: (1)“我”写信问中科院的叔叔阿姨,为什么冬天蝙蝠会出来飞行? (2)叔叔阿姨回信告诉“我”,蝙蝠冬天出来飞行有两个原因,还赞扬“我”。 (3)回信中的话令“我”难忘。 四、自己试着按提纲复述短文内容。同桌或左右可以相互说说,评评。 五、指名复述,进行评议。 六、选择两位学生上台复述。 《练习7》教学设计 篇9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背诵简称歌,并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写好带有捺画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口语交际——聊聊春节。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横撇”和“撇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综合地学习字词句。在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并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学写钢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难点:背诵简称的句子。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拼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知道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是直辖市,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3)让学生了解直辖市是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老师把简称出示在相应的省份上。 (5)玩拼图,进一步熟悉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6)找朋友游戏,巩固学生对简称和相应城市的了解。 2、第二部分。 (1)老师出示句子,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学习你有哪些内容原来 不理解的现在理解了? 组织学生交流,进一步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并大体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2)师生共同交流运用简称的词句,如:黔驴技穷、京津、滇藏等铁路。 (3)老师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讲清本题的要求。 2、老师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遮、越、处”。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说。 (3)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学生自己观察,重点注意强调写好这几个字的捺。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仿影。要求:边写边想为什么原来捺要写成长捺并更陡。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遮”字一捺走势平缓,是为了让下面的长捺托住,使字体紧凑好看。“越”字的一捺,比“遮”字要陡些,写起来就好看。“处”字的一捺更陡,是为了让并让下面的捺托住,使字体美观。 4、反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作品,进行表扬,指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作业:写钢笔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八个表示世界万物十分复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成语。 2、学习《夏日田园杂兴》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夏日农家昼夜耕织的忙碌和儿童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八个表示世界万物十分复杂的成语。 难点:懂得欣赏乡村有趣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个成语。 (2)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3)指名读成语,请小老师领读。 (4)老师范读。(学生体会每排两个成语的意思。) (5)同桌交流成语的大概意思。 (6)学生说说成语的意思,老师纠正意思。 风云变幻:像风云把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和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白云苍狗:天上的浮云像白衣裳,顷刻间又变成了像黑狗。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7)练习:自由读,同桌互相练背。 (8)反馈:指名试背,集体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意。 (3)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4)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借助图画,学生尝试体会诗的大致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6)老师小结:宋代诗人范成大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夜耕种织布的忙碌景象,儿童不会帮助耕种织布,却在树阴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7)在学生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8)练习:学生自由读,同桌练习背诵。 (9)反馈:检查朗读和背诵情况。 4、积累 (1)收集有关描写自然界变化的成语。 (2)学生自己结合中华经典诵读,背诵其他《夏日田园杂兴》的诗,不断积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聊聊春节。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难点: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一)审题。 1、读题目,说一说题目的几个要求。 2、老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谈话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我们这里有什么习俗吗?今天我么就一起来聊聊。 2、出示口语交际的题目——聊聊春节。 3、交流指导。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聊天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以一个放松的心态进行口语交际。 (1)结合书上的五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节期间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2)交流时说话的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三)练习。 学生先分小组介绍自己了解的春节习俗,老师巡视。 1、老师问:谁愿意上台说说春节习俗? 3、学生上台演示。 (1)学生先自己说。 (2)看书上的插图说。 (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 4、老师对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给予点评。 5、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外地人过春节的习俗。说话要有次序,努力把话说清楚,同时要把人物的表情、动作说具体,力求把话说生动,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二、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横撇”和“撇点”的写法。 2、老师书写横撇,并指导运笔方法: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 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点撇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到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以提笔为主。 3、学生练习书写。 4、老师书写点撇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到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以提笔为主。还要注意撇与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5、学生练习书写“夕”与“女”。 课前思考 1、“玩拼图,进一步熟悉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是一个很好的想法。2、在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记的?有什么好的办法?哪些是很好记的,哪些是难记的?难的怎么记?在学生交流中让学生不断地接触内容,同时也拓展方法。3、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省市简称的事例?4、练习钢笔字着重教师的示范。5、成语和古诗教学着重让学生学习自检自查,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化工夫指导学生诵读,背诵。6、口语交际着重创造比较好的交流空间,引导学生说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说生动。适当时可用示范引路的方法。 教后记: 由于学生对中国地图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学习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就一定会有困难。如果教学时仅仅让学生看看地图听听老师的讲解,虽然说也能让学生有所了解,但是印象一定不会怎样深刻,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了我国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我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课上让学生通过拼图等方式加以巩固,了解中国地图及省、市、直辖市的简称。再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深化,如:看汽车牌照猜省市等。 (一)中国省市简称对照 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辽宁省(辽)、吉林省(吉) 、黑龙江省(黑)、上海市(沪)、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安徽省(皖)、福建省(闽)、江西省(赣)、山东省(鲁)、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 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海南省(琼)、重庆市(渝)、四川省(川、蜀)、贵州省(黔、贵)、云南省(滇、云)、西藏自治区(藏)、陕西省(陕、秦)、甘肃省(甘、陇)、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台湾省(台) (二)《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之一 京津沪,辽吉黑,冀鲁豫,晋陕甘, 闽粤桂,川滇黔,苏浙皖,湘鄂赣, 青新宁,蒙藏台,渝港澳,加海南。 (二)《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之一 京津沪,辽吉黑,冀鲁豫,晋陕甘, 闽粤桂,川滇黔,苏浙皖,湘鄂赣, 青新宁,蒙藏台,渝港澳,加海南。 (三)《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之二 辽 吉 黑 蒙 冀 晋 陕 宁 鲁 皖 苏 浙 渝 沪 津 京 川 黔 滇 桂 甘 新 藏 青 豫 鄂 湘 赣 台 闵 粤 琼 港 澳 回 归 举 国 欢 腾 (三)《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之二 辽 吉 黑 蒙 冀 晋 陕 宁 鲁 皖 苏 浙 渝 沪 津 京 川 黔 滇 桂 甘 新 藏 青 豫 鄂 湘 赣 台 闵 粤 琼 港 澳 回 归 举 国 欢 腾 (四)相传周恩来总理曾把我国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编成下面四句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诗中首句指的是湖南(湘)、湖北(鄂)、广东(粤)广西(桂)、河南(豫)、河北(冀)、山东(鲁)、山西(晋);第二句指的是江苏(苏)、浙江(浙)、江西(赣)、黑龙江(黑)和新疆(新);第三句指的是四川(川)、西藏(藏)、宁夏(宁)、辽宁(辽)、青海(青)、甘肃(甘)、陕西(陕); 末句指的是内蒙古(内)、中国台湾(台)、北京(京)、上海(沪)、天津(津)。 目前,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共34个----在原30个基础上加上海南省(琼)、重庆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 这样我们把这首诗最后一句稍微改动一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 海内台北上重天。” 三下第一单元成语意思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风云变幻: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腾云驾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授后小记: 今天两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处处留心”、“学写钢笔字”和“读读背背”。 在教学中,我发现第一部分城市简称,学生了解得比较少,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平时都呆在家里,接触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虽然能够通过硬记将简称与相应的城市记下来,但印象不够深刻。在课堂上,我极力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如车牌、公路铁路的名字、戏剧名称等,可学生也只知道这些。我在想,如果把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放到高年级,会不会好一些呢? 在练写钢笔字部分,学生描红非常认真,注意了本次练习中几个字的框架结构,重点引导写好长捺。读读背背中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8条成语,其中有6个是学生在前面课文中学习过的,故掌握得较快,重点指导了成语“白云苍狗”的意思,第二部分是古诗,在学生进行多种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部分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谈自己对它的理解,效果还不错。 《练习7》教学设计 篇10教学内容 练习5(第一课时) 课 型 练习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书写“冰、刺、梅”等22个字。 2、区别形近字,并会组词。熟记成语,读背《蜡梅花》。 3、写好上下结构的字,仿写时既要准确,又要美观。 4、观察图画,展开想象,会用几句连贯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点 熟记成语,读背儿歌。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辨析能力和读背能力。 教法学法 指导、比较、合作、练习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的具体引导步骤与方法 学生主体活动与思路 一、教学第一题:看清笔顺 1、指导学生审题。 (1) 讲解题目要求。 (2)在黑板上按正确的笔顺范写“冰、刺、梅、蛇”等22个字。 2、轻声读这些字,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这些字,不时地在行间巡视。 3、要求学生作练习。 (1) 出示写有练习1上这些字的卡片,集体练读。 (2) 请学生上黑板试写第一组字和第二组字。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 请学生合上课本,听写本练习的22个字。 (2) 展示听写得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表扬好的同学。 1、审题,理解题意。 (1) 听老师讲解题目的要求。 (2) 认真观察老师书写的笔顺。 2、在练习本上练习写这些字,有困难的及时求助。 3、按老师要求作练习。 (1)_看卡片,全班同学集体练读生字。 (3) 积极地在黑板上试写生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写。 4、作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1) 在练习本上默写老师听写的生字。 (2) 观看写得好的同学的练习本。 资源内容: 二、教学第二题:学用字词句 1、 范读课题,请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更进一步 2、 范读这组词和儿歌。. 3、 指导学生背诵儿歌。 4、 指导学生为儿歌配画。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铅笔字 1、指导学生审题。 2、出示生字卡片“翠、苍、家”,请学生认读,要求学生比较这三个字的音形义并给这些字组词。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这三个字。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 听老师读题,思考题意。 2、 听老师范读词语“大江、红花、天空、长虹”和儿歌。 3、 按老师要求背诵儿歌。 4、 发挥想象为儿歌配画。 1、听老师审题,理解题意。 2、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这些字的音形义并组词。 3、按老师要求书写生字。 4、自我检查书写情况。 板书设计 练习5 工-----江 红 空 虹 (大江) (红花) (天空) (长虹) 教 学 反 思 资源内容: 教学内容 练习5 (第二课时) 课 型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看图说话,训练学生观察、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能使小朋友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 教法学法 点拨、观察、讨论,评议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的具体引导步骤与方法 学生主体活动与思路 一、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指导学生审题。 2、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3、要求学生朗读成语,并解释“滴水成冰”、“鹅毛大雪”“雪兆丰年”这四条成语的意思 。 4、指导学习《蜡梅花》。 (1) 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古诗。 (2) 指名学生试读。 (3) 范读《蜡梅花》 (4)结合插图讲解《蜡梅花》这首诗的意思。 1、听老师审题,理解题意。 2、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自由朗读。 3、听老师对成语的解释,理解这四条成语的意思。 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蜡梅花》。 资源内容: 二、学习第五题:做做写写 1、引导学生读题。 2、出示插图,提问 :这幅画上有哪些蔬菜?你跟妈妈去买菜,妈妈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同桌交流。 4、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学生评议。 三、学习第六题:口语交际 1、引导学生自己读题。 2、提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4、抽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 1、听老师读题,理解题意。 2、仔细看插图,回答:这上面有茄子、土豆、白菜、黄花菜等。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生交流,评议。 1、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互相交流,表明自己的理想和见解。 3、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议。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我的理想 1、我长大想做什么工作? 2、 为什么? 《练习7》教学设计 篇11[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按顺序填写小写字母。 2.区别三组由形近偏旁组成的字,并正确组词。 3.给句子加标点,根据标点读出句子的语气。 4.练习写好带偏旁的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5.熟记4个成语。 6.朗读、背诵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 7.看图说几句通顺的话。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渎题目。 (2)学生说说题目中的两点要求:背诵字母表,然后按字母表的顺序在横线上抄写小写字母。 2.指导。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指导朗读。 (2)集体背诵《字母表》。 (3)分组比赛背诵。 (4)“开火车”接背《字母表》。 3.练习。 (1)出示小写字母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2)在横线上抄写小写字母。 4.反馈。 (1)检查填写情况。 (2)出示“b”按字母顺序说出前面和后面的字母。 (3)出示按字母顺序说出前面和后面的字母。 (4)集体读填写的小写字母。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 (2)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祖一被。 ①指名读。 ②按左右结构的顺序说说“祖”和“被”的左部偏旁。 ③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守”和“丰”这两个偏旁的差别。(只有一点之差) ④用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弄清“祖”和“被”的意思。 (2)出示卡片:房一层。 ①指名读。 ②按半包围结构说说“房”和“层”的上部偏旁。 ③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户”和“尸”这两个偏旁的细微的差别。 ④用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房”和“层”的意思。 (3)出示卡片:写一家。 ①指名读。 ②按上下结构说说“写”和“家”的上部偏旁。 ③指导学生辨“一”和“山”这两个偏旁的细微的差别。 ④练习组词,弄清“写”和“家”的意思。 3.练习。 (1)分组出示卡片,集体认读。 (2)指导学生在方格里照样子抄写。 4.反馈。 (1)检查学生抄写情况。 (2)出示卡片,指名再读一读这一组词,巩固字形字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题目要求,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标点符号歌》,朗读复习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用法。 (2)指导学习第一句:“西湖风景真美呀”。 ①让学生认读,读好“呀”的语气。 ②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气练习加标点。(句后加感叹号)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练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指导学习第二句:“这是不是菠萝”。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认读,读好“是不是”的语气。 ③根据疑问语气和句子的意思练习加标点。(句后加问号) ④学生练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4)指导学习第三句:“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 ①学生认读。 ②教师引读:万里长城是—— ③根据句意和语气练习加标点。(句后加句号) ④学生朗读,读出陈述语气。 (5)指导学习第四句:“妈妈这个星期天你一定要教我包饺子”。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弄懂句意。 ③练习给祈使句加标点。(中间加逗号,句末可用句号,也可用感叹号) ④学生朗读,读出恳求的语气。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暖、冻”这两个字。 (2)说说这两个字的部首。 (3)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4)指导书写日字旁的宇:“暖”。 ①引导学生观察,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把“日字旁”写得略窄一些,右半部分宽一些。写左窄右宽的字注意左半部稍向上提,勿使下坠,力求间架合理。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写“暖”。 ③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生字。 ④教师示范仿影、临写生字。 ⑤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仿影、临写生字。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两点水旁的“冻”。指导写“冻”时注意“?”稍向上提写得窄一些。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要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凝神练字。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教师相机展示优秀写字作业 ,表扬书写姿势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这是我国传统用做表示次序的符号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十二地支在古代表示时辰,并以十二属相搭配。 (5)教师再次范读。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巳、子”都是平舌音,“辰、申”都是翘舌音、前鼻音) (2)指名朗读。 (3)“开火车”接读。 (4)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札记: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课前准备: 1.教师仔细观察,收集学生一些说话姿势不正确的实例。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一、揭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与别人交往中说话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曾提过一些要求,谁还记得?谁能来说一说? 2.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说话“要注意姿势”时出示话题:说话要注意姿势。 3.引导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看图,引导讨论 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一位女老师和一位女同学在办公室里说话) 2.你觉得女同学说话时的姿势正确吗?(不正确) 3.她说话时的姿势怎么不正确?为什么? 4.指导学生看二、三幅图,要求同座边看边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你觉得他们的姿势正确吗? (3)为什么说他们的姿势不正确? 5.按二、三幅图的顺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6.教师根据讨论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小结。 三、利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弄清说话时的正确姿势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想一想:图上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做才对? 2.根据图的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将正确的说话姿势表演出来。教师在学生表演时,要根据表演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四、扩展训练,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 1.启发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说话姿势?(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 2.交流发言:引导学生说出平时口语交际中的一些不正确的说话姿势。 3.选择一些实例,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性表演。每一例表演后,让学生说说:表演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演? 五、教师小结 要点:我们在与别人交往中说话,除了要把话说好之外,还要注意有大方、得体的说话姿势。这样不仅会增加说话的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希望同学们平时说话时要多注意自己的说话姿势。 《练习7》教学设计 篇1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 3、齐读四由名言。 4、抄写四则名言。 四、作业 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积累(使用江苏省送教下乡的光盘学习) 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 4、把你喜欢的名言制作成书签送给你的朋友,你选哪句?为什么? a同桌交流 b你准备怎样制作书签?c怎样写书签的名言? d假如你的朋友问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准备怎么说呢? 再交流。 5、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6、配乐表演。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 3、指导书写。 (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 (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 ,讲求提、按、顿、挫。 (3)反馈。 4、小结。 三、作业。 1、读背诵读部分内容。 2、练习写好钢笔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1、激趣: 有人说:读书的孩子最美,是啊,在巍峨的书山之中,知识的山峦会将我们引向高峰,书能让我们成熟,让我们走向希望,走向成功。今天就让我们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推荐一本书,说清楚自己推荐的书名和原因,重点是把自己推荐的理由讲得有条有理。 3、指导: 可以从一个方面说,如秘书读书后的启发;也可以是多个角度,如书的装帧、作者、内容等。 4、练习: 自由交谈,发表意见,听众可以提问,推荐者回答。 5、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坐和器两个字中,坐字整体取斜势,中竖要正而挺,两个横画一长一短,短横略向上翘,长横略向下弧,两个人字呈左低右高之势;器字的四个口略有参差,中宫收紧,犬字撇捺宜收缩。 3、练习。 4、反馈。 三、作业设计: 1、整理口语交际内容。 2、练习写毛笔字。 《练习7》教学设计 篇13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确定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能正确抄写指定的词语;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2、能根据课文句子填空,体会比喻中喻体的作用。 3、能用自己的话书面解释古诗中的有关句子。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汉字查字典据词定义;能正确抄写指定的词语,能写出"一望无垠"、"神奇"的近义词。 一、学习第1题。 1、审题,明确题意,弄清通过查字典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2、以"新闻"为例,回顾"据词定义"的学习方法。 3、学习独立完成填表。 4、反馈,校对答案,指名说说是怎样选择的,对错误率高的词语要重点分析原因。 5、小结据词定义的方法。 二、学习第2题。 1、审题,明确题意。 2、引导学生自查,谈谈平时作业 中哪些字经常写错?错在哪里?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说说并书写) 3、重点指导:绕、裙、陡、垂、瀑。 4、抄写词语。 三、学习第3题。 1、审题。 2、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独立完成,指名在投影片上练习。 4、反馈,订正。 四、学习第4题。 1、审题,明确题目有两部分的要求。 2、独立完成,指名在投影片上练习。 3、交流。 (1)填写的词语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 (2)说说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在句子中的作用。(分别具体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轮船的颠簸和鸬鹚的威武、整齐。) (3)比较读句子(去掉像……),说说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能用自己的话书面解释古诗的有关词句;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短文。 一、学习第5题。 1、背诵《古诗三首》。 2、指名说说三首古诗的意思,评议(重点:有否把意思说清楚,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意思是否连贯)。 3、指名读读第5题题目,明确题意,分别说说这三句古诗各是哪首诗中的句子。 4、把诗句的意思写下来。 5、评议(重点评议前后意思是否连贯,意思表达是否清楚)。 二、学习第6题。 1、读题目,明确题意。 2、回顾本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3、朗读短文,找出重点词,板书。 天地间珠帘 雨越下越大屋顶像薄烟 房檐珠子、线 地上小溪 4、借助重点词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全班背诵。 5、小结背诵方法。 三、小结。 《练习7》教学设计 篇14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清清茉莉香 点击数:92 【教学要求】 1、学会查词典,根据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解释。 2、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3、背熟八条成语及一首古诗。 4、口语交际——练习“约请”。 5、学写毛笔字笔画“竖弯”和“竖弯钩”。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训练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师生的对话,想想对话中讲了哪几个意思。 (2)全班讨论交流: ①什么情况下查词典? ②怎样查词典? (在词典中先查到词语的第一个字,再在下面排列的一串词语中找到要查的词语。) ③词语中有多种意思时怎么办?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选择。) (3)学生尝试在词典中查“神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老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分别指名说说“神秘”在词典里的解释和在文中句子里是哪种意思,并说说自己是怎样选择的。 3、练习 (1)学生练习查词典理解“流线型”、“大腹便便”和“绅士”三个词语。 (2)交流查词典的结果。 4、课后作业。 用学到的查词典的方法,预习即将学习的新课文。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师生谈话,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清“章、罩、举”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章”。 ①出示“章”,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讨论:这个字关键要摆好哪几笔的位置?教师在示范中强调关键笔画。 ③学生练习描写一个“章”字。 ④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罩”和“举”。仿写时要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静心习字。 3、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同桌相互读成语。 ②指名朗读,注意纠正读音。全班齐读。 ③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3)练习背诵。 学生再自由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与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采用集体和个别背诵相结合的方式) 2、背诵古诗。 (1)审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本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①解题并简介作者。 ②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③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正确,读流利。 ④老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⑤学生再读诗句,说说自己已经读懂哪些词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独怜”“深树”“野渡”三个词语。 ⑥指导朗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⑦指名试读,练习背诵。 (3)反馈:检查朗读与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朗读要求,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2)师生讨论,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解题:什么叫“约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 (3)你准备怎样约请?(说说约请要注意什么) ①要注意礼貌用语。 ②要说清楚约请的原因。 ③要确定约请的时间和地点。 (4)练习。 ①同桌分角色演练。 ②选一对同桌到讲台前表演,大家评议。 (评议的重点:内容表达是否正确、完整,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等) 3、总结: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四”和“包”,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中的“竖弯”和“竖弯钩”两个笔画的运笔方法。 (2)教师示范书写,边示范边讲解要领。 (3)学生照样子写。 3、练习 让学生先练习写笔画,再临写“四”和“包”。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写字时要求教室里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姿势。 4、反馈。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