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草》教案分析 |
范文 | 古诗《草》教案分析(通用13篇)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1一 教学要求: 1 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 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找春天》,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 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四 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2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 (自由读) (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 (指名学生读) (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 离离原上草—— “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 师:“离离”读音lí 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 (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 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 生:非常茂盛。 一岁一枯荣—— 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灵活识记为“古”老的树“木”容易干枯,教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记忆方法。 荣——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逐渐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教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教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盛生长的样子,一声—— “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教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盛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随着教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变。) 野火烧不尽—— 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灵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教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敞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 (教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 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 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 春风吹又生—— 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教师用纸张挡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 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 —— 生齐: 生长出来了!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还感悟到了什么? 生:小草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 (为了让同学们完整地感悟诗意,教师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来时小手慢慢地从桌下伸出,越长越高,夏天来了,长得更加的繁荣茂盛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草枯黄了,野火烧来了,学生扮的“小草”被烧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学们纷纷地躲藏到桌子下,还有一两个同学坐着不动,老师幽默地说:“哟,这两棵草干嘛烧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烧啊!烧啊!”这时这两个同学也蜷缩到桌子下,听课的老师们顿时笑声一片。老师这时又打着节奏问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学们应和着老师的问话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场再次爆发笑声。“为什么你们烧不死呀?”老师问道,“因为我们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烧不死我们的!”老师有问道:“野火烧不死你们,说明你们的生命力怎样呀?”“我们的生命力很顽强!”学生答道。“是呀,来年春天,小草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呀!”这时桌下的同学们又伸展双手,“小草们”又生长了起来。至此,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同学们已基本理解和感悟。) (朗读以上四句。简要讲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过下面接续式的提问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表现小草四季变化的诗句是—— 生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描写小草漫山遍野,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生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前面我们讲到白居易送别朋友时,他的朋友曾经一度悲观,听了白居易吟诵这首诗后,他就振作起来了。大家再想想,这首诗中特别是哪两句使得他的朋友格外的感动和振奋,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白居易16岁时写了这首诗,几年后,已是20多岁小伙子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城应考,经人介绍,前去拜见一位很有学问的姓顾名况的大官人。这位顾大官人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时开玩笑说道:“现在长安城米价上涨,想要‘白白’‘居住’可不‘容易’哟!”当这位顾大官人听了白居易诵读完这首诗,特别是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顾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写得这样好的诗时又会说些什么呢?先后两位同学站起来说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写得如此好的诗,想要在长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容易’的了!”老师听后打趣地说:“是呀,当年顾大官人就是这样说的!”为了进一步第感受诗句的内涵,老师又引发道:“不但古人喜欢这两句诗,就是今天的人们也是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大家看过赵本山扮演老太太演唱的《小草》吗?会唱的都唱出来——”于是,师生一起唱歌曲《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让学生熟读全诗,有感情地重点诵读这两句诗。) 熟读诗句 1.自由熟读。 2.背诵读(教师擦去板书的诗句,学生看版画背诵,而后再擦去版画背诵)。 3.学生依据教师提示的意境诵读。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4.对对子接续读 师:(出句)野火烧不尽, 生:(对句)春风吹又生。 师:(出句)远芳侵古道, 生:(对句)晴翠接荒城。 ………… 5.完整地感情诵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白居易送给他的朋友的。我们马上就要下课,黄老师也要返回广西了,我们就要分别了,大家愿意送送黄老师吗? 生:愿意!愿意!! 师:怎样表达这种送别的感情呢?就借用今天学习的两句诗来表达送别的感情吧。哪两句? 生:(略加讨论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黄老师不是“王孙”呀,能不能改动一下? 生:又送老师去,萋萋满别情。 师:(把手扬起,声音响亮地)同学们再见! 生:(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声音)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由强渐弱,似渐行渐远地)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相应变小)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纤细渐无,举手长劳劳,表示分离已远,人影依稀)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渐无,张口无声地)黄老师再见……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3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一样。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 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 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 生:过去。 师:对,过去。“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非常茂盛。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盛。 生:旺盛。 生:非常茂盛。 师:好!说的都很好。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学生讨论) 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 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30岁了。 师:对。“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生:四个。 师:对。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 生:非常茂盛。 师:对。“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 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对。“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师:说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烧不尽”是说草的哪一部分没有烧尽呢?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尽。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完。 师:好。再看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吹,小草又生出来了。 生:春天来了,春风温和地吹着,小草又生长出来了,更茂盛了。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看一段录像。(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好像把草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大意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原野上的草非常茂盛。每年都要枯黄一次,茂盛一次。野火烧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 师: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坚强啊!那么大的野火也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现在,同学们把全诗读几遍,争取很快背下来。 (学生朗读)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表演。一个同学扮爷爷,一个同学扮小孙孙。孙孙放学回到家里,给爷爷讲这首古诗。(学生纷纷要求表演。教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孙孙。) 孙:爷爷,我背首诗给您听好吗? 爷:好!背什么古诗? 孙:背《草》。今天上午我们刚学的。 爷: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呀? 孙:(一愣)嗯,因为……因为小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爷:噢--我明白了。背吧! (孙背) 爷:“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孙:“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爷: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孙: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爷:哈!你看俺孙孙多有本事,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还会讲意思呢! 师:这两个同学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用掌声鼓励。(同学们热烈鼓掌) 【评析】这段教学实录具有三个特点: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4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六、板书设计 草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5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 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6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 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21、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1)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a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b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a 、师:那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题,完成第一题。(软件出示后,教师明确要求) b 、评讲(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c 、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 、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b 、问:(1)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对,“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4)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两字读重一点。 c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对极了,那你们看看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你们学习了下一句诗后一定会知道的。) (1)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是的,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先看春天的草。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2)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多几位同学说说) (3) 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 (4) 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 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d 、(1)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观察。) (2) 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3) 教师画简笔画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 (5)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6)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7)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高扬的语气去读。) e 、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板书:非常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像小草一样勇敢、顽强拼搏。) f 、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现在,我们一齐来用高扬的、令人振奋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分男、女同学) (读后很好,那全诗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吗?请试试看) 2、问: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 (对啊!我也最喜欢这一句。因为这句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意志。) 3、背诵全诗 (拉火车背、小组背( 站起来) 、指名背) 4、做练习题2. 评讲 (诗我们都会背了,那诗中的词意我们理解了没有呢?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一起做练习2. ) 5、两、三位同学背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欣赏(播录音)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7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学习文中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 前课准备: 1、熟读课文,熟记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学常识。 2、能够根据文本注解和学案提示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 3、阅读《补充习题》中的“预习提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一学:我非常聪明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焦灼(zhuó) 湿漉漉(lù lù ) 飒飒( sà sà )蔫巴(niān) 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 绽(zhàn )开 愠怒(yùn)抽噎( ) 2、 解释词语 惶惑:疑惑不安。 酸涩:又酸又苦涩。 围追堵截:围剿、追击,迎面拦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焦灼:非常着急。 踉跄:走路不稳。 愠怒:愤怒,生气。 蔫巴:枯萎。 抽噎:抽搭。 3、提出预习中不懂得问题 三、议一议:我潜力无穷 1、 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线索理情节 组织交流,围绕文章的题目,请用几个含“草”的小标题来概括文意 4、阅读课文,思考,交流 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发展和) 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讲一讲我特别自信 1. 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题记”? 明确:(1)、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话或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题记”是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手法,因为它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选作“题记”的文字要么是富有哲理的话,要么是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话,要么是能引人深思或受启发的话,且这段文字都是和文章紧密相连的。(2)、本文借用了藏族同志的一段话作为“题记”,含义颇深。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建一座糖厂且是最甜的地方,既说明了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的事迹,也隐含着我们今天甜蜜的生活就是他们换来的,还让我们体会到藏族同胞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与感激。读了“题记”,使读者顿生敬意,会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去读完全文。 2.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3、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2).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这一段动作描写具体地展示了杨光在烂草地上行进的情形,表现了他对同志生命安危的无限关切之情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4)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4、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作者描写一系列动作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 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5、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五、练一练:我定会成功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提示: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完成课时训练 六、本课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8古诗《草》教学反思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第四册古诗《草》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教学《草》这首古诗时,刚一出示课题学生就马上背出了古诗。我想,古诗背诵已不成问题。那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在理解诗的意境上做点文章。因此,我在学生多次诵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给这首诗配画,你会配什么画面?有学生说:“我就配一幅画。那草枯了又黄,黄了又枯。所以我画一些枯草,在枯草丛中点上几点嫩芽。让他永远充满生命和活力。”有学生说:“我画三幅,一幅枯草图,一幅绿草图,一幅野火图”还有学生说:“画四幅,体现草的四季。”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在配画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我说:“对,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充满激情地赞美小草。让我们充满激情地朗诵古诗吧。”最后引导学生读书后古诗,完整地了解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草》教学反思 《草》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学生课前对这首诗都早有接触,绝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背这首诗,所以,如何激发孩子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是首要问题。 在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业时,马上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我们以前背这首诗时,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这首诗名字又变为《草》了呢?”听到孩子提出这一问题,我立刻觉得这就是孩子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所在,所以我顺势说:“同一首诗有不同的名字当然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谜底我要在上课时揭晓!”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宝贵的资源,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第二天上课,早有学生等不及要询问我所说的“谜底”,看着他们那种着急劲儿,我并不急着为他们解疑,而是先讲解起这首诗来。在引导孩子学好这首诗后,我问道:“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草!”很多孩子齐声回答,“表现了草的什么呢?”我追问,“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很旺盛!”听了孩子的问答,我总结说:“是啊,这首诗写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它的题目取作《草》。我们以前背过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草》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几个敏锐的孩子不等我说完,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藏,兴奋地说:“《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面还有两句诗呢!”“哦——那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问完了这个问题后,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思考的样子,我还带着提示的意味吟诵起这句诗,果不其然,我的话音未落,立刻又孩子反应过来“后面两句诗里有送别呢!”“正是因为这首诗里有送别的意思,所以这首诗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而这首诗少了最后两句话,它主要写的是草,所以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叫做《草》。” 就这样,我抓住了这首诗有两个题目这个契机,通过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仅使他们产生了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这首诗的课外知识点,颇有一举两得的意味。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9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 师:同学们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的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 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呢? (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 师: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都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 生:过去。 师:对,过去。“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非常茂盛。那样的情景该多美啊! (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 师:那么,诗句中“离离”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盛。(旺盛、非常茂盛。) 师:好!说的都很好。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 (学生讨论) 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 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今年30多岁了…… 师:对。“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生:四个。 师:对。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 生:非常茂盛。 师:对。“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 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好。“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 “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师:说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烧不尽”是说草的哪一部分没有烧尽呢?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尽。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完。 师:好。再看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吹,小草又生出来了。 生:春天来了,春风温和地吹着,小草又生长出来了,更茂盛了。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看一段录像。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大意说一说? (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好像把草都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 生:原野上的草非常茂盛。每年都要枯黄、茂盛一次。野火烧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盛起来了。 师: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坚强啊!那么大的野火也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现在,同学们把全诗读几遍,争取很快背下来。 (学生朗读) 师:我们做一个表演:一个同学扮爷爷,一个同学扮小孙孙。孙孙放学回到家,给爷爷讲这首古诗。 孙:爷爷,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爷:好!背什么古诗? 孙:背《草》。今天上午我们刚学的。 爷: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孙:(一愣)嗯,因为……因为小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长出了新的芽! 爷:噢──我明白了。背吧! 爷: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孙: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爷: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孙: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爷:哈!你看俺孙孙多有本事,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还会讲意思呢! 师:这两个同学表演得特别好,大家用掌声鼓励。 (同学们热烈鼓掌)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10(节选) ——于永正教学实录 佚名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11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12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古诗《草》教案分析 篇13《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音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 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师口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 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听范读音频。) (1)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个人读; ②同桌读; ③指名读; ④检查读。 要求:借助拼音练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3、交流初读情况 a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b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二、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 离 原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 4.第四行(齐读)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春风/吹/又生。 三、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四、朗读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音频,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2。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深入学习诗文 1、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 、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b 、问: (1)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对,“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4)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 离”两字读重一点。 c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对极了,那你们看看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你们学习了下一句诗后一定会知道的。) (1)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即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2)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多请几位同学说说) (3) 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 (4) 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 “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 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d 、 (1)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2) 让学生说说(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3) 教师画简笔画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5)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6)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7)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高扬的语气去读。) 2、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 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 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 得这些小草怎么样?(板书:非常顽强) 师: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像小草一样勇敢、顽强 拼搏。) 3、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现在,我们一齐来用高扬的、令人振奋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 三、复读阶段,熟读成诵。 1、朗读全诗(分男、女同学) 2、师: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3、背诵全诗(开火车背、小组齐背 、指名背)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课外延伸 《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的后边还有下面的内容呢!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六、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划线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 )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后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 )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课后反思】 《草》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我先伴着背景音乐,口述出诗文内容,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有一个印象,然后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质疑来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体会诗情,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处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编写一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 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一、前提测评 1.复习《草》的诗文内容,口述诗意,诗人表达的情感。 2.回顾学习方法。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提问: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三、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四、指导学习古诗 1、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疏疏: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 篱落,指篱笆; 径,是指小路。 深,远,很长的路。 诗意: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理解第2句:又写出什么景物呢?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思。 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诗意: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 板书:树头 未成阴 师: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理解第3句: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急走”:奔跑。 这诗句的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师:儿童追到了蝴蝶没有?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2、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3、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四、巩固练习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3.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五、图文对照编故事 1.这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附片断: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这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