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
范文 |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通用14篇)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1教学设计示例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 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自读课文,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字里面是“白”,“小”上下结构。 岁:上下结构,由“山”“夕”上下构成。 火:独体字,注意笔顺。 吹:左右结构。 又:独体字,两笔写成。 六、板书设计 1、草 教案点评: 古诗《草》,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师以草的实物引入,自然亲切,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突出生字学习和背诵课文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质疑、解疑加深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草》这首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共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是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和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入新课。 2.理解诗意: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草的生长过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4.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5一 教学要求: 1 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 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找春天》,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 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四 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6佚名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我今年七岁了。……) “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查字典,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赞美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五)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 )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后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 )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3、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4、理解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但是,请同学们记住的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在这些先烈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位,能否给大家介绍他的故事呢?(学生讲故事)今天我们再跟随当代作家王愿坚,去结识一些为我们取得幸福生活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的人们今天,我们学习王愿坚的《草》,看这篇小说里作者是怎样把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艰难,又是怎样把周副主席和草联系在一起,从而表现周副主席的伟大人格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焦灼( ) 薄雾( ) 愠怒( ) 惶惑( ) 湿漉漉( ) 蔫巴( ) 飒飒( ) 抽噎( ) 一霎( ) 踉踉跄跄( ) 2.作者简介 王愿坚,现代作家1944年参加革命,1953年深入老根据地,采访了许多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从而激发了创作热情,丰富了创作题材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王愿坚连续写了10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本文就成功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他从1954年开始,陆续发表了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等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也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反映长征路上战斗生活片断的;还有《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表现革命前辈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精神风貌的 3.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高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 2.请按照概括故事情节的脉络“开端—发展——结局”来概括这篇文章的结构 【明确】开端—战士误食毒野草 班长摸黑去报告(误食毒草) 发展—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持草求救) —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尝草辩识) 结局—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议草救人) 小结:由此来看,本文所展示的野草已不再是我们以前所读到的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草,也不是所看到的滚着晶莹的露珠的朝气蓬勃的草,而是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一样要争夺红军战士生命的毒草,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还要以“草”为题呢?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常见的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某一事件、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感情发展变化、所见所闻等 3.结合引文的内容,理解全文以“草”为题的作用 【明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4.这篇小说描写了哪些人,作者想要刻画的人物是谁(主人公)? 【明确】 周副主席(主人公) 战士杨光(线索人物) 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毒草而中毒的险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野草,而且亲口咀嚼野草,果断做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正确对待困难的故事,突出展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风范,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敬仰之情 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杨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明确】立刻惊住(因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惶惑(疑惑而不知所措)、不安(心神不定而深感内疚)、大吃一惊、心头像刀在绞 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的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复杂的心情变化过程,充分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明确】动作: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还给 神态: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眉头 这些词语,充分地表现了作为红军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伟人的气度 3.请你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一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4.说说你以前对周副主席的有哪些了解,结合本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的副主席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 鉴赏文本 大家读完文本,周副主席的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风范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语言虽平淡无奇,却使人感受到巨大的力量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 1.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理解】周副主席指引红军战士要承认困难,更要能面对困难 2.(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理解】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理解】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惟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七、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1.“总理的惊人之处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梁衡《大有大无周恩来》 2.以“吃草”为话题,联系今天的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2)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3)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4)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5)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六、板书设计 草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9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 导语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一、 整体感知悟精神 1、 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二、 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 三、 揣摩妙点品人物 1、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 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3、 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3、师生共同小结:从情节入手,剖析小说的人物,可以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 比较阅读显能力 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 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 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五、 作业 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10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找春天》,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五、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11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儿歌《狗尾巴草》,练习发准:摇翘草的读音。 2、根据小草与小狗尾巴相似的关系,理解游戏儿歌,感知儿歌的音韵。 3、喜欢这首有趣的儿歌,乐意边表演边朗读儿歌。 活动准备: 1、实物狗尾巴草、课件(狗尾巴草)。 2、小狗、小草手偶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动物客人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小(2)班做客(出示图片):提问,是谁来了?(小狗),瞧!小狗的嘴巴一张一张,在和我们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们和小狗也来打个招呼把!(小狗你好)。小狗看见我们小(2)班的小朋友这么热情它非常高兴,它跑到了草地上,看,草地上有什么呀?(狗尾巴草)。 二、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1)、这种草它和小狗身上的哪个地方长得最最像?(狗的尾巴)这种草叫狗尾巴草。叫什么呀?(狗尾巴草)小狗看见草地上有这么多狗尾巴草真开心,它呀和狗尾巴草玩起了游戏,你们想知道他们玩了什么游戏吗?(想) (2)、老师边有表情地朗诵儿歌边操作“小狗”、“小草”、感知“摇摇”和”翘翘”的韵律。 三、幼儿学习儿歌。 (1)、老师用期待、插问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小狗和小草是怎么玩游戏的? 小狗尾巴---,小草---,小狗尾巴---小草---摇啊摇,翘啊翘----,变成了一棵---。 (2)、老师与幼儿一切给儿歌起名字,并带领幼儿念儿歌,鼓励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相应的动作。小狗和小草玩得真开心,小朋友也玩得很高兴。老师还帮这个好玩的游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狗尾巴草》。(师幼一起念数遍) (3)、引导幼儿分角色念儿歌。 老师左手扮演小狗、右手扮演狗尾巴草,引导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手偶念儿歌。 四、幼儿自主游戏并独立朗诵儿歌。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请你们把两只小手伸出来,这边做小狗,这边做小草,小狗先做,小草跟它学。 五、结束活动:今天玩的游戏好玩吗?(好玩)那赶紧把这个好玩的游戏表演给后面的老师们看吧。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12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相互游戏,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体验游戏中的快乐。 2.幼儿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地颜色进行染色、作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狗尾巴草颜料白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狗尾巴草 1.小朋友已经认识它了对吗?它叫什么? 2.为什么叫它狗尾巴草?"它的形状像什么? (狗尾巴草的穗像狗的尾巴,叫它狗尾巴草。) 3.狗尾巴草生长在哪里的? (田野、田埂边)原来狗尾草离我们这么近它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你们有没有和它玩过啊? 4.狗尾草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呢,它想亲亲小朋友的脸,谁愿意让它亲一亲啊。 (你觉得让它亲了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痒痒的啊。) 5.老师让它也来亲亲,老师觉得它像毛毛虫一样,挠在脸上痒痒的。 6.老师编了一首儿歌:狗尾草像毛毛虫,爬过来,亲一亲,笑呵呵,哈哈哈。 (幼儿学儿歌几遍)7.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狗尾草互相嬉闹玩玩。 二、教师示范 1.狗尾草说:我跟小朋友们玩得真开心,全身都是汗了,我想洗个澡了。 (收起幼儿手中的狗尾草)老师先来帮它洗个澡,哦!洗好了,老师给它洗完澡了,要请它在这个白色的舞台上跳舞了,瞧,它们跳的舞蹈漂亮吗? 2.请一幼儿示范,教师提出要求。 尽量不要把颜料弄到"舞台"外面,要求幼儿说出跳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舞蹈。 三、幼儿用狗尾巴草染色、拖画 1.老师已经为狗尾草们准备了特别的洗澡水,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的洗澡水? 2.请小朋友们动手操作。 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帮它们洗澡啊。 那小朋友也来给它们洗澡,让它们跳舞好吗,老师来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狗尾巴最漂亮。 三、请幼儿欣赏大家的作品10:05-10:15 盥洗活动要求: 1.盥洗时不拥挤。 2.学习掌握洗手、洗脸的一定顺序。 ★ 10:15-10:45 户外游戏 教学反思: 1、从选择的内容上看,比较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狗尾巴草”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比较熟悉的一种秋冬季植物,他们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做到了活动内容源自于“生活”。 2、多媒体的使用使活动内容更加直观,便于幼儿理解,使幼儿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到狗尾草的生长环境,符合小班幼儿的理解特点。 3、多种颜色的'使用:丰富了幼儿视觉感受。红、黄、蓝做为小班幼儿最便于认识的颜色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视觉效果,从而保证了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性, 4、实物的使用,从多种感官来刺激幼儿,便于幼儿深入理解实物从而为其后的活动做好铺垫的作用。的环节让幼儿大胆地触摸、观赏、感受狗尾的特性,让幼儿喜爱上狗尾草,喜欢和狗尾草游戏。从而为后半部分玩“狗尾草”、作画环节打下基础。 5、作为综合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了各领域的整合渗透,在作画环节中我不仅强调了艺术方面的美感、色感,要求还注重了情绪方面的体验,让幼儿感受自我作画带来的快乐和自我作画过程中的快乐。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中三个生字:枯、荣、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古诗中一些词的含义:离离、原、岁、枯、荣、尽。 4、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5、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学习古诗中一些词的含义:离离、原、岁、枯、荣、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学过三首古诗《锄禾》,《鹅》,《画》导入(学生背)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二、整体感知 1、诗的题目和作者: 唐朝 白居易 《草》(领读题目和作者) 2、学习本课3个生字 3、读课文,了解古诗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提出不懂之处(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深化 4、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1)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老师板书学生回答的词语)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 “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2)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草原图”。)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以草的旺盛茂密解释“离离”是什么意思了。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一岁一枯荣”。让学生用“岁”说一句话,使学生明白一岁就是一年。再以一年四季草的变化描绘“一岁一枯荣”的情境。 (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一棵长得茂盛的草、一棵老叶发黄的草、一棵枯黄的草,并每画一幅就让学生描绘一下当季节的草) (4)指明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白“枯”和“荣”的含义以及这句诗的意思。 (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将“枯”和荣”写在它们所对应的图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5)“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尽”就是完的意思。可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联系下一句想一想,白居易说的“烧不尽”是什么没烧完?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画下面的图)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请学生到前边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6)诱导学生把春风画下来,要求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7)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读这首诗,理会小草的精神世界。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篇14【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 ,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 板书:草 ⑴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 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 个人读; ② 同桌读; ③ 指名读; ④ 检查读。 ⑶ 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 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 。 (草很茂盛的样子) 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⑵ 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 岁:出生9年,就是9岁。 荣: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 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图。 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 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 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 “烧”与“绕”、“浇”的区别。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 (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 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 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