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通用4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篇1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一份优秀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高度浓缩,是教师设计课堂的综合体现。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的反思 《海燕》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学中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堂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导入先由教师激情谈话,(其详见本课教案)提出问题,让学生首先互动,引出寓意,进而过渡到海燕的形象:“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往往也会有寓意丰富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去接触这么一个小生灵: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放海燕动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春天的旋律》的尾章《海燕》。同学们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读品味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评相结合。在赏析海燕形象时,让学生抓住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入手,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品读、体会。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拓展延伸中,我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认识的现实意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一样勇于斗争、乐观、自信。这样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学生的朗读时间不是很多,这样不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二是课堂内容含量较多,学生不易接受;其次就是在读上,不要过分集中,可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朗读技巧,教师作造当的点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篇2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采用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兴趣与激情地去表演。学生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单,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交流,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奇人” 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如:骑车走钢丝,徒手撕铁盆,鼻子拉汽车等。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天津卫这个地方有什么奇人绝技。 设计(二)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两位俗世奇人。 二、朗读课文——说奇人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仿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老师可先范读几段,学生再读。 交流明确: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谁也不得罪。 逢场作戏:碰到机会应酬一下,凑凑热闹,并不认真对待。 看风使舵:比喻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随便怎么办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2.再读课文,说奇人。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就你喜欢的情节用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其他同学点评。 注意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声情并茂。 三、合作探究——学奇艺 1.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 多媒体展示:通过听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说奇人,相信你对他们也产生了兴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拜“泥人张”为师,因为我想学他的一手绝活——捏泥人。他能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不声不响地就捏出了海张五。 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因为他有高超的技艺、无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稳,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他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我拜杨七为师,因为他有绝活,能制出与众不同的茶汤。要不是他制的茶汤名声远播,中堂大人也不会来这里喝茶。 师:泥人张就撮了一个海张五,你为什么就认为他技艺高超无人能比呢? 讨论明确: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我拜“好嘴杨巴”为师,因为他聪明机智、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唐大人误解后,巧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从而化险为夷,又获奖巨银。他是一个机警聪明、巧于辞令的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教师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引出:如何评价好嘴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环境,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师:文中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那么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 讨论明确:从说话的难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可见形势紧急,千钧一发,需要“敢说”;再者,左右为难:说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掉脑袋,需要“巧说”;第三,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从说话本身看,“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欢“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这也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4.教师小结:“泥人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一言不发而以奇招制敌实在令人佩服;杨巴危难之际显身手,话虽不多,但敏捷、巧妙、适时,也是高手!值得拜师。本文中的两位奇人,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简单,但又极富戏剧性,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这也正是作者谋篇布局之奇,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四、品评赏析——品奇语多媒体展示:《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准确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评析。 学生思考并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F再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气愤,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津味一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须赶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用词准确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五、自由探讨 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可向同学、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有: 现在天津还有“泥人张”那样的高人吗?还有那样的茶汤吗?他们的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来探讨。作者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通过探讨使大家认识到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些遗产如今正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六、作业设计——联系生活,写“奇人” 1.继续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2.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及语言,发现身边的奇人奇事,以“身边奇人之……”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自选方式复述课文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r解,同时,又能初步感受作者幽默、富有表现力及富有地方风味的语言。并为下一环节的“拜师学艺”作好铺垫。 二、结合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极富戏剧性、一波兰折的情节。学习作者独具匠心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引出“关注民俗”这一话题,引起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深入了解作者为保护民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识记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必要时再书上做标注。 2.教师出示本科字词投影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教师强调重点 滁( ) 壑( ) 琅琊( ) 潺( ) 酿( ) 辄( ) 暝( ) 伛偻( ) 洌( ) 蔌( ) 射者中( ) 弈( ) 觥筹( ) 翳( ) 晦( )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同桌各读课文一遍,相互纠正读音错误。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五、自学交流二: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交流明确: 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醉”与“乐”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美点寻踪,当堂达标。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七、背诵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八、作业布置。 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有何不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教后反思: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腌( ) 门楣( ) 苋菜( ) lào( )子 车yìn( ) 练náng(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短语中没有多音字的一项是( ) A、酒和的雄黄 B、鸭蛋络子 C、装在蛋壳里 D、淡淡的咸味 4、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⑵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 B、也许 C、肯定) ⑶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7、你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介绍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ān méi xiàn 络 胤 囊 2、①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造句略 ②十分恭敬。造句略。 3、D 4、⑴ B ⑵ A ⑶ C 5、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6、C 7、略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