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3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1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 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 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2二年级下册文章第一课为《古诗两首》,内含《春雨》与《春晓》两首诗。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诗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进春天的门,顿觉春意萌生,万姿百态。 《春雨》为杜甫名作,原诗名为《春夜喜雨》,四联。教材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前两联,并更名为《春雨》。诗眼为“好”,好在知时——好雨知时节;好在适时——当春乃发生;好在内敛——随风潜入夜;好在润泽——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好雨,又怎能不令作者满心欢喜呢!虽然原题中的“喜”字在诗里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所以,我以为,诗眼为“好”,诗心为“喜”。 《春晓》为孟浩然名作。在笔者的心目中,此诗可与李白的《静夜思》媲美。两首的共通之处在于初读平淡如话,再读品味,却觉意境深远,意蕴深邃,均有悠远深厚,独臻妙境之感。虽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然而更多的是,作者偏向了“惜春”。细细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复吟咏,一腔惋惜油然而生。 充分理解了两首诗所要传达的情感之后,又怎样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在教完《春晓》一诗后,我让学生把《古诗两首》再好好连起来读一读,发现一下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细心的同学很快发现:《春雨》是写的是晚上,《春晓》描述的是白天。这时间的不同也正是这两首诗不同之处。然而仅仅如此,孩子们挖掘到的只是表象。如何让他们透过表象悟出两首诗本质的不同呢?我采用的方法是: 一、朗读。用声音里带有欣喜的语气来示范朗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声音里带有遗憾的语气来示范朗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对比一读,孩子们若有所悟,感觉出写这两首诗的作者心情有所不同。 二、看图。让学生细细观察《春晓》一图中桃花的花瓣,那飘零的花瓣一片又一片。再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株桃花如此,多少株桃花又如何?桃花花瓣如此,其它花又如何?略带苍凉的描述再加上图画空白处引发的想象,让学生一时间沉静下来,若有所思。 三、对话。通过朗读感受与看图思考,学生的对话也有了可构建的基础。在充分朗读与思考后,学生逐渐开始表达: ——作者看到落下的花瓣,心里十分难过。 ——我知道了,作者不仅热爱春天,还对春天的离去感到可惜。 ——我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 在几个逐渐形成思考能力孩子的带动下,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感受,虽然有的还辞不达意,有的还只能说出几个词,甚至有的连词都还不会说。但我想,这份情感每个学生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于是我建议: ——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表现一下你对这两首诗不同的感受。读好了,老师就知道你读懂了。 一时间,教室里的同学开始摇头晃脑,煞有介事的朗读起来。观其颜,闻其声,皆现诗情。喜哉!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4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共3页,当前第2页123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5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习,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习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可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但是我想,我们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进行漫无目的的朗读,而应该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应尽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感悟诗人表露的情感。《春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诗句,教学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雨滴落到身上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说说在春雨滋润下的花花草草的长势如何。更可以在上这一课之前,布置学生观察野外植物,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对诗句就有了较为深切的感受。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同样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春天早晨一觉醒来时的所见、所闻。在这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后两句诗的学习,接着即可让学生再来谈谈自己的所想。这里的“所想所悟”可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名谚“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来体悟。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醒他们注意全诗的停顿和节奏,再一次开展诵读训练,指导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感悟诗句所蕴涵的情感。 我们只有将诵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才能拨动孩子心中的那根“情弦”,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6【近义词】 碧玉──青玉 光景──风景 【反义词】 高──低 粗──细 新──旧 【咏柳】 歌颂和赞美瘤树。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 绿色的玉石。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 绿色的丝带。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 好日子。 【光景】 风光景物。 【等闲】 随意。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象,因此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时要体会诗人对春天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读出韵脚的延长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7春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从诗句上看,是一首写春游的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其中“胜日寻芳”,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踏青。“泗水滨”交代春游的地点。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景,场景是阔大的,表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后二句是写“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 其实朱熹写作这首诗,目的不在于咏春,写春游。而是以理学家的眼光在讲一番深刻的道理。 诗中首句所说的“泗水”,在山东省中部,春秋时代孔子曾经在此讲学传道,教授弟子,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南宋时,北方国土已经被金人占领,朱熹不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到“泗水滨”去“寻芳”。这里的“泗水滨”是暗指孔门,代指孔子儒学;“寻芳”则是指探求圣人之道。泗水寻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寻找 真理,这就是诗的主题。诗的后二句意在启发、引导人们认识到:孔子儒学的要义,一旦广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认识,便会领略到“闻道”的乐 趣,从而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气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寓景以议论,寓物以说理,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是带有哲理的韵味和情趣,因而此诗既具有自然审美情趣,又具有哲理审美高度。 正如后人评论朱熹的诗作所说:“因他胸中先有许多道理,然后寻诗家言语衬托出来,此却别是一路。”也就是说,朱熹是用真正的诗歌语言来表达哲理的。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8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9教学目标 :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10【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陈幼敏】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通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理解和领会。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图和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北京市宣武区三义里小学 张 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法学习古诗〗 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板画,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绘画法有助于理解古诗,绘画时要根据自己对每个词、每句诗的理解来画。这样为学生运用绘画法奠定了基础。在自学另一首杨万里诗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法学习,为方便学生绘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画板、精灵画笔等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用笔画,还是用电脑画,用电脑画,还可以选择自己拿手的软件。教师巡视,加以指导。用电脑画,学生发现理解错误的地方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在修修改改中,让学生轻松的理解古诗,激发兴趣。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沈惠勤 徐建青】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阅读教学·巧妙运用“激励库”创设引发学习兴趣的意境〗 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必备条件和关键所在。学生由于阅历少,不可能自觉将思维触角伸向遥远的古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而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通过虚拟再现,从而沟通古今。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教者先撇开“背景”从“现在”入手,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直接进入大自然去欣赏景色的高昂情趣,而后巧妙一转,在“激励库”中调出某一季节的景色让学生在欣赏中猜测揣摩,待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欣赏自然的姿态,才将大诗人杨万里“引出”。这样学生已经穿通了时光隧道与杨万里站在了同样欣赏的位置,这时教者审时度势说:“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宋代诗人杨万里直抒胸臆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同学们想学这首古诗吗?”这样让学生通过真切感受春末初夏图,既对诗人产生了一种敬佩仰慕之情,又增强了渴求学诗的兴趣和欲望 。 【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中学 朱殿祥】 〖我的形象教学法·形象勾勒法〗 形象勾勒法,就是学生在阅读语言材料之后,在头脑中将文字符号勾勒成一系列动静结合的形象,从而完成对语言的感悟与实践。一般要经过四步:勾靳形象,染上色彩、呈现状态,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明、更逼真。 如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诗,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放映;篱笆,小路,树枝,树叶,树花,菜花、蝴蝶等静态形象,然后着染上色彩、呈现状态;稀疏的篱笆,伸向远方幽静的小路,树枝上绿色的枝叶,粉色的花,黄色的蝴蝶,绿色的树叶上抛散的黄花。第三,让画面动起来:树花在微风中从枝头上,从菜叶间像仙女一样飘飘然落下,儿童在小路上,于菜花间蹦蹦跳跳地追逐着飞来飞去的黄色蝴蝶。第四,放几个特写镜头:黄色蝴蝶扇动着轻盈翅膀,飞入茂密的花丛,鲜明的菜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就构建起了农村田园色彩鲜明,情态逼真的形象系列,从而达到领悟诗句语言之目的,使学生产生对诗人所描画的农村春夏之交菜花盛开,儿童追捕黄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州小学 曾洪根】 〖导学古诗“五步”谈·第四步,画〗 画,就是学生根据诗的大意,作写意画。这一步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鲜明的图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根据自己绘画的技巧,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绘出诗的意境。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的处理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也才能表现‘飞入菜花’的‘入’的含义。”通过绘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 李 奕】 〖精彩源于生成·生成源于自学活动〗 学生的课堂自学活动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吸纳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中加工的起点、方式不一样,建构的结果也自然不同,这就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成状态: 我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引导学生初读自学,可谓妙趣横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有趣的故事,想读吗?(想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猜一猜诗的内容。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有趣的故事,想读吗?(想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猜一猜诗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我想“宿新市”是一个城市吧,就像我们长沙市一样。 生:“篱落”是梨子落下来的意思,“篱”字诗人写错了吧。 生:“一径深”是不是说“一斤深”呢? “宿新市”是一个城市吧,就像我们长沙市一样。“篱落”是梨子落下来的意思,“篱”字诗人写错了吧。“一径深”是不是说“一斤深”呢──学生自学的成果真是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啊!这里有许多的生成点,使我课前不曾想到的,我便从这里开始重新把握、重新组织自己的教法,抓住这些生成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猜读、小组讨论来读懂诗歌。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11飞将军李广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凉州词》综合资料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文解释】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 【词语解释】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 【诗文赏析】 琵琶弹奏着欢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满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长年征战疆场的将士难得有这欢聚痛饮的时刻,于是举杯相邀:痛饮个一醉方休吧,「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满怀激情写下这沙场之宴的劝酒词,笔端洋溢着豪放、悲壮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奔放的情绪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 (一)凉州词 [课文助读] 1、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jùn)(现在的山西省新绛县)人,曾经做过县主簿、县尉一类小官。他的诗感情强烈,气象阔大。在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5)初年,常常和王昌龄、高适等一起做诗,是当时著名诗人。可惜他的作品散失很多,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2、字词注解 凉州:州治在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县。《凉州词》是按照凉州地方乐词制成的歌词。 仞:古代长度单位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极力形容山的高。 羌:我国古代西北地域的一种民族。 羌笛:羌人吹的笛子。 杨柳: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叫《折杨柳》。这里一语双关,一方面说羌笛哀怨地吹出《折杨柳》曲,另一方面借杨柳来象征春天富有生意的景色,“怨杨柳”包含着怨恨西北地区常年荒凉,没有春光来临。 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县西。 [独家视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日,他漫游至甘肃武威县(即古凉州)。登临黄土高原,放眼远眺,只见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长龙从天边的白云间蜿蜒而来。巍峨雄壮的群山四面环绕,古城玉门关,孤独地立在万仞群山的环抱之中(八尺为仞,“万仞”约两万多米,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而将士们就在这里戍边守土,浴血御敌。 耳畔羌笛声起,婉转哀怨,勾起人们的离愁乡思。想必此时家乡渭水河边或是大江两岸,早已花草盈野、万紫千红、蝶舞蜂喧,而这里草不见青,树不见绿,只见大漠风沙,一片荒凉。人们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在这万物萧条、朔风凛冽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能关心征战将士的疾苦呢?但是,戍边将士即使孤苦凄凉、乡愁难禁,依然不忘自己戍边责任的重大,发出了“何须怨杨柳”的苍凉悲壮之叹。诗人由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1] [2] [3] [4] 下一页actly; 2.0? 20pt; mso-line-height-rule:>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这首诗,描写了祖国西北的壮丽山河,表现了对守边将士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在当时,即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 (沈若乔) [同题诗歌]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字词解释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夜间能发亮。 催:催人出发。 沙场:指战场。 2、诗词今译 闪亮的玉杯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正要举杯时,从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琵琶声。 即使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也不要笑, 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具能活着回去呢? 3、诵读点拨 这也是一首为“凉州词”新填的歌词,作者王翰以边塞诗著名。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军中的生活,诗中表现了一位守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前两句写军中的情景。战士出征,饮酒助兴,“葡萄”、“夜光杯”、“琵琶”等物品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后两句生动地表现出战士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全诗悲壮而又昂扬,热烈而又紧张。 (二)出塞 [课文助读] 1、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批评了当时守边将领的无能。 2、字词注解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李广驻守龙城(今蒙古境内),勇猛善战,被北方少数民族官兵称为“飞将军”。 胡马:指敌人的军队。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诗人佳作] (1)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字词解释 穿:突破。 金甲:铠甲。 [2] [3] [4] 下一页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侵扰的敌军。 2、诗词今译 青海湖上空的连绵不断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 在湖边遥望玉门关那座孤城。 在沙漠里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铠甲早已磨破, 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不回家。 3、诵读点拔 这首诗描写了守边将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誓死消灭敌人的坚强决心。起首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了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这里注意体会“穿”这个字,是磨穿的意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全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诵读时须用心体味。 (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字词解释 “吴”和“楚”都指镇江一带地方。 平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这里表示不改志节,不为宦情所污。 2、诗词今译 连绵的寒雨在夜晚洒落吴地, 清晨送别辛渐时,心中感到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瑕。 3、诵读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的头两句,作者不仅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而且表达了诗人当时强烈的离愁别绪。为什么诗用“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不仅是写知已远行后自己的境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孤傲独行,心中的愤慨。后两句表白了自己品格行为的清白。用“冰心”比喻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诵读时把握“吴、孤、壶”等韵脚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 用知识点燃知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甜甜的语文的“冰山原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论述,而将这一理论,(或许还不是什么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能更好地挖掘出蕴藏在教材中那7/8,更好地激发起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在教学《古诗两首》的时候,我让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完完全全地浮了上来,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课始,直接入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两首诗歌,这是边塞诗。音域孩子对“边塞诗”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于是我将之作为概念范畴直接向孩子介绍了什么诗被称为“边塞诗”。我并不是要让孩子理解什么,而是要让孩子了解些东西。介绍结束,我就让孩子自己读古诗,要求孩子根据译文读懂诗歌的意思,并找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孩子读诗的热情是很高涨的,我看着孩子用心地读着,神情那么专注,他们读得又是那么的用情,看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投入。 学生读完之后,组织孩子一起讨论,一是说说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说说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让孩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孩子很快找出了“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玉门关”“明月”“关”“胡马”“阴山”。找出这些词语之后,我让孩子想想通过星星点点的词语燃烧孩子思维的大草原,因为诗歌本就是蒙太奇般的语言,跳跃的思维闪现出来的火花,也只有用这样的思维才能再现诗歌的意境。于是我问孩子你看到这些词语,眼前浮现的是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诗句。我让孩子将想到的诗歌写在黑板上,林立的小手,扑闪的眼睛,灵动的小嘴,活跃的思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此时的课堂像是涨潮了,沸腾了,一个个孩子争先恐后地上台写诗歌,(我提醒先看看黑板上有没有你想到诗,有就不要再上来了)。不一会儿工夫,黑板上写满了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从军行》 [3] [4] 下一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爽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着黑板上的古诗词,大家早就按捺不住心里的情绪,在下面读了起来,于是我让孩子一起来读读这些古诗词,再让孩子说说什么样的诗歌是“边塞诗”,学生已经没有了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12【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这样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13《草》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2个生字,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 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草 唐 白居易 离 离/原(yuán)上/草, 一 岁(suì)/一 枯/荣。 野 火/烧/不 尽 , 春 风/吹(chuī)/又(yòu)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 (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 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 原人 原子弹 小结: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草原。 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草原。 “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指名回答)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岁就是1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春 夏 秋 冬 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 出示四季草图。 (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5、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 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6、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 分角色读:找一名学生读一、二行,女生读第三行,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行,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吗? (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 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这些日子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在操场上放风筝,不禁使我想起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喜悦的,此时你脑海中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生吟诵古诗。 2、让我们带着春天的气息,一起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生齐读)《宿新市徐公店》。 3、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出示诗文内容。 2、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把诗读准了。 3、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4、指名读(读得怎样?) 师范读──齐读。 三、借助意象,入情入境 1、我们常说诗情画意,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想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可又不知道该画哪些景物,怎么画?你愿意帮帮老师吗? (愿意)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你们还得认认真真读上几遍古诗,一边读一边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四人小组讨论画什么景物,怎么画,呆会儿我们在黑板上一起画,能做到吗?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3、集体交流: 你想画下什么,什么样的,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画菜花,师画一朵,问:你满意吗? 黄蝶,什么颜色?为什么? 急走,你能表演一下吗?走,在古代就是跑的意思。 师:面对着这样一望无垠的油菜花,面对着急切追蝶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过渡:一心只忙着追赶蝴蝶的孩子,并没有留心周围的迷人春景,你看到了吗?你会留下什么景物? 篱落疏疏:(篱笆,什么样的篱笆?你从哪里看出来?) 一径深:组词理解:径,路径(在篱笆的旁边还有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路? 树头花落,树上的花会形成浓密的树阴? 未成阴?(引导:夏天枝繁叶茂,绿树成阴,未成阴就是还没有树阴的新叶已长出来了……)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4、想把美丽的春天和活泼的孩子放在一幅画中吗? 5、齐声配乐朗读。 6、说诗意:这样的诗,这样的画,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更精彩了! 7、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首诗,春天更是一首歌。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8、我把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愿意听一听吗? 三月,是美妙的 一剪剪嫩芽的叶子 一丛丛微笑的迎春 一只只跳跃的飞雀 都是 美丽的音符 三月 是柔软的风 是细腻的雨 是含羞的花 是新绿的草 ……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文 1、学生尝试创作诗文: 其实,春天就像我们同学,相信你们的笔描绘出来的春天会更美,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试一试?也可以像杨万里那样写一首四言绝句。 2、全班交流,读诗。 【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赏读,不在解释词句的意思。第一首古诗首先以问题带学生入境,通过看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在学生的自读自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中入情。朗读从读通──读懂──读美──背诵体现层次的递进性,特别是背诵这一环节,用口语交际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然是一举多得。 绘画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第二则古诗意境优美,画面生动,让学生给诗配画,把古诗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了。在赏读环节上设计了让学生给课件配乐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快慢、语调、情趣等有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喜欢,好。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