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
范文 |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设计一 (第4,5,6自然段的教学实录)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问题: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默读课文,思考: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 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 第四自然段后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2. 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谁先说一说后三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力量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地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它能抓住课文的语句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因为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一些力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谁来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还是把沙子铲入黄河,利用水的浮力拔出铁牛,然后 拖到岸边捞起来的办法.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得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解决了同学们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课文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表达也很清楚,做到了言之有序.现在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想. 师:在观看时,请同学们注意打捞过程的顺序,一会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放录像). (天津市实验小学刘军执教) 设 计 二 一,通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第4.5.6自然段的内容. 2,画出描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重点词句,想想这些词句的意思. 三,观察,以说促读 1,老师利用复合投景,分解演示把铁牛从河底向上技的过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河中的两只大船,大船之间的架子,拴住铁牛的绳子,泥沙减少,船身上浮. 2,学生演示,利用复合投影分解把铁牛从河底向上拔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尽量用书上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注意讲清步骤,用准词语. 三,精读,理清句序 1,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学生填空: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泥都( )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 ),船身慢慢地向上( ),( )铁牛的绳子越( )越(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 ). 2,师生共同归纳段四句话的意思,教师板书 准备好 铲泥沙子 绷紧强 向上拔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拴铁牛的绳子为什么会越绷越紧(船身上浮) 河底的铁牛为什么能向上拔(水的浮力) (2)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整(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四,品读,充分感悟 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演示,利用复合投影,讲述把铁牛向岸拖.老师板书:[拖上岸]. 2,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想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铁牛笨重]. 3,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 学生回答,教板板书:[水的浮力]. 五,深读,回归整体 1,自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用关联词语填空. ( )船上泥沙铲光了,( )船身慢慢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 )越绷越紧,沉到河底的铁牛( )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2,讨论:课题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拔","拖" (水中捞铁牛,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胆和智慧)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2(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 --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设想出色(叫水送回) 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 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 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 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 粗绳拴牛:保证牢固。 --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 --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 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 、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 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 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 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 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 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 (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 第三课时 (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4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 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参考例句: 出色: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议论纷纷:大家对他的做法议论纷纷。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段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体会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课文为什么只具体写捞第一只铁牛的情况? 2.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让学生懂得叙事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重点突出,避免繁琐。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纵观全文来思考。 从课文前面讲的和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指挥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是了不起的人。这样必然引起人们对他的姓名与身份的关注,因此课文最后做了交代,说明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这样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关资料 1.怀丙和尚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十三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塔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塔扶正了。赵州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灌入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2.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吨,最重的达45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复制品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些复制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博览会大厦展出。 3.河中府古代府名,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管辖稷山、运城、芮城等县。府治在今山西省的永济县。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5一. 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记叙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经过,赞扬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二. 文章结构: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捞铁牛这件事的起因。第一自然段写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第二自然段写重修浮桥需要把铁牛找回来;在人们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有个和尚说他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捞铁牛的经过和结果。第三自然段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第四自然段写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第五自然段概括地交代“用同样的办法”把另外的几只铁牛都拖了回来。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这个和尚名叫怀丙,赞扬他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 三. 分析讲解 1. 生字: (1)字形:在学习本课生字时同学们要注意下面这些字的字形。 悉:上边是米字加一撇,下面是心,此外它的读音也要注意,应读“xī”,不读“xì”。组成词语:悉心、熟悉。 浮:注意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氵”旁,表示与水有关,组成词语:浮力、漂浮、浮水、浮游等。右边也读(fú)孚,是起表音作用的。 此外下面这些字要注意运用形旁与它们的形近字相区分。如:拴——栓、洪——哄、跨——挎、绑——帮、桨——奖 (2)字音 本课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潜(qián)到水底、陷(xiàn)在河底 (3)词语解释: 浮桥:用并列的船或筏,上面铺木板而成的桥,因浮在水面而得名。 议论纷纷:人们对事、对人的好坏是非发表各自的看法。 水性:指游水的技能;也指江河湖海的深浅、流速快慢等特点。课文中指后者。 潜:隐在水面下活动。 绷:把绳子拴得紧紧的。 出色:格外好,超过一般的。 2. 理解课文 ○1了解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黄河附近的河中府城外有一座浮桥,它是两岸居民的交通要道。河两岸有八只拴桥的大铁牛,一次黄河发大水,冲了浮桥,也冲走了这八只大铁牛,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需重修浮桥,就必须捞回八只大铁牛。可是,你知道每只铁牛有多重吗?(七八万斤,大约是30只大象的重量,可见要捞回铁牛非常难。) 可见,要捞回铁牛很不容易。人们在议论纷纷,如果你在他们中间,你们会说什么呢? 这时,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出了他的看法,请你把怀丙的话读一读。 “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那么和尚是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为了捞铁牛,怀丙让人做了哪几步准备。 我们来一起看看怀丙做的这些准备。 请同学们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2体会捞铁牛的过程。 怀丙是怎样指挥水手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怀丙让水手做了哪几件事?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体会和尚的出色。 铁牛终于被捞上来了,可见捞铁牛是件不容易的事。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感受? 相信同学们都对和尚能够捞起铁牛很佩服。他之所以能够捞起铁牛与他所做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请同学把第3、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结合第4自然段的内容,想想和尚是靠什么捞起铁牛的? 这时,岸上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文中是怎样评价他的? 要让你来捞铁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6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须要善于思考,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我们首先可让学生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材料处理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3)使学生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学生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学生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思考。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学生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学生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现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场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担打捞铁牛的责任,更衬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5.抓行动描写 (1)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部分,把表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 (2)找四名同学分别读这四句话,找出关键词,运用关键词说出意思。 (3)讨论。①这几步准备工作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顺接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这段话前后承接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不能颠倒)②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了解到什么?(怀丙先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在确定打捞铁牛的具体办法。这正体现了怀丙不单凭想象而通过工作细致、周密、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4)再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小组讨论: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因果重叠。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 指导朗读第3、4小节,强调停顿和重音,这样表达对怀丙的敬佩与赞叹。(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4)演示操作捞铁牛的经过,认识水的浮力的知识。边演示边提出问题。(这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觉,并在演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齐读第6自然段,提问: (1)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让学生练习复述。 (2)课文为什么不详写捞其它几只大铁牛的经过?(使学生明确写作时材料的处理要详略得当) (五)、总结全文 1.结尾点明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捞铁牛的过程中,人们就对怀丙和尚从了解到敬佩,此时点出“出色”水到渠成,令人佩服,有助于突出中心) 2.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怀丙又让水把他送回来,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呢?(人的力量大。怀丙考虑周到,指挥有方。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科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捞铁牛”一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想出比怀丙更好的捞铁牛的办法。 2. 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并按一定顺序把实验过程写成一段 话。(课外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7《捞铁牛》教案 教学要求与目的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理解意思。 2、熟读课文,通过讲解演示使学生了解利用谁的浮力打捞铁牛,认识事物的两重性。 3、学习本文按使发展有详有略和补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捞前准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知识迁移,明确学习目标 1、提问“一只皮球掉进又深又窄的树洞里去了,怎样才能拿出来? 2、引新揭题。 3、提出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2)学习”紧扣关键词“的方法读懂课文。 二、导学导练,掌握学习方法 1、通读理思路,找出关键词(出示学法(1))。 2、实验攻难点、理解关键词(出示学法(2))。 指名读第二大段,其余的用序号标出几句话、用横线划出写了几件事。 检查、4句话4件事,4件事以卡片贴出。 (1)两船装沙这件事做得出色么? (2)并船搭架是不是作得出色?演示:一只搭架行不行? 两只船并在一起搭架行不行?为什么行? (3)为什么用粗绳拴牛?为什么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里? (4)这四件事准备工作能不能向我这样的顺序去做?(轮读) (5)这四件事不能随便去做,说明什么?这四句话一句接一句写,句子之间什么关系?齐读第二段,体会出色的准备。 3、入境学重点,理解关键词。 (出示灯片)再现打捞过程。 按学法第二步自学第三段。 检查:7句话2件事,卡片贴两件事。 (1)铲沙这件事是不是做得出色?板书:船浮、绳紧拔牛。 (2)船靠什么向上浮? (3)划船这件事是不是作得出色?板书:拖回。 (4)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在哪里拖?靠什么? (5)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 小结:和尚叫水送回的办法,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拖回岸边,这么笨重的铁牛都叫和尚拖回来了,他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打捞过程呢?齐读第三段,体会出色的打捞过程。 4、读议思结合,领会课文中心,(出示学法(3)) (1)怀丙为什么会想到这出色的办法?齐读怀丙说的办法一句。( (2)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冲走铁牛,水给人们带来什么?送回铁牛,水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小结: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怀丙就是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请举例说明古代、现代劳动人民利用水利用水的浮力为自己,为人类服务的例子。 总结: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变害为利,造福人类,做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置疑问难,了解课文写法 1、我们用紧扣关键词的方法学了这课,还有什么不懂? 2、提问两个问题:(1)课文只详细捞一只铁牛的准备工作,打捞过程,为什么不再详写第二只……第七只? 3、按事情发展的记叙文一般开头都交代清楚四要素,课文到最后才电明人物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评价,强化训练 对照学习目标,你是否都达标了? 齐读学法三步,以《海底世界》为作业 ,检查学法掌握或发油印作业 ,课后延伸。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8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们最想知道的还有什么 生:和尚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顺序写的,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下面大家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段内容. (学生朗读后,同桌间相互练说) 师:哪一位来试试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他准备了两只大船,让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并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本段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师: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之一.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帮我们概括段意,大家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可借助哪句话来能概括第三自然段段意 生:可借助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准备工作做好了". 师:可见概括段意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我们再把第二段朗读一遍,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用笔划出来. 生: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先,然后,再,又"等. 师:(用覆盖式投影片演示四项准备工作后)如果我们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 生:不行,因为先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可见,作者是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这样写显得有条有理.再朗读一遍,好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条理性. 师:刚才同学们问,和尚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请同学们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之后,解答这些问题. 生: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生:和尚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还可以省些力气,因为水会产生浮力. 师:谁能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和尚利用了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师;这几段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运用关联词语,但是,同样表达得很清楚,请大家看看录像,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几段.(学生观看录像) 师:课文最后说:"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句中"出色"是什么意思 生:"出色"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师:刚才,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怀丙的"出色",再请同学们回过头看看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句话也能说明这一点 生:(朗读)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生:这句话说明他当时已经想好了借助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方法. 生:这说明怀丙和尚胸有成竹. 师: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那么多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现在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用两船泥沙就把铁牛捞起来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生: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等铁牛拔离河底后,再将它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之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又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面打捞上来.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课后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将鸡蛋放入浓度较大的盐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用一定的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 (作者单位:天津市实验小学) 语文课的"弹性艺术" 黄耀红 弹性,即事物的伸缩性.语言是一门"弹性艺术",同样的表达对象,表达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同样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语言的这种" 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既不可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母语习得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变过程,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应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决不像一加一那样毫无"商量余地". 据笔者观察,目前有不少语文课不太讲究"弹性",表现为教学内容,课堂结构,课文理解的方式与结果都鲜明地打上了"教师意志"的烙印.调控课堂教学的是教师的"计划指标"而不是学生的"市场需求".从整体上看,这些课就像刻意修剪的树木,虽然中规中矩,显得很精致,但缺少"自然之趣",无法展示枝繁叶茂的勃勃生机.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一切从语文知识出发,形成一种知识密集型教学.由于偏重知识传授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言语能力缺乏正确的估价,不能准确把握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点,弄不清哪些是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薄弱区",哪些又是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既浪费了学生的"言语智力资源",又使语文课堂无法做到张弛有度.同时, 由于语言知识的过分介入,在学生眼里,许多原本简单的言语现象反而变得玄妙而复杂.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各种所谓的知识点强行纳入某种预定的轨道.学生找不到能力发展的"自留地",思维活动也失去回旋的天地.笔者以为,掌握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固然有益,但是,一个人言语能力的起步并非源自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言语表达的模仿和实践.对于这一点,小孩子的呀呀学语即是明证.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言语能力的发展,言语智慧的获得和文化品格的养成.这些内容都应根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言语实践,它是鲜活的,动态的,更是富有"弹性"的.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其课堂结构往往形成了凝固不变的程式,没有明快的节奏和流动的美感.其实,语文课堂结构的理想境界是"行于当所行,止于当所止",决不能在模式,套路里裹足不前.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听后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即这些课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几乎是千"课"一面.往往是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学生质疑;教师作讲读示范,从中总结一二学法,学生据法自学,举一反三;教师归纳小结,学生作迁移性练习,以实现读写结合,等等.这样的课堂结构显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得这么亦步亦趋呢 课堂结构同样需要富有"弹性",要视具体情况临时作出程度不一的调整和增删.譬如,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浅显明白,那么硬要让学生去据题质疑便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师的讲述上是要求"讲深讲透",并且似乎总在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千方百计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块,以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当然这个"统一认识"无非是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事实上,语文是一门最灵活的学科,由于生活经验, 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不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如果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自由与独创,"万马齐喑"的语文课,或者只有一个声音的语文课,无疑都会阄割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熄灭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情之火,语文教学也决不可能真正产生实效. 如果从"弹性艺术"的角度考察《捞铁牛》,我们发现,刘军老师的这堂课比较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先复述,再概括段意;看完录像后,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改进捞铁牛的办法,要求学生用一定顺序记下鸡蛋放入盐水中的实验过程.这些教学内容,不是那种围绕课文内容喋喋不休的师生问答,而是富有"弹性"的语文能力训练.像复述,看似普通,但它是训练学生言语转换能力的有效形式.况且这些训练都富有"弹性",学生的表达可以灵活多样,优秀生和后进生大多能各得其所.不过,笔者以为,教师让学生探讨捞铁牛的方法时,还可少些限制,增大"弹性空间",或许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摘自《湖南教育》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9之一 执教人:杨小丽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分组轮读四句话。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 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 *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 *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 *为什么要用两只大船、结实的木料搭架子和用很粗的绳子拴“牛”呢?(因为铁牛笨重,需要很大的力量。) 4、老师检查讨论的情况。 5、提问: *和尚做的这四项准备工作出色吗?(做得很出色,考虑得很周到。)这四项准备工作能随便乱做吗?这说明了和尚做事怎样?(和尚做事情有条不紊) *这四项准备工作用了四句话,一句接一句,每一句写了一项准备工作,句子之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6、小声读,体会出色的准备工作。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是怎样将一只只铁牛打捞上来,拖回岸边的?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这的? 五、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女生齐读四、五自然段。 2、读完,指名复述打捞一只铁牛的过程。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铲沙?(铲沙使船上浮) *船靠什么上浮?船上浮拴铁牛的绳子怎样?(绷紧)绳紧,铁牛就会怎样?铁牛靠什么力量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 *为什么要划桨?划桨时,为什么要使劲? *两辆大卡车拖也拖不动的铁牛,为什么两只大船能拖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出示投影片)老师边说边演示,学生仔细看片,看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质疑: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铁牛,水是不是真的有浮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一项小实验。 5、演示浮力小实验。 *老师将小烧杯中的小沙包提出来,学生观察盆底的粉笔头有什么变化。(将圆底玻璃缸装入大半盆水,盆底有细沙,两个烧杯上架小棍,小棍中央系有棉线,线下吊有一个粉笔头。) *说说:这项实验的操作与捞铁牛有什么相似之处?即:盆底的粉笔头和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都是靠什么把它们从盆底、河底拉出来的? *指出操作器具相当于捞铁牛时的哪些物体? 6、提问: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其余七只呢? 7、课文只详写打捞一只铁牛的准备工作、打捞的过程,为什么不再详写其余七只呢? 师:这说明作者在写打捞铁牛的过程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那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就把文字减少了呢?(同样)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和尚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出色,而且打捞的工作也做得你认为这个和尚怎样啊?他叫什么名字?请男生读第七自然段。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1、男生齐读。 2、这一段指出了什么?(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七、读、思、议相结合,领会全文中心,总结全文。 1、怀丙和尚为什么会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这个出色的办法呢? 请大家齐读怀丙和尚说的话。 “叫水送回”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早就知道水有浮力。) “我来试试看”说明和尚说话怎样?(谦虚) 2、铁牛被水冲走,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灾难)叫水送回,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师:这说明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怀丙就是利用水的有利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的。他为重修浮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人民同样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利用水的冲击力建造水力发电站发电,给我们带来光明,解决我们用电的问题。 3、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怀丙和尚很聪明,有才干。你们是不是很佩服他呀?我国古代像怀丙这样的人有很多。我们光佩服他们还不行,要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现在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做一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板书设计 : 19 捞铁牛 找“牛” 铲沙船浮 装沙 绳紧拔“牛” 准备 打捞 搭架 划桨拖回 拴“牛” 同样拖回 出色 课后小记: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教《捞铁牛》想努力体现的正是上述这些精神。1、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大容量、快节奏。2、语言文字训练有层次、有发展。3、在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饶有兴味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0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 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 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 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 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 教学难点 :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 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 教学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 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1、 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 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1. 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 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 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 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3)出示练习: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用直线连起 来。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二步 潜水摸牛 第三步 牛架相栓 第四步 并船搭架 (4)齐读课文 三) 学习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 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3. 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 出示第4、5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5、出示板书(多媒体出示)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牛架相栓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怀丙) 铲沙浮船 聪明智慧 打捞过程 划船拖牛 拖牛上岸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我们该怎样读怀丙和尚说的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能举例说说人们怎样利用水的浮力吗? (4)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1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2、 学习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及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3、 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及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如:透明圆底玻璃杯、方形小木头、小铁块、棉线。 铁牛简笔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初步认识铁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简笔画里画得是什么吗? 生:铁牛。 师:你们知道铁牛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吗? 生:拴浮桥。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吧? 生:想。 师:那么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关铁牛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里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大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真的有办法,那么他是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捞铁牛》 〔让学生看图,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你了解到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过程。 师: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二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宋朝。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生:河中府城外。 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怀丙和尚。 师:故事发生的原因?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二自然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三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桌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准备工作。(师用投影片分步演示) 师:和尚先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请一个水手潜到河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里。 师:然后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准备两只大船,把船里装满泥沙。 师:第三项准备工作是什么? 生:把两只船并排拴在一起,搭上一个结实的架子。 师:又做了什么? 生:请一名水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生:(兴趣盎然地看着演示过程) 师:刚才我们演示了四项准备工作,都看清楚了吗?那如果换一换顺序可以吗?比如说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船很大,单独划比较好划。 生:我同意这个意见,要是先把两只船挂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这样写很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一段是怎样做到言之有序的。 〔这里强调训练“言之有序”这个重点,目的不在于反复讲,而在于让学生多体会。〕 生:(读第二段)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这一段一共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名同学读,谁愿意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现在你们知道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吧? 生甲: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生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同学们都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那么你了解水的浮力吗?。 生:不了解。 师:下面老师做一个实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的浮力。 师利用一杯水和一个吊着棉线的小木头做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的浮力。 (用做实验的方法演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解水的浮力。) 六、拓展延伸 师:一个学生在打乒乓球时,一不小心把乒乓球掉进了一个小洞里,他想把球捡起来,可是洞口太小了,手伸不进去,他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帮他。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捞铁牛的原因 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捞铁牛的过程 八、作业练习 反思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2【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编排在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材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它讲了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聪明才智。 本组教材的重训点是“归纳段落大意”,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根据新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做到学生活动时间有宽度,占一半时间以上,学生的活动面有广度,参与人多;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有热度,发言、讨论积极;重点词、句、段教学有深度;小学方法的设计有效度。本课任务是:在第一课时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题已知段意,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已完成了本组教材要求的重训点的基础上,重设重训点为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方面。 【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着“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懂得科学道理。 2、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的原则:教材、教法、学法、程序的处理和设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思维和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中,提高、开发学生的智力。 3、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原则:以阅读能力为重点训练,并辅以其他能力的培养。 4、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课外抓预习,课内重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教学中,紧紧围绕重训点安排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对《捞铁牛》一课作以下设计: 一、结合大纲、教材内容、课型特点,制作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了解捞铁牛的经过,懂得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 2、能力目标: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想象设计出用现代科技手段捞铁牛的新方法,培养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习怀丙,遇事多动脑,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学习概括段意,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2、教学难点:水的浮力实验的设计和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以及扩展思维,创设用现代科技捞铁牛的方法成为本课的难点。 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操作上,我去了琐碎、分散、游离于教学主线外的环节,减少了浅层次的活动环节,压缩教师讲述、讲解的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自读自悟法、直观教学法、实验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法保证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围绕重训点,安排教学过程 1、本课教具准备;彩色挂图、小黑板出示“目标”、小黑板出示课后3题的一段话(4自然段内容)。 2、预习准备:水的浮力实验、查字典自读自悟部分字、词、句,根据预习要求,作好自读练习。 3、围绕重训点,分五大环节来教学: ⑴ 情景描述与简笔画结合,导入新课 师生用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借助简笔画演示直观图“河中府”、“黄河”、“浮桥”、“铁牛”。用语言和图示把学生引入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学习体会故事内容,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和伟大作好准备。此环节安排 2分钟。 ⑵ 抓顺序和重点词句,自读字悟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上来的情景,完成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自然段主要是学生自读自悟,用“我读懂了……”“我知道了……”的语言介绍自悟的字、词、句的含义。教师启发学生抓“先……然后…….再……又”理清准备工作的四步,结合默读、速读,概括步骤内容。 四自然段重点字、词、句的突破,辅以课后3题和拔铁牛的剖面简笔画学习。学生抓题中带点词和图示中沙、船、绳、铁牛的联系箭头图,只管、形象理解了沙少──船浮──绳紧──拔牛的过程,对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水的浮力有了意会。 五自然段言简易懂,我让学生用质疑法多向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解疑中深刻领会此捞铁牛法的科学性和怀丙聪明才智。 六自然段抓“这样的方法”,练习复述前面捞铁牛的经过,并学习课文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协作手法。此环节安排18分钟。 ⑶ 以预习作业“水的浮力实验”介绍,巩固学生有关捞铁牛的过程的领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靠自己的智力积极性和动作主动性来完成水的浮力实验的操作。“船”、“河水”、“铁牛”的代替材料自行设计,采用讨论法分组介绍实验过程这比单纯的填空法理解更有趣。它能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水的浮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去试验。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特殊性,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此环节安排5分钟。 ⑷ 教师设向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和“用现代科学技术捞铁牛的新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发言气氛热烈使之达到一定的高潮,让“新方法”不断产生,向更省力、省时、省钱方面改进和创设。此环节安排10分钟。 ⑸ 用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收获来结束学习,深入悟情,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安排5分钟。 五、帮助学生理解,精心设计板书 为了帮助记忆捞铁牛过程的顺序,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理解重点字词句,板书设计注意了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指导性强,形象直观四个方面。本“板书设计”抓住捞铁牛的动词为骨架,按顺序排列,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服务。 【板书设计】 略。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3【教学设计说明】《捞铁牛》一文叙述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准确,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宋朝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故事,知道我国古代有不少富有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写“宋朝、淤泥、熟悉、船舱、划桨、议论纷纷、工程家”等词语及“捞、潜、搭、绑、铲、绷、搬、拖”等动词。学会用“熟悉”造句。 3.学习“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学习“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能正确地听写课文规定的句子。 5.能口述怀丙捞八只大铁牛的经过。能讲述另一位我国古代科学家或能工巧匠的故事。 二、教法特点 1.本课教学始终围绕“铁牛是被洪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和“出色”这个词来进行。 2.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学习提出问题”。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经之路,但这也是较难形成的一种能力,所以教学设计充分运用课后练习2,并注意发挥“题例”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抓住内容的特点,扣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提问时辅之以朗读,通过对比朗读等训练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本课建议安排3课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引发阅读兴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捞铁牛。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课文讲了我国古代一个工程家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难题的故事。 二、布置预习,组织交流 1.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预习时间要充裕) 2.检查生字的读音及对生字词的理解。(淤泥、熟悉、潜入船舱、划桨)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读音。 4.“铁牛是被洪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读第一、二节。 2.捞铁牛有哪些困难?(板书:笨重陷入淤泥)“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人们在议论些什么?比较下面句子,哪一句表达得更确切?为什么?(“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可是谁能把铁牛一只一只捞起来呢?”) 3.和尚说“我来试试看”,其实他有没有把握?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朗读这句话。(重点读出“叫”、“送”两字)(板书:叫水送回) 四、学习课文第三节 1.默读课文,思考: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板书: 准备工作:潜水探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牢铁牛 2.逐句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1)默看课后练习2的题例,思考:题例是抓住句子的什么内容,抓住句子中的什么词语提出问题的?(比较朗读:和尚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了泥沙,慢慢地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和尚让人准备两只木船,船舱里装了泥沙,慢慢地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2)用以上相同的方法(先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学习提出问题,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句子的意思即:“看→问→想→读”)完成课后练习2。 (3)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齐读第三节。 (4)小结:从中看出和尚在做准备工作时考虑得非常周密,这是他能顺利地捞起铁牛的关键。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节 1.自由读课文,在书上划出在捞第一只铁牛时和尚叫水手们做的事。 板书:铲沙划桨 2.铲沙后为什么能拔起铁牛?(板书:拔)(有条件的话,可做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突出:铲、浮、绷、托、拔等词语,要与自然课的实验有区别。) 3.拔牛时,绳会不会断?船会不会翻?木架会不会散?为什么?(对照课文第三节内容来体会) 4.使劲划桨的结果是什么?(板书:拖) 5.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这是画出了哪一节内容? 6.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语?(“终于”说明捞铁牛并非轻而易举)下面我们练习口述和尚捞铁牛的事(略)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4《捞铁牛》教学反思 《捞铁牛》是本册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要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以及感悟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本课的教学,就研究性阅读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有一点体会. 一 从课题入手抓住主要内容. 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捞铁牛》是单元首篇,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这种方法.在备课时,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和"感悟抓住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我意识到从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是有一个过程的,两者之间要彼此沟通,就必须搭建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座桥梁正是在教学中根据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策略,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铺一条路让学生走过去.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上下功夫. 在开课时,我注意到了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了解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捞),围绕"捞"字交流,课文应当说明哪些问题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下列问题:"1,捞什么;2,谁捞;3,什么时候捞;4,什么地点捞;5,为什么捞;6,怎样捞;7,捞的怎样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并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几句话.学生兴趣很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然后变换答案的顺序尝试其他的说法.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不仅感受了祖国的语言的伟大,而且很容易的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突破了本单元的练习重点. 二 提出研读专题,突破教学的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对水的浮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打捞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读课文,找出到捞的步骤,并对每一步进行分析,找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从而很容易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比教师的一味说教学生更能接受. 本课的教学学生的表现都很积极踊跃, 《捞铁牛》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捞铁牛》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为了使以后的教学能扬长避短,特对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取得优点 1、在突出重点部分,也就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部分,通过课件动画展演,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好,学会了抓住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准备工作的第三步,并船搭架,学生不易理解,我有效地利用课件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并船搭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准备工作。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2、做到对学生适时地鼓励,在课上几名基础较差的同学胆子小,不敢回答问题,在我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回答问题,我想经过这节课的锻炼,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二、存在不足 1、还不能准确的把握课堂时间,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够到位,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由于学生年龄小,不懂得浮力的知识,这段时间用的少,有些操之过急,过于牵强,因此学生感悟说得少。尤其是运用“先-再-然后-又-”句式说话时,如果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在适时地帮学生一把,就会很好的突破难点。 2、我对教学课件虽然知道适时出现,但演示还不够熟练,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学会自己制作课件,才会得心应手。 3、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调动,这与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比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的投入到文本中分不开的。 三、改进措施 1、我需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2、平时抽时间学习课件制作,争取早日能自己制作课件。 3、以后多研究说理性文章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今后教学中能够正确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以上是我教学这一课的粗浅感受,还很不全面,还需各位领导、老师给予点评。 《捞铁牛》教学反思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