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
范文 |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精选13篇)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1教学片段举例: 一、出示长征资料。请快速阅读,了解长征。 二、初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红小鬼 为什么称儿童团员是红小鬼呢? (红军、爱称……感受这种称呼的内涵,为下面儿童团员们是小红军这样的理解埋下伏笔)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课文中关于四月川北这一段的景色描写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行文优美流畅,可以引导学生品读。 出示这段文字:“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清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可以掐尖吃了。在平日,他们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留有填空。 师: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的一、二两句,你觉得川北的春天怎么样呢? 生1:我觉得很美。 师:是的,美。(板书美)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2:我还觉得有些好玩。 师:好玩在哪里? 生2:有广宽的田野,有金黄的油菜花,有蝴蝶可以捉,特别是有甜的豌豆苗可吃。 师:说到同学们心里去了。如果你到这样的地方,你会喜欢吗? 生众:喜欢。 师:那,谁来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喜欢的语气来。 指名读。齐读。 师: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这么好玩的,儿童团的孩子们一定也玩了吧。 生众: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3:下面讲到,‘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师:这里填什么?(板书若一定可)若在平日,你觉得是怎样的日子? 生4:像不打仗的时候,打了胜仗的时候。 师:现在儿童团碰到了什么样的情况? 生5:红军大部队离开了儿童团。 师:可这么美的地方不想玩一玩吗? 生:儿童团们一心想赶上大部队。 师:哪个词儿看出孩子们一心想赶大部队呢? 生:心急如焚。 师:心里急得像什么? 生:火烧一样。 师:儿童团们真是急呀,谁来读出这种语气? 指名读,齐读。 师:你从儿童团们的这些举动里,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孩子们一心向着红军,跟着红军走的精神。 生2: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坚强和懂事。 师:为什么是懂事呢? 生2:如果还是想到玩的话,那么就追不上红军大部队了。 师:是的。儿童团们的坚强,执着和认真的精神使他们对这么好玩的地方都不顾了。真是一群懂事的孩子。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文中重点生字词的朗读: 广昭战役 陕南战役 强渡嘉陵江战役 胜利捷报 暖风煦煦 春意盎然 瘆人 龇牙咧嘴 阴森可怕 神龛 跋山涉水 餐风宿露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B、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三、品读体会: 1、感受文章的详略: 历时三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文章是否将他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每一天都写了呢? 2、第一天的经历又只选取了三个场面来写的,是哪三个场面? 赶路、夜宿神庙、吃供品。 3、这三个场面作者又分别是怎么来表现这群红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个场面运用反衬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间写景的这部分呢? 景色越美丽,红小鬼越不观赏,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们追赶大部队的急切,他们志向的坚定。 对比朗读。 B、第二场面运用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读。整整、坐(表现坚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没跑回去。) C、语言描写: “看来,菩萨也支持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还送干粮,好让我们吃饱睡足以后,加油赶上部队呢。” 菩萨支持我们的行动、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送干粮等语句感受到他们乐观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读。 4、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困难呢?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5、一齐赞扬这群小红军,读妇女部长何连芝把12个小鬼搂在怀里说的话。“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回家后向你们的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笔:从10自然段中选择一个困难进行描写。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3媒体链接:红军走过的路线 宁夏 陕西延安 甘肃 青海 四川 毛儿盖 泸定桥 四川 大渡河 贵州 遵义 云南昆明 湖南黎平 江西瑞金 广西 儿童团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躲避野兽、战胜病痛的经历 在线练习: (1)用给课文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__________________(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 (2)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儿童团员们之所以高兴得不得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童团员们之所以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上大部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上合适的词: ( )的川北 ( )的神像 ( )的赶路 ( )的岁月 (4)根据意思写词语: 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 ( ) 在山上行走,从水中经过。 ( ) (5)填空: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困难。 说明赶路累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饿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怕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4之二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 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 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 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 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 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交流分段结果。 3、 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 质疑问难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作业 本2.3两题 2、 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 指名朗读第一段。 2、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 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 交流明确。 (1) 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 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 防句练习 (4) 指导朗读 5、 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 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 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 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 齐读最后一段。 (1) 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 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 学习“单元提示” 四、 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 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 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 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 指名说主要内容。 2、 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 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怎么做) (结果) 4、 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 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5有心栽“花”花更红——《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反思 曾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一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任教六年级语文我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收获。就这两天的教学经历浅谈以下两点: 一、抓基础。一直以为高段的语文对于生字、新词的教学总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对此我一直不怎么在课堂内作强调,总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解决。但从上学期的情况看,听写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这学期我对生字、新词的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在上《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我在第一课时花了近5分钟给学生对生字、新词稍作教学,让学生对这些生字、新词有初步了解。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记忆理解也更深一步,最后我在家作时让学生抄2遍词语以作巩固,结果待到听写时,全班居然满堂贯,个个是优,看来对生字新词的教学采取这三步曲是正确而有效的,也是不可少的。 二、抓主线。文章的主线好比是一张网的纲,抓住了纲就能把整张网拉起来,问题是这个纲较难把握,在执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在备课中我充分准备,抓出题目就是文章的主线,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这个主线展开。理解了这条主线表面和深层的意思也就学懂了文章,抓住了中心:儿童团是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径追赶红军大部队的,在追赶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发扬了红军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展开教学:红小鬼在追赶红军的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从中可以体会红小鬼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但让我感到棘手的是,同学们无法与红小鬼进行心灵交流,同学们无法体会到红小鬼经受的磨难,同学们的体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回答的都是套话、空话。如在教学红小鬼夜宿神庙住宿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害怕之情,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刮着着冷风,面对一座座龇牙咧嘴的神像,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没想到他们却异常兴奋,故意作出怪叫,让我很无奈。如有的学生觉得很刺激,有的学生觉得有月光照着,根本不用害怕,有的说他们有十三个人,相互讲故事、说话,就不会害怕了……总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想象那些红小鬼的经历,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经历他们的恐惧、饥饿。因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长辈的宠爱,成天只想着怎样玩好、吃好。只把他当作一种笑话来谈。我只好推荐他们去看相关的电视节目《长征》、读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进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后记 课文最后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我启发学生:“儿童团员在追赶红军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你能不能通过想象,把他们遇到的一次困难写具体?”学生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写儿童团员们遇到了一只熊,他们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团员的指挥下,装死躲过了危险;有的写最小的儿童团员生病了,别的儿童团员精心照顾,伙伴们到处找草药,终于把他的病治好了;有的写他们没有吃的,就共想对策、钓鱼、打猎、找野药,克服困难。虽然只有一个问题,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推动他们去独立思考。更好地体会了了儿童团员们英勇、顽强,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6在上这一课的第三课时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不是还蕴含着其它深义?还没等我想好,上课铃响了,我匆匆上课去了。 在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学生一时陷入了沉思。所作的回答也仅限于课文中儿童团员们追赶大部队的内容。看来学生还没有发散思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该怎么启发他们呢?我也默默思考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题目似乎还在告诉大家,要我们也像那些红小鬼一样,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体验一下那时艰难的生活……” 话还没说完,底下就有学生在轻声嘀咕:“难不成也让我们去走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显然学生的思维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的边缘,他们最需要老师轻轻的一个指点。该怎样让他们突破这个思维的死角呢?我默读着课题,有了主意。 我首先表扬了那个学生,说:“如果有可能,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走一遍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未尝不可啊。其实我们的队歌已经告诉我们了一切。” “队歌?”学生们一片惊疑。已有人在下面哼起了队歌,渐渐的声音响了起来,整齐了起来,等两段歌唱下来,下面的小手已成林。我不禁喜上眉梢,发现同样喜形与色的还有我的学生。 “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而向前进!” 至此,学生已能完全了解题目的深意,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起早上学生做操时,我默诵的挂在教室外墙上的名人名言来,为何不结合这个呢?我微微一笑,对学生说:“如果在你们刚才的发言中再加入挂在我们教室外面的革命伟大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的话,会更完美。” 学生又是一次惊讶,还有点疑惑。我请一个学生到外面把这句话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我请学生融合他们的回答与这段话,于是很快就有人说:“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一往无前,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台下的学生纷纷鼓掌,我也为他喝彩。 至此,这个题目所蕴含的意思,学生已是昭然于心了。但他们知道得岂仅仅是这样一道题目的答案呢?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7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铺垫 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 3、交流:(板书) 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文中重点生字词的朗读: 广昭战役 陕南战役 强渡嘉陵江战役 胜利捷报 暖风煦煦 春意盎然 瘆人 龇牙咧嘴 阴森可怕 神龛 跋山涉水 餐风宿露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b、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三、品读体会: 1、感受文章的详略: 历时三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文章是否将他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每一天都写了呢? 2、第一天的经历又只选取了三个场面来写的,是哪三个场面? 赶路、夜宿神庙、吃供品。 3、这三个场面作者又分别是怎么来表现这群红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个场面运用反衬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间写景的这部分呢? 景色越美丽,红小鬼越不观赏,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们追赶大部队的急切,他们志向的坚定。 对比朗读。 b、第二场面运用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读。整整、坐(表现坚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没跑回去。) c、语言描写: “看来,菩萨也支持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还送干粮,好让我们吃饱睡足以后,加油赶上部队呢。” 菩萨支持我们的行动、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送干粮等语句感受到他们乐观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读。 4、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困难呢?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5、一齐赞扬这群小红军,读妇女部长何连芝把12个小鬼搂在怀里说的话。“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回家后向你们的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笔:从10自然段中选择一个困难进行描写。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9课文概况: 1935年四川省苍溪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阅读实践: (1)读第一、二自然段,理解有几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文中尽管没有“因果”词语,但因果关系非常明显,找一找、说一说,加以理解。 (2)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朗读和插图,感受春天的美,了解“平日”与“今天”为什么心情不同? (3)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读中体会儿童团员们赶路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哪些字词表现出来? (4)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个长句子,思考写了什么?说明了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多音字区别: gān 干馒头 干燥 干干净净 tiáo 调皮 调养 调料 干 调 gàn 干活 树干 diào 调查 调换 音调 sàn 失散 分散 解散 散 sǎn 松散 散漫 词语注释: 春意盎然——形容春意很浓。盎:盛 心急如焚——心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心里很急。焚:火烧 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十分艰苦。跋:在山上行走;涉:从水上经过 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野外住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 凶神恶煞——本课指神像的凶恶。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10之一 浙江台州临海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 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 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 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 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4、交流 5、师小结 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 五、拓展课外阅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1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 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 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 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 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 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交流分段结果。 3、 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 质疑问难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 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 指名朗读第一段。 2、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 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 交流明确。 (1) 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 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 防句练习 (4) 指导朗读 5、 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 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 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 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 齐读最后一段。 (1) 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 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 学习“单元提示” 四、 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 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 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 指名说主要内容。 2、 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 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怎么做) (结果) 4、 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 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12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 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 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 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 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4、交流 5、师小结 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 五、拓展课外阅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片断赏析 篇13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虽然昨晚已备好这一课,可是心里还是担心学生无心于课堂。可没想到的是,一早教务处拿来代课单,一下子给我增加了好几节课,想想,上午第二节课还是开始新课教学。 所教的不是一般的课文,而是距今70多年时空距离的《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课前我创设了一种情境,想极力缩短文本与学生时空上的距离,我出示了一则材料:(红军长征档案解密) 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两年多,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据不完全统计,参加长征的总人数约20万多人,而到达陕北时却只剩下5万余人。 师:同学们,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话说? 生1:原来红军长征死了这么多人。 生2:红军长征的过程一定很艰辛,吃不饱,穿不暖。 师:事实上比你说的还要艰苦。 生3:真是不可思议,走了二万五千里,死了15万人,他们肯定遇到很多的麻烦与困难。 师:自然不言而喻。 生4:剩下的5万人一定很厉害。 师:是啊,正是这5万人,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十多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粉碎了国民党的黑色梦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按理说,课前的这一“曲”还算成功,学生表现出较为兴奋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到了理解、体会儿童团员们行进过程中的“饥饿、疲劳、恐惧”等,我却感到了“行进困难”。在理解儿童团员们是怎样忍受饥饿怎样拖着疲劳的身子行进在红军走过的路时,我试着让学生想象: 师:同学们,难道困难仅仅只是课文所说的这些吗?不,他们一定还历经许许多多艰辛,你想象一下,他们可能还经历过—— 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在这里想象思维却“短路”了,怎么也无法想象孩子们在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即使能站起来说一两句的,我感到的也只是他们努力地想给我“面子”——在应付问题。怎么办呢?如果这里不能引导学生感受儿童团员们可能所遭受的困难,暂且不说目标的达成,课堂也即将会变成干燥的荒漠,我将找不到自己,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也毫无“幸福”可言。于是,我只能又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可是,到最后还是在一片无奈中结束课堂。 这样的课到底该怎么上?请指点迷津吧!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