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实录及评析 |
范文 |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2篇)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师:我想带你们去一个农家小院去做客。 (演示课件,风景如画,教师描述。 师:看谁第一个出来迎接我们? 生:小猫。 师:能把他的名字读好吗? 出示文字:“花猫”。 指名读,齐读。 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猫字呢? 生:…… 师: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不错。` (出示图画、文字“黄牛”) 师:把他的名字悄悄的读给同桌听。 (学生按要求做) 师:去掉拼音,你还有信心读好吗? (学生读) 师:用“一群……”说一句话。 (学生说) 师:在农家小院认识了一些动物,还能吃到什么? (出示“苹果”“杏子”“桃子”) 自读。 去掉拼音,同桌读。 “开火车”读词语 (阿远感受:识字的火车开起来,这个识字的火车到底从哪里来呢?是谁发明的,竟然在全国流行?用这个方法就真的能激发学生?有没有可以替代的方法?) 出示图片:一堆杏子 一颗红枣。 师:谁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颗” 出示:一堆( ) 一颗( ) 学生填空。 学生: (阿远:教师一急说出了“一轮弯月”,教师的“现挂”能力取决于功底,也取决于不断的磨炼自己。) 出示词语,同桌互相读。 “数量词”,跟老师说。 (阿远:这里说“数量词”没有必要,让学生能运用即可。) 找朋友的游戏──教师拿图片,学生拿生词。 师:“我的名字在哪里?”(播放音乐) 生:你的名字在这里。 (把生词贴到黑板上) 师:再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师:在农家小院里,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大?什么小? 生:黄牛大 花猫小 …… 师:有人把大家的发现写成一首儿歌。 (出示儿歌) 师:读一读。 齐读。 指名领读生字。 师:谁能把“多”“少”的感觉读出来? 教师读。 指名学生读。 (阿远评价:教师的意识不错,通过教师的朗读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怎样读出“大小”“多少”。指导起来不露痕迹,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也能感受到应该怎样读。) 师:读读,想想、背背是学习语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摘智慧星,一朵花,一块西瓜,一双鞋,一把扇子,一件衣服…… 摘到智慧星是不是变得聪明了,那要看小朋友会不会编儿歌了。 出示两组词:闹钟 手表 柿子 枣 (阿远:给学生一点提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思考的凭借,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环境。) 写字:牛 羊 让学生观察两个字,先观察“横”,再观察“竖”,教师板书。 学生描一描,写一个。 师(总结):把路上看到的编成儿歌,可以把写的字给爸爸妈妈看看。 (阿远感受:这节课的设计有特色,教学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与众不同,能够兼顾指导识字与朗读。具体操作还要看教师的功力,课堂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2课堂应该有你而更精彩──《识字二·比一比》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中识字(二)中的一篇识字韵文。描写的是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 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时,紧扣文章这一语言的特点进行对比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朗读情趣高涨。加上黄牛和猫、鸭子和鸟的表演对读,苹果和枣、杏子和桃实物比较对读,琅琅上口的韵文,仿佛依稀听到孩子在院子里诵读的清脆嗓音。 刚一比较完了杏子和桃时,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比多少刚才已经比过了呀!怎么还比一次?”霎时间,学生、老师都望着他,课堂似乎也变得很不和谐。老师微笑着说,“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两次吗?”那学生还是好奇地望着老师,为了能改变这一窘境,老师和蔼地说:“我们还可以一边拍手一边来读一读,来!你上来和老师合作一下。”老师欢快地和他拍着手,兴致勃勃地读着,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学还是满脸的疑惑,怎么也进入不了这情境中。我想:这孩子肯定还在为这一问题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细推敲,《比一比》这一识字韵文除了这一种对比的语言特点外,其实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二节和第四节还有一种对称美。此时,老师假如能肯定这一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课文,让他们来说一说为什么,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一语言的对称美,我想这样这课堂会因为有他而会更精彩! 因为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生命的历程,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这里所要涉及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此时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势利导,以学定教,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因有你而精彩;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一片灿烂的天空。为了处理好教案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拓宽阅读视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读时,根据读者的身份不同、个人境遇不同和对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也就不同,所以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应是读本。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会用两个头脑多层面地来看文本。首先应该会用学生的身份来阅读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兴趣的会是什么?哪些是与他们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哪些是与他们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去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积极主动地建构文本意义,甚至是创造文本的意义。 再次应该是用教师的身份来阅读文本。此时,老师关注的应该是哪些是学生不会引起关注,而又应最是值得学习讨论的。在课文空白处,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悟体会,想象说话,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在课文矛盾处,启发学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课文余兴处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这样进行多层面的解读,老师才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二、提升教学理念,观念行为同行 其实,纵观整堂课,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教学意识还是很强的,整堂课师生始终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所以,才会出现学生灵光闪现的刹那间。为了把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到底,教师还应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倾听着的教育”。这一理念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必须学会多层次地倾听,听出学生认识的深浅,听出学生见解的新颖独特,听出学生问题的探讨价值。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做出决策。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应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舞台,感受到课堂学习中挥洒智慧的乐趣。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也学会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让学生也能听出这些“不和谐之音”。其实,平时这现象也常见,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又有几位同学是在注意倾听的呢?其实,作为学习的伙伴,他们更容易对一些问题引起注意,容易产生共鸣,发现问题,再让他们之间互相展开讨论,更易奏响生命之歌。所以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进行到底,教师必须做到提升教学理念,让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同行,让“倾听着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绽放。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这位老师假如自己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这一闪光点,只要让学生分段对比着读一读,当他们自己发现这一语言特点时,那份收获是令人振奋的;假如老师能把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看法,当他们能发现这一语言特点时,那份惊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说,让我们的课堂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我们的课堂应有这样的学生而更精彩!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