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
范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1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课中总要抽出两三分钟时间来做做操放松放松,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后面的学习。在一学期的实践中我发现,课中操不仅仅是做操,它完全可以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只要设计巧妙,效果会非常好。 现就我所授课谈谈几种课中操的设计方式。 一、动口多的课,让学生动动手。 拼音教学,一堂课几乎都是读,内容难免有些枯燥,孩子稚嫩的嗓子也有些累,如果还是设计唱歌、跳舞来“休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我设计了几套动手的操。 1、让学生准备好纸,课中用手撕出新学的'拼音字母。 2、自编了一套动手课中操。“点点头,摇摇头,转转头;抓抓手,摇摇手,摆摆手;伸伸腰,弯弯腰,弯弯腰” 二、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 例如,我教《一去二三里》一课学习完一到十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上准备好,我用生字卡片出示哪个字,学生赶紧作出那个数字的手势。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 课中操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设计得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心的老师一定有更多有趣的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2现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配套阅读教材《小熊过桥》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拼音读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常常捧着它有滋有味地读着。 一天,我在批改学生的拼音日记时,发现一个学生的题目十分吸引人: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今天,我在读《小熊过桥》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编书的叔叔阿姨真是太粗心了,竟然把《登鹳雀楼》的诗人写成李白了,应该是王之涣才对呀!读完王境的日记后,我忙不迭地翻开《小熊过桥》一查,确实如此。这是我们老师、甚至编委都忽视的问题,竟然被一个7岁的小男孩发现了!除了表扬孩子的观察细致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平时对优秀古诗文的积累,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呀!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极力鼓励表扬,而且还动员王境小朋友写信给编委的叔叔阿姨。在这一股“东风”的劲吹之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读书也更细心了,从课外迁移到课内,学生质疑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反驳同学错误答案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有同学高举着小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二’的'‘一’读第一声,这里的‘一’怎么读第二声?”瞧,多好的发现!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出示几组带有‘一’的词,如“一个、一位、一辆”等词,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紧接着,学生又有新的发现:“老师,‘家里’的‘里’读轻声,课文里读第三声。”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了它们的不同含义。课堂上,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发现,有时都让你招架不住,不让他们说,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一味地学生畅所欲言,又怕时间来不及,真是挺矛盾。 学生真是一个个宝藏,里面的能源取之不尽,就待老师怎样去开发、挖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究的兴趣。多发现一些问题,多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发一些新课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3刘庄小学:柴姚法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2004年10月20日 ◆[200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4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在学完拼音后,安排识字(一),共四课,其中第一课是《 一去二三里》,课文要求学生在插图所示情景下,学习一首简短的小诗,并认识“一~十、 里、去”十二个生字。对刚入学一个半月的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所有的汉 语拼音,负担已经不算轻,但识字的要求更高,怎么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新 课标》第一学段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 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本课中的十二个生字,多数学生以前就认识几个,也有几个字容易搞错,,如“七”和“九 ”,“云”和“去”等,如何巩固识字,就显得比较重要。以下是本课的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识字的本领,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大家举起手中的卡片表示 答案,看谁又快又准,好吗? 生:(马上把自己的生字卡片放在桌上,做好准备。) 师:云上加竖是什么? 日加土是什么? (老师用手势表示数字,让学生举卡片表示。或出一些十以内的加减法算术题,要求学生举 卡片表示答案。) 生:(纷纷举起卡片,兴致很高。) 师:xx同学每次举得又快又准,请他上来给大家猜。 生:(兴趣更高,抢着上台) (案例二) 师:有一群数字宝宝也来到了我们身边,看!他们来了。(十个小朋友戴“0~9”的数字 头饰上台,同时,老师把“一~十”的生字卡片发给台下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到 自己的朋友吧! 生:(齐唱《找朋友》)拿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一边表演一边上台找到数字朋友。 反思:孩子欢欢喜喜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就应该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喜欢学习语 文,喜欢识字。充分利用师生手中的卡片,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 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一去) 此问转载 (案例三) 师:(出示“小猫钓鱼”图)数字宝宝又来到了哪里?和小猫玩起了什么游戏?看你能找出 几个数字? 生:(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案例四)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数字,你能用今天学的数字说一句话吗? 生1:(举着手中的卡片)我今年八岁了。 生2:我的爱心上已经有七颗星了。 生3:我家住在南苑四里。 生4:我是一(五)班的小学生。 ……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以 上案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 物结合起来,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案例五) 师:有一个诗人把我们今天学的数字编了一首小诗。(出示)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大家猜出这是什么了吗?谁也来做诗人仿照它编一首呢? (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千杯万杯无数杯,杯杯都是纯净水。(纯净水) 生2:………………千条万条无数条,落到河里都不见。(雨) 生3:………………千本万本无数本,本本里面有知识。(书) 生4:………………千个万个无数个,见了医生都逃跑。(非典病毒) 反思:新课标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教学是促 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和发现规 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旧中求新,常中求变,实中求活,是一个动态过程。创造心理学 专家思田彰说:“创造性教学的本质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以上案例通过对 教材的创造性改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 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 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一去) 此问转载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5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首先要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 其次我再一次出示古诗,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个人认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在此环节就不必重复了。 第三,本篇课文的教学是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古诗的教学并不是一蹴就成的,诵读、理解诗意还需要多次的教学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尤其是朗读,怎样读出韵味,还需要深究探讨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6《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 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一个情境,秋天的景色真美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丁丁和明明他们约好要到郊外去旅游,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2、在语言发展中识字。 新课程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生字,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利用本课的插图,请学生看图说话,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随机教学字,这样使学生的识字教学与语言的学习同步。即发展了语言又认识了生字。 3、活动中学习巩固识字。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活动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存在的不足之处: 巩固生字应创设一定的语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我在本课时的生字巩固中,教学设计得比较呆板。局限于本堂课的“语言场”,只是请学生认一认本课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先请学生认一认带拼音的生字,接着拼音朋友回家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继而分小组比赛认读,开小火车认读。从形式上来看是比较多的,但与其它语境的联系就没有了。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识字,并在识字中不断强化语境。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7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三个字。 3.知道诗歌的大意,能想象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三、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画: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四、设计意念 1.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以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插图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2.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可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大乐趣。 3.合作识字,探究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释题,识字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已经写在黑板上了,谁给大家来读一读。(2人) 出示:一、二、三 师:课题中的这三个字,大家应该早就认识了吧?不过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一”单独拿出来或者数数的时候是读第一声的,但在课题中他却不是这样读的。你试试看。课题中它读第几声了?板书“一本书”,在这儿它又读什么?一是会变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谁来读“二”,它是翘舌的。 组织形式:(1)男孩子读。女孩子读。(2)“三”是平舌音。齐读。 师:题目中的这两个字也是我们要会认的生字。一个读“去”,还有一个读“里”。 组织方式:用手指着其中的一个,读出来,然后说一个词语。其他小朋友跟着读。 师:里:表示长度,从学校走到浣纱桥就有一里路。从题目看,诗人走了多少路呢? 生:思考。 师:对呀,诗人一路走了两三里。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生:跟读。 (二)读懂古诗,穿插识字 师:诗人这一路走去,看到了什么呢?他呀,把看到的全都写进了诗里,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44页,好好地读一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的天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烟村”、“亭台”、“花”,你是从哪句诗中找到的? 生:认真看书,找“烟村”、“亭台”、“花”的句子。 设计意图: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由去研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烟村到底是什么呢?村子怎么会有烟呢?诗人看到有几户人家开始做饭了?(板书) 师:诗人用“烟村四五家”五个字,告诉我们他先看到了什么。 师:仅仅用了五个字,就告诉我们那么多,诗人真是太厉害了!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师:亭台就是诗人看到有几个亭子? 生:六七座。 师:花有几枝? 生:八九十枝花。 师:“八九十”那是诗人在数,可他数完了吗?所以这“八九十”三个数字是用来表示花很多很多,多得数不清。 小结:诗人用短短四句诗,写了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读题目。 师:哎!诗人看到的景色那么迷人,可小朋友读起来却没有一点味道,听老师读一读。 生:认真听老师读。 师:你也想试一试吗?先自己准备准备。 组织形式:指名——齐读 师:我看很多小朋友已经能把诗美美地背出来了吧?谁想试试? 生:积极举手配合。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象,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4.巩固识字 师:那么多小朋友喜欢背诵这首诗,我看是因为黑板上这些字吧?一起读一遍。 生:集体朗读。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师:我随便指你会吗? 师:这两个字最容易读错了,谁帮大家来区分? 师:把他们放一块儿就成了一个数字,谁来读?(十四)换个位置又是个新的数字,谁来读?(四十)再加一个字,又是另一个数字,谁读给大家听?(四十三) 生:积极发言朗读。 设计意图:重在区分平、翘舌音。 (三)写字 师:我们不仅要会读数字,还要学会写呢?写拼音需要四线格来帮忙,写汉字就需要它来帮忙了(田字格),认识它吗?田字格是四四方方的,中间有两条虚线,一条叫横中线,一条叫竖中线。写字的时候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个字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地方。 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写字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活动,赋予汉字生命,让学生在书写时有责任感,自觉地把生字写好。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写“一”。它只有一笔,这个笔画叫横。 生:跟读 师:“一”该写在哪儿呢?仔细观察一下。再看看这一横从头到尾粗细有变化吗?我们写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它粗一些? 组织形式: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在书上。 (四)拓展(随机) 师:这节课,小朋友乐滋滋地学习了一首带有数字的古诗,这样的古诗你们喜欢吗?老师还有一首带数字的古诗,想听吗?你可得听仔细了,一会儿你要告诉我,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生:认真听老师读。 五、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二三十四横:一 四五四十 六七四十三 八九十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老师的点评以后,我作如下反思:在本堂课中区分“四”和“十”的读音是设计得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读准了四和十的音,而且还重点区分了平翘舌音的发音方法。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让小朋友学得更形象,更直观。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和故事的朗读方法指导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 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 课后,我仔细回忆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在许多问题处理上存在不足: 1.在整体把握和时间安排上不足。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时间上有所欠缺。我认为课前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先做好充分估计,仔细考虑这个步骤可能会用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第二环节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不是很充分,加上孩子们又是第一次学习课文、第一次感受文本、进行朗读,所以在启发课文、感受课文环节中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感受课文的浓厚童趣、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刚踏上讲台的我来说,对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匮乏。在丰富的评价语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方面相对欠缺,在教学环节把握上不够流畅、连贯。今后,在课前要尽量多预设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想好丰富的评价语,这样,会带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8【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刘丹〗 1、陈赟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 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 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 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9《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10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和文字多次见面。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畅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积极给予鼓励。利用生字卡片识字,做“小小邮差”、“火眼金睛”、“开火车”等游戏。让孩子轻松快乐地阅读识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11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谣中表现出来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 分辨“八”和“入”,“九”和“几”等容易混淆的字。 教学准备:ppt课件 、简笔画 、生字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 1、今天老师带了十个字娃娃,他们想和一年级九班的孩子做朋友,瞧瞧,他们找谁呢?(师边发卡片边说:字娃娃选,因为他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和,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和,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 2、介绍十个字娃娃给学生认识。 3、学生把字娃娃送回家——把字贴在相对应的简笔画旁边。 4、字娃娃还想找你们玩,请你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名字,老师请出他们。(师依次贴在黑板上,并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字——和字娃娃一起去郊游 (一)《去画中游玩》 1、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快来告诉我们吧!(师随机完善板书,呈现一首欢快的童谣。) 2、请出字娃娃“去”和“里”,回头再瞧瞧图中有趣的数字。 (二)《识字大闯关》 闯关前的准备:1、自由把这首童谣读一读,用笔圈出黑板上老师贴的字娃娃。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学生认一认,不认识的拼一拼他头上的拼音。 3、检查识字情况——“闯三关”。 a、第一关:除去拼音我会认(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b、第二关:火眼金睛辨生字(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c、第三关:我去提篮摘苹果(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三、四、十”音,辨认“八、六”等字的字形。总结学习方法。) (三)、愉快的比赛 1、师范读课文,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2、生先跟老师读再自己读。 3、比赛读。(强调数词读重些,突出山村虽小,景色却很美。) 三、课外拓展——数字儿歌 游玩结束,字娃娃永远和聪明勇敢的你们在一起。 1、结合简笔画出示儿歌,跟老师学一学。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2、欣赏《红叶飘飘》。 3、鼓励学生自编数字儿歌,送出美丽的画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识字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深入浅出,意境优美,饶有情趣,符合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和特点。所以,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了两大教学手段:一是以“游”为主线,精心设计,思路清晰。二是巧妙突破难点,寓教于乐,富于情趣。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从“一”到“十”这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贯串其中,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朴素别致的山村图,可谓是妙趣横生,意境幽远。我把这堂低年级的语文识字课设计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整个课堂从游玩开始,以游完结束。课文十个字加上“去”和“里”就是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是教学的重点。 既然识字是重点,那就让这粘有生字的“娃娃”担当主角,引领全文吧!于是“字娃娃找朋友”的情景成了课堂的第一幕。“字娃娃找,因为他课前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和,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和,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这样“一找一扬”,很快就控制了课堂的秩序,让小朋友们进入了角色。随后把手中的字娃娃送回家(课前贴在黑板下方的漂亮简笔画:三条鱼,四只鸭等),在“一送一夸“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让孩子们和字娃娃一起去游玩。先走进一幅画(课文插图),在此鼓励学生看到什么请说一说,教师随机完善板书,使之逐步成为一首完整的童谣。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既欣赏了美景,又初步熟悉了课文内容。这便是课堂第二幕。 “识字闯关”和“赛童谣”是课堂的第三幕和第四幕。这两个环节意在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落实识字和正确朗读这两个目标。以游戏闯关和比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调动了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鼓励了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学会勇敢。 最后游玩呼应开头,重新回到画中。教师一边翻开简笔画,一边教孩子读《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用错量词出笑话。”课堂接近尾声时鼓励孩子用所学的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编儿歌,编得好就奖励一幅画,领着字娃娃回家。课堂从形象开始,以抽象结束。 在收获成功的同时,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他们经验丰富,一语中的。经过深刻反思,我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突出,有虚无实。教学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但吵吵闹闹,叽叽喳喳之后,学生到底记住这12个看似简单的字了吗?对字音,字形掌握准确吗?不尽然!用老师们的话说——没有明确课标的要求。可我不能让“没有教过一年级的语文”成为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啊,这和“没吃过肉,还没看见别人吃过肉”是一样的。 二、语言慷慨激昂,缺乏亲和力。课堂上我倒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活脱脱一个“主持人”,甚至“话剧演员”,压根儿没思考到台下的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人 ——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小朋友。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收到实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决定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送一本《课程标准》给自己。只有认真阅读各年级的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准备,把每一堂课落到实处。各年级教学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又循序渐进,得心应手。 二、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艺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识水平,一年级学生由于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上来,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好玩好动。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需要被肯定和鼓励。但同时也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本质功能,不能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知识目标的完成。这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巧妙布局。 三、不断加强学习,做好“四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尤其要向专业书刊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向他人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向自己学习,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向学生学习,拓展自身的应变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12【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学认诗题 师:同学们会数数吗?咱们一起从1数到10吧! 生:(兴致勃勃地数数。) 师:l—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诗人叫邵雍(教师板书诗人名和朝代),他把这些数字串在了一起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一去二三里》!(教师一边范读诗题一边板书诗题)这就是诗题,谁来读诗题? 生:(指名读,齐读诗题。) 师:(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 二、圈划生字,认读古诗 师: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课后双横线中的字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是借助拼音认识的。 师:会借助拼音认字,真了不起! 生:我是问大人认识的。 生:我是读书的时候认识的。 师:看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呢!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要用到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把这几个字圈出来。(师在黑板上示范用圆圈圈出生字) 生:(学生圈划生字) 师:你们瞧老师也把生字圈出来了,你们圈对了吗?圈对了就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 生:(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 师:看来大家都会圈生字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 生:能! 师:同座之间互相读读这5个字。他全读准了,夸夸他;如果他没读准,就请你帮他。 生:(学生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 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全读准了的同学请举手,真了不起!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师:(出示“台”)谁来读? 生:(大声读。) 师:声音真响亮! 生:(读得准。) 师:字音读得真准! 生:(全班齐读。) 师:(出示“亭台”) 生:(读得准。) 师:“亭”字后鼻音发得真准。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六”) 生:(读得准。) 师:边音读得真准! 生:(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出示“花”)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三”、“十”)这两个字可不好读,谁会读? 生:(指名读) 师:你们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 生:(学生齐读) 师:“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随机抽生字卡) 生:(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字音都读准了,相信大家再读古诗,一定能读得更准确,更通顺。赶快自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古诗) 师:大家看(师手指每行诗句),这首诗一共有这样四行,分别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行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顺。 生:(分行读古诗。) 师:哪个小评委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他们都读得很准。 师:你真会听!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四行诗可以分成几句呢? 生:可以分成两句,因为我们以前学习儿歌时老师说过有句号的地方就算一句。 师:你真会学习,还能结合以前学到的知识总结出规律呢!对了,每两行是一句,这首诗一共有两句,下面就请男生读第一句师,女生读第二句诗。比比谁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生:(男女生比赛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师:你们都读得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带你们去一个美丽小山村看看,好吗? 生:好! 师:咱们出发吧!(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一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诗人来到这里,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教师范读古诗)谁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的夸奖,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得有感情吗?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诗人,想象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里,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了。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走近些看看吧!(cai出示画面)我们往前走了二三里远的路,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几座房子。 生:我看到了从房子里冒出了烟! 师:你们真会观察,这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飘出袅袅炊烟呢!(出示词卡“烟村”)谁愿意把“烟村”这个词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分别几位学生指读,齐读) 师:(cai点击图上村庄部分,出现“烟村”一词)诗人将这里称作“烟村”,炊烟袅袅,烟雾笼罩着整个村子呢!谁愿意把第一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得较流利) 师:你将自己所看到的都读出来了,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谁再来读第一句? 生:(读得很有节奏感) 师:这真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啊!你将你的感受也都出来了呢!我也想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谁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画面)往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 生:我看到了山上有几座亭子。 师:(出示画面)在这样的亭子里,游人可以休息,还可以看风景呢!(出示词卡“亭台”)谁愿意把“亭台”这个词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分别几位学生指读,齐读) 师:(点击“亭子”,出现“亭台”一词)人们在正在亭台里休息,看风景呢!再看看近处,你又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鲜花。 师: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朗读介绍给大家。 生:(读得较投入) 师:我听出来了,你站在亭台上欣赏远处美丽的风景,心情十分舒畅!大家再想象一下,这些花都有哪些颜色? 生:(指名几个学生回答:黄色、红色、粉红色、蓝色……) 师:真是五颜六色,多美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得很美。) 师:你读出了鲜花的美! 生:(突出了“亭台”) 师:在亭子里看风景一定享受! 生:(分男女生读) 师:你们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了,将小山村四周的美景都读出来了,我也想和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生:(师、生齐读) 师:诗人用这样一首小小的诗,就将自己所闻、所见、所感都写出来了。小山村的宁静、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在四人小组中,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小组读古诗。) 师:(教师相机指导)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 生:(轮流读) 师:你们真会合作。 生:(齐读,有韵味。)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美! 师:那你们能读得比他们还美吗? 生:(带动作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不仅读得很美,还带上了动作呢!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一看吧。 生:(配乐齐读) 四、快乐游戏,背诵古诗。 师: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用这首诗向别人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吧!先试着自己背一背。 生:(学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当小小宣传员?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你这个宣传员真像位小诗人。 生:(背诵得十分有感情,有韵味。) 师:你真会宣传这里 生:(指名配乐、配画做动作背诵) 师: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古诗记住了!去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他就能和你交上朋友了。 生:(随机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到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去看看,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教师板书: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师:清朝有个叫郑板桥的诗人也用数字写出了一首描写美丽雪景的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边听,边看,边想,听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大雪! 师:是啊!这首小小的诗就写出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和数字有关的诗,回家之后把这两首诗都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生:好。 师: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收集更多和数字有关的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课后反思】 这篇古诗诵读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甚至可以背出几十,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从表象入手,重视简单的内容 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2、读、看、想结合,充分利用图片理解古诗 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古诗诵读,如果用生硬的说教式,或抓住一个字、一个词逐词逐字地分析明显不适合一年级的学生,会打消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使他们不想学古诗,害怕学古诗。因此,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3、及时归纳,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 对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古诗诵读这个课型他们不了解,还有很多学习方法他们也不了解。因此,在第一节古诗诵读课中如何让他们认识什么叫做古诗诵读,如何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成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及时地归纳总结,加深印象,使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生圈生字时,我就适当进行点拨,问学生:“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这一问就提醒了学生以后碰到生字也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圈出来。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我首先通过有感情范读告诉学生要想读得跟老师一样有感情就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去想象,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这种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感受。学生在很好地完成了古诗诵读的任务后我又及时地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既让我学了解了“读、看、想”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古诗诵读的过程。学生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课型就不会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陌生了。 学生的“第一次”可能教师们曾经教过很多次,这些第一次往往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掉,从而痛失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时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抓住这些第一次,使学生在第一次与文本的接触中真正做到“亲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