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范文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选14篇)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拼音词语对对碰(18分)

  bǎo    lěi

  zhì    huì

  pán   xuán

  jiān   bǎng

  dǎ   zhàng

  tún   bīng

  chéng  qiáng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qì      pò    xiòng  wěi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8分)

  转(    )隔(    )夫(    )丈(    ) 砖(    )融(    )扶(    )仗(    )

  三、多音字组词(6分)

  旋:xuán(    )血:xiě(    )结:jié(    ) xuàn(    )xuè(    )jiē(    )

  四、我会加标点(10分)

  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 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五、写好钢笔字(8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蓝猫巧答(读句子,回答问题)(12分)

  1、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句话作者用______写出了长城的________。

  2、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这句话写出了长城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我会画(12分)

  请画出长城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并注上名称。

  三、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1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请用你的语言来赞美长城(1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你知道下面的句子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写一写: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    )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    )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2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归类(根据加粗字的读音将词语归类)(17分)

  答  该  反  用  试  

  yīng(            )

  yìng(            )

  字  不清  无    量  

  shǔ(            )

  shù(            )

  二、错别字门诊(把错别字用“  ”画出来,改在括号里)(27分)

  1、这一断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竖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  (  )  (  )  

  2、诚墙顶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批马可以并行。

  (  )  (  )  (  )  

  3、这样气魂雄伟的公程,在世界厉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  (  )  (  )  

  三、找朋友(把能够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6分)

  高大的     条石

  巨大的     奇迹

  伟大的     形象雄伟的    山岭

  弯曲的    小路

  陡峭的    工程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四、下列词语和“看”有关,请你补充完整(14分)

  俯___  游___  瞭___  欣___  仰___  

  其中_____表示从高处往下看,_______表示站在高处往远处看。

  五、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课文填空)(9分)

  1、远看长城,它像_______,在______之间。这个比喻生动地表

  现了长城_________的特点。蜿蜒本义指_________。

  2、本文按观察顺序,先写_______,再写_______,然后写长城

  是_______,最后指出长城是_________。

  六、快乐阅读(27分)

  游长城

  爸爸要带我去游长城,我是多么高兴啊!

  天刚蒙蒙亮,我就催爸爸起了床。可是当游览车开出北京城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

  车子风驰电掣般地前进着,可我还嫌车子开得慢,恨不得让车子插上翅膀,立刻飞到长城。

  长城终于到了。车刚一停稳,我就跳下车。阳光照耀下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起伏,好像一条长龙卧在山峦上,多么雄伟壮观啊!我迫不及待地随着爸爸登上了长城。

  站在城楼上,我举目远望:长城随山而建,蜿蜒曲折,直通天边。城楼一个连一个,直指蓝天,我多么向往走遍每一个城楼啊!再看那一条条高高矮矮的山岭和洼地,看那一片片苍郁的树林和绿油油的庄稼,起起伏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在阵阵微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大海的轰鸣……这是多么美丽的山河,多么伟大的工程啊!(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从一个城楼走向另一段城墙,尽兴地饱览了长城的美景。

  当我和爸爸踏上归途时,太阳已经西坠。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城,心里默念着:“再见了,长城!”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8分)

  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比作__

  _____。(6分)

  3、把文中用括号括着的句子改成陈述句。(6分)

  4、加粗的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3

  【情景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通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1、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

  板书:

  长城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长城形,仔细听配乐诵。

  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

  2、同学们,看完画面后,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3、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学生可能会交流到长城很长、长城高大坚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等等。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生小组学习,自读自悟。

  5、讨论交流:

  ⑴ 交流一:

  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远看长城)

  你从哪看出来的?

  ②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

  (借助图理解词语,从而体会到长城的特点。)

  ③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打比方、列数字)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④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⑤ 指名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交流二:

  从“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

  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③ 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④ 学生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介绍长城的设计。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

  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

  (聪明、聪慧等)

  ⑤ 指导朗读。

  ⑥ 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录象边给大家介绍。

  (课件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介绍长城。为背诵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⑦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能背下来么?指名试背诵第2自然段。

  6、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⑴ 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学生展开想像)

  可见为了修筑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

  ⑶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才”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这一句话。

  ⑷ 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⑸ 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⑹ 正式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1、再次朗读全文。

  2、长城,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你的气魄雄伟,更是你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学生自由谈话)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年会迎接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来,他们一定也会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写一篇长城的导游词。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并不全面,仅*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开课伊始,我首先创设“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教师也要巧用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回归到一种自然朴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的教学,经常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培养,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长城》这一案例,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珍惜并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特别是教师巧妙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修筑长城的年代,认识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4、学会网络查询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难点:

  理解文中的名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到过长城吗?想不想去看看?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先去领略一下长城的风光。(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风光图)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是啊!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许多中外游客游览了长城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媒体显示: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同学们,这是三位游客到了长城之后的感慨,你们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是出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口。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老师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呢?让我们打开课文,细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到答案,好吗?

  二、图文对照,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 想一想:

  每段分别长城的哪个方面?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浏览课文:

  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三、图文对照,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2、媒体显示第一句理解: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3、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句子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样比喻更显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4、你还可以把长城比做什么?

  练习:

  远看长城,像(                   )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5、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朗读句子,显示长城经过的示意图。

  随机介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6、看着地图,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

  是啊,长城绵延万里,途径了我国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十多个省市,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到的照片中,其他建筑物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清晰,可见长城的气势磅礴。

  7、长城这样的气魄雄伟,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一段。

  四、对照图片,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远处欣赏完了长城,现在让我们走到八达岭脚下,从近处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高大坚固。

  先读读这些词语,媒体显示:

  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堡垒 屯兵 

  2、默读课文:

  边读边找一找,说一说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哪里?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上台指点解释这些词语意思,并说说作用适当点拨。

  (互相呼应:补充作用)

  4、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⑴ 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⑵ 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⑶ 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5、假如你就是一个小导游,带着一群游客来到了八达岭上,你将怎么样给大家做介绍呢?请再仔细读课文,准备解说词。

  6、学生上台介绍,并媒体显示。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着小导游的解说,我们也似乎亲身来到了长城。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媒体显示这句话。说说这些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2、媒体显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朗读这句话。

  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作者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条石、举例感觉二三千斤重、建筑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感受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4、是啊,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让我们带着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男女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

  六、总结全文,发表感想

  同学们,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就是劳动人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怪不得连世界伟人都赞叹她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假如,你也亲身来到了八达岭脚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怎么赞叹呢?屏幕显示长城背景 出现句子:我站在长城上,踏着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大声赞叹:……

  七、作业

  自主搜集有关的长城历史、传说、故事、图片资料等,在第二课时做交流。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5

  一、对句子的理解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二、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五、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  气魄雄伟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7

  李俊/执教(河南光山) 曾祥芹/点评(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条石  城砖  垛口  嘹望口  射口  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 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 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并能学会应用。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光盘(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字幕投影。

  2、收集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观察地球,能用肉眼看到中国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城的雄伟壮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去浏览长城。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长城的实景录相,带领同学们领略长城风光,同时教师一边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

  (用多媒体展示)

  说说图中画了哪些景物?看了这幅图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很长)

  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城的样子。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

  (远处)

  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哪一个自然段写了这部分内容?

  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应该怎样读这一段?文中采用哪些手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比喻、列数字)

  ⑶ 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山海关和嘉欲关的具体位置,并说说长城跨越我哪几个省份,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长。

  ⑷ 结合图文理解词语: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⑸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入:

  刚才我们远远的看到了长城,它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特别的长。你们想不想把长城看清楚一点,仔细一点呢?

  ⑴ 观察第二幅图:

  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呢?让同学们动手画出垛子的示意图,并标出瞭望口和射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呢?找出文中相关的段落来读一读。

  ⑵ 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⑶ 指名学生上台结合近景图以及书中的描述来介绍长城。

  ⑷ 远看长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长,近看长城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感觉呢?

  (高大坚固)

  3、分男女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体会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和抓特点描述的方法。

  四、小结

  长城的长、长城的高大坚固,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去参观参观。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指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的?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作者为什么会那么自然的想起呢?找出文中的关键词。

  (站、踏、扶)

  3、体会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才”是什么意思?“凝结”是什么意思?

  (笨重的砖石,那时没有先进的运输设备,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的汗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建造出这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用“才”字更能说明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同时理解“气魄雄伟”一词。

  让学生讨论交流,融入自己的想象,再教师小结:

  长城高大坚固,举世无双,这样艰巨的任务全部*人力来完成,劳动人民表现出来智慧,绝无仅有。

  3、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构思

  回顾课文:

  讨论作者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把这样雄伟的工程用短短的文字描绘出来的?

  (学习作者观察有序,联想结合的方法。)

  五、讲故事,练口语

  1、把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大家听。

  2、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万里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六、总结

  劳动人民*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着两三千斤和的条石,攀上陡峭的山岭。终于修筑成了被称为“伟大奇观”的长城。长城是非凡的创造。建成是多么不易!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为拥有长城而感到自豪。

  七、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看  长龙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01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 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颂。

  2、初步学习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通过网络,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并产生了解中国其它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打开自己计算机中收藏的长城的资料,同学间互相查看。

  2、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收索资料的收获。

  3、上堂课,同学们读了这一课,你们想登长城吗?看例子,做组词,造句练习。

  登长城:

  旋

  智

  4、说说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5、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由练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感情来。

  交流,再齐读。

  6、是啊,面对这气魄雄伟的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请大声地说一说。

  在电脑中记录下来。

  7、激情朗读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预备!读—

  长城啊长城!

  你向人们描绘着中华山河的锦绣,

  你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

  你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终于登上了长城!

  我站在崇山峻岭的高峰之巅,

  我站在气魄雄伟的城楼之上,

  向着群山,向大海,纵情高呼:

  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5、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生字,长城图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出示课件长城图,简介长城;揭示课题

  简介──对于长城,同学们了解多少?

  (请学生先说)

  师简介──要点:

  知道长城修筑年代的久远,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等。

  揭题,读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

  要求自学生字新词,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一起读:

  要求互相正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了解“崇山峻岭”“屯兵”“盘旋”等词的意思。

  2、课文:

  指名读,结合正音。

  3、让学生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学生再读课文──读通、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自然段大意;质疑释疑

  1、读课文,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定。

  2、默读,要求:

  ⑴ 思考:

  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注意一二自然段作者的观察点。)

  ⑵ 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等:

  批注上自己不懂的,想要解决的问题。

  3、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4、反馈学生默读思情况及质疑情况,师视情引导、评价。

  5、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写字

  再认读生字;简单指导,学生动笔写。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及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教学的过程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情为线”。做到以读导情,以读悟情,以情,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与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出示课件长城图,揭示课题、读题。

  二、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为后面的读文学习打下基础,回顾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

  分段指导阅读:

  1、第一自然段:

  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长”及气势雄伟的特点;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自个选择读的方式练习读;师巡视指导。

  ⑵ 指名读,齐读等,适时评价引导。

  ⑶ 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2、第二自然段:

  目的: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男生和女生交替着读,初步了解内容。

  ⑵ 学生默读,想一想:

  每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先同桌互说,再指名班级交流(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及构造特点)。

  ⑶ 质疑。

  (让学生了解长城此结构特点的作用,从而感受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⑷ 通过引读,加深理解。

  3、第三自然段:

  目的:

  通过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⑵ 通过引导读,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⑶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带点词“多少”“才”,理解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万里长城。”

  让学生感受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第四自然段:

  目的:

  通过读与说(议)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齐读。

  ⑵ 根据课文内容(可引导从一、二、三段找一找)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⑶ 让学生同桌互说,再在班级交流。

  四、总结

  1、出示名人赞扬长城的语句,让学生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五、作业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为长城写一个导游词。

  3、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等资料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长城。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2

  一、导入课文

  由收集的有关长城故事导入。

  二、看图,感受长城

  投影出示长城的远近图画。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我会读:

  读我喜爱的自然段落或句。

  四、我会说,说我知道的课文内容

  1、质疑:

  关于词句理解和疑难问题的质疑。

  2、我知道我来说:

  说我对此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

  3、说我知道长城的作用,或相关的长城故事传说。

  五、我想象,我能说

  1、配乐读文(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听边想象长城修筑时的情景。

  3、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3

  倪明

  课 时 : 4·1

  教学目标  :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 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 :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

  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

  (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

  (2)、城墙顶部;

  (3)、墙台和敌楼;

  (4)、烽火台;

  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

  (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

  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2)、“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

  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

  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

  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2

  教学目标  :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容,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复印好练习设计

  教学设想 :讨论、探究对文章内容作深层次理解。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

  二、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完成练习,做好讨论准备。

  (一)、分发练习设计,浏览问题后阅读文章,思考并答题。

  (二)、练习设计(文章见课本)

  题目:

  1、甲文是一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乙文是未去过万里长城的

  人写的,他们同样都赞美长城,所选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甲文和乙文写长城的角度不同,但在内容方面有相同之处,你能说

  出几点来吗?

  3、甲文开头就叙述去长城的路线,而乙文却在最后才叙述神游长城的

  路线。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4、余秋雨对长城与都江堰从几个方面作了比较,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下面表格。

  5、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的评价怎样,请结合作者的用语来作分析。

  6、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抱什么态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3

  教学目标  : 培养思辨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对问题能提出看书的看法。

  教学重点 :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回答“讨论研究”题,学会综合和概括。

  教学难点  :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辨证,客观。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设想 : 对所回答的问题先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开展互 评,并写出评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本课重点。

  二、结合选文,完成“讨论·研究”题。

  1、浏览问题,速读选文,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条讨论,探究。

  3、各人在纸上写好答案,并作自我评价。

  三、投影问题,要求在回答以下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互评,并写

  出评语。

  1、你对历史上的长城,今日长城的价值有何认识?

  2、你认为长城对人的精神有什么样的影响?

  3、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提出对长城的独到的看法?

  4、你对长城能不能形成综合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

  5、你在阅读有关文章和资料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深入思考?

  四、对讨论评价结果作小结。

  五、布置作业 :

  1、从书报杂志上查找介绍长城的各类文章,认真阅读,并根据

  写作需要,将有关材料制成资料卡片。

  2、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建议你写一篇文章,或说明长城的

  建筑艺术,或论述长城的价值,或评述秦始皇建长城的功过,……

  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4

  教学目标  :对长城形成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说明心目中的长城形象,并进行评论。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改、评、论合情合理,持之有故。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搜集材料,写好文章。

  教学设想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指导使材料为我所用,形成自己对长城的独立见解,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讲评,揭示目标,要求。

  二、分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论,然后每组推荐出二至三篇佳作。评价标准提示:

  1、对长城的评论合情合理;

  2、角度新颖,吸引人;

  3、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4、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5、语言活泼。

  三、全班交流

  习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并作简明的自我评价;全班同学集体评论,推选出优秀习作。

  四、围绕重点,难点,作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

  回答以下问题后给自己的习作写评语,打等第。

  1、习作前收集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制作资料卡片?

  2、习作是写关于长城的哪方面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是否丰富?

  3、在小组交流时,能否正确地作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习作?

  4、你有没有参加全班交流?大家对你的习作有何反应? 作者邮箱:

  [1]

《长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4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有一学生说,我认为长城是抵挡不了敌人的侵略的,敌人会用钩子钩住长城的城墙爬上去,疑问一说出,班级学生立即像开了锅,反对声一片,很多学生站起来反驳,大家从长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崖上来反驳他,以证明敌人是上不来的,还有学生说到士兵会随时监控的,不可能让钩子挂上来,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不少时间,造成了一种课堂时间的浪费。还有一个地方,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

  三,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读得还不够。主要指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功用,也让学生根据读画了长城的样子,但最后没有引领学生对长城的组成做一个整体感知,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0: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