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
范文 |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通用14篇)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2【知识塔】 kàn tú shǔ yì shǔ tián yì tiàn 一、看 图 数 一 数,填 一 填。 图上有( )棵树,( )只鸟,( )头羊,( )只鸡。 kàn tú shǔ yì shǔ xiě yì xiě 二、看 图 数 一 数,写 一 写。 【聪明屋】 bǎ huā zhōng de yīn jié pīn chéng yì jù huà 三、把 花 中 的 音 节 拼 成 一 句 话。 【益智园】 xīn shǎng xiǎo shī bèi yí bèi 四、欣 赏 小 诗!背 一 背。 yí piàn yí piàn yòu yí piàn 一 片 一 片 又 一 片, liǎng piàn sān piàn sì wǔ piàn 两 片 三 片 四 五 片。 liù piàn qī piàn bā jiǔ piàn 六 片 七 片 八 九 片, xiāng shān hóng yè hóng mǎn tiān 香 山 红 叶 红 满 天。 【参考答案】 一、两 四 五 六 三、wǒ huì bèi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3一、看拼音写字。 èr bā sì shí liù ( ) ( ) ( ) ( ) ( ) 二、增加笔画,写成新字。 zài zì shàng jiā bǐ shì 在 二 字 上 加 一 笔 是( ), 加 两 笔是( )。 三、猜字谜。 yì diǎn yì héng liǎ yǎn yí dèng 一 点一 横,俩 眼 一 瞪。( ) 四、读儿歌。 jī guān huā 鸡 冠 花 jī guān huā 鸡 冠 花, xiàng jī guān 象 鸡 冠, gōng jī pǎo lái kàn 公 鸡 跑 来 看, yuè kàn yuè xǐ huān 越 看 越 喜 欢: zhè ge jī guān zhēn piào liang “这 个 鸡 冠 真 漂 亮, wǒ yào gēn nǐ huàn yi huàn 我 要 跟你 换 一 换。” 五、【读一读】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香山红叶红满天。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4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在学完拼音后,安排识字(一),共四课,其中第一课是《一去二三里》,课文要求学生在插图所示情景下,学习一首简短的小诗,并认识“一~十、里、去”十二个生字。对刚入学一个半月的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负担已经不算轻,但识字的要求更高,怎么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本课中的十二个生字,多数学生以前就认识几个,也有几个字容易搞错,,如“七”和“九”,“云”和“去”等,如何巩固识字,就显得比较重要。以下是本课的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识字的本领,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大家举起手中的卡片表示答案,看谁又快又准,好吗? 生:(马上把自己的生字卡片放在桌上,做好准备。) 师:云上加竖是什么? 日加土是什么? (老师用手势表示数字,让学生举卡片表示。或出一些十以内的加减法算术题,要求学生举卡片表示答案。) 生:(纷纷举起卡片,兴致很高。) 师:xx同学每次举得又快又准,请他上来给大家猜。 生:(兴趣更高,抢着上台) (案例二) 师:有一群数字宝宝也来到了我们身边,看!他们来了。(十个小朋友戴“0~9”的数字头饰上台,同时,老师把“一~十”的生字卡片发给台下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吧! 生:(齐唱《找朋友》)拿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一边表演一边上台找到数字朋友。 反思:孩子欢欢喜喜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就应该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喜欢学习语文,喜欢识字。充分利用师生手中的卡片,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案例三) 师:(出示“小猫钓鱼”图)数字宝宝又来到了哪里?和小猫玩起了什么游戏?看你能找出几个数字? 生:(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案例四)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数字,你能用今天学的数字说一句话吗? 生1:(举着手中的卡片)我今年八岁了。 生2:我的爱心上已经有七颗星了。 生3:我家住在南苑四里。 生4:我是一(五)班的小学生。……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以上案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案例五) 师:有一个诗人把我们今天学的数字编了一首小诗。(出示)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大家猜出这是什么了吗?谁也来做诗人仿照它编一首呢? (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千杯万杯无数杯,杯杯都是纯净水。(纯净水) 生2:………………千条万条无数条,落到河里都不见。(雨) 生3:………………千本万本无数本,本本里面有知识。(书) 生4:………………千个万个无数个,见了医生都逃跑。(非典病毒) 反思:新课标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和发现规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旧中求新,常中求变,实中求活,是一个动态过程。创造心理学专家思田彰说:“创造性教学的本质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以上案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改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2、认识1种笔画“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会了拼音,着下我们能够运用拼音知识去认识汉字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识字”学习了。 二、认字 1、请大家翻到45页,先自己小声读一读图下的2个生字,然后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对照黑板上老师给出的注音,看看他是否读准了,没读准的请你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 2、用卡片检查,看看哪组读得又准有快。(分组比赛) 3、“八”“九”各象什么字? 老师演示:“八”的撇和捺不能*在一起了 ,中间要有空隙;“九”字先写撇 。 4、看图填空: 出示图片:田,瓜,鱼,花 ,球 ( )块田 ( )片瓜 ( )条鱼 ( )朵花 ( )个球 5、游戏:找朋友: 请大家戴上自己的数字头饰。请十个小朋友上台,一个一个地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图片的同学起立应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一起读这个字。 三、写字 1、认识田字格:田字格是帮助我们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横中线,竖中线,小格的说法。拍手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笔画:在写字前我们先看看书上田字格中的范字,先用铅笔描一描,看看三个字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书上的字能写得那么好呢?我们也能写得那么好!(有信心)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⑴ “一”的写法:横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是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 ⑵ “二”的写法: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 ⑶ “三”的写法: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 3、示范写字。 四、总结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6分析学生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学生终于学完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第一篇识字是古诗《一去二三里》,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课文,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村田野画面,这首诗巧妙地把一到十10个数字隐藏其中。 在教学古诗时,我运用课文的插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横)“一”。板书示范(横)“—”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7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谣中表现出来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 分辨“八”和“入”,“九”和“几”等容易混淆的字。 教学准备:ppt课件 、简笔画 、生字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 1、今天老师带了十个字娃娃,他们想和一年级九班的孩子做朋友,瞧瞧,他们找谁呢?(师边发卡片边说:字娃娃选,因为他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和,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和,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 2、介绍十个字娃娃给学生认识。 3、学生把字娃娃送回家——把字贴在相对应的简笔画旁边。 4、字娃娃还想找你们玩,请你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名字,老师请出他们。(师依次贴在黑板上,并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字——和字娃娃一起去郊游 (一)《去画中游玩》 1、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快来告诉我们吧!(师随机完善板书,呈现一首欢快的童谣。) 2、请出字娃娃“去”和“里”,回头再瞧瞧图中有趣的数字。 (二)《识字大闯关》 闯关前的准备:1、自由把这首童谣读一读,用笔圈出黑板上老师贴的字娃娃。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学生认一认,不认识的拼一拼他头上的拼音。 3、检查识字情况——“闯三关”。 a、第一关:除去拼音我会认(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b、第二关:火眼金睛辨生字(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c、第三关:我去提篮摘苹果(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三、四、十”音,辨认“八、六”等字的字形。总结学习方法。) (三)、愉快的比赛 1、师范读课文,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2、生先跟老师读再自己读。 3、比赛读。(强调数词读重些,突出山村虽小,景色却很美。) 三、课外拓展——数字儿歌 游玩结束,字娃娃永远和聪明勇敢的你们在一起。 1、结合简笔画出示儿歌,跟老师学一学。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2、欣赏《红叶飘飘》。 3、鼓励学生自编数字儿歌,送出美丽的画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识字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深入浅出,意境优美,饶有情趣,符合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和特点。所以,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了两大教学手段:一是以“游”为主线,精心设计,思路清晰。二是巧妙突破难点,寓教于乐,富于情趣。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从“一”到“十”这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贯串其中,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朴素别致的山村图,可谓是妙趣横生,意境幽远。我把这堂低年级的语文识字课设计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整个课堂从游玩开始,以游完结束。课文十个字加上“去”和“里”就是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是教学的重点。 既然识字是重点,那就让这粘有生字的“娃娃”担当主角,引领全文吧!于是“字娃娃找朋友”的情景成了课堂的第一幕。“字娃娃找,因为他课前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和,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和,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这样“一找一扬”,很快就控制了课堂的秩序,让小朋友们进入了角色。随后把手中的字娃娃送回家(课前贴在黑板下方的漂亮简笔画:三条鱼,四只鸭等),在“一送一夸“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让孩子们和字娃娃一起去游玩。先走进一幅画(课文插图),在此鼓励学生看到什么请说一说,教师随机完善板书,使之逐步成为一首完整的童谣。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既欣赏了美景,又初步熟悉了课文内容。这便是课堂第二幕。 “识字闯关”和“赛童谣”是课堂的第三幕和第四幕。这两个环节意在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落实识字和正确朗读这两个目标。以游戏闯关和比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调动了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鼓励了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学会勇敢。 最后游玩呼应开头,重新回到画中。教师一边翻开简笔画,一边教孩子读《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用错量词出笑话。”课堂接近尾声时鼓励孩子用所学的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编儿歌,编得好就奖励一幅画,领着字娃娃回家。课堂从形象开始,以抽象结束。 在收获成功的同时,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他们经验丰富,一语中的。经过深刻反思,我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突出,有虚无实。教学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但吵吵闹闹,叽叽喳喳之后,学生到底记住这12个看似简单的字了吗?对字音,字形掌握准确吗?不尽然!用老师们的话说——没有明确课标的要求。可我不能让“没有教过一年级的语文”成为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啊,这和“没吃过肉,还没看见别人吃过肉”是一样的。 二、语言慷慨激昂,缺乏亲和力。课堂上我倒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活脱脱一个“主持人”,甚至“话剧演员”,压根儿没思考到台下的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人 ——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小朋友。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收到实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决定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送一本《课程标准》给自己。只有认真阅读各年级的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准备,把每一堂课落到实处。各年级教学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又循序渐进,得心应手。 二、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艺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识水平,一年级学生由于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上来,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好玩好动。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需要被肯定和鼓励。但同时也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本质功能,不能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知识目标的完成。这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巧妙布局。 三、不断加强学习,做好“四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尤其要向专业书刊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向他人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向自己学习,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向学生学习,拓展自身的应变能力。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8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优美意境。 2、愿意用吟、唱以及打节奏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和表现古诗。 3、感受学习古诗所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课件ppt、节奏卡、数字卡片活动过程:一、数字游戏,激发兴趣。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数字宝宝,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好吗?(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2.玩数字游戏:看数字拍手、给数字排队等2.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宋朝,有个名叫邵雍的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山村,看到了山村美丽的景色,而且和这些数字有关。让我们一起跟着邵雍去欣赏一下小山村的景色吧。(欣赏视频)3.提问:在这段视频里,你看到了些什么?(幼儿回答)教师随着视频的播放进行小结: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有山有水,走过去二三里路就到了。住着四五户人家,正是烧饭的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飘出了一缕缕炊烟。小山上有六七座美丽的亭台,很别致,再加上盛开的鲜花,小山村显得更加迷人了。二、学习古诗1.初次欣赏古诗教师:邵雍看到这样的美景,非常开心,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是“山村咏怀”,又叫“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古诗是怎样的。(放视频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山村的美,感受诗歌)。提问:你听到了些什么? 2.再次欣赏古诗提问: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里面有一个小秘密?(里面有1-10 的数字)教师小结:诗人把数字巧妙地融入古诗,表现了山村美丽的景色,好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而且这首诗朗朗上口,非常好听,一起来朗诵一遍。3.请个别幼儿朗诵一遍。4.配上节奏朗诵古诗。教师:小朋友想不想试试,边拍手边念这首古诗呢?教师示范边拍手边念古诗,幼儿朗读古诗。出示节奏卡,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集体按照节奏卡边朗诵古诗边打节奏。教师:小朋友表演得真不错,想不想换种表演方法呢?请幼儿两个人一组, x x节奏时两位小朋友相互击掌,x节奏时自己拍手。三、学习演唱歌曲1.教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试试把这首古诗编成歌曲,好吗?我们听过一首《柳树姑娘》的歌曲,今天老师把古诗唱进这首歌曲里,听听好听不?2.教师随《柳树姑娘》的伴奏带唱歌。提问:“好听吗?”“你听到老师唱了几段?“你听到老师唱这首古诗时和以前唱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时是念的,有时是唱的)教师:歌曲第二段是念的,叫说白,因为是很有节奏的,所以叫有节奏的说白。3.教师再次完整示范一次。4.集体学唱歌曲。5.请能力强的幼儿念说白,集体演唱。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打击小铃边念说白,随乐曲伴奏演唱歌曲。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9一、导入部分 我让学生从1数到10,再倒数一次。(意在了解学生1~10的读音情况,着重区别四和十的读音。) 二、看图说话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板书简笔画再现插图。(加深学生对插图的印象,同时调动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识字教学 1、让学生找找诗句中表示数目的汉字,并反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很自然地过度到生字的教学。) 2、拼读音节。(这一环节都是很枯燥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让我们班的“小老师”操纵电脑,教一教其他小朋友。展开竞赛,谁读得好的就当“小老师”来点一点鼠标。小孩都有表现欲,所以他们读得比什么时候都认真,拼读这一环节也轻松地过了。) 3、去拼音认读生字: 一是让小朋友开火车认读生字,二是师生共同作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这两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在游戏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学生对枯燥的东西比较难以接受,而把识字变成他们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那样就很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会特别深刻。) 四、课间休息 我让学生动动身子,动动手等。玩一玩“一二一”的游戏。(低年段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叫他们一坐40分钟并且都在学习,比较难,所以,课间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五、阅读诗文 根据课标的精神,所以这节课我把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的教学上。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看图听读:自己听一听,边听边看,感受诗句的美丽。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美、语言美。 2、多种形式阅读:师生对接读(半句、一句),同桌对接读,组内开展擂台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学生年龄小,对于同一样东西很容易厌倦,因此,多种形式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美,体现山村的美景。) 3、配乐朗读表演。让学生边朗诵表听音乐边表演诗文内容。(为了再现韵文的意境美,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对韵文的理解,用自己能表现的方式表演出来,学生很高兴,一下子就来兴趣了,纷纷走出位子去表演。并且很形象很有创意。有些动作都出乎意料。)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0活动目标: 1、结合数字“1”到“10”,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体验古诗的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活动准备:ppt课件 古诗配乐朗诵mp3 古筝曲《渔舟唱晚》mp3 活动过程: 一、播放配乐动画,幼儿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你在春游的时候看见了什么呢?(幼儿个别回答)古时候有一个人他也很喜欢春游呢!他在春游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播放配乐动画,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呢?(师依据幼儿说出的事物,点出相应的图片) 3、教师按古诗内容边操作ppt,边小结: 刚刚宝宝们看的非常仔细,古时候有一个人出去游玩,不知不觉就走了二三里的路(点出箭头图标)。他看见了有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四五户人家,家里的烟囱啊还冒着做饭的炊烟呢(点出箭头图标);走着走着,他又看见不远处有几座休息的小亭子(点出箭头图标),路边呀还有许多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呢。于是他停下来静静的观赏这些美丽的风景。 二、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幼儿欣赏古诗,初步掌握古诗内容。 教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样的风景漂亮吗?很优美!这个人呀,他也很喜欢这些美丽的风景,于是就把它们写成了一首好听的诗,诗歌的名字叫《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师操作ppt,古诗图片随配乐朗诵滚动播放)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尝试说出古诗的内容(师操作相应图标) 3、幼儿再次欣赏古诗,师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我们没听出来的呢? (师示范朗诵古诗) 4、幼儿再次尝试说出古诗内容(师操作相应图标) 5、师小结:图片已经全部找出来了,那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数字呢,10个,它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出现的。 三、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师幼集体朗诵。(幼儿看图标初步尝试朗诵) ①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着图把诗歌完整的念一念,你们会吗? ②古代的诗歌常常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所以我们宝宝在朗诵的时候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这样不仅好听,别人还能听的懂。(引导幼儿掌握图标空格处表示要把音拖的长一些) 2、隐藏图片朗诵。 (教师操作ppx隐藏相应的图标,直至把图片完全隐藏,帮助幼儿记忆古诗内容) ①教师:小朋友念的真好听,数字宝宝们听了也很开心呢,它们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想玩吗?你想把数字几藏起来呢?(幼儿朗诵) ②你还想把数字几藏起来?(幼儿朗诵) ③如果数字宝宝们全都藏起来你们会念吗?(教师全藏图片,幼儿朗诵) ④这都难不到你们,现在要加大难度咯!图片宝宝也要藏起来了,敢挑战吗?(师藏四副图片,幼儿朗诵) 3、借助动作朗诵。(师播放配乐古筝曲) 教师:古代的诗人在作诗的时候不仅仅嘴巴念,还有动作呢!(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古诗。) 四、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总结:其实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诗人创作了古诗呢,等你们进入小学以后就能学到更多好听的古诗啦。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名字叫《一去二三里》。它是我国宋朝的诗人邵康节写的诗。这首古诗啊让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乡村风景。宝宝们,春天来啦,我们幼儿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我们幼儿园美丽的风景吧!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一幅郊外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古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课文插图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古诗意境。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来理解词义读通诗句。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通诗歌,感知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是,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ái iǔ ān ūn īng èr zhi chi si yi wu jia zuo hua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去(qù)、里(lǐ)”。 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读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 3.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找出生字。 2.板书生字,教学生字。 yí qù èr sān lǐ sì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wǔ liǜ qī bā jiǚ shí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全班读,个别读。 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通过看图后完成下题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教学中既集兴趣、知识、能力为一体,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编者的意图,是我设计教案的着眼点。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扎扎实实识字,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他大胆学习新知识,通过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并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意,通过烟村、亭台、山、房屋、树木、花、草等构成乡村美景图,以此培养学生良好观图习惯。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不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多年承担高年级教学,对6、7岁小朋友应从趣味贯穿整修课堂,过渡不自然,缺少儿童化语言,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着重考虑自己针对的教学对象。 这节课读的不够,应采用多种方法读,如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2【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能分析古诗,培养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一到十的汉字卡片。 2、《一去二三里》ppt课件。 3、古诗联唱伴奏音乐。 4、积木两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认识这些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古时候啊有一个诗人很伟大,他把这十个数字啊写到了一首古诗中,老师把这首古诗读给你们听,请你们找一找这十个数藏到了哪里。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数字诗) 师:老师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请你找一找,除了有数字,你还听到诗歌中说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我们一起来看图说一说吧!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有房子。哦,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着人家呢,这儿有四五家人家,仔细看这些房子上还有什么啊?对,是烟囱,做饭了,烟囱里就会飘出白烟。想一想,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啊?不记得没关系,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请你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这些有烟囱的小房子,(烟村四五家)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可真漂亮! 这幅图上还有什么啊?远处好像也有房子呢!这些房子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呢,这样的房子叫亭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呢?(亭台——六七——座)对啊,亭子我们说是一座一座的。这些亭子可真古朴美丽! 对啊,这边还有大树呢,这些大树枝繁叶茂。大树底下遍地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诗歌中是怎么说这些美丽的小花的?(_八九十枝花) 好,现在请你来做一朵花儿,美美地开着。 图上还有两个小朋友,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看到小山村的美丽风景啊,可能决定去逛一逛,瞧一瞧。这么美的风景他们一走就走了多远?诗中是怎么说的?(一去二三里)。是的呀,天气真好,我出门走走、逛逛,不知不觉啊就走了二三里路,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走着走着,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座古朴美丽的亭子,嗯?什么东西可真香啊!原来是路边开着许多美丽的小花呢! 师:这幅图画真美啊!《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说的就是图上的意思,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说出了这么多的意思,可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试着朗诵这首古诗吧!(孩子朗诵古诗一遍,强调题目要念,题目和古诗第一句一样) 教师提要求:我们朗诵古诗的时候要慢一些、这首诗写出了这么美丽的景色,那你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是怎么样的啊?那我们就用愉快的心情来朗诵这首古诗。(孩子朗诵古诗第二遍) 小朋友们读的可真好,诗中说了烟村、亭台、花朵,我们可不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他们呢?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一去二三里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试着做动作)那烟村四五家呢?下面又是哪一句啊?准备怎么做?最后一句呢?(孩子朗诵古诗第三遍,边念边做动作。)小朋友,古人可真了不起,他们表走边看美丽的风景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一首诗就出来了。现在啊,老师就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一回小诗人,一边走一边来朗诵这首古诗。(引导幼儿做动作,读出古诗韵味。请一到两个孩子表演。) 嗯,他可真的很像一个小诗人呢! 三、教师用多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师:小朋友,古诗我们慢慢读来还真有一番味道呢!其实呀,我们还可以变一种方式来读古诗呢!还记得我们之前唱过的《静夜思》吗?我们就把它唱出来吧! 现在我们来试试用静夜思的曲调来唱《一去二三里》吧! 嗯,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这样唱出来又是一番味道呢! 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来读这首古诗,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还可以怎么读这首古诗。(教师边用积木打着拍子边朗诵诗歌) 原来古诗有这么多种有趣的朗诵方法,小朋友们可以下课之后试着用老师这样打拍子的方法读古诗,你也可以想想还可以用别的来朗读今天学的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幼儿可以愉快,舒畅地朗读古诗,使幼儿很快地认读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幼儿接受能力很快,教师也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地。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3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4【分析学生】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1、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⑴ 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⑵ 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⑶ 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2、了解诗意: ⑴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⑵ 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⑶ 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⑷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⑸ 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⑹ 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3、配乐诵读全诗: ⑴ 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⑵ 背诵全诗,并设问: ① 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 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③ 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④ 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