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采用连环画形式,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妈妈一起捉害虫,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再加上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教学本课时,有条件的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虽然熟悉小蝌蚪,但对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却未必了解。而且,有可能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的?小蝌蚪为什么和她妈妈长得不一样等等。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读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分为三大教学板块: 一、识字、写字 1、借助图画猜一猜。自己看图、尝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实在猜不出来的,做个记号。 2、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 3、借助课文记一记。在读课文时随机识记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记住“灰”; ⑵ 通过创设情境表演,辨别、记住“迎”和“追”。 ⑶ 观察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识记“顶、披、鼓”。 4、结合语言环境写一写。 二、朗读感悟 1、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观察青蛙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通过做动作等形式帮助理解。 4、观察小蝌蚪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喜爱的语气。 5、看图观察:小蝴斟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6、找出相应的段落重点细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采用表演的形式,自编自演,在情境对话中进行朗读的指导:小蝌蚪有礼貌、有些关切、有些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认真、和气。 三、实践活动 1、实地观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抓几只小蝌蚪养一阵子,观察青蛙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通过上网、看书、请教等各种形式,查找关于青蛙是益虫、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谜、蝌蚪的生活习性等资料,课间交流。 3、语言的积累活动。 ⑴ 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⑵ 说出表示颜色的词。 ⑶ 读读说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 )已经( )。 【本课设计特点】 1、读中感悟。 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质疑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始终是积极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表演,学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语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实践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解除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二类字,指导美观书写“变”“披”两个一类字; 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4课 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边看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 随机板书:找 鲤鱼 乌龟 变 (3)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强调撇点的方向要往外)。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3、出示课件:认读二类字。(先认读,再组词读) 灰 迎 阿 姨 顶 披 鼓 4、指导写“披”字(强调右边的皮,横勾别丢掉) 5、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看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过程) 板书:长后退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长什么样呢?(出示课件)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快活的语气。 2、长成后的青蛙又是什么样呢?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过渡句:哦,小青蛙多可爱啊,我们也来当当可爱的小青蛙,跳起来吧! 4、通过对比我们知道,青蛙小时候和长大后,样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啊!课文中讲,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和乌龟,最后才见到了青蛙妈妈,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让我们读一读,演一演吧!(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 追 游) (1)学习第二段:(鲤鱼)(突出礼貌教育): 读出小蝌蚪的焦急语气和鲤鱼妈妈的温和语气 学习小蝌蚪的礼貌 板书——迎 (2)学习第三段:(乌龟)(培养想像和写作能力) 读出乌龟慢吞吞的语气 板书——追 培养想像能力: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说?——咦?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 培养写作能力: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学习第五段:(青蛙)(培养表演能力) 读出青蛙的慈祥和疼爱的语气 小蝌蚪欣喜的语气 板书——游 师生共演这一段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1、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2、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作者 一组:小蝌蚪 二组:鲤鱼 三组:乌龟 四组:青蛙) 3、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 ),过了几天,又长出(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的,( )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资料汇报) 2、你打算怎样保护青蛙? 3、他们这样做对吗?看课件明辨是非 4、出示宰杀青蛙和做成菜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5、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出示课件:保护青蛙 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 (学生大声齐读)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养几只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发育过程,然后放归到大自然中去。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知道,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该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因此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这时,跳一段轻松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马上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后放生”,也十分符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直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能力: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角色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可以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该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角色共读课文未完成:原来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可以考虑前边的“老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一定的时间,最后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可以……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3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设计理念:读中观、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表情,读中达意,读中明理。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披、露、鼓、蹬、跳、蹦”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图画五幅,词条卡五张,字卡四张。(注:本课是最最常规的家常课,未使用cai课件)画有小蝌蚪的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跟着活泼可爱的小蝌蚪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里有坚持不懈找妈妈的小蝌蚪,这里有温柔慈爱的鲤鱼妈妈,这里有热心善良的乌龟大叔,最后小蝌蚪们成长为想妈妈一样的田园卫士。同学们,你们喜欢他们吗? 1、板书课题,生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3、拆换伙伴,巩固读词。 a、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许多生字,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b、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生答) c、自己试着读(课后“读一读”) d、开火车读 e、对游来游去进行扩词。如:跑来跑去…… f、用“你追我赶”说句话。 4、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 二、走进正文,各有侧重 (一)、启(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步入佳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欣赏描写小蝌蚪外貌的词语。 师:描写小蝌蚪外貌的词语都有什么呀? 生:灰黑色的身子。 生:长长的尾巴。 师补充大大的脑袋,并将词条贴于板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一群长着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的小蝌蚪在池塘里你追我赶快话的游来游去。(贴第一幅蝌蚪图)睁开眼睛,说说你见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 生:可爱的 生:顽皮的 生:时尚的 生:快活的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呢? 生:甩着 师:你能做一下动作吗?生做动作。 师:还从哪个词看出? 生:游来游去 …… 师:那么,结合词语说一说,你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出高兴劲儿 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生模仿老师有感情读) (二)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快活的小蝌蚪游哇游踏上了他寻找妈妈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见了谁呢?生答,出示第二幅图。后来又遇见了——出示第三幅图。 1、鲤鱼阿姨,乌龟大叔和小蝌蚪都说了什么呢?请同学在文中用直线画一画,再读一读。 2、指两名同学分别读二、三自然段。 3、小蝌蚪问话前都用了表示动作的词。 生答“迎”和“追”。 4、结合图画理解“迎”(面对面)。 师:(指图,指导朗读)当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哺育小鲤鱼的温情画面时,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他急忙迎上去问:(生读) 师:你似乎不怎么想念妈妈,(再读)。 师:那么鲤鱼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读鲤鱼妈妈话) 5、结合生活、结合图画理解“追”。 师:小蝌蚪告别了鲤鱼阿姨继续向前游,当他看见乌龟大叔在水中悠闲地漫步时,连忙追了上去。 a、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追?试举例 b、他为什么追呢? c、这时心里头会是怎样? 师:误以为前方游动的就是自己妈妈的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声叫着—— 生边读边评价( 师:你是一只想念妈妈的小蝌蚪。 师:你是一只无比激动的小蝌蚪。 …… (随机用小蝌蚪卡片进行奖励) 师:可乌龟大叔仍旧慢吞吞地说(“说”声音变粗)——(生读) 6、分角色朗读。 (三)拨(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读养心。 师:鲤鱼阿姨的温柔慈爱,乌龟大叔的热心善良温暖着小蝌蚪,给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那么他找到妈妈了吗?用最响亮的声音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粘贴图四) 1、用浪线画出描写妈妈外貌的语言,再大声地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荷叶上蹲着……一对大眼睛。”教师同时贴词条:(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并出示( )的( ),让学生进行扩词训练。 3、积累背诵青蛙妈妈的外貌描写。 a、师: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多美的文字呀,你能背下来吗? b、生背诵。 c、(教师指图)辅助背诵,增识词语。 师:荷花旁边,荷叶上面,蹲着——(生接语,同时教师贴“蹲”字于青蛙妈妈侧,以下同),披着——(贴“披”于另一侧),露着——(贴“露”于肚皮上),鼓着——(贴“鼓”字于眼睛上部)。 师:这是小蝌蚪们的妈妈吗? 生:是 4、爱的呼唤,荡涤心灵;真情告白,启迪人生。 师: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心情会是无比地—— 生:激动 生:兴奋 …… 师:于是小蝌蚪大声的呼唤—— 生:妈妈,妈妈—— 师:这是来自心底的呼唤。 (生再读,师再评价。) 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可能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妈妈我真想念你呀! 生: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了! 生:妈妈我找你找得好苦呀! 生: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师:(顺势而为)妈妈也再不离开宝贝啦! 师:(引读)妈妈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她笑着说—— 生:(读青蛙妈妈语)。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指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找一找,读一读,用括号形式标记一下。 (师指图与学生共同回顾小蝌蚪的变化并在五幅挂图间板书) 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 (四)合(最后一段):内外延伸,厚实立体。 1、巧妙过渡,走进文末 过渡:执着的寻找让青蛙母子得以相见,身体的改变让青蛙变得跟妈妈一样,尾巴已经不见(贴图五) 师:同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指图)看,小青蛙跟在妈妈的后面又启程了,他将和妈妈一起并肩作战,捉害虫,保庄稼,去谱写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 2、适当小结,谈论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蝌蚪很可爱。 生:小蝌蚪很勇敢也很坚强。 生:不对,应该说是很执着。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刚出生时跟妈妈不在一起。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要经过四次变化才能跟妈妈一样。 生:小蝌蚪身上有许多我要学习的东西。 3、由内向外,拓展放大 师:关于青蛙你还知道些什么? (同学汇报搜集的资料) 生:青蛙每年能吃掉1万5千只害虫,是庄稼的保护神。 生:青蛙天生就是个歌唱家。 生:青蛙是益虫,但有的青蛙有毒。 生:关于青蛙的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资料的了解,我们更了解了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但呀喜欢他,还要爱护他保护他,请同学们带着喜爱之情再回读一遍课文。(生读) 三、布置作业:回家后继续读课文并和爸妈演一演,下节课上我们进行分角色表演。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甩、前”等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初步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蝌、蚪、阿、姨”等13个生字,会写“甩、阿、肚、向”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生字词。(要求:读给同桌听,同桌给及时纠正读错的音。) 3、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请一位学生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请及时举手给予纠正。) 4、巩固生字词。 (1)游戏:帮字宝宝找家。 (2)游戏:给词语宝宝找家。 5、齐读课文中画出的词语。 6、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评。 听录音范读课文。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识记生字:“甩、阿、肚、向”,并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会写得生字,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说说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请同学老师帮忙。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字。 5、评价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一、复习引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看图观察:找出小蝌蚪的变化。 (2)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小蝌蚪变化过程的段落,认真朗读。 (3)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 第二次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3、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慈爱)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学生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画一画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青蛙是益虫还是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大脑袋、长尾巴、灰黑色 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长瑞 青蛙——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5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识记本课的生字,写“有、在、条”三个字。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初步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感受科学的神秘。 重点:运用多种方式来自主识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一)小朋友,你们见过小蝌蚪吗?谁来说说你见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二)指名学生介绍。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小蝌蚪找妈妈”,看了这个题目,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四)学生设疑: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找妈妈呀?他们是怎样找的?最后找到了没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低年级学生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为其以后的创造和实践奠定根基。) 二、初读课文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我们的课文中,现在小朋友要老师直接告诉你们,还是亲自到课文中去找到答案呢?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同学,努力把课文读准,读通。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如“追”,翘舌音;“迎”,后鼻音。) (三)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收获。(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 (虽说是小小的成功,但同样可以使孩子具备成就感,从而更自信,对阅读也更感兴趣。) 三、自主识字 课文的生字宝宝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你们乐意吗?可现在我们对他们有点陌生,咱们就在四人小组里与伙伴讲讲:你准备怎么记住字宝宝的脸和他们的名字? (一)学生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识字体会(或编字谜、顺口溜;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或唤起生活体验;或配个朋友;或提醒字音……) (孩子的能力是无可估计的,走进他们,你会发现:解放他们的手、口、耳、目、脑,他们的学习表现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二)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让字宝宝回家,看小朋友是否还认识他们?再读课文。 四、写字练习 (一)先请小朋友认一认要写的三个字“有、在、条”。 (二)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让学生提醒,教师示范。 (四)师生互评。 (五)开始描红后试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动词“迎”、“追”,了解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的意思和构词特点。 2、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在愉快的学习中知道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思维有所开拓,口语有所发展。 重点、难点: 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潜心会文本。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绘画青蛙图、文中角色的头饰。 2、学生课前去收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课文的生字宝宝想跟小朋友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愿意吗?他们一个个躲到句子里了,看小朋友还能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一)今天,阿姨给我讲了《灰姑娘》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清早,我们一家人披着晨露,迎着朝霞去爬山。一开始,我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但我使劲追赶,终于爬上了山顶。爸爸妈妈都为我鼓掌,连连说:“你真行!” (生字的巩固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之中复习本课的生字,从而提高阅读水平,于自然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浸染。) 二、学习“小蝌蚪样子”的部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池塘里,水草边,生活着一群小蝌蚪。小蝌蚪长什么样? (一)小朋友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吗? (二)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根据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可他们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所以在阅读时,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知,再以这种体会与感知去指导自己的朗读。) 三、学习“青蛙妈妈样子”的部分 多么可爱、快乐的小蝌蚪啊!可是小朋友知道吗?小蝌蚪常常会不快乐,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知道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请小朋友到文中去找到有关的句子来告诉小蝌蚪。 (一)指名说。出示句子: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二)教师贴出青蛙的图片。老师这里有一张青蛙妈妈的照片。如果你们是小蝌蚪,妈妈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呀?圈出“碧绿”、“雪白”、“大”。 (三)你见过“碧绿”的什么?“雪白”是怎样的白?那么,像金子一样的黄?像火一样的红?像天一样的蓝呢? (语文重在点点滴滴地积累,在这里,教师就很浅显地使学生掌握了颜色词的构词特点,并能灵活地迁移。) (四)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多美呀!你能通过朗读把她的美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五)青蛙还会捉虫呢!小朋友知道吗?课前我们已经去收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六)听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你对青蛙妈妈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带着这份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四、研读“找妈妈”的经过 看了妈妈漂亮的照片,知道妈妈那么能干,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见到妈妈了。然而妈妈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她呢?小蝌蚪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一)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 (二)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在谁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 第二自然段: (一)这一段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迎”。谁能给它扩词?“迎”的偏旁是什么?“走之”与什么有关?看图片,“迎”是怎样走? (二)师生分角色朗读。 第三自然段: (一)这一段中,也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追”。你追过别人吗?找个小伙伴追给大家看看?现在,你觉得“追”是怎样走呢? (二)引读。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以为是自己的妈妈,连忙追上去,叫着——乌龟笑着说—— (三)在人物、动物的语言前面或后面,一般有一些表示动作、心情、神态、语气的词,这些词叫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语言。看,小蝌蚪的话前有“叫着”,你能像他们那样叫叫吗?乌龟的话前是“笑着说”,你能笑着说说这番话吗? (朗读与理解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看插图、做动作等直观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迎”、“追”。提示学生在朗读角色的对话时,留意角色语言前后的提示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第五自然段: (一)小蝌蚪在鲤鱼阿姨、乌龟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二)妈妈见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心情又是如何呢?谁来读一读? (三)就近找伙伴分角色读。 五、演一演 现在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来演一演。在演之前,老师有两个建议:1、尽量把小蝌蚪身体的变化表现出来。2、在扮演角色时,好好地想象一下角色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试演。 (二)指定一小组在班上展示。 (三)学生与老师评议。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童话故事,如何在文学性中凸现其科学性,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不易的。运用演童话剧的方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又不露痕迹。) 六、说话练习 小青蛙长大后也结婚生子了,可庄稼一天也缺少不了她,所以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孩子。青蛙忘不了小时候寻找妈妈的经历,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顺利地找到自己,她决定在临走前给孩子写下一张留言条。请你帮她想想,她该写些什么? (一)指名说。 (二)评议。 七、写字 (一)先熟悉要写的三个生字“什、么、变”。 (二)仔细揣摩这些字的写法。 (三)请书写比较优秀的同学上台示范,再评议,了解书写时的注意点。如:“变”的笔顺等。 (四)学生试写,教师巡回指导。 八、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青 蛙 图 片 迎 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小学教学设 计 网+}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2)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附:板书: 34 小蝌蚪找妈妈 鲤鱼 迎上去 乌龟 追上去 青蛙 游过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二类字,指导美观书写“变”“披”两个一类字; 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边看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 随机板书:找鲤鱼乌龟变 (3)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强调撇点的方向要往外)。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3、出示课件:认读二类字。(先认读,再组词读) 灰迎阿姨顶披鼓 4、指导写“披”字(强调右边的皮,横勾别丢掉) 5、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看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过程) 板书:长后退长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长什么样呢?(出示课件)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快活的语气。 2、长成后的青蛙又是什么样呢?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过渡句:哦,小青蛙多可爱啊,我们也来当当可爱的小青蛙,跳起来吧! 4、通过对比我们知道,青蛙小时候和长大后,样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啊!课文中讲,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和乌龟,最后才见到了青蛙妈妈,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让我们读一读,演一演吧!(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1)学习第二段:(鲤鱼)(突出礼貌教育): 读出小蝌蚪的焦急语气和鲤鱼妈妈的温和语气 学习小蝌蚪的礼貌板书——迎 (2)学习第三段:(乌龟)(培养想像和写作能力) 读出乌龟慢吞吞的语气板书——追 培养想像能力: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说?——咦?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 培养写作能力: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学习第五段:(青蛙)(培养表演能力) 读出青蛙的慈祥和疼爱的语气小蝌蚪欣喜的语气板书——游师生共演这一段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1、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2、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作者一组:小蝌蚪二组:鲤鱼三组:乌龟四组:青蛙) 3、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资料汇报) 2、你打算怎样保护青蛙? 3、他们这样做对吗?看课件明辨是非 4、出示宰杀青蛙和做成菜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5、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出示课件:保护青蛙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学生大声齐读)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养几只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发育过程,然后放归到大自然中去。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乌龟(追)妈妈(游)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灰、迎”等 8 个生字,会写“河、姐”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4.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5.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儿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课文中的困难,及时解决。 (2)组织学生借助小组互助学习,达到初读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 三、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字,教师在巡视时记录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识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8 个生字,教师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找朋友。 阝 辶 女 丁 扌 皮 夷 可 页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 6 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写、临写。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自然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时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试着学学第三自然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自然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拓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拓展,通过学习第六自然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五、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后来尾巴不见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六、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后腿 ↓ 长出前腿 ↓ 尾巴变短→不见 四条腿、宽嘴巴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9【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采用连环画形式,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妈妈一起捉害虫,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再加上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教学本课时,有条件的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虽然熟悉小蝌蚪,但对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却未必了解。而且,有可能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的?小蝌蚪为什么和她妈妈长得不一样等等。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读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分为三大教学板块: 一、识字、写字 1、借助图画猜一猜。自己看图、尝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实在猜不出来的,做个记号。 2、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 3、借助课文记一记。在读课文时随机识记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记住“灰”; ⑵ 通过创设情境表演,辨别、记住“迎”和“追”。 ⑶ 观察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识记“顶、披、鼓”。 4、结合语言环境写一写。 二、朗读感悟 1、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观察青蛙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通过做动作等形式帮助理解。 4、观察小蝌蚪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喜爱的语气。 5、看图观察:小蝴斟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6、找出相应的段落重点细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采用表演的形式,自编自演,在情境对话中进行朗读的指导:小蝌蚪有礼貌、有些关切、有些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认真、和气。 三、实践活动 1、实地观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抓几只小蝌蚪养一阵子,观察青蛙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通过上网、看书、请教等各种形式,查找关于青蛙是益虫、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谜、蝌蚪的生活习性等资料,课间交流。 3、语言的积累活动。 ⑴ 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⑵ 说出表示颜色的词。 ⑶ 读读说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 )已经( )。 【本课设计特点】 1、读中感悟。 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质疑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始终是积极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表演,学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语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实践中积累。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学会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3个新字。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习。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正确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老师先说一个谜语给你们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蝌蚪)你们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怎样长大的?今天,我们学习看图学文《小蝌蚪找妈妈》,看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池塘一群黑灰色 2.谁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青蛙)青蛙长得什么样?(青蛙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教师相机板书:碧绿衣裳鼓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 乌龟)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3)教师重点指导: 蝌蚪,kē 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群,qún,13笔,左右结构。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宽,kuān,三拼音,10笔。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课堂练习 1.认记生字新词。 2.猜谜语。 碧绿的衣裳披身上,大大的眼睛头顶长。 宽宽的嘴巴呱呱唱,捉虫的本领高又强。 (谜底:青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 一群灰色 乌龟宽嘴巴 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教师提问:作者在这一段里写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头写到尾巴) 把“一群”“几群”“一群群”作比较。 2.导读第2自然段。 学生看图说第一幅图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段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作者写了4层意思:先写了小蝌蚪的变化,接着写它看见了谁,再写小蝌蚪是怎样问的?最后写鲤鱼是怎样回答的?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面对面主动打招呼)示范表演“迎上去”的动作。 3.导读第3自然段。 学生看图练习说第二幅图的意思。 这一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这一段先写小蝌蚪的变化,接着写他们看见了乌龟,再写小蝌蚪叫妈妈,最后写乌龟的回答) 看图理解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4.导读第4自然段。 指名朗读本段。学生看图练习说第三幅图的意思。 启发思考:这一段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接着写他们看见了谁,再写小蝌蚪叫妈妈,最后写青蛙妈妈说的.话和动作) 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 宽嘴巴 大眼睛(鼓) 绿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5.齐读第5自然段。 教师提问:这时候,小青蛙又有什么变化?小青蛙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 地点 有什么 样子 干什么 池塘里 有一群小蝌蚪 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群鹅 有一群小鸡 有一只猴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kuān kuān de zuǐ ba,gǔ zhe dà yǎn jing,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 黑灰色 长尾巴→长两条后腿 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老师提示线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时候…… 四、总结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五、课堂练习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参考答案:(结合表演动作) 迎上去是面对面主动打招呼。追上去是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游过去是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欢快地游了过去。 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小河、池塘、稻田边观察蝌蚪,亲眼看看小青蛙的外形特点,听听他们的叫声。 充分利用班级的生物角,教师组织学生养几只小蝌蚪,定期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当小蝌蚪变成青蛙后,把它放回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自愿结合,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配上富有情趣的音乐,进行表演,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制作相关的道具:水草、荷叶、稻田等。 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画,根据画面内容开展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蝌蚪、鲤鱼、青蛙的头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培养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过程: 老师讲清倾听的要求:(1)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要仔细地从头到尾听完整。(2)倾听时,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或插嘴。(3)边听还要边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一张“寻人启示”,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师读:我们是小蝌蚪,当我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们多羡慕呀!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一(4)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们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要说一说:小蝌蚪在妈妈时都遇到了谁? 2、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三、深入研究,读中悟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鲤鱼、乌龟是怎样帮助小蝌蚪的呢?(2)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呢?用曲线画出小蝌蚪样子的变化。 2、汇报交流。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鲤鱼、乌龟是怎样帮助小蝌蚪的呢?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他们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交流。师提出要求: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写板书。 (1)出示第二自然段的课件:同桌互读后指名读这一段。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出点评,如谁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更形象,谁把鲤鱼阿姨的关切表现出来了? (2)听录音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看课件,指名说一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谁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选出角色演员,配戴好头饰,提醒演员“迎上去”的蝌蚪和鲤鱼阿姨各自该站在什么位置,该向什么方向游) 情景表演结束,教师点评。 师:小蝌蚪的身体在渐渐长大,它又去找妈妈,我们来看一看,乌龟是怎样说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程同上,情景表演时提示演员“追上去”的蝌蚪和乌龟该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 师: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下面来看第四自然段,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范读) 师:小蝌蚪这次遇到了谁?(青蛙妈妈) 师:(出示青蛙图片)谁能说一说,青蛙有什么特征?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妈妈,该多高兴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把它找到妈妈后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指名说一说。 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小蝌蚪和妈妈的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老师有一个问题,谁知道一只青蛙每天大约能捕捉多少只害虫呢?生议论。 师:一只青蛙大约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虫,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里捕捉害虫的能手,那以后我们要怎样对待它呢?(保护青蛙、不伤害它们) 四、拓展延伸,深入引导 1、思考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课文,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看一些图片。观察小蝌蚪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 (课件逐一出示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不见了的图片。) 生完成练习。出示课件: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没过多久,(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青蛙)。” 2、激发学生情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师: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生个别发言,陈述喜欢的理由 师相机点评指导 (蝌蚪:不畏艰险,面对挫折不气馁,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找到了妈妈;青蛙:捕捉害虫,是田里的卫士;乌龟、鲤鱼:关心别人,助人为乐。) 3、齐读课文。 5、师做总结。 师:青蛙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 ↓ ↓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本课“脑袋塘捕”等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两、就、肚皮”等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角色头饰,课件,青蛙生长视频。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瞪大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的名字,名字叫——妈妈。(板书:妈妈) 读妈妈,注意叠词第二个字音读轻声 像这样的词,你还能说说有哪些?(爸爸妹妹哥哥) 2、可是有一天,妈妈找不到了,我们要去找妈妈。(板书:找) 可是不是我们去找妈妈,而是它——小蝌蚪。(完成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读课题,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是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后小身板坐直。 三、借助学习单,学习生字 这一课要认识的生字写在学习单上了,拿出学习单,自己读读。 小组合作认读,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点赞。 池塘脑袋捕食阿姨乌龟披着鼓着 黑灰色迎上去追上去宽嘴巴头顶上 交流检查: 披着鼓着——轻声 鼓着做动作,手握拳头,高于平面 头顶上鼓着——怎么做动作 迎追——都是什么旁?什么结构?什么叫迎上去》什么叫追上去? 四、学习课文,想想小蝌蚪和青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填写学习单 1、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黑色的身子,甩着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裳,露着雪的, 鼓着一对眼睛。 3、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先后遇到了鲤阿姨和龟。 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和谁?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理念】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寓知识的传授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学习中,在此之上,培养学生思维,训练其语感,提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故事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趣中学,学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为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实好本文的教学,我在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儿童自身的特点,抓住 “六”个字──“变”、“趣”、“演”、“引”、“板”、“读”,进行全文的设计。 【教学特色】 以“趣”为经,以“学”为纬。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全文贯穿两条线:一是“找”,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二是“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根据教学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 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 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能力目标: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借助学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从小保护有益动物。 【教学主要环节及意图说明】 一、变──变序教学,突出对比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的层次来安排段落内容。因为这点,以往大多教师均从指导学生学法入手,按照故事发展安排教学。为了突出全文的重点,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来处理,目的是直奔主题,理清线索,把握重点,让学生对全文知识有更清的理解。变序法流程体现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一自然段) 2、青蛙妈妈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 (找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谁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 (指导对话朗读) 变序处理,我认为有三点好处: 1、对比鲜明: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征,找出不同点,从而自觉生疑: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2、重点突出:鲤鱼妈妈及乌龟帮助小蝌蚪这一内容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点内容,放置在最后教学,使全文重点得到突出。 3、线索鲜明:一篇文章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师处理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删叶的过程,突出主干,以便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线索。 二、趣──以趣促智,调动情感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缺乏主动意识,只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传授为娱乐体验,寓教于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本身就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科学有效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儿歌朗读表演。 小蝌蚪长成青蛙时,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变化,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儿歌朗读表演。(自编内容) 生:我是一只小蝌蚪,我要去找妈妈啦! 师:不好! 生:(接)怪事发生了。 师:(惊奇地)怎么了? 生:啥时长出后腿啦,接着长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变化,我已长成青蛙啦!(呱呱呱) 2、谜语引入课题。 利用儿童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我引用了两则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通过谜语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导入课题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妈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3、自述介绍。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青蛙的特征有更为鲜明的印象,我设计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环节: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青蛙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吗?目的是引导学生练习用“鼓着”“披着”“露着”三个词语说话,活用词语。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由于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性一定会大大增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本领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爱护关心我。(阐述自己的本领)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我是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动 “游过去”“追上去”“迎上去”三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摒弃了教师仅仅从字义上区别理解的方法,利用孩子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的天性,设计了以下环节的教学: 1、找一找:找出课文中三个动词所在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2、看一看:通过播放软件,让学生从观察中初步体会三个动词表示的不同方向。 3、贴一贴:教师制作几个箭头,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通过箭头的不同摆贴来释义。 如:“迎上去”表示为: “追上去”表示为: “游过去”表示为: 4、演一演:理解词语的目的是应用词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迎上去”一词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会怎样?(师生表演)演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所看到的情景说一句话,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词。 如:江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主动迎上去,说:“江老师,您好,欢迎您!” 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学生们体会到“迎”指的是两者方向相对,而且带有主动热情的意思。课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听妈妈的下落,所以读起来也要特别有礼貌。 四、引──巧妙过渡,浑然一体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转向另一知识点,我巧妙地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同学们,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画面更加生动,下面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池塘里的小蝌蚪。(播放软件) 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这不,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保可爱的大青蛙。(贴出青蛙图) 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时候长成青蛙的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小蝌蚪,你们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帮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内容) 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五、板──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这篇课文的板书,我试图把“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突出趣味性,体现板书的“美”。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4教学准备cai课件、帖图、青蛙及蝌蚪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讲故事,生看课件演示。 2、孩子们,小蝌蚪找着妈妈了吗?原来他们真的长得很不同。 三、学习课文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么样?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现在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己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3、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4、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课件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饿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饿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课件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况。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只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5、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演一演这个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头饰。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音乐响起,出示“求助信”,教师深情朗读。 2.读完“求助信”,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贴爱心图)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探索生长过程 1.认识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既然大家要帮助小蝌蚪,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朋友吧! ⑴课件展示小蝌蚪。 ⑵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⑶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动手勾一勾,指名说一说。 ⑷展示小蝌蚪外形图①。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家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⑴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⑷自然段,展示青蛙外行图⑤。 3.学习第二—六自然段,探索生长过程。 ⑴引导观察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得出: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像青蛙妈妈。 ⑵提问:小蝌蚪是怎样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 ⑶学生汇报变化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文字板书。 ⑷根据文字板书,找三名学生完成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②③④的排序。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板书设计。 ⑸根据板书,集体复述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演,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加深了对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印象。 三、观看动画,进行朗读训练 1.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们可高兴啦!可是,他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谁? 2.观看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动画片段。引导理解“迎上去”。重点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 ⑴看动画理解“迎上去”,并用一只手代表小蝌蚪,另一只手代表鲤鱼阿姨,一起做“迎上去”的动作。 ⑵指导读准“迎”字。 ⑶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注意听,听完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读。 ⑷请大家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教师适当进行点拨,通过评比过程,体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⑸对比以下两种说法: a: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b: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问话应该有礼貌。 ⑹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和鲤鱼妈妈,集体表演读。 3.观看三、五自然段的动画,理解“追上去”和“游过去”。 4.两人一组,先自由练习读,后表演读。 5.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观看全文动画。播放带录音的全文动画,学生边看边跟读,进一步感悟全文。 四、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他们干什么去?(去捉害虫) 2.大家可知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3.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可是……(课件展示捕杀青蛙的图片) 4.亲爱的小朋友,面对这些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是啊,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不要捕杀青蛙! 结束语,使课堂无限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一颗爱护青蛙的美好心灵,走出课堂,去劝告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去保护青蛙吧!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