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雨点说课稿
范文

雨点说课稿(精选3篇)

雨点说课稿 篇1

  《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篇课文。全诗共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4个生字,会灵活运用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

  2、了解它们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我借助图片和声音的演示,紧扣词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配音,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以一次奇妙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融入本课的情境中来,后提出问题,雨点落在哪了?干什么呢?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的朗读指导,我按照课文中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顺序来进行的,但是在最初设计时并不是这样,最初我是让小朋友找出自己最想去旅行的地方读读,然后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朗读指导。但是在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孩子刚把“跳跃”读好,又转到“睡觉”,这种朗读的跳跃使孩子们在朗读时不能很好的体会课文中地点由小到大的变化,所以也就读不出由静到动的感觉,我体会到要想让孩子们读好书,必须让他们情感有积累,不能跳跃式前进,所以我按照课文中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顺序来进行指导,效果比之前好。

  在这四个片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来进行指导。在第一个小池塘的片段中,在出示图片后,对于池塘平静的感受先由老师描述出来,然后让学生读好“睡觉”一词,最后读好整句话。在第二个小溪的片断中,我没有描述小溪,而是让学生先听听小溪的水流声,再看看小溪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由学生通过体验概括感受,同时读好“散步”一词,最后读好整句话。第三个江河的片段中,我先让学生听声音同时看画面,然后自己读读这句话。接下来直接请小朋友读,并请其他小朋友评价。通过评价点出重点的“奔跑”一词,最后读好句子。在最后一个海洋的片断中,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做动作读,让后出示海洋画面和声音,请小朋友配音朗读。在这四个片断由扶--半扶半放—完全放手,老师的描述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自己体会,感悟,朗读。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这四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图片和声音,创设课文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进入雨点的世界。其实这也是在试教后才增加进去的,在试教时,孩子们看着单一句子,朗读时总是有声音无感情,我发现没有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图片,孩子没有直观的感受,他没有理解这些词语是什么,所以他就没有感悟。因此我在幻灯里添加了图片,孩子们一看就知道了,后来又加进了不同的水流声,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在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中,我将偏旁相同的两组字放在起进行教学,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归纳同时便于记忆,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海中“母”的笔顺。最后布置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在干什么?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这次教研课,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这次教研课准备的前前后后,我感觉到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长,同时也看到了自身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同时我要感谢我们一年级组的所有语文老师,再一次次的试教中他们给了我很大帮助,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我要再一次说一声谢谢!这次课中的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雨点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2课。这是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 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池水的平静、溪流的潺缓 、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我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与雨点一同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受......这节课已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2、整体感悟,反复品味。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词。我认为,这一过程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3、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教《雨点》之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教学时,我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启发,学生就能说出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我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强化,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昨天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叫“雨点”。(板书:雨点)今天,我们就和小雨点一起去旅行。(播放媒体图象)

  (学生向小雨点自由打招呼,雨点向学生问好)

  师:小朋友,请闭上眼睛想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

  生: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通过画面我把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图,读读课文,边读边与小组成员说说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1、各小组边读边讨论。

  2、全班交流讨论: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1)、板书:池塘——睡觉。(出示相应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池水的平静,指导读好“睡觉”一词。

  师:池水很平静,看上去一动不动的,好象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生美读第一句)

  (2)、板书:小溪——散步。(出示相应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溪水缓缓地流着,指导读好“散步”一词。

  师:小溪水缓缓地流着,我们和小雨点也跟着慢慢地走,就好象在散步,多自在,多舒服啊!(生美读第二句)

  (3)、板书:江河——奔跑。(出示相应画面)

  指名朗读第三句。其他同学评议并谈谈听后的感受,评议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想象江河水奔腾向前的景象,指导读好“奔跑”一词。(生美读第三句)

  (4)、板书:海洋——跳跃。(出示相应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海洋巨浪翻滚的气势,指导读好“跳跃”一词。

  师:你们看,小雨点随着海浪跳跃,多高兴啊!(生美读第四句)

  3、师:小朋友,这样有趣的旅行,你们想再感受一下吗?

  配乐表演朗读课文。(同时展示四幅画面)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以上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谈旅行感受,让学生于文本产生共鸣;配乐表演朗读更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启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小朋友,小雨点很爱旅行,想想看它还去了哪些地方呢?(出示画面:雨点从天空中落下,落进水里就不见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停留在画面上)

  1、学生自由说。

  2、提供一组画面:小朋友,你能说说小雨点来到这些地方时,它又是什么样子呢?(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句子说正确。

  (以上练习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借助图片把语言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说板书设计(略)我的板书抓住了文中的8个重点词语,具有直观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雨点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雨点》,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它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文章洋溢着童贞、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本单元为春光篇,它们描述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雨点》位于四篇课文中的第二课,上承《春笋》,下接《小池塘》《春到梅花山》,是一篇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新课例。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纪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又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朗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生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本着这种理念、对教材的钻研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雨点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读,从读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雨点的快乐心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选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表演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上课伊始,我猜谜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生活的认识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时,我展示雨点的美景,把孩子们带到绿意盎然的荷塘边,唤起她们对春天,对雨点的热爱之情。这种独特的美的享受,带给他们的是非同一般的成功与喜悦,这之后,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检查识字,在交流中把识字教学落在实处。

  2、精读课文——自主读

  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安排学生欣赏动画,自主朗读。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并且将自己当作一滴滴小雨点,融入课文的各个角色,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也为下文想像说话打好伏笔。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最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配以音乐,增强语感,领悟情境。所以,我组织学生合作阅读,展开讨论:你觉得小雨点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心情很快乐?在学生熟读课文,领悟到雨点可爱、春天乐趣后,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果学生还读不到位,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的。

  3、积累语言  理解内容——合作读

  这篇课文篇幅简短,容易朗读。我又为学生创设一种竞赛气氛,看哪一组学生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齐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比赛完后,进行评议,及时表扬鼓励,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又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精神。

  4、拓展课文  培养想象——练习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启发学生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会有什么变化?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课我形象直观地抓住重点词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同学理清了思路。

  整堂课教学,我始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愉悦身心;在姿态优美的动画中欣赏雨点的美丽;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辅以“思、议、评、演”等手段,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又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海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将表演融入背诵之中,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