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别人的妈妈 |
范文 | 别人的妈妈(精选4篇) 别人的妈妈 篇1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融、泞、虔”等字的读音。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媒体 积累一些词语。 课前学生准备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流程 一) 谈话揭题,了解大意 1、师: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交流。 2、出示课题:别人的妈妈 *师: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3、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二) 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1、 出示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老迈、迟疑、小心翼翼 2) 读音: 融(翘舌音) 泞(后鼻音) 虔(第二声) 3) 字形: *融:媒体书空,注意左下部分的写法。 *翼:羽(没有勾)+田+共 *虔: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 4)理解词语: *看图结合课文诗句理解:融雪、泥泞 *查字典理解:虔诚、保佑 *联系上下文理解:老迈、迟疑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课文,说说当时别人的妈妈的处境怎样? 1) 出示1—6节 2) 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 一位( )的老妇人,独自走在( )的街上,当时( ),使她感到非常( ),她心想:( )。 *交流填空。 2、 过渡出示7—13节 *过渡: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小组自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疑问或谈谈你的感受。 1)青年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什么? ①默读这部分,拿出一支笔,把小伙子的表现划出来。 ②媒体出示插图:仔细看看图,来演一演,注意青年的动作和表情。 *媒体上“牵”、“扶”变红色,老师演老妇人。 *生评(重点:牵、扶、细声) ③再来读读7、8、9小节。 *师:青年在做这一连串的动作时,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④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小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媒体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师:自己试着读读7、9两个小节,并试着划一划。 学生交流,师在媒体上出示斜线。(指名3个学生每人读一个小节) ⑤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把课文的7、8、9小节来读一下! 2)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①媒体上最后两节变红,同桌朗读、讨论。(老妇人对帮助他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②男女生对读、齐读。 3)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回报。 4)齐读7—13节。 5)说说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写在书上) 四)延伸说话,感悟真情 1)交流生活中见到的爱护老年人的事情。 2)学生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17、别人的妈妈(老奶奶) 青年 孤立无援 体贴老人 懂得回报 关爱老人 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是一首外国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来了解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律。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 。” (2)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 他说:“他说 。” 别人的妈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机动)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别人的妈妈 篇3教学目标: 1、 识记3个生字。 2、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 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 4、 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并感受叙事诗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记得《木兰诗》吗?谁来给大家背诵其中的片段? 2、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像这种叙述一件事、一则故事的诗就叫叙事诗。 出示:叙事诗 3、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外国叙事诗—— 揭题:别人的妈妈 读题 4、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质疑) 让我们学习课文来了解。 二、 了解故事。 1、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 2、 交流: (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三、 自学课文。 1、 要求: l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l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l 小组交流,若仍无法解决的词语,留待大组交流。 2、 交流 1) 开火车读课文。 2) 交流你已理解的词语,说说用了什么方法? 3) 提出自己仍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参考: 融雪——融化的积雪。 迟疑——犹豫。与诗中的“停顿”一起形容老妇人走路不稳,摇摇摆摆。 保佑——迷信人称神力保佑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 积累运用。 1、 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 可以小组合作朗读(分角色读、轮读、男女生分读);加动作表演读;课本剧排练等等。 2、 师生评价:结合课文内容。 3、 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或启发? 别人的妈妈 篇4【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主动搀扶着一位被别人所忽视的、穿着破衣衫的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过马路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共十三小节。 本文生字不多,内容较为浅显,而且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形式读通课文,教师则帮助、指点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 (二)、词句的简析 词语: 泥泞:烂泥淤积, 不好走。 迟疑:拿不定主意。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关照:关心照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记5个生字:融、泞、迈、虔、佑。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完成预习题。 【课前预习】 读通课文,完成: 1.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融化(róng lóng) 泥泞(nín nínɡ) 虔诚(qiǎn qián) 年迈(màn mài) 2.形近字组词 右( ) 虔( ) 泞( ) 佑( ) 虚( ) 拧( ) 3.抄写词语 衣衫 融雪 泥泞 虔诚 关照 保佑 老迈 迟疑 小心翼翼 4.理解词语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虔诚”,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迟疑”,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关照”,意思是 5.填上合适的动词 ( )脚步 ( )街道 ( )双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当你走在路上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板书课题: 17 别人的妈妈。这是一首叙事诗(板书叙事诗)。 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首外国叙事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从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概括,从而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二、预习检查。 (一)小组交流检查。 (二)集体交流。 1.读字组词。2.分节读课文。 (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不明白? 三、学习课文 (一)读读议议,说说小伙子对老人的关心。 1.“别人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诗歌中所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理解“老迈、迟疑”。想象老妇人在十字路口时的动作神情及目光中的话语。 2.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她,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行人: 孩子们: 小伙子: 3.小伙子是怎样做的?找一找青年人帮助老人的动作,并把它圈起来。 引读:终于,人海里( )出青年,他快步( )到老妇人身边。 他( )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过街道。” 小伙子( )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 )过马路。 从小伙子的表现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小伙子。 4.想象说话: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 5.“别人的妈妈”祝愿这位小伙子将来能够办大事,你认为怎样的人将来才能办大事? 【设计意图:从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反映青年人的品质。本环节就是通过找、圈、读等一系列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青年的形象。言为心声,除动作外,语言也能反映人物的品质,让学生想象老妇人和青年之间的对话,其目的在于对青年人关心老人的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青年人的表现与马路上其他人的表现产生鲜明的对比。】 (二)指导朗读。诗歌朗读要注意节奏,韵律。 四、说一说,演一演, (一)根据提示,小组合作,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老妇人的外貌、遇到什么困难及她当时的动作、神情、目光;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老妇人,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行人、孩子们、小伙子;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回家后老妇人又做了什么?) 合作方式: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轮读…… (二)组织演示:先自己根据诗歌内容在小组中说一说(以“别人的妈妈”的口吻复述课文)然后推选小组成员演一演。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行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复述课文。】 五、作业: (一)熟读诗歌,填空: 一天,老妇人 ,人们 ,一位青年 。 (二)改写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 1.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 ” 2.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 他说:“ ” (三)选做:将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别人的妈妈》 提示:从天气的恶劣,可以想象马路上泥泞不堪的样子;从老妇人的脚步老迈迟疑,可以想象她走路艰难的样子;从老妇人求助的目光中,可以想象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附板书 *17 别人的妈妈 关心老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 穿着破旧、脚步迟钝 求助 祷告 行人 穿过 没有注意 孩子 擦过 没有停步 青年人 走、牵、说、扶、问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