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张广祥感谢您登录“中学语文在线”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2【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3沁园春·长沙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 一、 教学设想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 教学过程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 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è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5《沁园春·长沙》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1]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6潜山中学 伍秀来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 主宰沉浮 记 ↓ ↓ ↓ ↓ ↓ 诵读 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 形象 情感 [1]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7高一语文教学备案之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1、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2.诗歌意象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4.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二、课题导入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三、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先听课文录音 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问题: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 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 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二)深入分析,体悟揣摩 上片: 问题:1、前三句写得是什么内容? 2、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得 各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精到之处 明确:1、交待了时间、地点。 2、所写景物是按: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鹰———鱼 善用动词,增强了表现力。 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注意:1、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2、词的凝练的语言特点——有时会使某些语句出现省略、倒装等现象,如词的前三句。 下片: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回忆中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 2、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 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年龄气质 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精神状态 评论国家大事, 写激浊扬清文章 ——战斗行动 蔑视官僚军阀 2、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 注意:1、下片回答了“谁主沉浮”设问。 2、 “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 差别:“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能表现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更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四、体验交流: 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 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明确: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的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六、学后练习 以“我心目中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补充内容: 古代写秋的诗句 月乌落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 勃 教后感言: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9一.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 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 课堂朗读。 3. 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 分析上阙 1. 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 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 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 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 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 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处境季节] 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 点 实 呼应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 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 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 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 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 万、层、百 色彩缤纷 红、碧、白、黑、蓝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0一.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 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 课堂朗读。 3. 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 分析上阙 1. 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 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 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 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 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 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处境季节] 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 点 实 呼应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 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 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 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 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 万、层、百 色彩缤纷 红、碧、白、黑、蓝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1第一课时 课题;<<沁园春·长沙>>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 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 ,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2}毛笔书写的 <<沁园春·长沙>>词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2}有条件的可读一读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由作者导入 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 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 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 作业 :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时令:深秋 起句 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 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 相互 蓬 情 远景、仰视、静穆 映衬 勃 铺叙 壮 景 (写景) 俯瞰 点面 丽 仰视 结合 交 总括 融 怅廖廓 激昂 煞尾 问大地 (思索) 主沉浮 慷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指名朗读下片,提问:下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往昔的“峥嵘岁月”?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 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 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六、 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七、 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八、课外练习:写一篇鉴赏文章,鉴赏课内或课外的诗词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1] [2] [3] [4] [5] 下一页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3第一课时 课题;<<沁园春·长沙>>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 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 ,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2}毛笔书写的 <<沁园春·长沙>>词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2}有条件的可读一读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由作者导入 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 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 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 作业 :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时令:深秋 起句 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 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 相互 蓬 情 远景、仰视、静穆 映衬 勃 铺叙 壮 景 (写景) 俯瞰 点面 丽 仰视 结合 交 总括 融 怅廖廓 激昂 煞尾 问大地 (思索) 主沉浮 慷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指名朗读下片,提问:下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往昔的“峥嵘岁月”?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 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 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六、 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七、 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八、课外练习:写一篇鉴赏文章,鉴赏课内或课外的诗词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4*教学要点: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时数:1节 *教学方法:互动――探究 * 教学过程 : 导入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见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 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染、击、翔…… :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 :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忆”。请读一下。(读时应稍顿,突出其领字的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这些青年才华、能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 上阙:写景 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 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5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 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 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6沁园春·长沙 执教者:化州市合江中学 教学目标 : 1、 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 二、讲授新课。 1、 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 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 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 赏析课文。 (1) 上片 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 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 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 选材典型。 d、 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 一改 “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 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 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 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7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