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沁园春·长沙》教案 |
范文 |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2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 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1]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前两天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有的人还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板书:沁园春•长沙 说明:这是一首以为词牌的词作。 学生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后被外族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由此而得名。 (3)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二)、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三)、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二、自读、学生诵读。 正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寥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答案: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三、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 (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六、作业:“积累”“研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 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 记 三、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曾记否——浪遏飞舟?” 提问一:“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二: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总结全词:通读全词 (1)提问: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上下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五、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节奏、语气、重音。 “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后互评。多媒体展示名家朗诵音像资料——桌面) 六、探究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1,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2, 水调歌头《游泳》(一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3,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七、课外阅读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4【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的 正常语序?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5沁园春·长沙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 一、 教学设想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 教学过程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 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è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 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 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XX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XX年。19xx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7高一语文教学备案之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1、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2.诗歌意象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4.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二、课题导入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三、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先听课文录音 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问题: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 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 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二)深入分析,体悟揣摩 上片: 问题:1、前三句写得是什么内容? 2、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得 各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精到之处 明确:1、交待了时间、地点。 2、所写景物是按: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鹰———鱼 善用动词,增强了表现力。 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注意:1、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2、词的凝练的语言特点——有时会使某些语句出现省略、倒装等现象,如词的前三句。 下片: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回忆中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 2、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 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年龄气质 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精神状态 评论国家大事, 写激浊扬清文章 ——战斗行动 蔑视官僚军阀 2、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 注意:1、下片回答了“谁主沉浮”设问。 2、 “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 差别:“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能表现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更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四、体验交流: 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 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明确: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的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六、学后练习 以“我心目中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补充内容: 古代写秋的诗句 月乌落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 勃 教后感言: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8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 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9《沁园春 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①“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五)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动人的秋景图。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0《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xx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XX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xx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怅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携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 主宰沉浮 记↓ ↓ ↓ ↓ ↓ 诵读 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 形象 情感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1目的要求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难点 《沁园春·长沙》要点难点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水调歌头·游泳》要点难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理解神话与传说在词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①。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 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 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③。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1954年开始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全国彻底地开发改造长江黄河的远大规划也正在酝酿之中。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来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6月3日,由汉阳游到武昌;6月4日,又由汉阳移到武昌)。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当年曾写赠党外民主人士,1957年1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词的上阕,通过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下阕,描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殷切期望。 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游泳》中心思想 展宏图,抒豪情。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的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写作特点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象理想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 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作业 练习 《水调歌头·游泳》分析理解题。 1.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阕的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 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资料。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哪一项不当?( ) A.丰富奇特的想象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答案 1.D 2.A 3.D 4.A 《沁园春·长沙》作业 练习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 二、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诗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诗句,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2课题:《沁园春.长沙》 授课人:李法龙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材分析: 1、重点:分析上阕,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难点: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授 1、抓住关键词,从顺序、视角等方面赏析上阕,突破重点。 2、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解决难点。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1、回顾毛泽东及《沁园春.雪》 2、引出课题(板书) 3、题解:词、词牌、题目 4、出示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二、讲授新课 1、 简介写作背景(投影显示) 2、 读课文 3、 欣赏毛泽东手书、听配乐录音(多媒体显示) 4、 引导分层(多媒体显示) 5、 分析上阕 (1) 找关键词:立、看、问 (2) 分层:独立沉思 绘景抒情 怅问忧思 6、 分析第一层 (1) 生读 (2) 提问:交代了什么? (3) (多媒体显示):时、地、人 (4) 想象画面 (5) (多媒体显示)3幅画面 7、 点赏析第二层 (1)(多媒体显示) (2)读 (3)提问:写了哪些景物? (4)分析:山、林(色彩)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5)分析“江”“舸”“鹰”“鱼”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6)概括写景特点:(板书) 动静相宜 远近结合 俯仰交错 (7)总结:(多媒体显示)绚烂秋景 (8)比较古人写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昂扬奋进 8、 分析第三层 (1)师读 提问学生,齐背《沁园春.雪》上阕,调动情绪 提问1学生 1生读,教师补充 由1名好学生读 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 讨论概括 讨论 回答 教师复述 一生读 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 比较讨论动词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3名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2)分析 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9、 简要分析下阕 (多媒体显示) (1) 追忆往事 (2) 青春如火 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3) 中流击水 当年在江中心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鼓励同伴们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大任 10、 小结(多媒体显示) 11、 指导再读 12、 再读欣赏(多媒体显示) 13、 齐读 三、练习(多媒体显示)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 2、 研究性学习:搜集毛泽东的资料 讨论总结 引导讨论 概括总结 由1名学生总结 多名学生读,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提问 附板书: 《沁园春.长沙》 山------红 平 远 静 林------染 色彩 江------碧 豪迈奋进 舸---- -争 绘景 动 鹰------击 动作 仰 鱼------翔 俯 近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4沁园春·长沙 执教者:化州市合江中学 教学目标 : 1、 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 二、讲授新课。 1、 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 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 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 赏析课文。 (1) 上片 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 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 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 选材典型。 d、 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 一改 “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 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 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 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5沁园春 长沙 河北正定中学 高华 今天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欣赏诗歌,主要是欣赏他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诗词的主要途径是品味诵读,所以今天我们就用诵读的方法来品味这首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诗词气势磅礴,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何等的孔武有力,汉高祖刘邦写有《大风歌》:“大风气兮云飞扬”,何等的浑厚苍茫,豪杰之风,一脉相传,宋代苏轼又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波澜壮阔。英雄之气,千年流转,现代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位超越古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精神,作品气势更加磅礴豪迈,意境更加深远开阔。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沁园春 长沙》,领略他词中雄视千古的气势,感受他改天换地的雄心,看他是如何超越古人的。 老师先朗读这首词,同学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掌握诵读的节奏,订正字音。 同学们朗读,尽可能把握好节奏。 同学们朗读的比较有气势,有感情,但是同毛泽东词中的气势相比不是十分到位。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词的意境内容稍加分析,以加强理解,是我们读得更好。 首先,我们学习上阙,学生单个读上阙。 词的开头,“独------”这三句交待了哪些内容?毛当时的情态是立 ,时间是 深秋 地点是 橘子洲头 而“湘江北去”则点明了毛所处的环境。 深秋季节,毛独立在橘子洲头,身旁是大江奔流,抬眼望去,毛看到了那些景色呢?请女生来朗读看的内容,要读的抑扬顿挫,男生勾画出看到的景物。 在这里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他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呢?山林,江舸,鹰,鱼。 作者用语极其简练,我们来找一下作者在描绘景物是都用了那些词语来修饰呢?表示数目的 万、百 ,表示范围的 遍、层、漫 ,表示程度的 尽、透。这些词语形象的表现了数目何其庞大,范围何其广阔,深度何其深邃,这些词语用得确实好,但使用的最好的是那几个动词,生动传神的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几个动词是染、政、击、翔。 请同学们思考好在何处? 染:拟人化,大自然用神来之笔,晕染的山林一片绯红。 争:争先恐后,生机盎然。 击:有速度,有力度,搏击长空,自由翱翔。 翔:鱼儿戏水,自由轻快。 这些景物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由眼前之景化为时间万物,有实入虚,意境更加开阔。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把握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随着我的叙述把书中的文字化为眼前的景象。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山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绚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灿烂。而脚下的湘江是那样的碧绿清澈,像流动的翡翠,像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万里无云的长天之上,雄鹰振翮高飞,矫健有力。清澈见底的江水之中鱼儿摆尾游动,轻快自在。这是一幅多么绚烂充满生机的山水秋色图,一扫千年来悲秋的苍凉之气。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旅行者,面对此景你有何感慨?假如你是一位农民,面对此景,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或者你就是你自己,看到这样秀美的景色,你会产生怎样的思绪呢? 请同学来回答。 大家是这样想的,而毛泽东却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的意思市深思而感慨。怅寥廓的意思面对如此广阔的宇宙,思绪万千,毛泽东不由得发问道:”这苍苍茫茫的大地,由谁来主宰它呢?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为什么毛泽东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象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些。谁有想法请站起来回答一下。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一直萦绕在心,念念不忘。毛泽东有着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所以无论他做什么,看到什么,心中所想都只有这一点。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秋景,他必然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了解了这一阕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读它。感受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凌云壮志。同学们来跟我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韵律。 下面大家再齐读一遍。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来诵读下阕,寻找一下答案。 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作者曾在长沙师范学习,多次与同学畅游橘子洲,现在故地重游,自然而然回忆起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不寻常的日子很多“这是对下文的概括。下面请男同学读”恰“字统领的几句。要读的慷慨激昂。女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一下文意。 下面请同学来疏通一下文意,看这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把当时的官僚军阀看的同粪土一样。) 这几句是对这些年青人内在精神的概括,而后三句则是对他们外在形象的描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击起的浪花阻遏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请同学来想一下,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2、3个) 这些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青年人就恰好具备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条件。他们年轻有力,才华横溢,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有着沛然不可遏制的奋斗意志。所以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降与何人? 这些年青人气概如此豪迈,胸怀如此远大,我们一定要读出这种气概,这种胸怀。我们一起诵读。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深入体会一下词中的气概。 上课伊始,我们提到了刘、项二人。项羽无论他的诗多么孔武有力,他考虑的是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刘邦无论他的豪气多么飞扬,考虑的都是他的家天下。而毛泽东却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里忧乐到心头。”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他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志向更远大,意境更壮阔,气势更恢弘,作品具有一种崇高之美。 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种崇高之美。 读诗要读出它的韵律美,也就是要读的抑扬顿挫.请学生发表看法,并示范. 看,恰,后要停顿,鹰--高昂.鱼--低沉,万类--高昂而舒缓.问--低沉.恰--轻快坚定,曾记否--舒缓而高亢. 学生跟老师试读,学生齐读 尝试背诵,学生单人背诵,学生齐背.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6《沁园春 . 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 、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四、 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教学模式介绍 (投影呈现) a、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b、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c、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明思想) d、写写:拓展鉴赏 仿写、学写新诗 (二)、课文学习 《沁园春长沙》 1、说说: a、说说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 b、教师点评后引导:你们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吗?你们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吗?(投影呈现教师的所作:《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独白》) c、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 长沙》(投影呈现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感受伟人之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a、初读课文,注意押韵;再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明了诗词的节奏划分,特别是其中“一字领”部分。 b、将《沁园春 .雪》与课文对比读 (投影呈现《沁园春. 雪》) c、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呈现投影词的体例知识) d、“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提及毛泽东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如果学生理解不太好,也可再以投影形式补充。(呈现整体把握的思想内容)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3、议议:讨论与交流 a、学生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b、学法与鉴赏点拨:赏析写景 : 写景顺序 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 景物特征(意境) 分析叙事 : 人物做了什么 ; 怎么做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c、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与引导。 d、归纳与总结(呈现相关内容投影) 远近\高低\动静 大江\万山\层林\长空 红遍\尽染\碧透 舸争\鹰击 立体的画面\深远的意境 背景壮阔\气势雄浑 景色壮丽 场面壮观\力量雄健 (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投影片之一) 百 侣 (人数众多)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指点、击水、浪遏 粪土万户侯 神 情 动 作 心理 才华横溢 事业伟大 行动刚健有力 理想高远 (峥 嵘 岁 月 稠) (投影片之二) e、如果学生对上述理解还有问题,可超级链接到相关图片讲解。(呈现相关图片页面) f、课文学习小结:思想感情、诗艺手法。(可返回前面幻灯片页面进行回顾总结) 4、写写: 课后作业: 鉴赏《沁园春 . 雪》 将自己的理想用写诗歌语言写作表达出来。 《沁园春 . 长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3.学习情与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掌握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字词联想。 2.通过意象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3.对富有表现力语言的揣摩和体味。 4.毛泽东诗词风格特点的把握。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诗人。湖南湘潭县人。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具有雄浑、洒脱、壮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这些诗词取材广阔,有大量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如《忆秦娥 娄山关》、《西江月 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也有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如《水调歌头 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等;有表现国际斗争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等;也有一些咏物、抒怀、赠友、吊唁之作,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蝶恋花 答李淑一》、《贺新郎》等。毛泽东诗词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前进步伐,抒写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创新世界的壮志豪情。它是革命的号角,战斗的火炬,也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毛泽东具有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的诗词艺术精湛,极富感染力。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借助于“形象思维”,驰骋想象,将理想、幻想、奇想注入诗中,使浪漫主义精神大放异彩。他提倡“古为今用”的原则,将典故、神话、寓言灵活地引入诗词中,使古、今同处,虚、实相衬。对于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或借题发挥,或反其意而用之,总能别出心裁,化腐朽为神奇。他娴熟地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比较严格地体现了格律要求,音韵和谐,节奏流转,即使偶尔打破成规,也能保持固有形式的美感。 (2)《沁园春 雪》 本文为毛泽东的代表作,文章感物咏志,借景抒情,抒写了中国无产阶级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上阕写景,万里河山尽收眼底,描画出一幅壮阔雄奇的银装世界。移情于物,绘色状形,化静为动,于写景中洋溢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下阕咏史,数代帝王调至笔端。诗人以唯物史观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七句诗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俱往矣”三字分水截流,引出下文,热情地赞扬只有“今朝”勇于打碎旧世界的无产阶级才是“风流人物”,激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全诗立意精当,构思严谨,笔力遒劲,气盖千古,堪称词中“瑰宝”。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组合法 1.意象 古人常把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统称之为“意”,把外在的题材统称之为“象”。换而言之,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善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的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趋明晰,由飘忽而定型,同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辞藻还原为一个个囊庀螅寤崾说乃枷敫星椤t诖醋骱托郎凸讨校窃搴鸵庀螅槐硪焕铮餐8鹤沤涣魉枷敫星榈娜挝瘛r虼怂担允枰庀蟮姆治鍪墙舛烈黄髌返耐黄瓶凇?/span>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呢? 诗词用最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 2.组合法 依据上面的分析,组合法即将诗词中描绘景物或形象的词语和含义丰富的动词摘出来,参照作者的经历或写作背景,进行联想、想象的再组合,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说明: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分析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类的诗词。 3.举例 [例1]《沁园春 长沙》 第一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 这首词作于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西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专修学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曾数度往返于此。毛泽东对长沙具有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情,特别是近郊一带的风景区,不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而且由于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青年的登临吟赏,使它在革命史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更加给人深刻的印象。这首词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书写旧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激情壮志。 词以长沙为题,长沙是毛泽东的故乡,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中心。毛泽东于19xx年来长沙,在第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水陆洲一带游览和游泳,并畅谈人生国事。 第二步:找出关键词句。 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它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第三步:组合再创造。 可以看出,本文背景的重点是: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再联系,一个“看”字,一直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我们可以想像到,以天下为己任的作者怎能无动于衷?进入深沉的思索,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重大的历史抉择前,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当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曾记否”,这是对同学的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当是革命领导权问题。 小结:经过联想、分析、综合,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例2]毛泽东《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发展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于2月在陕北清涧时,正逢一场大雪,心情格外愉快,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雪》。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商讨抗日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毛泽东在重庆遇到了二十年前在广州相识的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向毛泽东要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赠给他。柳和了一首,首先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和词,不久《新民报》发表了毛的词,引起各方人士的注视和反响。据说国民党还暗中组织写词高手,来填写“沁园春”词,可都没有能超过毛泽东这首词的。于是他们恼羞成怒,指使一些反动文人进行诽谤和攻击,但终于被赞扬这首词的正气给压下去了。 第二步:找出关键词句。 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舞、驰、(分外)妖娆、引、惜、只识、俱往矣。 特别要注意“望”和“惜”字各领起几句话,还要看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过渡作用。 第三步:组合再创造。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前三句总写祖国北方冬天的雪景。“北国”,指明了地点。“千里”“万里”,状其辽阔;“冰封”“雪飘”,状其特点。从而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为下文分写雪景引出了线索。“望”字贯穿下列各景。“长城内外”四个字,写出北方领地的广阔。“惟余莽莽”是“雪飘”的具体描写,写出了“雪飘”的结果和特点。“惟余”,突出了雪大且广,“莽莽”,绘出色调和气势。前者用得准确,后者用得鲜明。二写“大河上下”的景观。“大河上下”,是“千里”的典型化,“上下”,呈现出“顿失滔滔”的“冰封”景象,十分壮观。“顿失”一词用在这里,使人有一种由动到静的感觉,又突现了北方雪后的严寒。三写群山和高原的景观。“银”“蜡”绘色,前者白而光,与群山积雪互映有关,后者白带油脂,与高层平缓积雪反光有关,颜色同中有异,各饰其主,用得准确精当。“蛇”“象”绘形,用“蛇”比喻群山的高低曲折,用“象”比喻高原的平阔奇高,物异而形殊,比喻得惊奇巧妙,为一般人所不能及。“舞”“驰”绘动,蛇动如舞,象奔如驰,把群山和高原描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欲与天公试比高”把“山”与“原”人格化了,除艺术地写出两者的奇高之外,还绘出两者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由三个景观组合成祖国冬天雪后的壮丽山河,给人生一种壮美之感。 “分外妖娆”一句写出了“看”的感受,从这里我们又见到祖国山河壮丽中的秀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前句是对壮丽秀美山河具体描绘之后的总评,承接上阕,转为下阕,交待了皇帝争夺的对象。后句是争夺对象的主人,也是对具体的皇帝的总提。称那些“皇帝”为英雄,是在这里对他们创业精神的一种肯定,为下文一一指出他们的不足作了反衬。一个“竞”字,写出了争夺的激烈和贪心。从“引”和“折腰”两词,可看出大好山河的无穷魅力,及无数英雄为此而争夺不休的情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用一个“惜”字领起,直贯下面七句,评论起来气势雄壮,语气贯通。用“只识”一方面是对武功的强调,一方面又反衬出他对文治一点不懂,更加缺少统治万里江山的才能。这五位帝王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指出他们某些方面的不足,就是批判了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表现了作者反封建主义的态度和立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抒发了作者雄视千古的豪情,有力地结束了上文,很自然地引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从历史事实来看,算得上风流人物的,就是现在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过去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它既有武功,又能文治。这样,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中国的命运,成为这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的主人,并且必将掌握全人类的命运,成为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 小结:这首词通过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千古英雄人物的评论,进而表现了作者反对封建主义的态度和赞颂无产阶级的立场。 三、障碍突破之策略三:析动词 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谓语的中心词。 谓语中心词,一般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因此,只要我们抓住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包括动词短语及活用作动词的词)进行分析,就能够体味到诗句语言的韵味。 [例1]《沁园春 长沙》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四句语言形象、凝练、准确、精当的特点。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片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描绘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这几句中,作者精心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数量词、动词、副词从范围、程度加以修饰,和以传神的动词配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远望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江水,无数船只争相行驶。山上一片火红,江中一片碧绿,画面绚烂明丽、语言简省却形象鲜明,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 [例2]《沁园春 长沙》下阕第七、八、九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毛泽东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敌人的革命气概。“粪土”二字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简练。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开展了英勇斗争。19xx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袁世凯、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之辈即“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视之如“粪土”。 [例3]毛泽东《沁园春 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 [例4]李白《塞下曲》第一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导语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 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7【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8作者系陕县第二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10年教龄,三门峡市级骨干教师,陕县学科带头人。联系电话:0398-3711541(办)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新闻记者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述的境界。 参照现在高考对学生诗词阅读的能力要求,这首写秋景的词与以前接触的有很多不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对比阅读。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学法指导: 1.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2.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 1. 教师:制作课件。 2.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6分钟) 1.播放《沁园春 雪》的吟唱 2.教师的导语 :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壮美诗篇就使得这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不断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不断支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学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历史而最终获得了永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的崇高心灵。 二 、赏析课文 (一)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二) 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3.用历代咏秋的诗句来对比作者看到的秋景: (1) 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2)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4)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 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教师自己与毛泽东用同样的景物写的咏秋诗相比较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三) 赏析下片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1)“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2)“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3)“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4)“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5)“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比较拓展: 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五、带领学生学习《沁园春 长沙》的吟唱 附:课件准备 1.从下载《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吟唱 2.制作《沁园春 长沙》flash动画,课堂配乐朗诵。 3.将宋玉、屈原、杜甫等人的咏秋诗句制成幻灯片。 4.毛泽东与其他人诗词比较的幻灯片。 5.将毛泽东与陆游的《咏梅》制成幻灯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